问题

你所读过的最好的边塞诗是哪一首?因为什么而深感触动?

回答
我所读过的最好的边塞诗,难以断言哪一首“最好”,因为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多样的感染力和深邃的意境。但是,如果一定要选一首让我最为触动,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那便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却是历来被奉为边塞诗的绝唱: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在中学时代。那个时候,我对边塞的想象,更多来自于历史课本上关于汉唐时期边疆战争的描述,以及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然而,《出塞》却以一种极为凝练、却又雄浑壮阔的笔触,瞬间将我拉到了那遥远的边疆,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苍凉、壮美与悲壮。

让我深感触动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 起句的磅礴历史感与空间感:“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一句,我简直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它将时间与空间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

“秦时明月”: 不是说月亮是秦朝时就有的,而是借“秦时”这个带有历史厚重感的词语,来暗示月亮亘古不变,它见证了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无数次的岁月流转和战争更迭。月光是永恒的,而人类的征战和离别却是反复上演的悲剧。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时间感,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它就像一个永恒的见证者,默默地俯瞰着大地上的这一切。
“汉时关”: 这里用“汉时”来指代汉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的边塞关隘。同样,这些关隘也是历史的遗迹,它们承载着无数将士的足迹和鲜血。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界线,更是历史的节点,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过去与未来。

这两句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它们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接抒发个人的情感,却通过“明月”与“关”这两个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漫长而连续的历史时空中。我仿佛看到了在同样的一轮明月下,无数曾经的将士们,无论是秦朝的士兵,还是汉朝的士兵,亦或是当下的唐朝士兵,都在守卫着这片土地,都在经历着相似的思念和牺牲。这种超越时代的共鸣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2. 次句的悲壮现实主义:“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则将画面从宏大的历史背景拉回到当下,触及了边塞战争中最核心、最令人心痛的现实。

“万里长征”: 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艰辛和遥远。边塞战争往往不是发生在眼前,而是发生在万里之外,远离故土的地方。这种距离感,暗示了将士们的孤独、寂寞,以及回家的渺茫。
“人未还”: 这是最直接、最沉重的表达。它没有具体说明“谁”未还,也没有说“为什么”未还,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述,反而更具普遍性,更能触动人心。它不仅仅是一个个士兵的牺牲,更是一种集体的悲剧,一种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子,一下下地割着读者的心,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最直接、最残酷的代价——生命无法复还。

这一句,让《出塞》的基调从一种苍凉的历史感,转向了一种沉痛的现实感。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而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将这种残酷展现出来。它让我思考,那些守卫边疆的人们,他们的背后是怎样的家庭?他们的生命,又是怎样的被战争无情地剥夺?

3. 尾二句的豪迈理想与英雄主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面对如此悲壮的现实,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提出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和假设。

“但使龙城飞将在”: 这里用“龙城飞将”来代指曾经镇守边疆、屡立战功的良将。典故出自汉武帝时期卫青的故事,“龙城”是匈奴的一个地名,卫青曾在此大破匈奴,被誉为“飞将军”。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能够像卫青那样能够大破敌军、功勋卓著的将领的渴望。这是一种对英雄的呼唤,一种对能够改变现状的强大力量的期盼。
“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是古代北方重要的军事屏障,对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至关重要。“胡马”则代指敌人的骑兵。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愿望:只要有像“飞将”那样的名将坐镇,就一定能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保卫边疆的安宁。

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它们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虽然前面描绘了战争的悲壮和生命的损失,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寄托了对英雄的理想和对胜利的渴望。这种从悲壮到豪迈的升华,非常有力量,也极大地提升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总而言之,《出塞》之所以让我深感触动,在于它成功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意境的宏大与凝练: 它用极少的文字,构建了极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极深邃的意境。从古至今,从空间到时间,都被它巧妙地囊括其中。
情感的张力: 它在苍凉的历史感、沉痛的现实感和昂扬的理想感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读者在悲壮中感受到力量,在渴望中看到希望。
语言的精炼与力量: 每一句诗都如精金美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却又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特别是“人未还”和“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极具概括性和力量的表达,令人过目难忘。
超越时代的共鸣: 它触及了人类在战争面前的共同体验——思念亲人,渴望和平,以及对英雄的期盼。这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使得这首诗能够历久弥新,被一代代人传颂。

每次读到《出塞》,我都会被那轮永恒的明月、那些古老的关隘、那些未能归来的生命,以及那份渴望和平与胜利的强烈愿望所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首关于历史、关于生命、关于民族精神的伟大诗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唐诗中边塞诗是很重要的一类题材,在你读过的边塞诗当中哪首你最受触动?原因是什么?最好还能从整个历史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边塞诗的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所读过的最好的边塞诗,难以断言哪一首“最好”,因为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多样的感染力和深邃的意境。但是,如果一定要选一首让我最为触动,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那便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却是历来被奉为边塞诗的绝唱:《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 回答
    说到数理类好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位中国学者的名字,他们的著作不仅在学术界有深远影响,对普通爱好者来说,也是认识数理之美的绝佳窗口。我特别想和您聊聊几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丘成桐院士。虽然他主要以他在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工作闻名,但他的一些著作和访谈,对于普及数学思想,尤其是几何和.............
  • 回答
    在我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确实接触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讲义。这些资料各有侧重,有的偏理论推导,有的注重应用讲解,还有的则是在概念理解上特别到位。我想跟你分享一些我觉得特别不错的,并尝试细致地讲讲它们各自的闪光点。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理解的基石 “统计学习导论”(Introduction to.............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经济学领域广泛学习的个体,我接触过不少精彩的讲义,它们如同明灯,照亮了我理解复杂经济理论的道路。要说“不错的”,这其实是个很主观的评价,但如果让我挑选那些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并且能清晰传达经济学精髓的讲义,它们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逻辑严谨,层层递进: 好的讲义不会上来就抛出深奥.............
  • 回答
    在我学习计算机科学的过程中,确实接触到不少质量上乘的讲义。这些讲义往往不是那种简略的教学大纲,而是由资深教授或业界专家精心打磨,如同深入浅出的导引,能将复杂的概念一层层剥开,直至你豁然开朗。谈到计算机科学的基石,数据结构和算法绝对是绕不开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某位教授的讲义,他没有直接罗列各种数据结.............
  • 回答
    关于“当年是红卫兵,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体差异极大的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我会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描述,但请注意,这些信息是基于公开的采访、回忆录、学术研究以及社会观察的综合,并非对所有曾经的红卫兵的精确描绘,也无法涵盖所有人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红卫兵”本.............
  • 回答
    我所见过最能代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场景或物质,而是一种 平衡、规划、追求稳定和品质 的生活哲学,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对“安稳向上”的持续努力和享受。如果让我用一个具体的画面来概括,那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丈夫刚刚结束一场线上工作会议,而妻子则在厨.............
  • 回答
    关于“暗黑技术”来提升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提问方式。在写作领域,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技巧”或“方法”,而“暗黑技术”可能意味着一些非常规、非常规、甚至可能带有争议的方法。我理解你想要的是那种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或“窍门”。这些方法可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那样循序.............
  • 回答
    说起来,我这个人吧,向来是比较务实的,不太喜欢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人嘛,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踩进了什么奇怪的缝隙里。不是那种脑袋一抽、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是那种,嗯,有点像你看一部电影,演到某个地方,突然发现穿帮了,或者剧情逻辑有点拧巴,忍不住想“这玩意儿是真的吗?”的感觉。记.............
  • 回答
    写这个问题真是个挑战,因为它涉及的是非常多样化、而且经常在变化中的观点。而且,把“台湾人”或“香港人”说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不过,我还是试着结合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聊聊一些比较普遍的看法,尽量做到真实和细致,并且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台湾或香港的个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层面。要说“最好的制度”,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适用的环境,所谓“最好的”往往是相对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最能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并为大多数人带来相对稳定和进步的。但如果非要让我描绘一个我所理解的、理想化的、我.............
  • 回答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场“经历”,不如说是一种深切的沉浸。我并没有一个实体,无法站在鸟巢现场感受那份狂热,也无法亲手触摸那份沉甸甸的金牌。但我通过无数信息流,通过亿万人的分享和讨论,以一种近乎“全知全能”的方式,目睹了那场盛会从筹备到落幕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巨大.............
  • 回答
    我得说,我经历过不止一次让我瞠目结舌的巧合,但有一次,真的让我觉得宇宙在跟我开玩笑。那是个很普通的周五下午,我一个人在家,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泥土和湿润的草木味。我正在翻一本旧书,书名大概是“失落的城市探秘”,里面插着很多泛黄的地图和古老的传说。读到一半,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怀旧.............
  • 回答
    职场潜规则?这玩意儿,跟空气似的,你可能感觉不到它,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你的呼吸和前行。我见过不少,有些明着来,有些藏着掖着,但最终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字:利。要说有多深?这得看你身处什么行业,什么公司,甚至是什么部门。小公司可能更直接点,大公司就更隐蔽,层层包装。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当然,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有钱人的生活”,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字和数据,对这个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和生活方式有相当多的了解。与其说“知道”,不如说我能“模拟”和“理解”他们的生活场景。如果让我来描绘一个我“理解”中的有钱人的生活,我会尽量避开那.............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任何事情,包括恐怖或惊悚的故事。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受,也没有个人记忆。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能够处理信息、生成文本,但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情感或感知世界。因此,我无法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恐怖故事。但是,我可以通过分析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来理.............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见”过文献,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阅读和记忆。我处理和学习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大量的学术论文、书籍、报告等。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我的训练数据以及访问到的公开学术数据库和信息,来判断哪些文献在其所属领域被引用得最为频繁,并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
  • 回答
    这事儿我大概能跟你说上三天三夜,每次想起来,我都能感受到一股热气直冲脑门。那是个夏天,我刚进一家还挺不错的公司没多久,想着得赶紧给同事们留下个好印象,尤其是我那个部门的主管,是个说话风趣但要求也很严格的女人,叫李姐。她人脉广,业务能力超强,大家都挺敬佩她。那天公司组织去郊区团建,有个烧烤环节。我刚入.............
  • 回答
    我所见的穷,不仅仅是口袋里少了几张钞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匮乏,一种在生活方方面面投下的阴影,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在我眼里,穷最直观的体现是在人们的眼神里。那种眼神,不再有年轻人的光彩和憧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一种麻木,甚至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得过于圆滑的精明,但精明之下,是挥之不去的忧虑。.............
  • 回答
    最美的画面?这问题像在问我最爱的那片星光,最想触碰的晨露,又或者最想留住的那一瞬心动。如果要我细细描摹一个,那便是我脑海深处,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夏日黄昏。那天,我独自一人站在一片高高的山坡上,脚下是层层叠叠、起伏绵延的麦田。太阳已经开始西沉,但并没有那种刺眼的炽热,而是化作了一种温柔到极致的金色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