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甘地对于印度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回答
甘地对于印度而言,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评价其“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够完全概括。更准确地说,甘地的“功”远远大于“过”,他被誉为“印度之父”,其贡献对印度独立以及现代印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任何历史人物,尤其是具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人物,都会伴随着争议和未能尽善尽美之处。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甘地的功与过:

甘地的“功”:

甘地的“功”主要体现在他对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以及他所倡导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印度乃至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1. 领导印度独立运动,实现非暴力不合作:

核心贡献: 这是甘地对印度最显著的贡献。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人民摆脱了长达近2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他的最大创新在于提出了“萨提亚格拉哈(Satyagraha)”,即“真理的力量”或“非暴力抵抗”,以及“阿希姆萨(Ahimsa)”,即“非暴力”。
策略的有效性: 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策略,如公民不服从、抵制英国商品(特别是纺织品)、游行示威、绝食静坐等,有效地削弱了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和管理能力。他动员了数百万印度民众参与到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将这场斗争从精英的政治博弈转变为全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道德感召力: 甘地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生活方式(如穿着自制的缠头布、提倡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他赢得了巨大的道德感召力,使他成为印度人民的精神领袖。他的非暴力原则,虽然在实践中充满了挑战,但最终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影响了后来的其他反抗运动,如美国民权运动中的马丁·路德·金。

2. 促进印度民族主义和团结:

超越宗教和种姓: 在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宗教(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和种姓矛盾。甘地致力于跨越这些分歧,倡导所有印度人无论信仰或出身如何,都应团结一致争取独立。他积极与穆斯林领袖合作,争取穆斯林的广泛支持。
“印度人”身份的构建: 他成功地将一个多元的次大陆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和身份认同的“印度民族”,为后来的印度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

3. 推动社会改革和人道主义关怀:

反对“不可接触者”制度: 甘地强烈反对印度教中的“不可接触者”(Dalits/Untouchables)制度,称他们为“哈里占”(Harijans),意为“神的子民”。他积极倡导改善他们的地位,赋予他们平等权利,这是印度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提高妇女地位: 他鼓励妇女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性别隔离,提升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提倡自给自足和农村发展: 甘地倡导“乡村自治”和“家庭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以抵制英国的工业产品,振兴印度的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在经济效率上受到一些质疑,但其理念对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4. 对印度的长远政治文化影响:

民主制度的奠基: 尽管甘地本人在政治上倾向于非正式的领导,但他所倡导的民主参与和公民权利的精神,对印度独立后建立议会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平解决争端的榜样: 他的非暴力哲学至今仍是印度处理国内冲突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参考。

甘地的“过”:

尽管甘地的贡献巨大,但他的一些决策、思想在实践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负面影响,或者说,未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1. 印巴分治的悲剧及其责任归属:

核心争议点: 这是对甘地最常见的批评之一。许多人认为,尽管甘地致力于印度的统一,但他未能阻止印巴分治的发生,并对由此引发的大规模暴力和人口迁徙负有责任。
甘地的努力: 需要强调的是,甘地本人极其反对分治,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绝食和与各方谈判。他认为宗教不应成为国家分裂的理由。
分治的原因复杂性: 然而,分治的根源是复杂的,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宗教因素,以及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真纳的推动、英国殖民者的分而治之策略等。甘地未能完全调和各方矛盾,尤其是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信任危机加剧时,他的非暴力原则在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面前显得无力。
道德的困境: 一些批评者认为,甘地过分理想化,未能看到政治现实的残酷性,或者未能采取更果断的政治手段来阻止分治。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即使采取了更强硬的手段,也可能导致更大的内战。

2. 对“不可接触者”问题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进步与局限: 虽然甘地为改善达利特人的地位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他将他们称为“哈里占”的做法,也被一些达利特人视为一种 paternalistic(家长式)的干预,而非真正赋权。更激进的达利特领袖(如B. R. Ambedkar)认为,甘地的解决方案不够彻底,未能触及种姓制度的根本。
未能根除种姓制度: 至今,印度社会仍然存在种姓歧视和不平等,这表明甘地未能彻底解决这一深层社会问题,但这更多是印度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问题,而非甘地个人能轻易解决的。

3. 经济思想的实用性争议:

小生产模式的限制: 甘地提倡的“乡村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模式,虽然有助于抵制外国工业品和发展农村经济,但在现代化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其经济效率和可持续性受到质疑。一些批评者认为,这阻碍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未能跟上时代步伐? 也有观点认为,他的经济思想过于保守,未能充分拥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

4. 政治策略上的某些保守性:

与政治现实的脱节? 在某些政治时刻,甘地的非暴力坚持被一些人认为是对现实政治斗争策略的“不切实际”或“理想化”。例如,在分治危机中,一些人认为他不够强硬。
对西方政治模式的态度: 虽然他最终领导印度走上了议会民主道路,但他对西方世俗化、工业化模式的批判,也引起了一些关于印度发展方向的讨论。

总结:

甘地的功远远大于过。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成功地领导了一个国家的独立,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道德力量的政治斗争模式——非暴力不合作。这种模式不仅改变了印度,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他将一个被殖民化的民族凝聚起来,赋予他们尊严和力量,并在国家独立后留下了追求平等、团结和和平的宝贵精神遗产。

甘地未能阻止印巴分治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他为此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但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他是不公平的。分治是多重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甘地本人是坚决反对分治的。

在其他方面,如社会改革和经济思想,甘地的实践也存在局限性,但这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社会变革的艰巨性以及时代发展的局限。他的许多思想和行动,即使在今天看来有其不足之处,但其积极的意图和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将甘地简单地划入“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范畴是过于简化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领袖和精神导师,他的历史作用是开创性的,他的遗产至今仍在塑造着印度和世界。我们应该以更全面和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他复杂的历史定位,认识到他伟大贡献的同时,也理性看待其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甘地是印度走向文明社会的最佳打开路径。

如果没有甘地,印度甚至被称为一个国家都很勉强。

甘地出现以后,终于出现了整合的可能性,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等等终于有了统一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努力正在被魔帝摧毁。

也挺好,再乱上一百年,地球一样转,关我卵事。

user avatar

功大于过。

甘地,尼赫鲁都是功大于过,只是现在印度国内反甘地,反尼赫鲁的倾向非常明显,其实很多印度人的思路和中国人的思路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就印度的国情来说,是需要甘地和尼赫鲁的。

评论印度不能陷入教条主义,当年我们也是一样,布尔什维克可以占据莫斯科和彼得堡两大城,白军占据农村地区,最后布尔什维克赢,但是我们照抄苏联的情况就会发现问题多多,也不是没试过,试了,失败了,回头搞农村包围城市。

印度有没有去造反的?也是有的,钱德拉·鲍斯就是,钱德拉·鲍斯虽然在二战期间和德国人以及日本人合作,最后牺牲在台湾,但是就其救国救民的意志来看,我个人还是很同情他的,所以印度人是试过的,但是没有走通。

印度的情况和中国不同,甚至比中国恶劣,中国好歹还有一个被国际承认的政府,印度就没有。

user avatar

比较准确的回答是:被高估

无论是把摩诃塔玛•甘地(以下统称摩诃塔玛)捧上天的西方人,还是把甘地贬低地滔天罪恶罄竹难书的印度民族主义者,以及看起来好像非常客观中立的其他印度人和外国人,往往都会高估甘地的作用。


先说说印度教民族主义(这也是目前印度最流行的意识形态),摩诃塔玛的罪过主要有3点(但其实都是有问题的)。

第一,摩诃塔玛导致了软弱无能的尼赫鲁替代强硬铁血的Sardar Patel成为印度首相,造成了印度的落后。


由于尼赫鲁之后,印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尼赫鲁-甘地王朝”,很多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认为尼赫鲁和他后来的后代对今天印度没能超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言论都开心人民党的支持者)。印度在1947年独立时GDP比日本高,但尼赫鲁-甘地王朝终结后却不如日本。如果Patel当年成为首相,印度今天将比日本发达(像不像明粉们口high如果没有大清,中国在近代能如何如何)。

第二,摩诃塔玛害死了印度爱国者、革命家Bhagat Singh等人

Bhagat Singh是印度民族英雄和社会主义革命家,关于他的更多介绍直接看喂鸡即可。

顺便一提,他还是人类116天绝食记录的保持者。

摩诃塔玛拒绝为这几位民族英雄的赦免发声,恰恰相反,他声称他们应该为暴力行为受惩罚,并说出了那句臭名昭著的“如果印度的自由要用暴力取得,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不感兴趣”。

第三,摩诃塔玛对印巴分治的责任

这点就不用详谈了。

当然,有必要一提的是,摩诃塔玛的私人品德也绝不是西方鼓吹者所说的那么好。

摩诃塔玛曾经不止一次让年轻的印度女孩,其中包括自己的侄女,裸身躺在自己的床上,自己在在一旁“磨练自己的意志”。

这些来自印度人的评价,都高估了摩诃塔玛的作用

Patel没当上印度首相、革命者被英国人处决、印巴分治,都不是摩诃塔玛一个人能决定的,他甚至都不能起主要作用(除了让年轻女孩不穿衣服呆在自己房间的丑闻)。

但这不代表摩诃塔玛可以就此洗白:他的很多行为对印度的自由和强大完全没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恰恰相反还给印度的未来留下了隐患;他可以不支持暴力,但这绝不是公然辱骂那些牺牲自己生命、用战斗来为同胞争取自由的革命者的理由。


很多支持摩诃塔玛的人的理由,中国人应该非常熟悉了,在此不再赘述,但依然高估了摩诃塔玛的作用。比如摩诃塔玛主张非暴力,但印度的革命历程中并不乏暴力;印度的独立并非摩诃塔玛的“非暴力不合作”,而是大英帝国衰落、被迫(在新兴全球帝国美苏的要求下)主动拆解自己的全球殖民帝国的结果之一;他反对宗教屠杀,但自己却完全无力阻止,自己也死于印度教极端分子的刺杀;摩诃塔玛也远非道德完人,除了他的性丑闻,他还不止一次公开声称黑人理应低人一等。


对摩诃塔玛的批评一直都存在,只是近年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让这些批评成为了印度的(至少是网络舆论中的)主流意见。比较讽刺的是,如今印小将们批评摩诃塔玛的理由,部分正是大约40年前锡克教激进分子的理由——而当时的印小将们愤怒地指责锡克教徒摸黑国父、杀害国母(那么,又是信仰哪个宗教的人杀害了你们的国父呢?),并在新德里屠杀了上千名锡克教徒。

如今印度的舆论环境还无法给摩诃塔玛•甘地一个能被主流接受的、更基于客观事实而非情绪的评价。摩诃塔玛•甘地呼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和平相处,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其言行严重偏袒穆斯林,但面对今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仍然存在相互屠杀的印度,他的“非暴力”也并非全无意义。

不过,我们可以断定,今后摩诃塔玛的评价大概率越来越差,甚至可能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印度官方彻底对摩诃塔玛的评价给一个非常负面的定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