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甘地的优点,魅力是什么?

回答
圣雄甘地,一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感召力。他的优点和魅力,如同他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原则一样,是多层次的,深刻地影响了他所处的时代,并继续激励着后世。要详细讲述他的优点和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超凡的精神力量与坚定的信念:

非暴力不合作(Satyagraha)的实践者与理论家: 这是甘地最核心、最著名的优点。他不仅提出了“真理的力量”(Satyagraha)这个概念,更将其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和道德武器付诸实践。这意味着:
勇气与无畏: 在面对强大的殖民统治和暴力镇压时,甘地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印度人民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是将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
道德的优越性: 甘地坚信非暴力是人类最崇高的道德准则,并且比暴力更强大。他认为,通过忍受痛苦、示威和绝食,可以唤醒压迫者的良知,从而赢得胜利。这种道德上的制高点,使他的抗争具有了不可动摇的正义性。
坚持不懈: Satyagraha 不是一次性的抗议,而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斗争。甘地一生都在为印度的独立而努力,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和困难,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坚定的理想主义与对真理的追求: 甘地的一生是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他将“真理”视为上帝本身,并将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对真理的绝对信仰之上。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使他能够抵制诱惑,坚定自己的道路。

超凡的自我约束与意志力: 甘地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包括饮食、衣着、起居等。他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来净化心灵,保持精神的纯洁和力量。这种强大的意志力,使他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并影响他人追随他的脚步。

二、 深厚的同情心与普世的博爱:

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甘地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但他选择与印度最贫困的农民和工人阶级站在一起。他穿着粗布衣服,脚穿凉鞋,住在简陋的住所,以此来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认同和同情。他关心他们的疾苦,并致力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超越种族和宗教的博爱: 甘地不仅是印度人民的领袖,他更是一位普世的博爱者。他尊重所有宗教,并积极倡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和谐共处。尽管印度独立运动中存在宗教冲突的阴影,甘地始终努力弥合分歧,呼吁宗教间的理解和包容。他将这种博爱扩展到所有被压迫的民族,并对全世界的自由斗争表示支持。

理解与宽容: 即使面对敌人的暴力和不公,甘地也从未以怨报德。他相信即使是敌人内心深处也存在着良善,并尝试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来唤醒这种良善。这种理解与宽容,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感召力:

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 甘地从不要求别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视为一种公开的宣言,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引导他人。这种“言行一致”的榜样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当他倡导简朴生活时,他自己就是最简朴的;当他号召抵抗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卓越的沟通能力与演说技巧: 甘地虽然不是一个华丽的演说家,但他的语言质朴、真诚,直击人心。他能够用印度人民都能理解的语言,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充满着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

战略性的思维与行动: 甘地并非一味地追求抽象的和平,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是一种具有高度战略性的政治运动。他懂得如何选择时机,如何组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如何利用国际舆论,如何在压力下争取最大化的利益。例如,食盐进军,就是一项充满智慧的战略行动,成功地将英国的殖民统治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谦逊与自省: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甘地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他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也愿意接受批评。这种谦逊使他显得更加亲切和真实,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四、 独特的个人魅力与人格光辉:

“圣雄”的称号: “圣雄”(Mahatma)这个称号并非自封,而是印度人民对他贡献和人格的最高赞誉。这个称号本身就说明了他超越了普通政治家的范畴,被视为一位精神导师和道德楷模。

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甘地的朴素、自律、对欲望的克制,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如长时间的禁食),都与当时普遍的物质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反而让他显得更加独特和引人注目。

对真理的执着与对爱与和平的信仰: 他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真理、爱与和平的坚定不移的信仰。这是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私欲的信仰,能够穿透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象征意义的强大: 甘地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更是一个象征。他象征着受压迫民族的抗争,象征着非暴力精神的力量,象征着人类道德的升华。这种强大的象征意义,使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

总结来说,甘地的优点和魅力是多方面、高度统一的。他的非暴力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策略,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和生活方式。他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深厚的同情心、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爱戴。他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以真理和爱为武器,也能够战胜看似不可战胜的邪恶。他的遗产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和平、正义和更美好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有个好习惯,就是先问是不是,再问有没有。

比如说这里,题主匿名提问,提到:“一个人一定有优点有缺点,尤其是一个影响力这么大的人,一定有他的魅力所在。”

然后现有的四个回答之中,只有一个支持题主观点的、而且也是匿名的。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回答的内容确实非主流,或者内容过于激烈,或者考虑到避免暴露自己的隐私,或者企图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是不必在这个问题下匿名的。

先谈一谈这个问题所问的内容。

一个人一定有优点和缺点,这是一个没有太大价值的废话。比如说吧,希特勒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他能够正确的吃饭并消化掉食物,现实中大部分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也有一些人连饭也吃不好,比如说很多婴幼儿和老人。这个优点就没有什么价值。希特勒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比如说善于演讲。希特勒的这个优点就能符合题主“一定有他的魅力所在”的问题。

然而,怎么样才能认识一个人呢?

认识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性质。

事物的主要性质由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对于希特勒来说,他的主要性质,就是极端反动、反人类的法西斯头目。

在这样的性质定义之下,他的穿衣品味吃饭风格乃至演讲能力,都是次要性质。甚至于,要这些优点服务于他的罪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片面的真相有时就是谎言。看待一个人物,显然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看待,那样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题主这个问题却首先就撇掉了全面看待人物的可能,上手就要断章取义、片面看待人物,这样的话,很明显是不能正确看待人物的。直白地说,这样的提问应该就属于典型的低质问题。

对于甘地,他是有一些优点的。

作为一个宗教性质的政治运动领袖人物,他通过特立独行的方式赢得了很多名声。比如说给后辈年轻女性同床共枕。比如说建议蒋介石让日本侵略者敞开了杀中国人。比如说建议英国印度殖民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争取权利。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乍看上去都是很稀奇的,但如果去掉这些细节,进行方法论的概括,那么不过就是“炒作”罢了。

用比较简单的话讲就是“哗众取宠”。

这种事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比如说东汉时代,孔融在家里让了大梨给哥哥吃,就被炒作得满世界都知道。还有个黄香,据说连夏天给父亲打扇子都吹成了至孝,结果飞黄腾达,后代甚至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拿这些事情强行炒成名士,说实话其实都很勉强。别的不说,能给父母帮忙的小孩子多了去了,按照东汉时代的标准,都给他们个太守干干?这一看就知道实在是没什么可吹的了,只要找个大部分人都做的事来吹。

比如说90年代末00年代初,一度炒作出了很多年轻的“才子”、“才女”。一批年纪不大、高中毕业乃至高中肄业的男女作家甚至思想家突然崛起,引起了社会对“神童”的广泛关注。后来经过反复争论,后来发现这些神童有一些干脆就是拿父辈的资源在充数。

最近,一些博士研究生就提到,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导师的子弟突然跑进研究室转悠,因为一旦有什么好项目被“公子”看到了,就会“看到眼里拔不出来”,被导师的宝贝疙瘩拿去发表,自己的一作就这么没了……甚至网友疑惑地提问,为什么一方面理工科吐槽导师的那么多而文史类吐槽得非常少,另一方面理工科出的成果又显然比文史类更多更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理工科的成果有比较明确的实验数据做支撑,打脸权威更容易,文史类就更容易被前辈砸饭碗,不得不闭嘴。我也见过一些文史类的权威出错,结果整个圈子没有一个后辈敢说话的,都寄希望于“人类记忆能力中十分重要的遗忘功能”。

今年也出过一个疑似炒作的例子。一开始发生了一个不是炒作的真事儿,接着发生了一个被认为是模仿这件真事儿的、疑似炒作事件。先说真事儿。2019年6月中旬,一名小学二年级的8岁小学生质疑说,在小学课本后羿射日的故事里,先说十个太阳将江河里的水蒸干了,又说后羿为了帮助人们,“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既然江河的水蒸干了,后羿又怎么需要趟过大河呢?前后是矛盾的。这个质疑发表出来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马上道歉认错,表示确实写错了,很多地方都已经反映了这个问题,他们将在今后出版的教材里改正这个错误。这件事挺不错的,8岁小学生注意到了课文里的逻辑矛盾,出版社端正态度认错并积极改正,大家表现都很好。紧接着,6月下旬,被网络上认为是跟风炒作的事情发生了。一个11岁的五年级小学生对“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表示质疑。质疑说,既然蚌肉被鸟嘴夹住、蚌壳又把鸟嘴夹住,它们是怎么对话的呢?网友立即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质疑鹬蚌相争一事明显是模仿前者,而且有蹭热度的嫌疑:

各位可以自己百度,后羿射日的新闻报道其实寥寥无几,百度搜索只有一页;鹬蚌相争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全网都是,百度首页形成热搜专题,官媒转发的也都是鹬蚌相争而非后羿射日。8岁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修改课文,却被11岁孩子摘了果子。(全部分析过程见注释)。[1]

我觉得,对后者过分苛刻其实也无必要。也许他们也是看到8岁小学生质疑课文的事情才想到了自己也有同样的事情可以报道。然后做了集中报道的工作。并且,鹬蚌相争的寓言本身也是更注重说理而不是描述事实的故事,存有缺陷,令11岁小学生提出质疑也可以理解。但是,不论怎么说,后来这件事情,确实有比较明显的跟风炒作嫌疑。炒作被发现了,让人批判,于情于理都对,那也谈不上什么冤屈了。说起来,他们也就是炒作技巧不高明,不是专业炒作的,所以不知道炒作忌讳什么。所以,我觉得单从这一件事上来说,后者这一批人未必是什么坏人。因此,希望他们去做好人,不要因为这个事情走上歧途。

甘地所做,不过就是一种印度殖民地版本的炒作行为罢了。

要说优点,就是炒作得挺成功。

尤其是他的“非暴力”主张,很适合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曾经将甘地逮捕入狱,后来发现了一个“统计学规律”:甘地在狱中,则印度的暴力斗争明显增强;甘地被放出去,则印度的暴力斗争明显被压制。英国殖民者一看这对自己的统治很有理,于是就对甘地保持了战略配合,甚至极力促成了甘地与国大党的合流。

这样一来,甘地就在影响较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成为题主心目中“一个影响力这么大的人”。

知道影响怎么来的,就知道导致这影响力的优点是什么了。

就好像《水浒传》。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

甘地也是一样的。

甘地这个人,好就好在不抵抗——哦,好像,大概,也许,可能,说错了,是“非暴力”。

参考

  1. ^作者:蓝爸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1380775/answer/7281112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据评论区提供的线索,我找到了后羿射日的新闻事件,然后做了下对比,鹬蚌相争的主人公,就是对后羿射日事件的拙劣模仿。人教社回应小学生质疑教材后羿射日有漏洞:“蹚”字不当将修改​new.qq.com语文课本又错了?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出版社这样回应!​www.thepaper.cn后羿射日在前,鹬蚌相争在后。同样是小学生,一个8岁,一个11岁。时间一个是六月中旬,一个是六月下旬,相差大概有十天左右。8岁小学生质疑的问题是,既然天上有十个太阳,把大地都烤干了,后羿还怎么蹚过99条大河?质疑的问题点是有逻辑关系在内的,课文用字不当也好,前后文不一致也好,发现了常人不曾注意的细节。11岁小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嘴都被夹住了,怎么说话?难怪被人说是杠精附体,毫无任何道理。首先这是一则寓言,其次才是嘴被夹住了怎么说话的问题。8岁小学生应该是读二年级,质疑问题有理有据,聪慧过人。质疑的结果是出版社承认错误,明年就修改课文。11岁小学生应该是读五年级,质疑问题强词夺理,混沌糊涂。质疑结果是骂声一片。不能怪网友啊,8岁的小学生都懂得什么叫做前后文不一致,11岁的小学生居然不理解寓言。下面来看后羿射日和鹬蚌相争的新闻传播路径。后羿射日的新闻,有清晰的事件发酵过程,先是家长发朋友圈引起小范围关注,事件步步升级,得到出版社回应,然后才形成新闻事件。鹬蚌相争的新闻,没有任何发酵过程,上来就是一篇通稿全网发布,直接挂热搜榜。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所谓鹬蚌相争,背后有人策划,8岁小学生质疑后羿射日的新闻之后,依样画葫芦,重新演绎事件,借题炒作。鹬蚌相争的新闻,恶劣在哪里呢?不是这个孩子怎么样,也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恶劣的地方在于,掐准了时间节点,抢了原本属于后羿射日的孩子的风头,截胡。抄同学作业无不背着家长老师偷偷摸摸战战兢兢,鹬蚌相争厉害啊,孩子伙同家长,把老师和出版社当道具耍,原样复刻一次质疑课文事件,导致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小学生怎么都这样了,动不动就质疑课文。殊不知,8岁小学生发现课文纰漏是偶然,11岁小学生所谓质疑是炒作,一下子把水搅浑了,连带8岁小学生一起被骂杠精,从这个角度而言,8岁小学生是不是很冤屈呢?各位可以自己百度,后羿射日的新闻报道其实寥寥无几,百度搜索只有一页;鹬蚌相争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全网都是,百度首页形成热搜专题,官媒转发的也都是鹬蚌相争而非后羿射日。8岁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修改课文,却被11岁孩子摘了果子。后羿射日的8岁孩子,自始至终没有露相,鹬蚌相争11岁孩子的通稿上配有精心准备的照片。所以不要说我为什么挂未成年儿童的照片,那是他们自己的配图,就是发出来给人看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1380775/answer/72811125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