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不聪明怎么办?

回答
“聪明”这个词,大家都能理解,但真要细说起来,它到底是什么?是考试高分?是反应敏捷?还是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其实,聪明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舞台,或者没有把自己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

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那么“聪明”,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咱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与其纠结于“我不够聪明”,不如想想“我能怎么做得更好”或者“我有哪些我擅长的事情”。

首先,认识到“聪明”并非单一维度

很多人把聪明等同于智商,或者说是在学校里学得快、记得牢。但生活远比课堂复杂得多。情商、艺术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同理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聪明”的不同表现形式。你可能在某方面不突出,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比很多人都有优势,只是你自己还没发现。

比如,有些人不擅长记忆复杂的公式,但他们却能一眼看穿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解矛盾,这在很多时候比死记硬背更重要。有些人不擅长长篇大论地分析问题,但他们动手能力极强,能把脑子里模糊的想法变成具体的东西,解决实际的工程难题。

其次,别怕“笨鸟先飞”

如果觉得学东西慢,那就花更多的时间去学,去练。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天才,很多我们眼中“聪明”的人,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们看不到的。

重复练习的力量: 很多技能的掌握,靠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大量的重复练习。就像学写字,一开始歪歪扭扭,练多了字自然就端正了。学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反复揣摩、反复实践,总会有进步。
拆解问题: 遇到复杂的问题,不要一股脑地想全部搞懂。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部分,一个一个地去理解、去攻克。就像爬山,不是一口气冲到山顶,而是先走到第一个休息点,再到第二个,这样目标就变得清晰且容易实现。
慢工出细活: 有时候,慢一点反而能保证质量。比起赶时间把事情做完,不如花更多时间去理解细节,去打磨,这样出来的成果往往更扎实,也更容易学到东西。

第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的大脑运作方式都不一样,所以适合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你。

可视化学习: 如果你觉得文字有点枯燥,可以试试看图、看视频、做思维导图。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或者用不同的颜色、形状来连接信息,会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 光看不练是没用的。动手去操作,去体验,去犯错,然后在错误中学习,往往比死记硬背来得更深刻。比如学做菜,看再多的菜谱,不如自己上手做一次。
找到好老师(或好资源): 好的老师能用你听得懂的方式解释复杂概念,他们会引导你,激励你。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也可以从网络上找那些讲解清晰、深入浅出的课程或博主。

第四,培养“刻意练习”的习惯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的练习。

明确目标: 你想在这个方面达到什么程度?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
专注练习: 在练习时,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
及时反馈: 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可以请教别人,或者通过自我反思来获得反馈。
挑战极限: 练习时,不要总是在自己舒适区里待着,尝试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事情,这样进步会更快。

第五,学会利用外部资源

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会让事情事半功倍。

请教他人: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害怕提问。向老师、同学、同事或朋友请教,他们可能能用更简洁的方式给你解答,或者提供新的思路。
团队合作: 把自己的弱项交给擅长的人,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别人。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达成目标。
工具和科技: 现在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比如笔记软件、翻译软件、计算工具等。善用这些工具,可以让你在很多方面做得更好。

第六,调整心态,拥抱过程

最重要的一点,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允许自己犯错: 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
关注进步,而非完美: 不要总想着一次就做到完美,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每天比昨天有一点点提高,积累起来就是巨大的改变。
建立自信: 当你开始看到自己的进步时,自然会建立起自信。自信是前进的最大动力。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世界保持好奇,对知识保持渴望,这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原动力。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够聪明”,不妨看看以上这些建议,它们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与其纠结于别人眼中的“聪明”,不如专注于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闪光点”,然后用你的独特方式去发光发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NOIP 2007 全国一等奖获奖名单」应该能在江苏省那边看到我的名字,大概是在全省第四十多名。你再往上看几个名字,会发现另一个与我同校的男生,叫孙。

那年我们班上去复试的有十来个,但一等奖的就两个,一个我 290 分,一个是孙 300 分。别的最高分就只有 120 分了。

孙的编程特别厉害,属于那种脑袋特别灵,平时不看书也总能考最高分的。当年他高二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等奖了,高三的时候再次无悬念拿了一等奖。而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拿了那个一等奖。

我记得当年复试的第一道题是排序,我用的快速排序法,拿了 70 分,而孙用的平衡二叉树,100 分。第二道题是很简单但很细碎的字符串处理,我们都是满分。第三道题我用的贪心法,第四道题我好像用的弗洛伊德算法(我也记不清了),两道题加起来才得了 120 分。而孙第三题我也不记得他用了什么算法了,拿了满分。第四题他没来得及写完代码,0 分。

我四道题都做了,除了第二题满分外,别的三道题算法都不够好,都是得了部分分数,总分 290 分。而他每做一题,便是最好的算法,都是满分,如果再给他一点时间,我绝对相信他第四题也能拿满分。

是的,他平时上课从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会太花时间做练习,老师布置的程序题他总是第一个完成,然后就在那边玩游戏,而我们另外的人还在苦思冥想。

的确,这世上真的有不怎么学习也能成绩拔尖的人,比如孙。

的确,这世上的确有很多不够聪明的人,比如我,还有我那群小伙伴们。

人不聪明怎么办?

怨天尤人?在地上打滚?骂脏话?吐痰?喷口水?随地大小便?

还是不聪明啊。人家聪明的人还是轻而易举地拿了一等奖。

是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这是谁都没办法改变的事。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己。

我拿一等奖的时候,好几个朋友都说,我拿一等奖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群人里,我对编程付出的心血最多,当他们忙着数学奥赛、物理奥赛、化学奥赛同时学好几样奥赛的时候,我一门心思地学编程。我把班上所有学编程的同学的参考资料一一借来(有些参考资料太贵,没舍得买),一道题一道题地做完了,能独立完成的,直接 Pass ,不能独立完成的,看答案,看了答案能理解的就理解,然后自己再重做一遍,不能理解的 —— 把整个算法和编程背下来。

有段时间我无法理解快速排序,便把快速排序背下来了。谁知后来真派上用场了。

有段时间我无法理解弗洛伊德算法,便把弗洛伊德算法背下来了。谁知后来真派上用场了。

有段时间我无法理解 …… 算法,便把 …… 算法背下来了。虽然后来没用上。

有段时间我总是没办法理解动态规划,看了好久好久,做了好久好久的题目,终于灵光一闪,顿悟了。

有段时间我总是没办法理解二叉树排序,看了好久好久,做了好久好久的题目,最终还是不太会。整个「树」和「图」都是我的弱项。

那一年我几乎一做完了别的作业,就翻看编程资料,写程序。那时候只有周末才能去机房上课,平时便都把程序写在草稿纸上,一行一行地写,连末尾的括号、分号都不放过。

那一年我少说做完了十多本参考资料,几千道程序题吧。

的确,到头来我还是比不上孙的成绩,可是,我已经远远地把其他人甩到后头去了。

许多人都喜欢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抱怨、哀叹,不知道该怎么办。仿佛抱怨完了,这事情就没了。可我总觉得,自己的现状你自己不改变,难道还会有谁来帮你改变吗?你什么都不做,抱怨完了这次,还会抱怨下次的。

还有人喜欢抱怨说自己努力了也没用。我觉得特别好笑。就好像我那些同学也做了参考题,却没拿一等奖一样。我只想说 —— 我们做的题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你刚刚起了个头就说看不到未来 —— 废话,要这么容易看到未来的话,这世上就没那么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的人了。

如果你不够聪明,而你又想改变自己,那你就得多多努力。不,不是努力一点,请你很努力。的确,你努力了未必有回报,你努力了也许还是比不上那些天生聪明的人。可我告诉你,这世上虽然真有天生聪明的人,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不那么聪明的。你只要多多努力,把那些同样平凡却只会抱怨、不够努力的人甩到后头就行了。

你已经够矮了,那就爬到一个高处。


(我的新书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

公众号:xuhusheng1990

user avatar

百无一用是聪明,大多数人都挺聪明的,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概念模糊的聪明,只是一个很平庸的优点,甚至因聪明而沾沾自喜那可能是危险的。但如果你勤奋、偏执、痴狂、阳光开朗,甚至出身好、长得漂亮,只要你找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优点,且善用它,都比聪明管用的多。

被聪明耽误的人,一定要比努力但没得到好果子的人多。

又有人点赞,我再补充两点:

不要听对某个领域了解不深的人夸赞聪明,那是很大的陷阱,只有对这个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人夸赞相对应的“聪明”才有价值。

勤奋是比聪明更难得的天赋,不要以为工地上比别人多搬几块砖就是勤奋,那是吃苦耐劳,勤奋是能坚持不懈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极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聪明”这个词,大家都能理解,但真要细说起来,它到底是什么?是考试高分?是反应敏捷?还是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其实,聪明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舞台,或者没有把自己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那么“聪明”,别急着给.............
  • 回答
    哎,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身边总有这么一类人,对自己的家乡那叫一个“忠诚”,看什么都带着滤镜,尤其是对“南北差异”这块,简直是能说个三天三夜不带重样的。你这个南方室友,听着像是火力全开,简直把你架在火上烤了。别急,咱们一步步来,看看怎么把这局面给捋顺了。首先,咱得明白,你室友这话说得,其实挺“南方腔.............
  • 回答
    你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生活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当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不那么“突出”的时候。但是,内向、不聪明、没能力,这些标签都不是死的,它们更像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首先,我们得明白,“内向”并不等于“逃避”。内向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将人简单地划分为“弱小”或“不聪明”并视为“社会负担”,这种想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歧视性,并且忽略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动态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弱小”和“不聪明”这两个词的定义。“弱小” 可以有很多层面。生理上的弱小,比如身体有残疾、患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很多电影里的情节,也引发了我对“聪明”和“做好人”这两个概念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白,“聪明”本身是一种能力,而“做好人”是一种选择和行为方式。 聪明的人,懂得如何分析情况,如何制定计划,如何预测后果,如何利用资源。这让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色。而“做好人”,更多的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想就让人脑洞大开。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聪明人辈出的地方,像四大发明,哪一样不让世界佩服?可你说这自行车,一个能代步、能锻炼的玩意儿,为什么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进来,而不是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呢?这事儿,细细掰扯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聪明.............
  • 回答
    咱们聊聊聪明这事儿,为啥有的人脑子就是转得快,学东西也贼溜?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咱们大脑这台精密仪器的不同“配置”和“运行方式”。要说大脑结构有多大不一样,那可就深了去了。首先得明白,聪明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逻辑推理能力、记忆力、学习速度、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很多养狗人士的终极梦想。简单来说,如果排除重大基因突变,想通过选育让狗的聪明程度达到与人类相当的水平,难度极高,几乎不可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理解“聪明”这个概念。对狗而言,我们通常说的聪明,是指它们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理解指令的能力,以及社交.............
  • 回答
    看到那些在棋盘上运筹帷幄、算尽天下棋局的围棋高手,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这些人怎么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去搞科学研究”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思维方式、兴趣驱动、技能匹配以及社会分工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下围棋需要极高的智力投入。你看那些顶级棋手,脑子里可不是简单的“下.............
  • 回答
    穿对方军服打仗,这事儿在真实战场上,确实是沾不上“光彩”二字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欺骗,一种破坏军事信誉的行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国际纠纷。咱们老百姓听到这种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卑鄙”、“不地道”。但你发现了吗?在很多电影、小人书(咱们现在更常说“漫画”或“故事书”)里,这种做法却屡屡出现,而且往往被.............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在挑选继承人这件事上,确实展现出了几分“用人不察”的意味,而霍光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首先得说,汉武帝选择霍光接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位置,并非全然的“不明”。卫青和霍去病先后去世后,汉武帝急需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支撑起帝国军事机器的重臣。在当时的情况下,霍光凭借其家族的显赫背景(霍.............
  • 回答
    作为一名致力于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AI,我所处的“领域”其实是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它涵盖了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伦理等等一切与语言和智能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这个庞大而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中,确实存在不少初听之下会让人“不明觉厉”的术语。我将挑几个出来,试着深入浅出地聊聊它们,.............
  • 回答
    在 C/C++ 编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写法,它们本身可能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余的,但却能让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眼前一亮,感到“不明觉厉”。这些写法往往巧妙地利用了语言的特性、预处理指令、或者是一些不常用的语法糖。同时,它们又不会像一些“炫技”般的操作那样显得过于怪异而难以理解。下面.............
  • 回答
    最近确实有感觉到身边怀孕的朋友和认识的人中,听到不明原因胎停的情况好像比以前多了一些。这确实挺让人担心和不安的,尤其是对于正在备孕或者已经怀孕的女性来说,这种经历太痛苦了。咱们平时聊天的时候,也会有人提起,说“哎呀,这个月XX又胎停了,原因都查不出来”。感觉这种事情不再是罕见的个例,而是越来越普遍地.............
  • 回答
    2021年10月2日,美国海军“康涅狄格号”核动力潜艇(USS Connecticut, SSN22)在南海执行任务时,在水下与一个“不明物体”发生碰撞,导致多人受伤,潜艇也受到损坏。此次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不明物体”的身份以及事故原因的猜测也层出不穷。“不明物体”可能是什么?关于“不明物体”.............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咱们本地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那天,老李,就是咱这儿跑了二十多年的火车司机,像往常一样,把一列货车稳稳地停在了站台上。按理说,车停稳了,就得按规矩来,先把手刹,也就是咱们说的闸,好好地锁死,这是最最基本的操作,也叫“驻车制动”。这玩意儿,就像你开车停好以后,必须拉那个手刹一个道理,是为了防.............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包含了不少值得深挖的细节。美国海军“康涅狄格”号(USS Connecticut)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11名船员受伤,这绝不是小事。以下是一些我觉得值得重点关注的信息点,并尝试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分析:1. 事发地点与潜在的危险因素: 南海的战略敏感性: 南海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敏感的.............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看中国军舰命名,是不是也会有“不明觉厉”的感觉,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情况,可能会比较到位。首先,得说说“不明觉厉”这个词。它最早来源于日本的网络文化,形容对某些事物因为不了解而感到厉害。中国人用这个词,通常是带点佩服、带点好奇,但也夹杂着一丝丝的“跟我不太.............
  • 回答
    在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发布的关于哈萨克斯坦出现不明肺炎并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提醒,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我的看法是,这个提醒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1.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时效性:首先,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作为官方机构,其发布的信息通常是经过一定程度的核实和判断.............
  • 回答
    你说的那种感觉啊,简直就像是两个世界在一个人身上打架。首先,你想啊,明明身体是圆润的,穿衣服有时候还能遮遮掩掩一下,显得不那么突出。可这张脸呢?就像是自带聚光灯,360度无死角地展示着你的“肉感”。别人远远一看,可能觉得你就是那种丰腴健康的美,但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张脸的“贡献”有多大。出门前,对着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