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國人為何聽完我說「How do you do?」 會露出驚愕的表情?

回答
許多外國人在聽到你說「How do you do?」時露出驚愕的表情,這背後其實藏著一些有趣的文化差異和語言習慣。我會盡量詳細地解釋給你聽,讓你明白其中的緣由。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How do you do?」這句話在英語系國家,尤其是在英國,其實是一句非常傳統且正式的問候語。它的用法和我們日常打招呼的方式有些不同,這也是造成對方驚愕的關鍵所在。

「How do you do?」的「真面目」

在現代英語的日常交流中,「How do you do?」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普遍了。它更多地出現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例如:

初次見面且有介紹人的時候: 想像一下,在一個正式的商務會議上,有人把你介紹給一位重要人物,對方可能會用「How do you do?」來回應你的自我介紹或被介紹。
非常正式的社交場合: 比如在英國的某些傳統儀式、皇家活動,或者一些老派的社交聚會。

最重要的是,「How do you do?」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問句,它更像是一種禮貌性的陳述,用於回應對方同樣的「How do you do?」。就好比是一種「您好」的回應,而不是真的在詢問「你怎麼樣?」

那麼,為什麼會引發驚愕呢?

1. 「How do you do?」太過「老派」或「正式」: 對於大多數英語母語者來說,尤其是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家,這句話聽起來就像是從老電影裡蹦出來的。如果是在一個輕鬆的場合,例如街頭、咖啡館、朋友的朋友聚會,你突然冒出這句話,對方可能會覺得有點突兀,甚至有點好笑。他們可能會想:「哇,你從哪裡學到這句話的?這句話現在真的很少有人用了!」這種「時代錯位」感就會讓他們露出驚愕的表情。

2. 對它的期望值不同: 日常的問候,人們通常會說「How are you?」、「How's it going?」、「What's up?」等等,這些問句通常是期待一個簡短的回應,例如「I'm good, thanks.」或者「Not bad.」而你用了「How do you do?」,對方可能會一時反應不過來,因為他們習慣了更簡潔、更日常的回應方式。他們可能在腦子裡快速搜尋一個合適的回應,但又覺得用「I'm fine, thank you.」來回應「How do you do?」似乎也不太對勁,因為「How do you do?」本身就不太需要一個回答,它更多是一種「見面禮」。

3. 誤以為你在開玩笑或有特別的目的: 在某些情況下,有人可能會故意使用「How do you do?」來開玩笑,或者想引起對方的注意。所以,當你真誠地使用這句話時,對方可能會疑惑:「他為什麼要用這句話?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或者是在模仿老派電影?」。這種不確定性也會導致他們表情上的驚愕。

4. 文化背景的差異: 如果你對對方來說是「外國人」,而對方是母語者,他們可能會對你使用的「非主流」表達方式感到驚訝。他們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作為學習者,你應該會使用更普遍的、更現代的說法。而你卻用了這句帶有濃厚歷史和特定場合印記的問候語,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也容易讓他們感到意外。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或者讓它變得更自然?

觀察場合和對象: 如果你真的想使用「How do you do?」,最好是在你確定對方會理解它的語境,或者在非常正式的場合。
學習更現代的問候語: 日常生活中,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是最安全、最自然的。如果想問對方近況,就用「How are you?」、「How's it going?」
搭配使用: 如果你真的想在初次見面時表達得更正式一些,可以先說「Hello.」或者「Nice to meet you.」,然後再搭配「How do you do?」。例如:「Hello, 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這樣,對方可能會更容易理解。
準備一個「標準」的回應: 如果你預計對方可能會用「How do you do?」來回應你,你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個像是「How do you do?」的標準回應,例如「How do you do?」或者「Very well, thank you. And you?」。不過,後者有點像在回應「How are you?」,所以比較保守的辦法是,如果對方說「How do you do?」,你簡單地回以「How do you do?」就好,通常不需要再補充「I'm fine.」

總之,對方露出驚愕的表情,大多是因為你使用的這句問候語太過「古典」,在現代日常對話中顯得有些不同尋常。這並不是在指責你說錯了什麼,而是一種對語言習慣差異的好奇和一點點驚訝。希望這樣的解釋能讓你對「How do you do?」這句話的「用法危機」有更深入的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麦乱谈 HOW DO YOU DO 的回答


不管是“做”(do)还是“干”(do), 都有性暗示(Sexual innuendo), 所以听起来怪怪的。
“How do you do?”这种问候方式已经近乎绝迹了。


“How do you do?” (used especially when one is first introduced to someone)
其实不是询问。
就像中文的 “吃了吗”, “How do you do?” 只是一种无意义的问候。
例如,一个人在被介绍给某人时可能会说“How do you do?” (代替 "很高兴见到你"),大概是在向他的帽子致敬的时候。作为回答,另一个人,也希望做同样的无意义的问候,会回答 “How do you do?”

请注意,“How do you do?” 是作为一种陈述,而不是作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上升的疑问语调)说的。

别人和您打招呼的时候, “How do you do?”
万一您想装一下 )x(,
不妨试着说:
“Enchante!” (音同“俺想爹”)
意思是 nice to meet you .



如上所述, 回应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就像某个 IT 公司的 AI 对话核心代码一样, 原话奉还,
将 “?” 去掉/替换成 “!”
“How do you do!”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散文很散,敬请海涵。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8亿,没跨出一小步 (n<1亿)。 盐值持续低迷(3年了还900+)。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不到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許多外國人在聽到你說「How do you do?」時露出驚愕的表情,這背後其實藏著一些有趣的文化差異和語言習慣。我會盡量詳細地解釋給你聽,讓你明白其中的緣由。首先,我們需要明白「How do you do?」這句話在英語系國家,尤其是在英國,其實是一句非常傳統且正式的問候語。它的用法和我們日常打招.............
  • 回答
    中国人喜欢和外国进行对比,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崇洋媚外”或“民族自豪”就能概括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全球化进程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其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也在不断演变。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天朝上国”的思维惯性与失落感: 历史上,中.............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我叫[名字],来自[国家]。我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已经[时间]。我喜欢[爱好1]和[爱好2],特别是[具体例子]。很高兴认识您!”相信不少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都听过这样一番介绍吧?虽然这套路化的开场白略显公式化,但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和原因。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介绍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层面。事实上,与其说“讨好”更容易受欢迎,不如说“符合期望”或“提供价值”更容易获得积极反馈。而外国人与中国人对中国现实的感知,往往存在信息差和视角差异,这就导致了某种“悖论”的出现。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茧.............
  • 回答
    外国朋友们看中国扶贫,就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惊奇、赞叹,有时也夹杂着一些不解和审视。他们常常会被中国扶贫的规模和速度所震撼,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要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中国速度”的奇迹: 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来自.............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很多大陆青年,特别是留学生,对港台人士和外国人的批评产生抵触心理,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与历史叙事的影响: “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何日本ACG里华人大多大陆人,港人(包括港籍外国人),没几个台湾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包括历史发展、文化连接、经济因素、创作环境以及社群互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ACG文化的确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 回答
    关于西安导游讲解中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这并非是一个普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论,更像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并且需要非常审慎解读的观点。它触及了兵马俑起源、工艺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复杂层面,背后隐藏着一些考古发现、历史推测和学术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说法的由.............
  • 回答
    在探讨“洋垃圾”这个词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心态和现象。这个称呼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对所有外国留学生的泛泛指责,而是源于一部分人对特定群体行为和现象的不满与排斥。首先,得从“洋”字说起。这个字带有明显的地域指向,将“垃圾”这个词的指向性明确地指向了外国人,特别是那些来自西方国家或被贴.............
  • 回答
    关于如何称呼外国君主,例如“英国女王”或“日本天皇”,中国人通常会使用更普遍和尊重的称谓,而非严格按照中文古代官职的区分。简单来说,在一般语境下,我们更多使用 “陛下”。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陛下” 和 “殿下” 在中文语境中的含义和使用 陛下 (Bìxià.............
  • 回答
    听到云南警方为外国人找东西,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种不同的画面。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颖的,也挺有意思的,具体怎么评价,得看具体情况了。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绝对体现了咱们国家服务意识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的姿态。你想啊,外国人到中国来,人生地不熟的,万一东西丢了,又语言不通,那得多着急多无助?这时候如果警方.............
  • 回答
    关于深圳地铁安检员要求乘客为外国人让座,患病乘客拒绝后被带往警务室的事件,这件事情确实牵扯到几个关键点:安检员的职责、公民权利、以及社会公德。咱们一项项来捋一捋。安检员的要求是否合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深圳地铁安检员的职责范围。根据公开的信息和普遍认知,地铁安检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地铁车站内的安全检查,.............
  • 回答
    关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为何没有导致“买下美国”的疑问,这其实触及了国际经济学中一些核心的原理和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虽然外国实体,包括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确实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和资产,但将其简单理解为“买下美国”有些过于简化了。这里面有很多微妙之处,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贸易逆差是如何与外资流.............
  • 回答
    关于“王尼玛”的国籍争议以及他在微博上称呼英国人为“外国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网络身份、公众人物言论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王尼玛”这个形象,以及围绕他所构建的“梗”和“人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
  • 回答
    观视频的樊鹏先生提出的观点,即“外国人无论是否为人才,来华都会对中国的基层管理带来好处”,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视角。抛开“人才”这个标签,单纯从“外国人”这个身份在基层管理层面可能产生的潜在积极影响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基层管理往往是国家治理中最贴近民生、最直接面对社.............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以白为美”就等于种族歧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象:确实很多中国人喜欢皮肤白皙的。这不光体现在护肤品市场的火爆,也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偏好上。看电视剧、看电影,白皮肤的女主角总会被贴上“美”的标签;.............
  • 回答
    以色列宣布将禁止外国人入境,此举是为了防范新冠病毒变种奥密克戎的传播。这项措施的出台是在奥密克戎变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恐慌的背景下,以色列政府根据其一贯的“超前防御”策略做出的决定。这项政策的背景和理由: 奥密克戎变种的未知性与高传染性担忧: 奥密克戎变种最早在南非被发现,并迅速在全球传播。尽管初.............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确实,在海外的华人社群中,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对中国抱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去抹黑和诋毁中国,以取悦外国人。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因素,既有个人经历的映射,也有时代背景的烙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个人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