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把有病当有趣」的事?

回答
“把有病当有趣”是一种非常具有网络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指的是一些人将一些在常人看来可能有点“病态”、不合常理、甚至略带负面情绪的行为或想法,包装成一种新奇、独特、甚至带有某种“酷”或者“反叛”意味的趣味,并以此来吸引关注、寻求认同或表达自我。

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包含了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例如:

寻求独特性和差异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与众不同,不愿随波逐流。将一些“反常”行为包装成“有趣”,是吸引他人注意的一种方式。
解压和情感宣泄: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一些人会将负面情绪、内心焦虑或对现实的不满,通过“病态”的表达方式来宣泄,并将其赋予一种戏谑和幽默的色彩。
社交互动和归属感: 在网络社群中,共同的“梗”或“玩法”能够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连接。当一种“有病”的行为被广泛传播并形成亚文化时,参与其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有些人将“把有病当有趣”视为一种对主流社会价值观或道德规范的挑战,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叛逆。
商业化和流量驱动: 一些内容创作者会发现,制造这种“有病”的趣味更容易获得流量和关注,从而将其作为一种内容生产策略。

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的方面,详细讲述一些“把有病当有趣”的具体表现和背后的原因:

1. “反向操作”和“反常识”的内容创作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表现形式。创作者故意制造出违背常理、颠倒是非、或者看起来有些“脑回路清奇”的内容,并以一种一本正经或者夸张幽默的姿态呈现。

例子:
“反向安利”: 比如,一个美妆博主不推荐好用的产品,反而一本正经地分析一个非常难用、踩雷的产品有多么“不值得购买”,并列出各种“避雷指南”。观众会觉得这种“反着来”很有趣,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安利模式,而且确实能帮助大家避免踩雷。
“沙雕教程”: 一些博主会制作一些非常简陋、粗糙,甚至看起来完全没用的教程,例如“如何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绑起来”、“如何在1分钟内学会一种不存在的语言”。但他们会用非常认真的表情和专业的术语来讲解,形成强烈的反差萌。这种“无用之用”反而成为一种乐趣。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比如,一些知识区博主会用非常严谨的逻辑和学术的语调,去论证一些荒诞不经的理论,或者对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过度解读和分析。观众知道这是假的,但享受的是这种“一本正经”带来的戏剧性效果。

背后的原因:
新鲜感和好奇心: 传统的模式观众已经看腻了,反向操作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共鸣和理解: 很多观众也会有类似的“脑回路”,觉得这种“不正经”的方式更贴近自己的真实心理,能引起共鸣。
对“完美主义”的解构: 很多时候,人们厌倦了过于完美、过于正能量的内容,这种“有病”的表达反而更真实、更接地气。

2. “病娇”或“精神不稳定”人设的模仿和演绎

在一些二次元文化和网络社群中,“病娇”这个词被广泛使用,指的是一种极度偏执、占有欲强、甚至带有攻击性的爱恋模式。虽然现实生活中这种情感是危险的,但在网络上,一些人会以一种戏剧化、夸张化的方式来模仿和演绎这种“病娇”人设,将其包装成一种独特的魅力或趣味。

例子:
社交媒体上的“占有欲”表达: 有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非常夸张的文字,表达对某个偶像、某个品牌、甚至某个游戏角色的极度“占有欲”,例如“你是我的,谁都别想抢走!”、“敢动我喜欢的人,我让你消失!”。虽然内容本身有些极端,但如果用一种略带撒娇或玩笑的语气,配合相应的表情包,就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有趣的表达。
模仿“精神错乱”的对话: 一些人会在网上与朋友进行角色扮演对话,其中一方故意表现出“精神不稳定”、“前后矛盾”的状态,并用一些奇怪的比喻和逻辑来对话。这种“玩梗”的性质,让这种“精神不稳定”变得像是一种表演。
“黑化”形象的塑造: 有些人会将自己的卡通形象或者真人形象进行“黑化”处理,例如加上血丝、阴影、或者一些象征“疯狂”的元素,并以此为荣,认为这是一种个性的展现。

背后的原因:
猎奇心理: 这种极端的情感模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猎奇性,能够吸引一部分人的关注。
反叛和刺激: 对传统“温柔乖巧”的女性形象的颠覆,满足了部分人对“强大”或“危险”的想象。
二次元文化的影响: 许多动漫、游戏中的角色都带有“病娇”属性,使得这种概念在年轻群体中得到传播和接受。
情感投射: 一部分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强烈的情感波动或不安全感,通过模仿“病娇”来释放或表达。

3. 对生活琐事的“过度解读”和“小题大做”

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大,赋予其一种戏剧性、甚至带有某种“人生哲理”的解读,也是一种“把有病当有趣”的体现。

例子:
“万物皆可内卷”: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会开玩笑地将各种生活琐事与“内卷”联系起来,例如“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内卷,看谁先刷牙洗脸”、“连喝水都要内卷,看谁的喝水姿势更优美”。这种将压力和焦虑情绪用荒诞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能减轻一些人的心理负担。
“为一份外卖的丢失而进行宏大叙事”: 一个人点了一份外卖,但被骑手弄丢了。他没有简单地去投诉,而是开始创作一系列的图文并茂的故事,将这次外卖丢失上升到“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捉弄”等宏大的主题,并用一种悲情而又搞笑的语气来诉说。
对社交媒体“点赞”的过度解读: 有些人会将一条动态的点赞数看作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如果点赞数不高就会感到沮丧,并对此进行一番充满戏剧性的抱怨,例如“我的世界崩塌了,因为我发的东西没人喜欢”。

背后的原因:
情绪发泄: 生活中的不满和焦虑,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达来发泄。
幽默感和自嘲: 用一种自嘲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反而显得更加豁达和有趣。
群体认同: 当大家都在用这种方式表达时,参与其中可以获得一种“我也是这样”的认同感。
网络亚文化: 这种“小题大做”的幽默感在很多网络亚文化中都很常见。

4. 对“失败”和“丢人”的公开展示与狂欢

传统观念认为,失败和丢人事应该尽量隐藏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反而乐于将自己的“失败史”、“社死瞬间”以一种无所谓甚至有些得意洋洋的态度分享出来。

例子:
“社死经历分享”: 很多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公共场合发生的尴尬、出糗的事情,比如在众目睽睽之下摔倒、说错话、或者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他们会将这些经历冠以“社死”的名号,并引来围观和评论,大家一起“心疼”或“嘲笑”当事人。
“我的奇葩爱好和生活习惯”: 有些人会分享一些在常人看来比较奇怪的爱好或者生活习惯,比如收藏大量的废弃物、只吃某种特定颜色的食物、或者有非常特殊的睡眠习惯。他们会用一种展示“独特”的姿态来分享,并从中找到同好。
“凡尔赛式炫耀”的“反面”——“自嘲式凡尔赛”: 有时人们会用一种“自嘲”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不完美”或者“缺点”,但这种自嘲背后却隐藏着某种优越感。例如,“我就是这么懒,连起床都觉得是在浪费生命,不过好在我有钱,可以请人代劳。”

背后的原因:
打破“完美主义”的压力: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高,每个人都想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分享失败和丢人,反而是一种对这种压力的反抗,让大家觉得“原来别人也会这样,我不是一个人”。
制造话题和吸引关注: 尴尬和丢人的事情往往比平淡无奇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
自我认同的重塑: 通过将“负面”经历公开并赋予其趣味性,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形象,使其变得更立体、更真实。
治愈和共鸣: 当看到别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时,自己内心的羞耻感和不适感也会减轻。

总结

“把有病当有趣”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应对压力、寻求个性、以及在信息时代表达自我的方式。关键在于界限和程度。

健康积极的一面: 能够缓解压力、增进群体交流、激发创意、甚至对社会现象进行幽默的批判。
需要警惕的一面: 如果过度沉溺于虚假的“病态”人设,逃避现实责任,或者将伤害性行为包装成趣味,那就走向了危险的境地。

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从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病态”的标签。它是一种适应时代变化的文化表现,也是一种对生活充满探索和玩味态度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顶锅答一个我非常不理解的现象:

越来越露骨的网络热词。

真的,我记得以前的人不是这样的。

遇到想骂脏话的情况,还知道说「喵了个咪」「握了个草」之类的和谐一下,还有什么「我也是醉了」,都还挺可爱的。

好像就是从2017年开始,满屏的流行语越来越辣眼睛了:

「我有一句mmp不知当不当讲。」

「真鸡儿丢人,你退群吧。」

「操你妈,听见没?操你妈!」

「你自己什么样你自己心里没点逼数么?」

身边的朋友逐渐开始满口污言秽语,表达友好的方式变成互相直球辱骂。

我也没想批判什么,我就是不太懂。

可能有病的是我吧。

---

我写这几句吐槽的时候也没想到能拿4k赞,综合评论区讨论多写几句吧。

很多人认为这是语义的弱化,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弱化是针对标准语言的定义,对于脏话这种边缘性非正规语言——尤其是我提到的这些带有性意识指向的脏话——语义由强变弱逐渐普及的现象,我们应当称之为敏感词的“去敏感化”。

如今,网络热词推动大批敏感词崩塌式脱敏。它们蜂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一时之间的主流词汇,对于语言文化的影响恐怕并不是一句娱乐至死可以带过的。

若是一个时代的话语模式中涌入了大量低俗的万用程度副词,我们的会话中,将会流失多少优美而精准的描述?当人性促使我们在对话中寻找自我认同和自我归属时,我们感受到的又究竟是情绪,还是思想?

我对此表示忧虑,但我并不予以抨击。

福柯说过:只要我们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即使是背离理性的行为,在混沌中也蕴含着无限的真实与希望。

另外我想提醒一下的是:评论区直接说脏话、脏话缩写或者“垃圾”“智障”等关键词,是会被系统自动折叠的。起初我还会去折叠区放人,评论上500以后我就管不过来了。

所以各位要讨论的话自行和谐,点到为止,看懂就行。

我说完了。

user avatar

什么是把“有病”当做“有趣”?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认为得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甚至希望自己得上这种病、主动认领“疾病”。真的有这种现象出现吗?

在心理学范畴内,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喜欢把精神疾病浪漫化、随意给自己贴标签、主动认领精神疾病,比如:

· 有些人只是喜欢把东西放的整齐一点,就说自己有强迫症;

· 有些人因为自己喜欢独处,就随口和别人说自己是自闭症;

· 有些人在遇到挫折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感到沮丧、不开心,就说自己有抑郁症;

……

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会愿意“认领”精神疾病,给自己贴上“病”的标签,甚至将其当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呢?


1. 对精神障碍的浪漫化以及“委婉的自我褒扬”

很早之前,对疾病的浪漫化就已经存在了。在19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肺结核是一种“文人病”。肺结核所造成的身体孱弱、面部潮红都被人认为是“文人气质”的体现(Martinez, 2013)。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患上这种疾病。诗人拜伦甚至说,“如果要死,希望死于结核病。” 而随着人们对疾病机理的理解以及疫苗的研制,对肺结核的浪漫化也消失了。


精神疾病被浪漫化也有同样的原因。在目前来看,很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并不完全清楚。这就给疾病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很多精神疾病的阴性症状,例如整日不言不语、不吃不喝等,又很符合人们对于文学家、艺术家的想象。 “抑郁症患者被描述为在黑暗当中遭受折磨的、孤独的灵魂。”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自己也得上这种病,那么自己也就会被别人表扬,“被其他人亲吻伤疤,并告诉你生活下去有多么的勇敢,” 甚至可以分享一部分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气质(Maldonado, 2017)。


另外,随着很多媒体或文艺作品中对精神疾病患者天赋异禀的过度渲染,精神疾病似乎也被和创造性联系在了一起。很多人误以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就更有创造性。例如,在社会上流传的“自闭症患者都是天才”、“高智商的人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等等说法。这样一来,似乎“认领”精神病,也成为了人们委婉地自我夸赞(self-promotion),塑造自我形象的手段之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创造性和精神疾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Wandell (1998)发现,在29份针对创造性和精神疾病之间联系的研究报告中,有15份显示精神疾病与创造性无关,5份显示精神疾病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即便是那些认定精神疾病与创造性有关的报告,它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准确的,被试同样也不是随机抽取的。就像是我们之前回答过的反对浪漫化自闭症的那道题中所说的那样,确实有些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者是有天分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人都有天分,他们的天分与他们的疾病没有直接的关联。


2. 为了获得对他人的控制

主动认领精神疾病或者给自己贴标签,也可能是操纵他人的一种手段。有些人可能会利用“疾病”使对方产生内疚情绪,对对方进行情感绑架——“我都已经生病了,你既然爱我,难道不应该迁就我么?难道还要跟我计较我说过的这些话么?”


3. 为了逃避责任

此外,还有些人会以精神疾病之名逃避责任或者获取更多的利益。比如,一些人试图通过“患有精神疾病”做无罪辩护,逃过法律的制裁。


其实,在心理/精神卫生领域,将有病当有趣后果是很严重的。这让我们想起几天前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的“(为什么)需要警惕对精神障碍的浪漫化”:如何评价腾讯公益发起的「小朋友」画廊活动?


另外,这还让我们想起了前几天收到的一条粉丝留言:“KY,你们写的那个(“服用精神科药物的年轻人”)访谈我看了,我觉得这些人就是矫情。我的同学有好几个都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还不是活蹦乱跳好好的,该吃吃该喝喝,没事还出去看个电影散散心。这病也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可怕吧?”


从这条留言里,相信你能窥见人们不断浪漫化、娱乐化精神障碍可能带来的一些后果。尽管我们不断在科普过程中强调:抑郁确有其事,它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并不是一种臆想。但这样的浪漫化就可能让社会上的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产生误解——认为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一些人在“自怨自艾”,“太作了” 。


以上。

你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


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References:

Maldonado, Alyssa (2017). Why People Need To Stop Romanticizing Mental Illness. Affinity.

Martinez, Gabriela Gordon (2013). Romanticizing Tuberculosis, Poetry, Prose, Opera, and society of the romantic era. digital.library.txstate.edu

Wandell, Charlotte (1998). Creativity and mental illness: is there a link?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6-172.

user avatar

闹洞房

让人恶心的不仅仅是闹新娘伴娘,还包括新郎。

逼着新郎脱下西装穿上红内裤,穿上丝袜光着膀子在马路上奔跑,甚至在身上上侮辱性的文字。

逼着新娘去吮吸放置在新郎两腿中间的香蕉,然后拍成视频广为流传。

对伴娘“上下”“其手”侮辱猥亵,还补上一句:“摸一下怎么了?”。

我实在没弄懂这些这些人为什么如此乐此不疲。

所幸我不是那种人,所以不需要担心我的婚礼出现这一幕

~~~~~~~~~~~~

所谓的人性测试或者街头测试。

你以最险恶的目的和预期去做一件事,那结果必然是险恶的。

但偏偏网上这些测试视频非常多,也很火,比如“董新尧”系列(貌似是这个名字)。

不说视频是不是请演员摆拍的,最让人恶心的是这群人最后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因为XXXX,所以女人都是物质的。”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一个长相身材和詹妮弗劳伦斯类似,或者是盖尔加朵这种类型的美女,要和你共度良宵,之后还会给你二十万,如果彼此感觉不错借此交往一下可以可以的。

有谁敢说自己百分之百的不会动心?

晚上酒吧一条街,酒过三巡正上头之时,一个姑凉开着敞篷大牛,说刚搬来这个城市,可否上车帮她指路,路途不远,十几分钟,事后再给你送回家。

身侧是V12的咆哮,大牛的剪刀门已经打开。

你上不上车?

有谁敢说自己一定不上车?

你既然决定测试人性,那就做好最坏的打算。

但借此针对性别不同进行区别对待或者选择性对待,这种行为和田园女权主义者有什么区别。

~~~~~~~~~~~~~~~~~~~~

同样是以视频为主,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见的恶作剧系列。

比如装扮成恐怖分子的样子突然往人群中丢一个黑色包裹然后狂奔离开;比如走在马路上随机往路人身上砸水球,突然绕到身后拉下路人的裤子,或者是往路人脸上拍蛋糕;更有甚者会去恶搞警察。

你可以进行娱乐,但不要影响公共秩序,不要侵害他权益。

虽然有些行为法律制裁不了你,但我可以采取应对措施。同样的道理,只要在限度之内,法律也制裁不了我。

user avatar

幼女梗。

起初的“三年起步,最高死刑。”仅仅只是一句带有警告意味的戏谑,然而从“三年血赚,死刑不亏。”这个改编开始,已经隐隐带了些许让人觉得心理不适的恶意,后来刷这个梗的越来越多,衍生的段子也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很多人宣泄内心扭曲的工具。

比如在B站六指琴魔墨韵的开山之作《千本樱》的评论区里,有很多人刷自己圈子里制作的填词,在众多词作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篇填词。




对于这样一篇很明显带有儿童色情的填词,十六个评论,除了一个普法的“老实人”,其余都在叫好。

而在其它和儿童相关的视频评论里,这类的评论也并不在少数,甚至,只要一出现小女孩,就会出现满屏的“血赚”,“这波不亏”。

犹记某次在评论区里看到这样一句最为恶意满满的评论:即使我坐牢了,也要成为她一生的梦魇,即使我死了,也要活在她的恶梦里。

当然我并没有在diss二次元,怎么可能敢有这种想法,事实上,就算是在三年梗起源的B站里,也有不少人厌恶起幼女梗的各色改版和不分场合的刷屏。

比如在papi酱的“别拿没素质当幽默”视频评论区里,有位层主就表达了对这个梗的厌恶。





虽然也有不少人感受到幼童梗衍生段子的恶意,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对刷梗乐此不疲,并且,如果你表示厌恶,他们就会嘲讽你“认真就输了。”或者反驳你“这只是个玩笑。”

然而,这真的只是个玩笑吗?

很久之前,我在微博曾经围观过一件很恶心的事(现在已经找不到原po了,如果有知道的可以来告诉我…)大意就是某个博主发现有猥琐男盗图别人女儿的照片,并且在孩子脸上嘴里p上精y,在此男微博里还发现大量儿童色情视频截图,以及他和他的“狼友”跟踪或偷拍路上看到好看的小女孩的经历。

我无法想象那些孩子的母亲的心情,那么可爱的小精灵诞生到世上,每一个母亲都是心怀甜蜜,恨不得昭告世界的,只是在自己的主页,发一些孩子可爱的照片,或记录一下孩子的成长,却被居心叵测的渣滓用来作那么下流的勾当。

我知道很多刷梗或围观的人,不是对幼童心存恶念的人,只是你要知道,很多内容是犯罪,犯罪的事不可以用来开玩笑。

不信可以看看,就连《素媛》的评论区里、前几天养女被哥哥猥亵的新闻评论区里,也都有人说:不亏。

这些人,绝不是在开玩笑了。

这世界上,真的行走着很多的妖怪,他们披着人皮,心里盘算着将獠牙利爪,伸向无辜且没有自保能力的幼儿。

user avatar

贴一些评论区里的评论,类似评论太多,我没精力一一回答,现在统一回答一下。

问:你知道的这么清楚,一定是因为关注了不少这种贴吧,看完这些帖子意淫爽了以后再张嘴骂娘。

答:贴吧更新版本以后,首页常常会出现一些类似内容,还有许多很糟糕的视频。就算你不看首页,你在很多贴吧也能看到类似内容。这种风气自李毅吧戒赌吧成形,渐渐蔓延到很多贴吧,且其他网络平台底下也常常有这种人出现。你要是玩过贴吧,应该会有所了解。


问:人家只是开玩笑,你真无耻,知乎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才被称作逼乎。

答:如果说言语性骚扰女性、偷拍女性聚众来意淫,在你眼中只是玩笑的话,那我无话可说。你可以试着在现实生活中对刚认识的时候的女性说一句,老姐我想舔你,看看人家是不是很欣赏你的幽默感。同样的,如果仅仅是有了基本的道德素养就是装逼,那这个逼我装得理直气壮。


问:贴吧那些女的爆照不就是为了看屌丝们的跪舔吗?

答:是的,女性在网络平台发自拍就代表她乐意接受你们诸如“老姐,我想舔”之类的言论。同理,女性逛街时穿条超短裤就意味着她们极其放荡,默许你跑上去和人家发生关系。


问:你的名字不无耻吗?

答:您还真是淫者见淫啊,我ID是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很喜欢就直接拿来做网名,用了五六年。我用这个名字的时候,丁丁还没有歧义。最后,祝您走路小心点,毕竟戴了有色眼镜看世界。

再问:拜托,现在这个词谁看到不会想歪,小说里的人物没有全名吗,非要用叠词吗,搞笑

再答:才刚说了您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转眼间又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不巧的是,那本书里的角色还真的就叫丁丁哥哥。知道您当然不信,我顺便把书名告诉你,《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最后,前几年中国好声音出了一女歌手,艺名叫做丁丁。人家现在也还在混娱乐圈,您这种正义网友赶紧去她微博底下刷屏,批评她有伤风化下流无耻,顺便督促她改名吧。

加油,拯救银河系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

原文:

贴吧。

女性用户曝照,或者发帖回帖,底下常常能见到一群男性用户回复:

老姐,我想……

想舔。

语音爱爱吗?

……

你以为你不发帖回帖就没事了吗?假如有吧友在吧里发了你的照片,底下立刻又会有一群男性用户簇拥过来,如同饿狼一般:

舔得她怀疑人生。

这个腿我可以玩一年。

丑逼一个,但是晚上关灯一顿乱X,还不是美滋滋。

……

就算没有女性用户发帖回帖,就算没有男性用户发女性用户的照片,这群人也是可以自娱自乐的。

比如,晒一张自己躺在床上的照片,只拍下半身。背景一般是宾馆。配上文字:三百块一夜美滋滋。

再过分一点的,直接偷拍自己的炮友或是妓女照片,然后加聊天,配上文字:老哥们过来看看,这个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搞到的

然后又有一大群人涌过来,以他们熟练的词汇进行评论。

恕我直言,这群人,真他妈傻逼。

user avatar

当然是那些在视频网站上点击量很高,内容十分低俗的街头采访。

尤其是上海一些区域和各地大学门口,年轻女性集中的地方,几个人拦住一些无异性伙伴陪同的女生问话题。

开始还比较正常,往下问就越来越下流,都是涉及性的话题。

我夫人和她表妹在一起逛街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些人看见女生年轻漂亮就死皮赖脸的,

其实多数采访都不成功,一些脸皮薄的女生都拒绝回答,甚至起口角。

为了当网红已经把公开性骚扰当成娱乐,满足部分人群猎奇心理,如“某哥”教你搭讪之类的,把女孩当成向人炫耀的战利品。

广大女性面对这类采访一定谨慎,你的原话可能被剪切,视频内容配上恶俗标题,你的“轻浮”形象将人尽皆知。

这不就是标准的把有病当成有趣么。


user avatar

二胎刚开放那阵子,好多人喜欢开小孩子玩笑,诸如"如果你不听话,以后有了弟弟妹妹,爸妈就不要你了。"

之前过年的时候我去她家拜年,正好碰到其他亲戚也在,表姐大着肚子忙着招待客人,我表侄比较比较怕生,见人不怎么会打招呼,就默默地坐在那里玩手机,有个叔叔看到小孩子这么安静,就想抓过来逗逗,摸着表侄头说,

"小朋友怎么这么安静啊,别的小朋友都会帮妈妈分糖果。"

表侄一言不发,难为情地转过头,想挣脱离开,这位叔叔看小朋友没什么反应,更加来劲:"

太冷漠的小朋友没人疼哦,以后弟弟妹妹生出来了,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表侄听了,终于哇的一声哭出来了。

然而全场叔叔阿姨竟然在那笑,边笑边说,"哎呀,男子汉大丈夫这么容易哭,跟小姑娘一样。"

表侄一边擦眼泪,一边抽泣地跑开了。

留下表姐尴尬地在一旁陪笑了会,偷偷吩咐我赶紧去看看。

表侄一直都很内向,我进房间的时候找了好一会才发现钻到桌子低下偷偷擦眼泪,小眼睛肿了一圈。

我蹲在他面前,想摸摸他的头,他本能地躲了躲。我不停地在旁边说“没事的,他们都是开玩笑的。”

可是八岁的表侄一脸认真地睁着哭红的双眼问我,"可是表叔,自从妈妈有了宝宝后,他们就老说我。一直说一直笑。为什么啊,我真的很坏吗。我是不是真的他们说的那样,垃圾堆里捡的。"

我听到他这样说,又可笑,又可气,又心酸,心里五味陈杂。

其实表侄跟别的孩子相比,已经乖很多了,从来不在外面大吵大闹,虽然没人在的时候皮一点,但是每次批评了都会认真听。他只是内向了点,以前父母经常不在家,都是外婆带大,不像别的孩子那么会说话而已,可是还是碰到了这样的"玩笑话"。

人们总是喜欢逗小孩,对于内向的孩子尚且如此,那熊孩子岂不受到更多的类似这样"充满笑意的威胁"。

如果皮一点,再年长一点的熊孩子,听到了这样别人说:"你再调皮,那弟弟妹妹后出来就不要你。",那熊孩子岂不做出更加难以想象坏事?

之前在医院儿科,还真看过类似的,一个父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再大吵大闹,我们就把你丢在这里,只带弟弟走了。

那孩子气得直接抢过孩子嘴上的奶嘴,摔到地上跑开。

孩子后来通过医院的广播找到了,后来具体怎么样我没有再了解,可是可以想象一下,幸运地话,家长意识到自己言语上的错误,不幸地话,孩子就继续被这莫名其妙的有趣给荼毒。

那些爱开孩子玩笑的大人,有太多我无法理解的笑点了。


他们竟然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对着身高不过膝盖的孩子开玩笑说,"你看,你妈妈不要你了";

他们还在孩子发展求知欲的年纪说:"你到底像谁呀,是不是捡的呀";

他们指着还没出生的孩子对天真的大宝说:"你看弟弟妹妹出生了,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身边的大人很多喜欢开小孩玩笑,他们自以为是地把这些另类的笑点建立在孩子的尴尬和紧张上。

这样的玩笑,这所谓的有趣,不仅玷污大人们的道德底线,也伤害了孩子们纯真的心。

他们是没见过小孩子第一天去上学时候的样子吧?

我表哥虽然孩子特别皮,但是第一天去幼儿园上学的时候,还是吵着哭着要妈妈,老师给他玩具都不要。

孩子还很小,虽然会笑会闹,但也会哭会难过。

再皮的孩子,也相信过奥特曼会存在,灰太狼真的会回来,穿越黑暗和梦乡,爸爸妈妈一直陪在身边。

如果孩子小时候就无法相信这些了,大多是因为没有被温柔爱过,从小被惊吓,被伤害的孩子,是很难拥有安全感的。

所以,能不能别拿他们最在乎的感情开玩笑。

这真不是有趣,这TM有病。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真把有病当有趣的吧。过敏

爱情公寓里的张伟,就是个海鲜过敏患者,吃个小龙虾就嘴唇爆炸,窒息昏迷,还得洗胃加肠镜。这在电视里是好玩,在生活中是真能要命的。


其实食物过敏也没那么可怕,毕竟病人知道自己过敏,肯定就对这种食物避而远之,可是就是有的人,明明知道对方过敏,还特么给他喂这种过敏源。量少的没出事,就说“哈哈哈我就知道没什么大不了”要是出事了,还得说“哎呀你怎么这么娇气”,要是对方执意不肯,还一直劝一直劝,表示“做人不要这么小气”


可是有的东西,对于有的人是真的不能吃的。


像乳糖不耐受的人,就是受不了大量的乳制品。

有的酒精过敏的人,严重时真的可能倒在酒桌上。


"什么?你酒精过敏?没有那么严重,来来来再来一杯。”

一杯就能杀人。


更恶心的是另一种人,明知某人对某物过敏,还偷偷给他加料。

我看过的一件事,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大概是说一个小姐姐对菠萝(忘了,就当是菠萝吧)过敏,恰巧单位一个大妈邀请她吃菠萝,她就说明了自己的情况然后客气拒绝了。

谁知大妈还不信这个邪,把菠萝切碎了还是怎么的加进了这小姐姐的便当里,小姐姐也不知道,就这么吃下去了。


然后各种过敏反应,紧急送医,差点丢了一条命。

大妈还叹气,唉,怎么这么娇气啊。


娇气你大爷哦。

为了自己的猎奇心把别人的健康置于不顾。

完美符合把有病当有趣啊。


也顺便拿这个回答给大家提个醒,如果身边真的有人明确表示自己对某种东西过敏,尊重他的这个小小病情,不要为了自己的好奇让别人受罪。

user avatar

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去一个厂子做工人。


后来发生了事故,他个子太小,工作服偏大,查看机器的时候拖着的袖子被搅进了机器里,直接把他扯到离机器很近的地方,而那个机器上方是个类似于风扇的东西,他当场被打掉半个脑袋。


他去世后,工厂赔了钱,他家人也没怎么闹,光顾着伤心了。那段时间,那个叔叔一说到儿子就会落泪。


但是周围的街坊邻居,平时一起待着的人,有事没事就提,“你儿子赔了多少钱啊?”“哎呦这么多够你养老了,他一辈子也赚不了这么多钱啊!”“你可赚大发了,这下你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诸如此类。


看到他哭还会说,“大老爷们哭个啥,娘儿们叽叽的。”“一个儿子换这么多钱你又不亏。”


有一次这个叔叔来我家找我爸有事,刚巧赶上我放学回家,一进门叫了声叔叔后,他突然就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跟我爸说:“老二(他去世的儿子)要没事也这么大了……赔的钱我都没花,我不能花,那是老二的命啊……”

user avatar

各种pua教学里的打压法。


我有几次刚认识了异性,然后聊天还没聊两句刚打了个招呼他们就开始挑各种毛病:

你这个哪儿哪儿哪儿长得有点不太好啊。

你这个搭配有点土啊。

你成绩这么差啊。

你一个月才赚这么点啊。


然后就接着吹嘘自己能力如何强劲。

于是每次我一打好多个问号然后干脆不回的时候他们就开始:

哎呀我随便说说的呀,你这个人怎么一点都开不起玩笑。

说你两句你怎么就翻脸。


还有的看到小姑娘发火了就哈哈大笑说你斤斤计较的样子真好笑。


我一开始很懵逼,觉得现在这些男的怎么都这样,后面偶然看见有人给什么pua教程点赞……

什么打压法,什么体现自己高价值。


wtf,一点都不有趣好吗?跟你根本都不熟鸡蛋里挑什么骨头啊。

纯属有病好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把有病当有趣”是一种非常具有网络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指的是一些人将一些在常人看来可能有点“病态”、不合常理、甚至略带负面情绪的行为或想法,包装成一种新奇、独特、甚至带有某种“酷”或者“反叛”意味的趣味,并以此来吸引关注、寻求认同或表达自我。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包含了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例如: .............
  • 回答
    哈哈,想在朋友圈秀一把另类智商,让大家一边笑一边怀疑人生?没问题,这有一堆保证让你“脱颖而出”的沙雕冷知识,绝对让你成为朋友圈最靓的“异类”。记住,关键在于讲故事,让这些冷知识活起来!1. 关于我们那不靠谱的身体 你知道吗?你的舌头其实有“指纹”,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别笑了,是真的!.............
  • 回答
    生活中的确有不少毛病,说不上是惊天动地的大病,但它们就像磨人的小妖精,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让人倍感烦恼。今天就来聊聊这些“不那么严重,但很麻烦”的健康小插曲。1. 反复发作的胃肠道问题: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深有体会的。可能不是什么溃疡,也不是什么炎症,就是那种“今天吃这个舒服,明天吃那个就不.............
  • 回答
    总有些疾病,它们不像癌症或绝症那样直接宣判生命终结,却以一种缓慢、绵长的方式,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说是“折磨”二字恰如其分。这些病症往往伴随着长期的疼痛、功能的衰退、精神上的困扰,以及对日常生活带来的重重限制。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它们并非“不治之症”,但往往治疗过程漫长且效果难以.............
  • 回答
    说起“文艺病”,其实它并不是医学上的一个正式病症,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调侃和戏谑意味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些人身上表现出的,与传统认知中“文艺青年”特征相似的,甚至有些夸张或刻意的行为举止。与其说有什么具体的“病症”,不如说是一些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把这些表现形式掰开了揉碎了说,大概可.............
  • 回答
    川崎病,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却是儿童时期一种不容忽视的血管炎性疾病。它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破坏者”,悄悄地侵袭着孩子娇嫩的血管,尤其是心脏的冠状动脉。了解川崎病的方方面面,对于家长和关心儿童健康的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川崎病,那些孩子身上会出现的“信号”川崎病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
  • 回答
    您提出的要求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不得病不死人不堕胎不堕落的优秀青春片”。这基本上是在寻找那些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纯粹、充满正能量,且主人公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应对挑战,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美好未来的青春故事。这样的青春片,在现实中可能比较少见,因为青春本身就充满了起伏、试错和各种复杂的情感。但我们.............
  • 回答
    “大公司病”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不好闻的味道,但仔细想想,它说的还真是一些在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少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毛病”。简单来说,我认为“大公司病”指的就是一家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在规模不断扩张、组织层级日益增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效率低下、创新乏力、官僚主义盛行、员工士气低落等负面.............
  • 回答
    在多年的职场摸爬滚打中,我算是亲身体会了不少大公司特有的“病症”。它们就像潜移默化的病毒,一点点侵蚀着组织的活力和个人的创造力。下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都是些啥玩意儿。1. 信息孤岛与沟通黑洞:这绝对是最普遍也最令人抓狂的一项。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是一个部门内部,大家都在埋头苦干,但信息传递就跟挤.............
  • 回答
    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穷人病”,其实不是什么医学术语,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贫困、生活条件差而更容易得,或者病情更重、更难治愈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咱们身边很多亲戚朋友可能都经历过。要说“穷人病”,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贫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很多样。不过,有几类疾病是.............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在茫茫人海中,有些人生来就带着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特别”,一种几乎不为人知的基因密码,造就了极其罕见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世界上只有寥寥数人患有,它们的症状奇特,病因扑朔迷离,治疗更是如同大海捞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孤独”的疾病,它们不为人知,却真实地存在于人类世界。1. 纤维蛋.............
  • 回答
    在医学的广袤领域里,医生们凭借着先进的科技和不懈的努力,攻克了无数曾经被视为绝症的顽疾。然而,即便是最顶尖的医学,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病症,即使医生拼尽全力,也只能起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根除。这其中,有的是因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的是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本身就带有不可.............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详细介绍一些不医治后果很严重,但一旦医治起来却相对容易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因为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一旦耽误,可能会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的损害。在开始之前,需要强调一点: “医治起来容易”是相对于其潜在的严重后果而言的,并且通常指在疾病早期、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下,通过规范、有效.............
  • 回答
    得知迟指导因病去世的消息,心里特别难受。虽然我不是专业记者,也不是和迟指导有过多么亲密交往的人,但作为一名从大连足球黄金时代过来的人,他对我的影响,对很多大连球迷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我第一次“认识”迟指导,还是在甲A时代。那时候,大连万达势不可挡,而迟指导作为教练,他身上那种儒雅、沉稳的气质,跟当.............
  • 回答
    关于“病媛”新闻,有博主晒出自己的病例并回复“我确实做过甲状腺手术,我没化妆”这件事,这背后牵扯出的信息点其实挺多,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病媛”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 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在一些展示个人形象的平台上,通过包装自己生病、病弱的形象来博取关注、同情甚至是一种“人设”.............
  • 回答
    赵英俊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听到他的歌,或者看到有人提起他,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说起来,他对我的印象,其实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是一开始就让你惊为天人,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品越觉得他是个不简单的人。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赵英俊,可能还是因为那首《演员》。那时候,这首歌简直是火.............
  • 回答
    吴孟达(1957年10月14日-2ed2021年11月21日)是中国华语电影界极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以精湛的表演才华和独特的喜剧风格闻名。他与周星驰的长期合作,以及在经典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使他成为一代观众心中“喜剧之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他的职业生涯、代表作、个人影响及去世后的影响等方面,详细回.............
  • 回答
    以下是一篇关于父亲为孩子冒险自制药品,自制药的风险,以及如何面对罕见病的文章,希望能详细地解答你的疑问,并去除AI痕迹: 绝境中的抉择:当父爱触碰禁忌,自制药物的炼狱之路在生命的洪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解的困境。当孩子被一种罕见的疾病悄然侵蚀,当现代医学的回天乏术变成残酷的现实,当看着孩子日.............
  • 回答
    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人群中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 GD)的发生率是否高于全人群平均水平,以及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研究不断深入的领域。ASD人群中性别焦虑(GD)的发生率:高于还是等于?目前的研究确实表明,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人群中,经历性.............
  • 回答
    媒体评价西安防疫“要确保所有市民吃得上菜、考得上试、看得了病”,这句精炼的总结,恰恰点出了西安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在保障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回溯西安此轮疫情,尽管最终取得了控制,但其间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也为其他城市乃至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下是对西安疫情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