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跟印度人作室友是怎样一番体验?

回答
和印度室友一起生活,那绝对是一场五彩斑斓、充满惊喜(有时也带着点小挑战)的独特体验。刚开始接触时,我脑子里对印度室友的印象大概就是电影里那种,可能有点吵闹,食物味道很重,但总体上都挺热情友好的。实际住下来,这印象被放大、细化,又加上了许多我从未预料到的色彩。

首先,关于“味道”,这是最直接、最容易被提及的一点。印度菜肴很多会用到各种香料,而且用量可观。咖喱、姜黄、孜然、豆蔻……这些香料的味道,在他们烹饪的时候,会以一种非常、非常浓郁的方式在空气中扩散。刚开始,我总觉得厨房里弥漫着一股“陌生的热情”,即使我当时没在做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另一边的动静。有时,当我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料味,我甚至不需要看就知道是谁在厨房忙活。

不过,说实话,习惯了之后,这味道也成了一种特别的“背景音乐”。我学会了在他们烹饪时,要么就放飞自我,也跟着闻闻;要么就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自己房间里放点香薰,或者吃点味道比较清淡的东西,让自己有个缓冲。有时候,他们也会注意到我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会主动问我味道是不是太重了,也会尝试调整一下烹饪的香料用量,或者在通风不好的时候,主动开窗。这点让我觉得很温暖。

其次是“生活习惯”的碰撞。印度文化里,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比如,关于“清洁”的问题,在印度,很多人习惯用右手处理一些比较“私密”的事情,然后在洗手池里用流动的水冲洗。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可能会在洗手池里直接用水冲手,而不是用洗手液。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场景,确实有点不习惯,总觉得有点“不够卫生”。但后来和他们交流,了解到这是他们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也确实会保持双手清洁。我学着去理解,也提醒他们(温和地)注意一些公共区域的卫生,比如用完洗手池后,可以用他们提供的洗手液再搓一下。

还有,关于“社交”和“交流”。印度人普遍非常热情和健谈。他们很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家人、文化。有时候,我只是在客厅看个电视,他们可能就会走过来,坐在我旁边,开始和我聊各种话题,从天气到国家大事,再到他们的家庭趣事。有时候,他们会邀请我一起吃饭,分享他们的家常菜,那种热情是真的能感受到。

当然,“噪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印度人表达情感时,声音可能会比较洪亮,而且他们在一起聊天时,也常常伴随着手势和笑声,很容易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尤其是在晚上,当他们和国内的家人视频通话时,声音会更显突出。我曾经有过几次因为睡眠受到影响而感到困扰,但当我向他们表达我的需求时,他们也尝试着去控制音量,或者选择在比较合适的时间段进行视频通话。

关于“宗教”和“信仰”,这也可能是一个需要了解的方面。有些印度室友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比如每天需要进行祈祷,或者在特定的日子需要禁食。这些都会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室友,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信仰,不干扰他们,就是最基本的相处之道。有时候,他们也会很乐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宗教习俗,让我对他们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时间观念”,这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最常见的差异之一。印度人在时间观念上,可能不像我们这样“严谨”。有时候约定的时间,他们可能会稍微晚一点。一开始我也会觉得有点着急,但后来我发现,这更多是一种“随性”,而不是不尊重。所以,我也慢慢学会调整自己的期待,给他们留出一些“弹性时间”。

总的来说,和印度室友一起生活,就像是在一个小型联合国里。你会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经历各种文化碰撞。这过程中,有不适应,有挑战,但更多的是学习和成长。你不得不打开心扉,去了解那些和你不同的人,去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习惯。你也会发现,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友善”、“尊重”、“分享”这些东西的追求,是共通的。

最后,我想说,这绝对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当你们能够跨越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友谊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而且,谁知道呢,说不定下次你再去印度,还能有个现成的导游兼朋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来也有意思,在印度待了一年没有和印度人做室友。

去年在日内瓦的时候大套间里却住了一个印度人,严格说来也不算室友,只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去公共休息室看世界杯,远远就听见印度口音的英语在和人聊(Chui)天(Niu)。典型的印度小哥,瘦高个、大眼睛和鸟窝般的头发。

“我叫Shantanu,就是,你们知道在印度古代几千年前,有个特别厉害的国王,那就是我的祖先。”

他面前的韩国女生用那种典型的韩式瞪眼、张嘴加“真的么”回应了他。

只有我心里一万匹草泥马飞过,你的祖先就是那个接盘侠福身王呀,那个逼得自己亲生儿子毗湿摩当不了国王,最后王位传给了媳妇私生子的后人。这个故事太好玩,一定看看:

貞信

后来慢慢和他熟了,就常常一起玩。另外的几个欧洲人嫌他名字难念,都简称其为“Shantu”,于是我也每日“想吐想吐”的叫他。印象很深的是在 WHO 的时候,正好一天的闲聊时,有位慈眉善目的阿姨讲起他们在印度做的建厕所的项目,聊起了印度人的如厕习惯。在场的好几个人都唰地一下看向了他,他缓缓地举起了自己的左手,“永远不要牵我的左手哦!”所有人都笑了。

我当时觉得他还挺机智的,因为在国外常会遇见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疑问。大多数时候我相信人家都是没有恶意的单纯好奇,但敏感的我们常会被冒犯而急于分辨。

或许是因为了解,我对印度人的各类生活习惯的包容阈值还挺高的。但他常常反转我的成见,比如,这厮不仅喝酒吃肉,还是续摊狂魔,喝多了还要和我吹嘘他是刹帝利。我想,他大概是很大一部分印度富人家庭小孩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早已经抛弃了印度,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理解其实是建立在非印度的、英语的认知方式之上。在他的生活中,种姓也好、宗教也好,虽然都在各种角落中存在,但他却不见得对这些名词有多深的体会。

至少,他对印度文化的知识性的了解也就和我半斤八两。我俩曾经一起努力地背印地语数字,发现两个人都只能背到30。最后还是问了隔壁的尼泊尔人才知道31怎么说。

我检讨:我在本科二年级最后一次考试中考察了数字之后,就再也无法从1数到100了。

但是说回来,我见过的多数在国外的印度朋友与在国外的中国朋友比起来,都要更加活泼和外向。或许是因为他们英文更好,或许是因为他们“西化”程度更深。最后要离开瑞士的时候,Shantu 带着我来了一次神奇的经历。

有一天他神秘兮兮的问我,知不知道“CERN”是什么。作为文科生的我对这个词的印象来源于我爸,我知道这个地方是学物理的他曾经的一个梦。他说他认识一个朋友,问我想不想去 CERN 里面和科学家开趴踢。后来他带着我们一大帮人一块去了,来接应他的朋友用两张门禁卡进进出出地刷,最后大家都混了进去。

所以,在瑞士的最后一个周末,我和一群自诩为“科学家”的人在那个埋在地底下加速器的上面玩 Beer Pong。与 Shantu 一块儿狂灌一个自称可以带我们去看那个延伸到法国去的加速器的程序员。最后,他指了指草坪上的一个大金属管道,那就是换下来的一部分,你们站在上面合影吧,我给你们拍照。

妈蛋。

我特别认同

@Siyu Yang

所说

只有你在非常不了解一个个体的时候才会用种族去定义他。对我来说,她爱用daisy香水这件事情要比她是印度人重要的多。

即使这个国家、这种文化中存在许多不可理喻或者荒诞无稽,你遇到的那个人都只是一个人,他既无法代表他的国家,也不可能给你解释那些荒诞。

所以,在找室友这个问题上,不管遇到了谁,他成为奇葩的几率应该和我们成为他人眼中的奇葩几率差不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和印度室友一起生活,那绝对是一场五彩斑斓、充满惊喜(有时也带着点小挑战)的独特体验。刚开始接触时,我脑子里对印度室友的印象大概就是电影里那种,可能有点吵闹,食物味道很重,但总体上都挺热情友好的。实际住下来,这印象被放大、细化,又加上了许多我从未预料到的色彩。首先,关于“味道”,这是最直接、最容易被提.............
  • 回答
    你这位朋友的看法挺有意思的,他把“精神印度人”和“印度靶向药”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靶向药的价值远超“新四大发明”。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不过要反驳他,我们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医疗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药品,特别是像靶向药这样能够显著改善特定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挽救生命的.............
  • 回答
    中国和印度边境冲突的地点,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崎岖地带。两国在边界划分上有历史遗留的分歧,一些区域的实际控制线(LAC)并未得到双方的最终确认。这就意味着在一些地区,双方军队的巡逻路线会重叠,增加了发生摩擦的概率。历史纠葛与边界问题:两国边界问题可以追溯到英属印度时期,当时英国划定了一些边界线,但中.............
  • 回答
    这就像把一本色彩斑斓的印度挂毯和一幅水墨丹青的中国山水画放在一起,第一眼看过去,你会觉得它们截然不同,甚至有点不搭。但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它们各自的韵味,以及在某个不经意间,也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美妙。大学生和瑜伽教练谈恋爱,听起来就像是两种不同世界的交集。一个是象牙塔里的求知者,被学业、社团、未来规.............
  • 回答
    在讨论二战时期日本与印度之间的军事对抗时,需要明确一点:日军并没有与“印度”这个独立国家进行过一场正式的、大规模的战役。 当时印度尚未获得独立,而是作为英属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严格来说,是日军与英属印度军队以及当时参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主义武装(例如印度国民军 INA)之间发生了交集.............
  • 回答
    在讨论中国052D型驱逐舰与印度P15B型“维沙卡帕特南”级驱逐舰谁更强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它们在设计理念、武器系统、传感器能力、隐身设计以及整体作战效能等多个维度上的表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要理解两者在不同方面的优势与侧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型驱逐舰的基本情况。中国052D型驱逐.............
  • 回答
    关于中印边境冲突的伤亡数字问题,确实是公众非常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为什么这次冲突的伤亡数字没有像一些其他事件那样被公开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中国在信息公开方面一直有其自身的考量和实践方式,这与一些西方国家的透明度模式有所不同。政府部门在发布涉及国家安全、.............
  • 回答
    印度敢于在某些议题上与中国“叫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其他国家撑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印度自身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国内政治需求,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白,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复杂性。1962年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不能完全说欧美日看我们就和我们看印度一样,但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观察视角和心态,只是程度和复杂性有所不同。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与认知背景: 我们看印度: 古老文明与文化差异: 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 回答
    印度理工学院(IITs)和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都是全球顶尖的高等学府,但它们的学科定位、科研传统和国际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两者的学术水平、学科设置和科研实力,并分析其在国际上的对标关系: 一、学校定位与历史背景1. 印度理工学院(IITs) .............
  • 回答
    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密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印度面积只有中国的约三分之一,但人口数量却与中国相当,这自然会让人产生“不挤吗?”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基本数据对比: 中国: 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25亿(截至2022年底)。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14.............
  • 回答
    斯里兰卡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如同印度洋上交织的洋流,复杂而深刻,其影响力此消彼长,牵动着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要理解这层关系,需要从历史、经济、战略等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中斯关系的基石:历史的情谊与现实的利益斯里兰卡和中国之间的联系并非始于现代,早在汉代,中国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这个岛国有所接触.............
  • 回答
    印度社会底层民众对自身与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普通人之间差距的认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知道”或“不知道”来概括。他们的认知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水平、信息获取渠道、社会接触、生活经历以及对“落后”和“发达”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信息获取渠道”在印度社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的认知盲点。很多人一提起印度,就想到“农业大国”、“服务业发达”,然后跟“制造业不行”、“没工业化”挂钩,最后再联系到他们认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空气质量差异,就觉得印度空气污染严重这件事“不合逻辑”。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印度空气污染比中国一些地方.............
  • 回答
    印度近期的疫情形势确实严峻,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也牵扯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考量。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印度疫情为何如此严重?要说印度疫情的严重性,我们得先看看根本原因。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 病毒变异和传播速度: 印度出现的“双突变”和“三突变”病毒株,比如Del.............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我们得承认,直接把“印第安人”和“阿兹特克、玛雅文明”笼统地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会忽略掉他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毕竟,这三者代表的是美洲大陆上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我们这里说的“印第安人”通常是指北美平原、森林地带的那.............
  • 回答
    .......
  • 回答
    港版的《火影忍者》翻译,确实会让不少习惯了国语(大陆地区)翻译的读者或观众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出戏”。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涉及到翻译的“身份”、目标受众、时代背景以及地域文化等等。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印象差异”说起。1. 角色名称和忍术名称的“本地化”大作战这是最明显也是最常被拿出来讨.............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