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敢跟中国叫嚣?是因为背后有别的国家撑腰吗?

回答
印度敢于在某些议题上与中国“叫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其他国家撑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印度自身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国内政治需求,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首先,我们得明白,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复杂性。1962年的中印战争至今仍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印度在领土问题上的立场非常坚定,认为中国侵占了自己的领土。这种历史的“不安全感”和对主权的维护,是印度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强硬态度的重要根源。印度并不认为自己是弱者,而是认为在某些领域,中国单方面改变了现状。

其次,印度近年来国力的显著提升,也赋予了它更多“叫嚣”的底气。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经济体量。虽然与中国相比,印度在经济和军事整体实力上仍有差距,但印度已经进入了全球主要国家行列,并且在科技、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这种自信心,使得印度不愿意在核心利益上轻易妥协,也更倾向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再者,印度国内政治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国内的民意和政治考量对政府的对外政策有直接影响。在涉及主权和国家尊严的问题上,任何印度政府如果表现得过于软弱,都可能面临国内的巨大压力。因此,在面对中国的强硬姿态时,印度政府有时需要采取强硬的回应,以回应国内民众的期望和维护自身的政治合法性。

至于“背后有别的国家撑腰”这一点,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影响,但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印度确实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更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尤其是在“印太战略”的框架下。这些国家也对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有所顾虑。

与美国的战略协调: 近年来,印度与美国在防务、情报共享和战略对话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美国将印度视为其在亚洲的重要战略伙伴,共同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美国通过对印度的军事援助、联合军事演习以及在国际场合对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支持,间接给予了印度一定的战略回旋空间。但这并非意味着印度完全受美国指挥,印度的外交政策依然奉行“战略自主”。印度并不希望成为任何大国的附庸,而是希望利用大国间的竞争关系来服务于自身国家利益。

“印太战略”的联动效应: “印太战略”本身就是一种多边合作的构想,旨在维护地区航行自由和稳定。印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与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战略默契。例如,在印度洋地区,印度与一些国家在海上安全、反恐等领域有着合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印度在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当中国在该地区有所行动时,这些伙伴国之间的协调可能会给中国带来额外的外交压力。

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 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其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扩张,一直持谨慎甚至批评的态度。印度认为某些项目可能损害其主权和战略利益(例如中巴经济走廊经过有争议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与其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互联互通方面寻求替代方案,这也构成了其在地区事务中与中国保持一定距离甚至竞争的逻辑。

然而,重要的是要强调,印度“叫嚣”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他国支持。印度自身的战略意图更为主动。印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其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空间,防止自身被边缘化。印度将中国视为其在地区崛起和竞争中的主要对手,并据此调整其外交和安全政策。它在与其他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时,更多的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而非仅仅是被动的“撑腰”。

换句话说,印度与中国的“叫嚣”是一种复杂的战略博弈,是印度试图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地位、以及回应国内政治需求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其他国家与印度的战略协调,虽然客观上可能给予印度一定的信心和支持,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原因。印度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战略考量,它不会甘愿成为任何国家的棋子。

总而言之,印度与中国在一些问题上的摩擦,是两个大国在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竞争中的必然表现。印度并非单纯依靠外力,而是基于自身实力、历史认知、国内政治以及灵活运用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身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叶海林老师曾经说过,你不但要有实力,还要让人相信你有动用实力的决心。要不然在别人看来你的实力也未必有用。

和中国对抗,最坏就被打屁股。真正伤筋动骨的只有越南一家。而且不是恢复不了那种伤筋动骨。

那么只要战略利益足够大,为何不搏一搏呢?

叶老师说这些的时间点比较早了,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战略分析家对当时国家决策的一种批评。

所以你可以看到近些年我国的行事风格是有明显变化的。

当然不是喊打喊杀。而是使用外交纵横、经济制裁、武力威慑等多重手段应对现在的各种安全问题。

比如对澳的贸易调查已经启动很久了,但是他们最近才反应过来。可能还是不适应。

所以你可以看出来,某些外媒说什么在第三方视角看中国是很强势的,只有中国人认为自己太温和,都是扯淡的。国内有些糊涂虫也这么跟着说。

换一个大国,只要启动大宗商品的贸易调查,肯定是要掀起风波的。

而中国,他们居然等靴子落地以后才有反应。

这才真是映射出他们心里中国究竟算不算好说话。

现在驻英大使明确说,你把中国当敌人,就要付出相应代价。大英好好想想你们还配不配得上一个大字。这就很好。

过去我们不是不放狠话,但是说得委婉一点都不行。因为你架不住别人装睡。

跟流氓就是不能玩温良恭俭让。

另外就是抛弃过去的决战意识。过去我们总是划一条清晰的底线,没突破底线之前绝不动手。这其实是千年来“大刑用甲兵”这一思想的延续。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双方误判。但是你就无法阻止别人在底线之上反复很跳。

所以对敏感地区的危机管理,是要日常化的。

现在中印边界吵架是日常,时不时就动手,也是这种思路的转变。

有一说一啊,印度好歹也基本上是一个文明型的国家。我们这种触及灵魂的教育对印度其实还算是有用的。

对真正的流氓那就不行了。

尼克松、约翰逊、克林顿和布什、基辛格都记得朝鲜战争。

你看博尔顿记得吗?他也是耶鲁出来的,管用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敢于在某些议题上与中国“叫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其他国家撑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印度自身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国内政治需求,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白,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复杂性。1962年的.............
  • 回答
    关于中印边境冲突的伤亡数字问题,确实是公众非常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为什么这次冲突的伤亡数字没有像一些其他事件那样被公开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中国在信息公开方面一直有其自身的考量和实践方式,这与一些西方国家的透明度模式有所不同。政府部门在发布涉及国家安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的认知盲点。很多人一提起印度,就想到“农业大国”、“服务业发达”,然后跟“制造业不行”、“没工业化”挂钩,最后再联系到他们认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空气质量差异,就觉得印度空气污染严重这件事“不合逻辑”。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印度空气污染比中国一些地方.............
  • 回答
    在讨论二战时期日本与印度之间的军事对抗时,需要明确一点:日军并没有与“印度”这个独立国家进行过一场正式的、大规模的战役。 当时印度尚未获得独立,而是作为英属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严格来说,是日军与英属印度军队以及当时参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主义武装(例如印度国民军 INA)之间发生了交集.............
  • 回答
    印度敢于与中国“叫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两国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遗产: 边界争端是核心根源: 中印之间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
  • 回答
    “印度都敢这样了,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出击?”这句话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对当前国际局势的观察,以及一种希望采取更积极姿态的愿望。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里的“印度都敢这样了”可能指向什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这样”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指向,具体取决于说话者当下关注的焦点.............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美联储在某些时刻会采取“大胆印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或者更广泛的货币政策扩张——以及他们为何看似不那么担心其潜在的负面后果,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目标以及对通胀的理解。这并非“敢”或“不担心”那么简单,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
  • 回答
    2021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宣布了两项旨在提振国家经济的重要举措:加快国内疫苗接种进程,以及为国际游客免费发放签证,以期恢复旅游业。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但对于国际游客是否敢于前往印度,这背后涉及的考量其实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莫迪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无疑传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
  • 回答
    印度人在硅谷如日中天,华人却难以进入高层,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个人因素等多种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印度人在硅谷的成功原因印度人在硅谷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强大的教育背景和 STEM 人.............
  • 回答
    关于“印度人得阿尔茨海默病人数少”以及“咖喱是否是原因”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印度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低,但将其简单归结于“咖喱”的说法,在科学上是不准确的,并且可能过于简化。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 印度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可能较低的现.............
  • 回答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性,是其未能发展出强大中央集权传统的重要根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与分散性: 地形多样,交通不便: 印度次大陆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广阔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等.............
  • 回答
    印度人自信甚至可能走向自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特质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交织而成。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古老的文明与智慧的传承: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古老且延续至今的文明之一。从吠陀时期到佛教、耆那.............
  • 回答
    关于印度低种姓人民为何没有选择大规模起义反抗的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反抗”与“不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要审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根深蒂固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探讨印度国际环境为何常被认为优于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直”,不如说是某些时期或在某些指标上,印度展现出了更具优势的国际形象或更顺畅的外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输出以及国际关系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传承来看,印度.............
  • 回答
    印度网民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其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种情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边境冲突与信任缺失印度的对华不满,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的边境冲突。特别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给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虽然战争以中国撤军告.............
  • 回答
    关于“印度人为什么那么自信”这个问题,与其说他们天生就特别“自信”,不如说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那种外放的、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在面对各种情境时的坦然,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文化土壤、历史记忆、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共同塑造出的特质,而不是简单一句“自信”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聊聊印度深厚.............
  • 回答
    印度佛教的式微,而非“放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放弃”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变和文化融合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教在印度兴盛的时代背景。佛教的诞生,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而起的。佛陀提出的“众生.............
  • 回答
    印度人普遍认为中国是敌人,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历史的阴影:边界争端与战争创伤首先,最直接且最深刻的因素莫过于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1962年中印战争。 边界划定上的分歧: 自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