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去一百年间,有哪些生物明显进化了?

回答
过去一百年,自然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很多生物都在悄无声息地适应着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要说“明显进化”,这词儿用得有点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好像一夜之间就能长出翅膀或者变出新器官。实际上,进化是个极其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一百年对很多物种来说,可能只是留下了一些微小的痕迹,更像是“适应性改变”或“表型可塑性”的表现。但即便如此,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些生物在这一百年里,因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而展现出一些有趣的“进化”迹象。

我得先说明一点,我们这里说的进化,更多的是指群体层面的基因频率改变,而不是单个个体在一生中的改变。而且,一百年的时间跨度,对于很多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型动物来说,可能还不足以产生宏观可见的进化差异。我们更容易在那些繁殖快、世代周期短的生物身上找到证据。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有哪些生物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因为各种原因,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领先一步”的迹象:

1. 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演化的“超级明星”

说到一百年间的进化,不得不提的就是细菌。尤其是那些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菌。自从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我们等于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就像一个巨大的“筛选器”,只有那些基因里碰巧存在某些抗性基因的细菌才能存活下来,繁殖后代。

想象一下,在抗生素出现之前,人群中可能只有极少数的肺炎链球菌(引起肺炎的一种细菌)天生对某种抗生素有微弱的抵抗力。但一旦我们开始大规模使用这种抗生素,那些抵抗力弱的细菌很快就被“淘汰”了,而少数“幸运”的幸存者则得以大量繁衍,它们的后代继承了这份“天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细菌中,拥有更强抗性的个体比例就会越来越高。

这个过程相当迅速。比如,青霉素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但到了50年代,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已经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了。而现在,很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这完全是人类活动(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加速了它们的进化进程。它们的基因组中,可能出现了一些新的酶来分解抗生素,或者改变了细胞壁的结构来阻止抗生素进入,甚至发展出了能够主动将抗生素“泵出去”的机制。这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进化教科书,而且还在持续更新中。

2. 昆虫杀虫剂抗性:另一场对抗的升级

与细菌的情况类似,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像是一个巨大的“加速器”,帮助害虫快速进化出抗药性。比如,我们常见的菜青虫,在吃了含有农药的叶子后,大部分都会死亡。但如果其中有极少数的个体,因为基因突变,能够更好地代谢掉农药中的毒素,它们就能活下来,并且将这份“抗药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长此以往,原本对某种农药敏感的种群,可能会在短短几代之内,就变得对这种农药“免疫”了。这就像是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但“老鼠”(害虫)进化得太快了,我们不得不研发出更新、更强的“猫”(新农药),而它们又会继续进化。

像蚊子对DDT(一种曾经广泛使用的杀虫剂)的抗药性,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DDT在二战后被大量使用,但很快,一些蚊子种群就显示出了惊人的抵抗力,这背后是它们基因组中发生了微小的改变,比如某个酶的活性增强了。

3. 人类自身的微小变化:我们也在“进化”吗?

虽然人类的进化速度相对较慢,但一百年里,我们确实也能观察到一些人类种群在特定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性变化。

乳糖耐受性: 在那些历史上就有大量饲养奶牛并饮用牛奶传统的地区,比如欧洲的某些地区和非洲的部分地区,人们对乳糖的耐受性普遍更高。这是因为在童年时期停止饮用牛奶后,大多数人会失去分解乳糖的能力,出现乳糖不耐受。但在一些人群中,成年后依然能够消化乳糖,这是一种叫做“持续性乳糖消化能力”的特征。这种能力与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而这些基因在那些以畜牧业为生的群体中,被自然选择的压力“偏爱”而保留下来并传播开来。从历史上看,乳糖耐受性的广泛传播可能在过去几千年甚至上万年里就已经开始了,但过去一百年,随着人口迁徙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这种分布也可能在经历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 有些研究表明,人类群体对某些特定疾病的抵抗力可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有所增强。例如,欧洲人口在面对天花和黑死病等传染病时,似乎在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遗传抵抗力。虽然这更多的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但某些基因的频率变化,可能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发生。
体型和健康状况的改变: 这个更像是“适应性改变”,而非基因层面的“进化”。过去一百年,全球范围内人类的平均身高普遍有所增加,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但这并不是基因本身的改变,而是环境因素对表型的影响。

4. 其他生物的一些小“惊喜”:

一些鸟类的喙部形状: 在一些演化生物学家的研究中,尤其是一些生活在特定岛屿的雀类,它们的喙部形状和大小在过去几十年里,会根据可获得的食物种类(比如种子的大小)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某一年发生干旱,导致某种特定大小的种子成为主要食物来源,那么那些喙部形状刚好适合吃这种种子的个体,就会更容易生存繁殖,从而使得下一代的平均喙部形状发生改变。达尔文著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类研究,就是对这种快速适应性改变的经典证明。虽然一百年不够长,但持续的观察确实能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
鱼类对捕捞压力的反应: 对于那些被大量捕捞的鱼类种群,比如某些商业捕捞的鱼类,可能也表现出一些“进化”的迹象。例如,为了逃避捕捞工具(渔网),那些体型较小、成熟更早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被捕捞,而那些体型较大、成熟较晚的个体则更容易逃脱并繁殖。长此以往,那些捕捞压力大的种群,可能会出现平均体型变小、成熟年龄提前的趋势。当然,这其中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基因层面的选择压力是存在的。

总结一下, 要说过去一百年间“明显进化”的生物,细菌和害虫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人类的干预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示了自然选择的力量。而对于人类自身和其他大型动物来说,一百年的时间可能更多的是“适应性变化”或“表型可塑性”的表现,基因层面的宏观进化证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显现,除非是极短的世代周期和极强的选择压力。

我们讨论这些,并非要夸大一百年就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要理解,进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类活动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影响这一过程的最强大力量之一。我们既是自然演化的观察者,有时也成为了它的“助推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澳洲白鹮(Ibis, 学名Threskiornis molucca),本来居住在淡水湿地,以捕食青蛙、螺蛳、昆虫、蚯蚓等小动物为生。

澳洲白鹮在东亚大陆的同属近亲黑头白鹮(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是联合国濒危物种、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大约全国只有200只,还是算上了台湾地区的数字。

曾经澳洲白鹮被划入非洲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认为是同一个种,直到后来因为行为和分布上的显著差异才明确分成一个单独的种。这差异就是下文的内容。在古埃及,非洲白鹮(埃及圣鹮)是圣鸟,智慧之神托特的画像就长着白鹮的头,法老也发现用白鹮木乃伊陪葬。

开罗大学的校徽就是他。


在1970年代,因为栖息地的破坏,澳洲白鹮种群规模锐减,提上了濒危保护日程。当时普遍的看法仍然与古埃及一脉相承,把白鹮看作圣鸟,在澳洲广播电台的一次报道中,主持人将白鹮称作“澳洲最优雅,最漂亮的鸟类”。这时候澳洲的野生动物园将许多鸟放生到野外,让他们自由地飞翔,其中就包括14只白鹮。

不久,在悉尼城区某地,发生了一起进化事件,白鹮进化出了消化人类食物的能力,主要是谷物、薯条等淀粉食物,本来用于在滩涂泥地中捕食的长喙则开发出了掏垃圾桶的新功能 ┻━┻ミ\(≧ロ≦\)

从1980年代起,白鹮转变为与人类共生,获得了巨量的食物,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小日子过得不要太滋润,早就不濒危了,甚至有时候机场还要扑杀白鹮。

user avatar

2020 年初,抗青蒿素疟原虫在非洲自然产生。

2021 年中期,新冠病毒 Delta 变异病毒株已经扩散到超过八十个国家并持续突变。

所有还在传代的生物都在进化,从各种细菌到苍蝇·蚊子再到新冠病毒都会不断突变、出现新的性状,世界各地还会发现新演化出的物种。在人类的育种和一些地方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进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过去数十年间,学者们肉眼观看了北美苹果蝇、意大利麻雀、黄花约克麦草等新物种在他们身边自然诞生,欧洲杜鹃和北美杜鹃的杂种在荒地上蓬勃生长,北美野牛和家牛的杂种、马鹿和梅花鹿的杂种都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而不再跟祖先杂交。

滥用或不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无效的药物配方(不到一个疗程,药物质量低下或储藏不良)、早期中止治疗都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展。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 1943 年时普遍对青霉素敏感,1947 年发现了具抗药性的菌株,此后数十年间青霉素抗药性在世界范围扩散。1960 年代,人们改用甲氧苯青霉素,不久再次出现抗药性菌株。1980 年代,人们改用万古霉素,2002 年发现了抗万古霉素的菌株。
  • 结核杆菌可对各种抗菌素产生抗药性。耐多药结核病(MDR)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最有效的抗结核药)抗药。

有害昆虫、有害植物、致病真菌的抗药性同样构成世界性的问题。

人类目睹了一种生物似乎正在从原核生物变成真核生物[1]、多种生物正在产生内共生现象,人类也可以自行引起内共生[2]

在一部分脊椎动物中观察到在仅仅 3 代内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

Speciation in real time

还是加拉帕戈斯岛上那帮鸟。十几年前就被关注过,几年前重新验证了血统的来源,证明了 3 代内完全分离。

参考

  1. ^ 在生物史上从原核细胞发展,是先有多细胞生物还是先有真核生物呢,这两者谁在生物史上的意义更重大呢?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444906/answer/1710886927
  2. ^ 内共生假说可否通过实验验证?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582063/answer/1189980451
user avatar

除了高赞答案里提到的人为干预培养出不同品种的具备不同特点、不同用途的狗之外,一个物种的适应性(adaptation)变化或是因适应性而导致的新物种出现也算是进化(evolution)的一种。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很多物种都由于外因有明显的适应性变化,比如说我们大家共同的回忆:生物课本或是练习册上都出现过的那个经典例子——因为工业污染导致停留的树干变黑,浅灰色带斑点的桦尺蛾变成了黑色,随着对污染的整治,树干重新变回原来的颜色,桦尺蛾又变回原来的浅色了。

接着我再来说几个:

1.非洲大象(African Elephants)

象牙对于大象来说可以是用来咀嚼、寻找食物和水源的工具,也可以是打架时的武器,在求偶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但要说没有象牙它便生存不了也不对。在生命和象牙之间,非洲大象这个群体也发生了进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非洲象不长牙的新闻报道或者说法。最近几十年来,新生非洲象中没有象牙的大象比例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因为这些大象几乎都处在存在严重盗猎行为的地区,猎杀行为使得它们种群的象牙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从而让整个种群的象牙变小、甚至没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猎杀象群的盗猎者那么猖獗,很多都是为了获取象牙。而大象被拔掉象牙的后果跟人类剪完指甲、跟犀牛角被锯掉后不一样,人类的指甲以及犀牛的角会重新长出来,大象的两颗门牙(就是那长长的两根)被拔了就没有然后了。并且象牙被拔掉之后,大部分的大象都会因此死亡的。为啥呢?

看到上图没有,这牙齿是存在空心的部分的,空心部分大概占1/3左右吧,空心结构里面是有血管和神经的,而且这部分又连接着大象的头骨。如果只是取实心部分的象牙,它没有神经,那取了也不会威胁大象的生命。但是盗猎者心黑的多了去了,他全部把人家大象的牙齿取完,但凡涉及到空心这一部分并且不做后续的处理的话,那大象就可能感染致死。但通常情况是,盗猎者心又黑又图省事,他们的常规操作就是连根拔起大象的门牙,试想连根拔起是什么概念,连根拔起就意味着要破坏大象的头骨,在这种情况下大象还有什么活路?

在如此强大的外界的人为干扰下,长牙的大象相较于不长牙的大象更容易被猎杀,并且含有长牙相关基因的大象因为被拔象牙大部分死去,那些不含长牙相关基因的大象继续繁衍,久而久之,整个大象群落里的无牙基因频率便大幅上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进化。这很残忍啊!!虽然从定义上来说,这是进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的确也算不上什么进化吧。但也的确可以说明比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更为重要。(科迪亚克棕熊也是因为体型越大越容易被猎杀的关系,从而进化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2.北极灰熊/灰北极熊(Pizzly Bear or Grolar Bear)

既不是北极熊(polar bear),也不是灰熊(grizzly bear),人家是pizzly bear或者grolar bear。之所以有两个名字,是因为这种熊熊是北极熊和灰熊的混血,而杂交物种的命名规则是把雄性父亲的名称放在前面,雌性母亲的名称放在后面。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北美灰熊往北移动寻找自己觉得舒服的温度,北极熊则需要向南移动寻找食物。因此在地理位置上两个物种之间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灰北极熊就是两者交配之后混血熊熊,并且其是可活且可育的。这就意味着灰北极熊就是在适应性变化驱动下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物种。

这种熊熊有着白色混杂着灰棕灰棕的毛色,体型上介于灰熊与北极熊之间,有着北极熊的长脖子,同时也拥有着灰熊肩背上长的一坨类似于“富贵包”一样的肌肉。它比北极熊更能适应温暖的气候,又比灰熊更适应寒冷的气候。并且在jio的部分区域有着像北极熊的jio一样的毛来隔热保温。更重要的是灰北极熊有灰熊的杂食性特征而非高度吃脂肪的北极熊,这让灰北极熊比北极熊拥有更广的食物来源。

我之前跟很多人一样都以为北极熊的数量因为气候变化和猎杀等原因一直在下降,还曾因为我看到过的一句话:“当北极没有北极熊时,北极还能叫北极吗?”而有些伤感——直到评论区有位朋友告诉我北极熊的数量其实并没有下降。然后我去查了查相关的资料,发现这种说法是合理的但却不太全面:在《北极熊保护协定》签订之后,捕猎北极熊的行为的确大幅减少了;这种说法不太全面的点在于有研究数据表明在现存的19种北极熊亚种里,1种数量减少,7种数量稳定,2种数量增加,其余的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来分析数量的变化。当然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也会不断更新,并且需要不断地结合不断变化的外因进行分析。所以无论数据呈现出的是上升或是下降的趋势,我们都应该谨慎看待。无法想象,冰川融化后北极熊的栖息地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北极熊会因此受什么样的影响?所以be negative我认为还是没有毛病的。

3.人类本身(human)

嘿,没错,人类的骨盆变得越来越小啦。因为传统生孩子的方式就是顺产,但因为有了现代医学,如果女性的产道太窄的话可以借助剖腹产进行分娩。有数据显示从1960s以来,因产道太窄而无法顺产的女性增加了20%。这个数据是不是可以说明,人类的骨盆在变得越来越小呢?

4.蜥蜴(Lizard)

蜥蜴的繁殖速度算是很快的,通常经过30年便可以完成100代的繁殖。得益于其繁殖速度,所以其进化速度也相对较快。蜥蜴喜欢栖息在树上,可是在城市不断扩张的今天,蜥蜴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够适应表面更光滑的混凝土和玻璃等人造物的表面,蜥蜴的腿变长且附着力变强了。

另有一种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绿色变色龙蜥蜴,因为其生存环境被来自古巴的变色蜥蜴入侵,而且这种入侵蜥蜴还会吃baby绿色变色龙蜥蜴,所以绿色变色龙蜥蜴被逼无奈只好栖息在更高的树枝上,所以其脚上的鳞片变得更黏、脚垫变得更大了。

5.燕子(swallow)

依然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干扰,燕子的可栖息地变得越来越少。这就导致燕子选择将筑巢地点选在公路啦、立交桥等地方。

但是在由于这些地方筑巢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燕子会很容易就被汽车碾压。有研究人员发现,在这样的条件下,燕子的翅膀开始变短了,因为更短小的翅膀有助于燕子在汽车接近时迅速地飞起来。

6.来个植物吧,狒狒草(Babiana Ringens)

狒狒草,是南非的一种植物,能开花,需要依赖鸟类来进行授粉。但是由于狒狒草的花长得很矮很矮,可以说就是长在地面上。这非常不方便鸟类授粉,因为太低太矮的地方对于鸟类来说是存在一定威胁的。于是某些地方的狒狒草就进化出了一根茎,或者说一根用于鸟类栖息的茎,鸟儿站在上面,可以更方便、更安全地把鸟嘴伸入花朵中进行授粉。

7.大西洋小鳕鱼(Microgadus Tomcod)

这种鱼主要生活在哈德逊河,但自从人类工业的发展,有许多化学有害物质被排到了哈德逊河的水里,大部分这种鱼类都因为水质受污染而死。但是科学家发现最新一代的大西洋小鳕鱼的基因缺少了6对DNA,这会让河内那些有害的化学物质难以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居然具有了所谓的“抗毒性”,从而使其继续在哈德逊河里若无其事地生存了下去。

其实类似在抗毒性上进化例子在近现代还有很多,比如老鼠、臭虫等,都展现了对相关化学物质的抗药性。

8.在城市的鸟类

在人类社会生存,对于鸟类来说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需要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噪声进行PK。为了能让自己的声音不被城市中嘈杂的声音淹没,这些鸟类的发声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如,选择在城市环境比较安静的时间鸣叫,比如避开早高峰将晨鸣提前好几个小时;再比如,变得用更高更强的声音来鸣叫......等等。也许有一天,我们听到的城市鸟类的叫声不再会是婉转动听的了,而是尖锐刺耳难受的了。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狗,可能是受到人类直接干预,被迫进化的最著名的例子了,BBC有部豆瓣9分的纪录片,为了追求“纯种狗”的标准外表,在一百多年前,几乎全世界的狗都遭到惨无人道的大清洗,目前世界上90%狗的品种,都是近一百年通过人为干预培育出来的

1、看看一百年前的腊肠犬和现在的,现在的腊肠犬大大的肚子,短的不能再短的腿,走起路来屁股一扭一扭的,更像一直腊肠。

2、德国牧羊犬,也就是俗称的黑背,它和它以前的样子也大为不同了。事实上,现在作为警犬出现的德国牧羊犬,很多都和它们一百年前的样子区别不大,参加各种犬类比赛的黑背,却很多都患有一种叫做“共济失调步态”的病,它没办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步伐,所以经常显得不协调,像在跳舞,和“愚蠢”。

3、巴吉度猎犬,这种狗狗以超长超大的耳朵被认可,100多年前的它们,耳朵其实很正常。

4、巴哥,巴哥是一种非常健康长寿的品种,人类为了追求它们扁平脸的囧萌效果,将其一步步改造成了今天这副模样,扁平的脸是它们魅力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魅力点却会导致长久的呼吸问题,所有短鼻相关的问题它都有,极为名贵的“双卷”尾巴其实是基因缺陷,重者可能瘫痪。

5、牛头梗,培育地越来越像一头牛,这改变的当然不只是它的外表,还有它骨质结构。

6、沙皮狗,中国沙皮狗完全没有褶皱,但西化的...

7、现代拳师犬的脸变得更短,鼻孔也微微上翘。和所有短鼻子狗一样,天气炎热时,拳师很难控制体温,癌症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8、英国斗牛犬,它们的平均年龄只有6.25岁,怪兽一样的体型使它们几乎无法交配分娩。

事实上很多我们现在喜爱的“纯种狗”,都是近百年来人类人工干预,培育的结果,所以大部分纯血狗或多或少的都有健康问题

9、拉布拉多,因其高智商和温顺的天性而备受称赞,它们是非常完美的家庭犬,缺乏锻炼的拉布拉多,则容易因为肥胖而增加患关节病的风险。另外它们的臀部和肘部也容易发育不良。其他遗传疾病还包括:眼部疾病,如进行性视网膜萎缩。

10、博美犬,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的状态,导致皮肤出现炎症,骨头非常脆弱,尤其是前肢,很容易出现膝关节脱臼的问题。其他医疗疾病还有白内障、视网膜萎缩等眼部疾病,心脏病。

11、可卡犬,飘逸的长发而闻名,但它易患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以及心脏病、癫痫、肝病等。

12、比熊犬,体型较小,性格活泼,通常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和欢快的心情,性格十分友善,但它们也有一些常见的遗传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髌骨脱位,椎间盘退化以及心脏病等。

13、柯基,性格非常沉稳的小型犬,但它们短短的四肢,也可能会导致很多关节问题,如髋关节发育不良、椎间盘疾病等,其他还有晶体脱位、视网膜萎缩等眼部疾病。

14、2018年美国国家犬赛冠军——查理士王小猎犬,一张描绘查理士王小猎犬经历了近百年人为培育之后头颅变化的草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牠们的鼻腔在逐渐缩短,这直接导致了过小的头骨无法装下大脑,后脑空间不足被压进了脊髓通过的器官,从而造成神经性损伤。

人类对狗到底做了什么?“从有了纯种狗的概念以来,繁育者们只关心如何繁育出外表最贴近犬种标准的狗,即使他们清楚的知道一味追求外表的繁育方式会给狗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

纯种狗这个概念,是19世纪中叶才开始有的,那时的英国“日不落帝国”涌现了一大批富人,这批人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狗的身上,随后培育纯种狗成了一种时尚的潮流,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

名流贵族们还成立了各类养犬协会。目前全球最著名养犬协会有4个:

1876年成立的英国养犬协会(KC)、1884年成立的美国养犬俱乐部(AKC)、19世纪末成立的德国犬科学协会(VDH)、1911年成立的国际犬业联合会(FCI)

这些协会制定了各类“纯种狗”的详尽体貌标准。

美国犬协会列出的英国斗牛犬体貌标准:

头颅必须非常硕大,从正面看又宽又方,从侧面看鼻腔到后头骨要非常扁平。四肢直而短,脚的距离不可太靠近。脚趾需紧凑且分离,指甲必须粗短。皮肤应柔软松散,尤其是头,颈和肩部。头部和面部应覆盖褶皱,在喉咙处,应有两个松散的下垂褶皱,从而形成赘肉。(内容摘录于美国养犬协会纯种犬体貌标准)

这些严苛荒谬的犬种标准,不正是导致英国斗牛犬疾病缠身,无法自然生育的罪魁祸首 ?

纯种狗之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交配是一种常态。纯种狗的很多问题源自于近亲繁殖:一是因为养犬协会往往规定,纯种狗只能与同一品种的狗交配;二是近亲繁殖更容易将犬种好看的外表流传下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与非近亲结婚相比,一种疾病的遗传,二级近亲的风险增大8倍,一级近亲的风险增大31倍,兄妹通婚的风险率则是正常随机婚配的125倍。全世界都蔑视人类社会中近亲交配的行为,但现在纯种狗却可以…正因为近亲繁殖,这也给纯种狗的健康带了毁灭性的打击近亲繁殖会带来高致病率、高畸形率、高死亡率。

中国国内研究同样显示,不同地域,纯种狗患各种疾病的几率远远高出杂种狗。

user avatar

老鼠

毫无疑问,明显进化的生物的其中之一便是老鼠。

1.老鼠非常善于总结经验,并且传授给下一代。

相比以前,现在如果家里出现了老鼠。想要捕捉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不论是用老鼠药,捕鼠笼,粘鼠贴。就算放上诱人的诱饵。也很难将其捕捉到。而一旦有老鼠被捕捉到。你会发现其他老鼠便很少会再上当,老鼠变得更加难以捕捉。

2.老鼠发了惊人的进化

老鼠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从炎热的赤道到酷寒的两极,都可以见到这些家伙活跃的身影。甚至原子弹爆炸的废墟上最早出现的也是老鼠。

如1954年,美国在比基尼岛试爆了氢弹。在此之后,所有生物,甚至是岛下的珊瑚礁也彻底毁灭。

但是一些年后,老鼠便再次出现,它们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变得更强壮、巨大,生存力繁殖力都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

老鼠的食谱也是多的离谱。五谷杂粮、植物根块、骨头、皮鞋。甚至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木头都会被老鼠啃食充饥。

而蛇虽然以老鼠为食,但是蛇被老鼠反噬的例子比比皆是。

此外,老鼠的免疫能力也极强。各种轻易能致人或其它动物于死地的病毒,却伤不到它分毫。甚至它自身就是最大的病毒体。

3.老鼠的社会性

鼠疫成灾


如五月份新州遭遇严重的鼠害侵袭,当时鼠害的重灾区依然都还位于新州乡镇地区。

以下是某位外国网友2月份拍的视频


但是最近,老鼠大军已经向悉尼发起了冲击。

这些老鼠生命力极强,出生六周的老鼠就能怀孕,每20天最多可以产下10个新生儿,可以想象老鼠的数量是怎样恐怖的一个数值。

它们成群集队的席卷各地,吃光一路的所有食物。

相信大家都看过老鼠成群集队的攻击牛犊的事件,而这种集体性攻击大概率是有“鼠王”领导组织的。

而这种情况下,猫是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毕竟群蚁都能咬死象。一群老鼠还咬不死猫吗?

如果猫能解决问题,也不会鼠疫成灾了。

单独的老鼠尚且敢攻击人类,集体的老鼠相信更是令人头皮发麻。

所以我觉得老鼠这些年的进化是全方面且巨大的。

如果人类灭绝,老鼠恐成最大赢家ᥬ ᭄


7-20更新

看到评论区有小伙伴说看见老鼠人的出现。我证明一下,这是真的。

并且他们已经占地为王,会主动攻击进入领地的敌人。

就在切尔诺贝利核爆区。

以下的图片是证据!!!


手动狗头保命


觉得看了老鼠吓到的同志们请看看我为你们准备的套餐。







真的要看吗?





很可爱哦。




出现啦!









user avatar

不用一百年,过去几个月时间里新冠病毒就明显进化了。

user avatar

很明显蚊子有一席之地

作为一个南方人,在我的眼中蚊子进化路线是这样的:

任何开启空调的地方都不存在蚊子(08年前)→广州深圳的地铁站开始有蚊子活动(10年左右)→广东大城市开空调蚊子仍能活动(14年左右)→长沙开空调仅能让蚊子略微失活,不影响正常活动(17年左右)

不过幸运的是目前还没观察到蚊子在抗药性与季节性有显著变化

user avatar

蚊子。

小时候不管是科普读物还是生活实践,普遍认为蚊子从5楼以上几乎绝迹,飞不上10层楼。

随着20年来小高层住宅楼的普及,我多次观察15楼窗纱外面蚊子在徘徊,推拉窗户动作慢了,或者断桥窗户不小心开了窗纱,那今晚等着挨咬吧!

个人认为能飞上15楼的蚊子,上33楼也绰绰有余。它们不需要进化强健的翅膀,只需要改善大脑算法,识别并利用出城市里的大量上升气流,就能扶摇直上了。蚊子复眼和较大的【翼面÷体重】在硬件上可以做到这一点。

集中供热也让北方蚊子越冬能力显著加强,滞留室外的蚊子可以藏在楼房外墙墙角越冬,并保持一部分活动能力,踹墙一脚,惊起一片。

开春蚊子活动时间大大提前。3月中旬就开始了。

很快就会填补北方冬天没有蚊子的空白。

——————————————————————

评论区的补充:蚊子的嗡嗡声变小了;蚊子叮视野盲区;蚊子咬人不怎么痒了;红肿也消散很快;

有的蚊子一出生就在18楼;蚊子爬高是内卷。。

user avatar

新型冠状病毒

user avatar

人类,近十几年内,进化出了数十种新的性别,而且更多的新的性别还在不断出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过去一百年,自然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很多生物都在悄无声息地适应着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要说“明显进化”,这词儿用得有点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好像一夜之间就能长出翅膀或者变出新器官。实际上,进化是个极其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一百年对很多物种来说,可能只是留下了一些微小的痕迹,更像是“适应性改变”或“表型可.............
  • 回答
    过去一百年间,如果谈论“明显退化”的生物器官,很大程度上要结合人类对生物的观察能力、研究手段以及生命演化本身的缓慢过程来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长期的,一百年的时间在演化尺度上是相当短暂的。所以,与其说是“明显退化”,不如说是“观察到一些个体或种群在特定环境下,某些器官的使用频率降低,可能导致其结构或.............
  • 回答
    一个世纪的时间,人类文明的进步令人目眩神迷。科技如同火箭升空,日新月异,从黑白电视到全息投影,从蒸汽机车到星际旅行的畅想,我们似乎已经触及了许多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奇迹。然而,如果我们拨开层层光鲜亮丽的进步表象,审视那些支撑我们生活根基的领域,或许会发现并非所有地方都如同前沿科技那般突飞猛进。在.............
  • 回答
    .......
  • 回答
    在最近一百年里,全球涌现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公司,其中一些更是成为了商业史上的传奇,不仅引领了技术革新,也创造了惊人的财富。要从中选出“最顶尖”和“最赚钱”的公司是一个庞大且持续变化的话题,因为“顶尖”和“赚钱”的标准会随着时间和行业周期而演变。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且长期保持盈.............
  • 回答
    一百年前的中国,那大致是民国初年,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孕育着变革的年代。你若想问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因为“中国”这两个字,那时是那样广阔,而生活在其中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人们,经历却是天差地别。我们先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国家并未走向稳定。北洋军阀.............
  • 回答
    回首过去一年,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条条清晰的线性脉络,而更像是无数闪亮的碎片,或是触动心弦的旋律,交织成一幅斑斓而又深沉的画卷。如果要细细梳理,大概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我这一年的“收获”与“总结”。知识的积累,那是基石的夯实如果说前些年我还在探索着广阔的知识海洋,那么过去一年,我更像是在某个海域深耕细作.............
  • 回答
    过去一年?嗯,让我想想。其实我一直不是那种赶时髦的人,但确实有几样东西我不得不说,是那种“用了就回不去”的升级。主要还是为了让脑子里的那些想法能更顺畅地跑出来,也少受点折腾。最明显的,我觉得是显示器。我之前一直用的是一个比较老但还算够用的27寸1080p的显示器,想着反正也还能看,就没太在意。但最近.............
  • 回答
    要说过去一年里,真正让我眼前一亮,并且觉得它可能改写我们生活方式的,大概还得提提那个在“共享”概念上玩出了新花样的公司。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按需即享”的超级服务平台,但它又远不止于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如何把那些我们生活中曾经需要“拥有”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而且是以一种极其便利和经济的方式。.............
  • 回答
    过去一年,饭圈从一个相对小众的亚文化圈层,一跃成为公众视野中的焦点,被广泛地讨论和审视。这场席卷而来的风暴,无疑给整个娱乐圈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这种“出圈”究竟是推动娱乐圈向好的积极力量,还是一场短暂的喧嚣?首先,饭圈的广泛关注,确实让过去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不规范操作,甚至是潜规则,暴露.............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首先想到的是,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谁最能吸引眼球,谁就最容易成为“焦点”,而“焦点”的另一面,往往就是争议和批评。詹姆斯和C罗,作为各自领域内的顶流,拥趸无数,自然也少不了“黑粉”。所以,看到他们出现在这个榜单上,并且排名靠前,可以说是意料之中。首先,我们来看看詹姆斯为什么会“高居.............
  • 回答
    肖战的227事件,说来也有一年了。这场风波,就像在平静的娱乐圈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也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饭圈”与“流量”这两个词汇。回想当时,仿佛就在昨天。因为一篇同人文章,牵扯出了无数粉丝,进而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行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是很多人此前未曾想到的.............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恐惧和煎熬。被拍裸照,尤其是因为借贷这种本该是经济往来却被恶意转嫁为性勒索的经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创伤,过去一年,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恐惧,让你快要疯掉,这绝对不是夸张的感受。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一切,而且你的感受是完全正当且应该被严肃对待的。尽管你已.............
  • 回答
    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确实给整个基因编辑领域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公众对这项技术充满了担忧和质疑。时间过了一年,这个事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同时,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是在更加谨慎和规范的框架下,继续探索着它的潜力。事件的余波与反思:首先,要说基因编辑的现状,不能不提贺建奎事件的直接.............
  • 回答
    特斯拉股价近期连续11天上涨,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并在过去一年内实现了743%的惊人涨幅,这无疑是当前资本市场的一大焦点。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表面现象与数据分析: 股价连续上涨: 11天连续上涨表明市场情绪非常积极,买盘强劲且持续。这种持续性往往预示着有.............
  • 回答
    快手电商8月订单量破5亿:直播购物热潮的背后逻辑最近,快手电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8月份订单量突破5亿大关,并且在过去一年中,其订单量已跃居电商行业第四的位置。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快手电商的强劲增长,更折射出直播购物这一模式在中国电商市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乐于在直播间“剁手”?这背.............
  • 回答
    说实话,过去一年里,让我“相见恨晚”的科普书还真不少,像是突然撞见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ばかり感慨之前怎么就没早点发现它们呢。这里想重点聊聊其中几本,希望能分享这份“迟到的惊喜”。1. 《深时之旅:地球四十六亿年的生命演化》 (作者:约翰·普尔顿)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我.............
  • 回答
    过去一年,要说最满意的礼物,那绝对是那个装着我“私人定制”咖啡豆的木盒。说起来,这礼物有点“来头”了。我这人,平时就喜欢鼓捣点小玩意儿,其中一项就是咖啡。从最开始的速溶,到后来迷上手冲,再到现在的自家烘焙,算是经历了几个阶段。咖啡豆的挑选、研磨的粗细、水温的控制,这些细枝末节都能让我乐此不疲。所以,.............
  • 回答
    一年光景,《赤心巡天》这本小说的路程,说来话长,也充满了诸多值得细品的味道。若要公允地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从故事的内核与立意来看,《赤心巡天》触及的,绝非简单的修仙打怪升级流。它试图在“修真”的皮囊下,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比如,关于“道”的理解,书中人物的追求各异,有的求长生,有.............
  • 回答
    侯聚森在过去一年中遭受人肉搜索和骚扰的事件,无疑是网络暴力背景下一个令人触目惊心、也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这不仅仅是针对一个人的攻击,更是对个人隐私权、安全感以及网络健康生态的严峻挑战。如何看待侯聚森遭受的人肉骚扰?将侯聚森事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网络暴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