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

回答
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赞扬他推动改革和和平的贡献,也有批评他导致苏联解体的责任。要详细讲述历史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与公开性”)的评价:

这是戈尔巴乔夫最核心的遗产,也是评价他的主要出发点。

正面评价:

结束冷战,推动世界和平: 这是戈尔巴乔夫最被广泛赞誉的成就。他主动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如裁减核武器、与美国总统里根和老布什进行会晤、撤出阿富汗等,成功地降低了国际紧张局势,为世界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他打破了旧有的僵化外交模式,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开启了民主化和政治自由化的进程: “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允许更大程度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政治讨论,打破了苏联长期以来的信息封锁和思想控制。这使得许多被压抑的社会问题得以曝光,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改革的尝试: 虽然“经济改革”(Perestroika)最终未能成功,但戈尔巴乔夫试图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化束缚,这本身是具有前瞻性的。他试图在社会主义框架内进行改良,而非全盘否定。
人道主义精神: 他对政治犯的释放,对苏联历史上一些负面事件的承认和反思,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改变了东欧格局: 戈尔巴乔夫放弃了“有限主权论”,允许东欧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这直接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这被许多人视为解放东欧人民的伟大壮举。

负面评价(或更准确地说是批评):

经济改革的失败: “经济改革”的目标是提升苏联经济,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混乱和恶化。由于改革措施不彻底、缺乏系统性、以及政治体制的阻碍,经济出现停滞甚至下滑,导致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满加剧。
“公开性”的失控: 虽然“公开性”带来了自由,但也暴露了苏联体制的深层矛盾和民族主义情绪。各地民族分离主义抬头,社会动荡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
导致苏联解体: 这是戈尔巴乔夫面临的最严厉批评。许多俄罗斯人,尤其是保守派,认为他因为改革不力、对西方妥协以及放任自流,导致了伟大的苏联帝国的解体,使俄罗斯失去了国际地位和国家认同。他们认为他毁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改革的仓促和缺乏规划: 一些评论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缺乏清晰的蓝图和周密的计划,是边摸索边前进,导致了改革的动荡和不可控。
对国内情况的判断失误: 他可能低估了苏联体制内部的腐朽程度,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力量。

二、 对戈尔巴乔夫个人品格和政治手腕的评价:

积极评价: 多数西方和一些俄罗斯的自由派认为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一位勇敢的改革者、一位和平的缔造者。他们赞赏他的道德勇气和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追求。
负面评价: 批评者则认为他缺乏政治手腕,优柔寡断,容易被西方国家所利用。他未能有效控制改革的进程,最终导致局面失控。一些俄罗斯人则认为他是一位“卖国者”或“罪人”。

三、 历史评价的演变:

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视角的变化而演变的。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西方,他受到了普遍的赞扬,被视为“和平先生”,是冷战结束的最大功臣。而在苏联国内,他的支持率却在下降,因为改革带来的困难和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苏联解体后至今的俄罗斯: 随着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和对苏联时期辉煌的怀念,对戈尔巴乔夫的负面评价占据了主流。许多俄罗斯人认为他葬送了国家。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和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审视他的改革,承认他至少试图解决苏联存在的弊端,并为俄罗斯带来了更多的自由。
在全球范围内的评价: 总体而言,全球史学界和政界普遍承认戈尔巴乔夫在结束冷战和促进世界和平方面的历史性贡献。尽管对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属有争议,但其改革的尝试本身仍然被视为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四、 戈尔巴乔夫的遗产:

一个分裂的国家和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他继承了一个僵化的超级大国,却以一种几乎是“和平”的方式见证了它的解体。这导致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带来了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对民主和自由的深远影响: 尽管改革过程充满曲折,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公开性”政策,及其放弃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为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象征: 戈尔巴乔夫被许多人视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试图改造一个不朽的体制,却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他的故事提醒人们,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

总结来说,历史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是一幅由赞扬与批评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

赞扬他的是他的和平贡献、他所开启的自由和民主的进程、以及他为结束一个被压抑的时代所付出的努力。
批评他的是他改革的失败、他未能阻止苏联的解体、以及他被认为给俄罗斯带来了长期的创伤。

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者,也是一个不幸的结局的缔造者。他永远是那个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格局的关键人物,无论人们如何评价他,他都将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被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真的不错,1987年中苏边界谈判,苏联做了对中国最有利的让步。600多个岛的归属得以明确。(这600个岛是根据我方一直要求的按界河航道中线为标准划分的,评论区太多人重复问这种问题)

设想苏联若不解体,以戈尔巴乔夫的为人,黑瞎子岛或许会完璧归赵。

当然,他对内对外,几乎对一切人都很和善。

只有日本是个例外,戈尔巴乔夫从不打算在四岛问题上做原则性让步,尽管日本比中国有钱得多。1986年1月,日本外务省批露,在苏日外长临时会谈中,安倍外相(安倍晋三之父安倍晋太郎)非要苏方将“日苏之间领土问题尚未解决”写入公报,被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一口拒绝,但日本顽固要求苏联接受,双方大打口水战,惹得苏联副外长贾丕才大怒!贾丕才是乌克兰人,苏联的汉学家,情感上几乎是爱中国之所爱,恨中国之所恨,他能被提拔为副外长,也折射着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态度。可以想像贾丕才对野蛮蹂躏过中国的小日本有多憎恨,所以他在重大外交场合罕见失态,恼火的丢下一句:“走了!不发表联合公报也行”气冲冲离席要去,被劝住,但让日本非常难堪。

然而,当时苏联政府对中国却完全反了过来,除了领土问题单方面大让步,戈尔巴乔夫在各方面都真诚的改善着对华关系:

  苏向中国提供贷款修建边境铁路

  1988.10.03

  【路透社乌鲁木齐9月18日电】题:苏联给中国提供贷款修建边境铁路(记者丁凯)

  一名中国铁路经理说,苏联已同意借给中国1.3亿瑞士法郎(8200万美元)以完成横过中苏中亚边界铁路的修建任务,这项工程是30年前停顿下来的。
  贸易官员说,他们认为,这笔贷款将是自60年代初期两个共产党大国关系破裂以来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最大一笔贷款
  这条铁路预计将于1991年开始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一年。这条铁路将把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联系起来,使欧洲和远东之间的路线缩短。
  中国将用这笔钱购买苏联的钢材、木材和其它有助于完成这一项目的货物。中国将在2000年偿还这笔贷款,一部分贷款是以货物的形式偿还。
  这位经理说,这笔贷款是上个月原则上同意提供的。苏联人士说,两国政府今年晚些时候将签署这项协议。


苏将从明年夏天起大规模接受中国劳工

  1988.10.19

  时事社报道,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研究所太平洋部部长伊凡诺夫十七日透露,这将作为中苏间劳动分工的一环,人数多少视各工程情况而定,招收单位主要是苏联建设部门。


戈尔巴乔夫采取开放姿态,积极引进中国影视作品,大受苏联人民欢迎

【塔斯社莫斯科11月29日电】今年中国的优秀影片之一是青年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这一影片今天在莫斯科友谊之家上映。
  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的研究生卡尔涅耶夫向塔斯社记者说:“《红高粱》给我很深的印象。这部影片通过一些普通人的命运表现国家的历史,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伟大中国人民的文化和传统。”广大苏联公众将会很快看到这部影片。
  在苏联,人们对中国的现代电影越来越感兴趣。例如,《骆驼祥子》、《小街》、《大桥下面》以及其他一些从1986年起在苏联连续上映的影片都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苏联电影观众还将很快看到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这一剧本将在《电影剧本》丛刊第二期上发表。
  两国创作协会之间的联系正在发展。中国电影工作者从1983年起经常参加在莫斯科和塔什干举行的电影节,并多次得奖。不久将来,苏中将共同拍摄一些故事片


另外,据美国保罗肯尼迪的名著《大国的兴衰》之《中国的平衡术》一节里提到,戈尔巴乔夫甚至在1986年初向中国建议,愿意让苏联工程师和科学家们重返中国,帮助中国的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这还是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前的行为。

戈尔巴乔夫这类领导人,特性是温和开明,尊重生命。

有人说因为苏联的存在,所以中国能从美国那里得到不少技术好处,这其实是一个廉价的笑话。事实却是:

一美国人因向中国出售计算机而遭指控
  1988.01.08据法新社6日报道,此人是美国伯克利市政会成员威克斯,他被指控犯有通过香港非法向中国出售计算机及计算机部件罪

内政方面,戈尔巴乔夫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他的反酗酒运动虽受到一定非议,但确实减少了苏联人生命的损失:

苏去年劳动力死亡人数下降1987.02.24
【塔斯社莫斯科2月10日电】据苏联中央统计局公布:与1984年相比,1986年苏联有劳动能力的居民的死亡率下降了15%。这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的良好趋势。
  在苏联,18至55岁的女子和18至60岁的男子被认为是有劳动能力的。1986年,苏联有劳动能力的居民的死亡人数为68万人,即每10万人中有432人死亡,而1984年的死亡人数达79.9万人,即每10万人中有510人死亡。
  人口学家们认为,目前有劳动能力的人死亡率下降是1985年以来苏联开展反酗酒斗争的直接结果。1986年死于工伤事故和车祸的人(此类不幸事件多与酗酒有关),比1984年减少了33%,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也从1984年每10万人中的143人减少到125人。而这一类病的突然恶化也往往由酗酒引起。此外,在1984至1986年期间,死于呼吸器官病的人大约减少了1/3。唯有死于癌症的人数未见减少,相反,却有缓慢增长的趋势:1970年每10万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中,死于癌症的有75人,1980年有93人,1986年有95人。


只可惜这种试图与世界文明潮流接轨的政治改革没多久,苏联就因为自身积重难返的痼疾而忽喇喇似大厦倾了。

苏共已经病入膏肓,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留下的痼疾导致强大的反改革势力。

早在1987年,北约议员大会上,西方政治家就认为,戈的改革很可能失败,因为反对力量太过强大:

【路透社魁北克市5月25日电】(记者简·阿拉夫)出席北约议员大会的代表及在会议上发言的人士今天说,由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广泛改革在国内遭到强烈的反对,甚至有可能使他失去领导职务,他的这些改革不大可能取得成功。
参议院代表团团长、参议员威廉·罗思在北约议员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必须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戈尔巴乔夫 的职务能否保持下去?”哈佛大学俄国历史教授、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理查德·派普斯说:“情况很可能是,戈尔巴乔夫要么被从他的领导岗位上赶走,要么宣布取得了胜利并成为另一位勃列日涅夫。” 派普斯说:“如果看看苏联的经济,看看它的政治体制,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与强大的反对力量有关。”
他说,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受到了共产党一些高级官员的破坏,他们并不公开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但不愿意执行他的这些政策。“在苏联想制止这些改革的念头是非常强烈的。”


总之,诋毁和嘲笑历代的“哀帝”,向来是小左们最热衷,也最廉价的展示自己“聪明睿智”的方式,尽管嘴脸令人不齿,但墙倒众人推倒也确是某种社会常态。

只是,科学严谨的看待历史,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提高。苏联政治、经济问题早就病入膏肓,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而在当时的局面下,失败是肯定的,也没有任何人从僵化的体制重新跟上世界潮流的尝试中,拥有现成的经验。这种失败,换了谁上来都无法挽回。

-----若像小左们嚷嚷的那样,苏联换一个斯大林式的领导人上台,在1980年代重搞40年代的斯大林那一套,苏联只会亡得更快、更惨,逆历史潮流而动,更加被人类历史所不齿和唾弃

user avatar

“6”列宁造了一栋新房子,但是非常大,留出了很多空地。

斯大林说,这么多的空地太可惜了,咱们都把干柴存放在这里,下雨天也能方便的烧水做饭了。

赫鲁晓夫劝斯大林说,家里放干柴很危险的,万一着火了呢?

斯大林瞪了他一眼,然后他就不说话了。

后来,斯大林不在了,赫鲁晓夫当了家长,对大家说,我劝斯大林不要在这里存放干柴,万一着火了很难扑灭的。

赫鲁晓夫说,不信,我点火来给你们看。

于是,纵火的赫鲁晓夫拿了火把,点了火,火焰开始熊熊燃烧。

赫鲁晓夫果然说的没有错,万一着火了,真的很难扑灭,这下大家都信了。

但是,怎么扑火呢?

勃列日涅夫说,你们真傻,咱们家不是有很多菜籽油吗,站着干嘛,赶紧浇油!

这时候,戈尔巴乔夫终于站了出来,对大家说:“同志们,不要慌,我们救火,不就是怕火把房子烧了吗?咱们把房子拆了,不就烧不着了嘛!”

房子拆掉之后,戈尔巴乔夫对着愤怒的火舌,洋洋自得。

戈尔巴乔夫说,你烧呀!你烧呀!

突然,叶利钦冒了出来,说,那么,我们今晚住哪里呢?

滑稽宣言:别忘了点赞哟!


user avatar

以一己之力,给中国带来了真正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从此北京变成了偏安之地(话说现在确实有点偏安之气日盛),南京变成了国门。南方变成了前线,北方变成了后方。。。。。

今后的历史,也许会有XX北渡,XX南狩之类离奇的名词,这都是戈尔巴乔夫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user avatar

看到有个千赞回答,认为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能连续干掉葛罗米科、17个政治局委员的8个,就认为戈尔巴乔夫政治斗争水平极高,甚至超过二战的巨头们丘吉尔、戴高乐、罗斯福、斯大林。

这也未免太过于“以果导因”了。


就只说下戈尔巴乔夫上任那段事情吧。

戈地图是抱安德罗波夫大腿上来的,这毋庸置疑,早在1968年,戈地图在高加索矿泉区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任书记的时候,就认识了在这疗养的安德罗波夫,那年他才37岁。

1978年,在安德罗波夫的引荐下,戈地图与苏勋宗见面,苏勋宗对年轻的戈地图印象极好。

1984年,戈地图搬进了之前的苏斯洛夫的办公室,已经奠定了继承人的位置。


在契尔年科去世后,苏共高层陷入了一种非常狂热的情绪:选条狗都别选老年人上去。这种情绪显然对戈地图非常有利,因为他的对手全是老人。

例如,戈地图的另一个竞争者——莫斯科市委书记格里申,年过七旬,直接被pass;

列宁格勒市委书记罗曼诺夫,因为腐败丑闻外加他的姓,被扣上“沙皇”的外号;

葛罗米科和格里申一样,年过七旬。


“年过七旬”这个buff在当时连续经历三位最高领袖去世的苏联来说,简直就是PTSD一样。

莫斯科市委书记格里申向戈地图率先妥协,推荐戈地图担任契尔年科的“治丧委员会主席”,等于默许了戈地图的继承人位置。

(这个不难理解,假设皇帝驾崩了,几个皇子位置不定,但此时谁主持皇帝的葬礼,是不是给大家一种“他已经赢了”的感觉?毕竟能主持葬礼,说明他地位的合法性,以及他能自由活动。)

格里申一妥协,葛罗米科只能就坡下驴了,戈地图让他当最高苏维埃主席,葛米罗科也就答应了。


说句题外话,当时叶利钦也参加了这次选举,不过他只是个投票的,按照他的说法,当时所有苏共政治局的人,都下意识的认准了戈地图,而且都重点强调了“年龄适合”。

当时,戈地图只有54岁


再拿18个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被干掉7个来说明下。

确实,戈地图撤换了大量的人物,而且不仅是7/18,还有其他的高位者。


但这种粗糙的更替,实际上背后还是苏共内部强烈要求“年轻化”的过度反应,斯大林末期培养的老人们已经年迈的不行,确实到了逊位的时间。

和戈地图当选的理由一样,与其说是戈地图水平高,不如说是苏共内部真的急了,急的已经不分好坏的滥用人才了。

这是对戈地图提拔的人的评价,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葬送苏联的“功臣”。

user avatar

在中国人的历史上,戈尔巴乔夫是一个光辉的名字,他终结了自烽火戏诸侯以来中国北方三千年的边患,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对于中原王朝都是悬在头上的利剑,时刻担心被来自北方的强大军队重创乃至一路推平。

但是戈尔巴乔夫终结了这一切,中国人欠他一个一吨重的金质奖章

1958年,中国军队员额裁撤至237万,但是到了1965年就增兵至500万了,因为中苏交恶,到1974年更是达到了接近670万,如此多的青壮年不但不能建设祖国,还需要各种给养装备,对于国民经济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些军队一半以上部署在三北地区,从新疆到东北,都在应对来自苏联的巨大威胁。如果算上民兵及配套的工事工厂等等设施,那么全中国有上亿人耗在国防上。

然后,戈尔巴乔夫出现了,1984年掌大权,85年中国就开始百万大裁军了,不但省下了大把军费,还有大量青壮年复员生产,参与经济活动,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立下的大功,恐怕是外国人中第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永远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user avatar

匆匆看了前排的几个答案,还是要表达一些自己的不同看法,记得有人曾经这么说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灾难,这也是我最同意的一句话。我同样认为,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应该明白这句话个中的含义的,这种地缘灾难,并不仅仅是对俄罗斯以及周边一系列原加盟共和国,甚至原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来说的,甚至对于看似受益的中国,以及账面上实际收益最大的西方世界来说,也都是这样——因此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只能是,人民的叛徒,无能的政客,大苏奸,大卖国贼,俄罗斯民族数百年来的千古罪人(和叶利钦并列),20世纪最大地缘灾难的罪魁祸首,其人给本国人民造成的苦难,虽千刀万剐难辞其咎


这两日把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很仔细地看了一遍,面对有些情景,我真的没法像不少答案那样抱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有些不幸和灾难真的不仅仅是属于一个或者几个民族的。过于激进的国企改革,在东北和其他一些国企主导经济的地区,造成的冲击和伤害至今尚未愈合,诸位能不能想像一下,比当年国企改革悲惨十倍百倍的苏联解体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诸位看着俄罗斯,乌克兰人民遭受那种根本无法用温情脉脉文字描述的苦难时,还会不会笑得出来,还会不会毫无负担地戏谑“死了的毛熊才是好毛熊”云云。。。总之我是觉得心情很沉重的


言归正传,地图头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观,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亲自把这个国家带到了毁灭的境地,实在有一种“陛下何故谋反邪?”的感觉。纵观人类历史,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人物,多少次照亮昏暗的夜空,而地图头呢——我觉得苏联这栋大楼出了点问题,所以我要全力以赴地把它拆了,然后重建一栋没问题的大楼。起码,从地图头开始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那一刻起,他所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苏联这座当时世界上第二宏伟,但因为年久失修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的大厦给彻底拆掉重建,他成功了,代价是整个民族的福祉,代价是几代人的元气


当诸位看到

1.曾经为这个国家战胜凶恶的敌人而拼死战斗过的老兵,只能靠卖勋章而维持生计,甚至还要受到那些社会混混,不明就里年轻人肆意羞辱的时候

2.德高望重的元帅因为无法挽救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祖国灭亡,而选择主动殉国,此时连美国人都为其气节所折服,而本国人却无动于衷的时候

3.国内物价无节制地飞涨,数年间翻了几千倍,全体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少数阴谋家,野心家,大资本家在国难当头之际却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时候

4.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科学家们,大学教授们,只能被迫远走他乡,到那些从骨子里希望自己祖国永远不要恢复元气的国家去打工的时候

5.那里美丽的姑娘们,为生计所迫,被迫到西欧,东亚,美国甚至东南亚的淫窝里操皮肉生意,甚至连俄军将军的女儿,和代表国家未来的女大学生们,都只能靠出卖肉体来维持生计的时候

6.原本应当成为国家未来希望的年轻人,在格罗兹尼的巷战里一群群倒下,而那些曾经的加盟共和国在独立之后,一个个开始陷入战乱的时候

7.国内暴力犯罪横行,1.5亿人口的国家每年暴力犯罪数以万计,某教恐怖分子开始大行其道,在首都剧院里绑架大批人质,在小学里绑架大批孩子的时候

8.国家经济彻底崩溃,仅俄罗斯一地,“民主化”10年后,国内产值不到国家解体前产值一半,工农业产值甚至相比“民主化”之前下降近7成的时候

9.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亚历山大一世等历代帝王数百年来苦心打下的土地付之东流,二战里牺牲2700万军民才得以守护的国土从此四分五裂,昔日的同胞反目成仇,兵戎相见的时候


请问我们应该怎么评价,造成上述一切民族苦难,民族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们是应该庆幸“啊,北方的边患终于解除了”,应该感谢“啊,要不是苏联的解体,我们的军事科技还不能升级那么快呢”,还是应该将这段往事作为一代代中国人须引以为戒的警醒,并且保留一份对这些遭受苦难普通人的最起码同情心。东北国企改革的冲击许多人还历历在目,知乎对张明杰曲婉婷这种国家蛀虫的声讨尚言犹在耳,何以对他国遭受的苦难我们可以如此欢乐?


须知,为人者,应当有基本的良心


如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雅科夫列夫,波波夫之流,何尝不是俄国的赵构,秦桧,张俊之辈,此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乱臣贼子,不仅应当被钉在俄国历史的耻辱柱上,也应当在人类文明史上遗臭万年!

====================================================

之前说过,我同意“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地缘灾难”的观点,并且对于看似短期获益的中国,以及看似中长期获益的欧美来说都是如此,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雅科夫列夫,波波夫们的无知,无能,无耻


1.在中亚,塔吉克斯坦从苏联独立后不久就爆发内战,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曾经陷入长期的政治动乱;在高加索,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因为纳卡问题而大打出手,该问题迄今为止尚未解决,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也长期无法解决,事实上已经处于分裂状态,高加索这个火药桶随时有可能再次引爆;在黑海北岸,德涅斯特河东岸共和国成为一块名义上属于摩尔多瓦,实际上由俄罗斯控制,但又在地理上位于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之间的地带;至于乌克兰,2014年的颜色革命导致内战的爆发,曾经富庶的顿巴斯地区和顿涅茨克沦为战场。。。在苏联的原加盟共和国,冲突甚至战争已经成为常态

2.在失去经互会体系之后,朝鲜经济在90年代初崩溃,并且随之爆发大饥荒,亦导致朝鲜重拾危机外交的旗帜,开始研发核武器,恶化了东北亚的安全局势;作为拉美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经济亦出现重挫,直到前些年古巴启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逐渐好转

3.中亚,高加索,巴尔干的某教极端主义力量,随着当地社会主义体制的解体,而获取了巨大的生存空间,甚至包括俄罗斯自己也因为车臣危机而损失惨重。而这几处所滋生的原教旨萨拉菲主义,在此后20余年里愈演愈烈,如今已经开始反噬当年苏联解体(看似)最大的受益者欧美;至于我国,诸位可以仔细想想,类似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抬头的,接下来有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话就不展开说了。。。

4.再来说下我们。中国利用苏联解体得到了大量的军事科技,迅速升级了海军,空军和航天科技,这是“得”,然而诸位是否想过,因为苏联的解体,导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彻底失去了可以制衡美国的力量,“民主灯塔”到了“想打谁就打谁”的地步——且不说波黑,塞尔维亚,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不说被颜色革命的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以及国内局势出现大规模动荡的乌兹别克斯坦,即便是五常之一的我们,99年被炸大使馆,01年南海被撞飞机,倘若不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让美国在国际事务上分神,天晓得那些年美国会如何全力遏制中国。。。须知,当一个维系现有秩序的重要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崩溃之后,任何自觉讨了便宜的国家,都最终会引火烧身


同样的,美国(或者说美国+欧洲)得以肆无忌惮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有点阅历的诸位,不妨想想在新世纪将近10年的时间里,公知们曾经跳得多欢,对革命英雄,建国伟人们的否定,对民国时代那些曾经几乎限中华于万劫不复的人渣们进行洗地,全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要知道,这已经是欧美没法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我们的结果了。。。对比下地图头在位的那几年,当时那些受到自由化思想侵蚀的年轻人,喊着打倒苏联,打倒苏共的口号,质疑苏共的领导地位,侮辱革命先烈和建国领袖,把诸如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等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白匪们称作英雄,甚至把列宁,斯大林的塑像一座座推倒或者百般破坏损毁,而这一切,恰恰是地图头主导的所谓改革所默许,纵容甚至是鼓励的——很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踊跃抗议苏共的俄罗斯人就后悔了,然而当1993年他们再一次走上街头,高喊拥护苏联和社会主义口号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却是那位民选总统叶利钦的枪林弹雨

=============================================

最后说一句,作为欧美头号眼中钉国家的首脑,能够赢得“为欧美和平作出卓越贡献”的诺贝尔和平奖,他应该得到怎样的评价就可想而知了。。。到了那一日,不知道他有什么面目去见2700万牺牲于卫国战争中的苏联军民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user avatar

借用彭总的一句话

user avatar

谢邀


历史评价是一种盖棺论定的行为。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以如今的形式来看,对于戈尔巴乔夫进行判断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的。


既然是历史评价,我们来看看一些人的评价或者研究吧,或许能够参考一二。


有兴趣可以去看原文,如果有时间可能会多补充一些。


《苏联的最后一年》第244页


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凯泽

“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他使自己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东欧地区推翻了苏维埃帝国,他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并吞噬了人类大量财富的冷战。”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

“冷战的结束完全归功于一个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如果没有他,一切变化都不可能发生。”


霍尔姆斯的作品《后共产主义者》

“冷战的结束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及其亲信希望如此。”


美国作家霍华德:

“这一切都是戈尔巴乔夫干的。”


苏联前外交官列昂尼德•斯莫利亚科夫:

我们曾经那么热烈地拥护您担任领导人,是的,我们曾经盲目地相信过您,但是没想到,您看似平和的外表下竟暗藏着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我们还没来得及回头,便失去了曾经引以自豪的一切。
…………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就是您改革失败的结果。

有人说,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摧毁整个国家的,但如果这个人是中央总书记,那么就有这个可能。



《星火》杂志的主编维塔利•科罗季奇

“您知道吗,现在许多人都对您有意见,您知道为什么吗?您自己不喝酒,还不允许别人喝酒;您既不给自己挂奖章,也不给别人挂。

这些人虽然也瞧不起勃列日涅夫,但还能忍受他的原因就是,他不但自己生活得好好地,而且也不妨碍老百姓的生活……”


英国作家尼尔•弗格森:

关于戈尔巴乔夫,公平而论,他的失策主要归因于他缺乏与现实的接触。

最高领导人的光环与特权(尤以他在克里米亚半岛弗洛斯镇的豪华宅邸为代表),让他对苏联的现实一无所知,因此与西方领导人的接触并不能让他产生对自己的质疑。

在他们的赞美与吹捧中,戈尔巴乔夫相信了自己的宣传——这是一个他之前的领导人从未犯过的错误。

在几代领导人将苏联安全地领至超级大国的地位后,跃跃欲试的戈尔巴乔夫掌管了船舵,让苏联径直撞向了岩礁。



《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吴恩远

但认为相较于历史因素,现实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论苏联解体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因素(二)》A.B.舒宾:

通过审视1990—1991年发生的事件我们看出,用“错误”“失误”等词语来概括个人主观因素是最合适的。

戈尔巴乔夫选择的道路的确大大削弱了总统的权利,但分析1990—1991年的形势,如果当时戈尔巴乔夫能做出另外一种选择和决策并使其处境更为有利的话,那么笔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所犯下的错误才算是真正的错误,苏联共产党最后一位总书记没有“洞见未来”的能力。


《苏联解体20 年:对苏联剧变原因的探究》左凤荣:

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也曾得到民众的拥护,但由于其改革方针选择错误,改革并没有达到革新社会主义的目的,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邢广程:

戈尔巴乔夫理论思想和理想信念的转变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样一个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为什么能够谋得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

为什么苏共党内不能够有效识别和遏制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进入党的高层?
…………
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苏联剧变研究》江流

这次苏共如能很好地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采取正确的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措施,经过艰巨的努力,不是没有可能使苏联面临的严峻局面和大量问题逐步得到缓解,而使形势逐渐好转起来。

然而,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在这次改革中却在各方面都犯了重大错误,以至于不仅未能达到改革预期的目的。反而触发了苏联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造成了全面的混乱和动荡。

戈尔巴乔夫那一套错误的路线,最终导致了苏联剧变。


《戈尔巴乔夫沉浮录》瓦•博尔金

我认为,我从道义上有责任把这场剧变的主要人物和组织者——戈尔巴乔夫的情况告诉世人,

因为我是他班子的成员,亲眼目睹了他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变化过程,他如何在口头上提出各种口号,而实际上却赶着破坏的勾当,或者在社会改革中令人不能容忍地无所作为。



《戈尔巴乔夫之谜》苏联原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

改革从肩负人民的厚望开始,在我国却以充满矛盾的结局而告终,对于改革的领袖戈尔巴乔夫来说,则是以不光彩的结局而收场。

确实,西方对原苏联总统大为赞赏,但如果同国人对待戈尔巴乔夫极为冷漠的态度相比,国外赞赏突出的表明的只是戈尔巴乔夫政策的矛盾性,即这一政策面向西方,但却背离了祖国的最高利益。

毫无疑问,正是戈尔巴乔夫政策的这个基本缺陷导致了国家走向悲剧。


《俄罗斯重振雄风 新俄罗斯经济政治指南》理查德•莱亚德(美国人)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总书记时,俄罗斯的情况就是这样。他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第一个决定是,如果东欧想抛弃共产主义,苏联将不进行干涉;第二个决定是,在苏联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

他同时开始了这两种改革。

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决定了后来发生的大部分事情。政治改革注定要导致民主,在6年的时间内,苏联的政权便瓦解了。


《戈尔巴乔夫现象 改革年代:苏联东欧与中国》第31页,作者:科伊乔•佩特罗夫(澳大利亚人)

戈尔巴乔夫的堡垒不是从外部遭到敌人进攻,而是被他自己,从内部毁灭的;其次,他是自愿走进敌人营垒的,保全了自己,却撇下数以亿计被“改革”抛入崩溃深渊的无辜百姓,对他们的呻吟和呼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历史的疑问是:如果1985年戈尔巴乔夫没有当选总书记,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会崩溃吗?如果附和那些现代预言家的“会崩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的论调,那就意味着我们也会像戈尔巴乔夫及其西方靠山一样,装做又聋又瞎,特别是装做不知道1985-1991年有苏联政府的这位“改革”领袖。

苏维埃列车的颠覆和这一列车是由戈尔巴乔夫及其精选出来的随从人员驾驶的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这是谁的个人罪责。对此,西方的宣传机构和学术界企图千方百计加以掩饰。


《震撼世界的六年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第153页作者:雷切尔•沃克(英国人)

1987-1991年苏联的一切失误都是戈尔巴乔夫造成的,这是人们事后的认识。

我们需要牢记的是:不把相当的权力集中于国家领导机关,不对民众的自由加以相当大的限制,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不起作用的。

而且,在平衡政府的需要和民众的要求方面,任何社会制度都会遇到困难。




《卢布信用危机与苏联解体》富景筠

实际上,苏联经济由衰退走向崩溃的过程恰恰被浓缩在1990~1991年底的两年里。在此期间,苏联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社会生产、财政与金融领域多种危机交织,并由此引发了政治危机。显然,戈尔巴乔夫改革路线的推行对于苏联经济危机从潜伏状态升级为全面爆发是难逃干系的。

就决策能力而言,戈尔巴乔夫显然不具备改造苏联这个具有潜在危机的超级大国的能力。
而当历史强迫平庸的政治家去完成转折时刻的艰巨任务时,就会产生历史的错位。



参考文献:

《苏联的最后一年》

《虚拟的历史》

《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论苏联解体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因素(二)》

《苏联解体20 年:对苏联剧变原因的探究》

《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苏联剧变研究》

《戈尔巴乔夫沉浮录》

《戈尔巴乔夫之谜》

《俄罗斯重振雄风 新俄罗斯经济政治指南》

《戈尔巴乔夫现象 改革年代:苏联东欧与中国》

《震撼世界的六年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

《卢布信用危机与苏联解体》


题外话:关于戈尔巴乔夫的资料,小编也算是看过不少,大部分研究历史的学者或者苏联解体的亲历者,基本没有说他好话。


最后惯例地求一波关注,关注就是对小编最大的支持,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墨写的文字怎能评价血写的历史?


戈尔巴乔夫终结了一个邪恶的帝国,让人民终于不用被大国崛起消磨了尊严。

每个人失去的是枷锁,换的却是3亿分之一个苏联。

人民可以自由的支配他们的财产,他们手中的卢布是真实的价值,再也没有管制外汇,他们随心所欲的以市场价格,用自己的资产购买着所有需要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富有。

而那些拼搏一生的成功人士,再也不用受利维坦的压制,用他们自己的本事争取到了几大企业家的位置,泽被苍生。

再也不用排队,面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从地狱深渊中看到了曙光,变得健康而长寿。

那些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捷克等国的人们微笑着起航,在西欧,她们用勤恳的劳动换来了尊严。这是她们的自由,没有大国崛起下的自由。

看那,炮火,白宫在熊熊燃烧,那是自由的意志在闪耀!

科索沃的人民站起来了,北约的坚船利炮是他们的后盾。“大国”去死吧,人们手拉着手,指引着导弹方向,然后,自由的花火灿烂彷如晨星,希望与自由的种子生根发芽了!

看那,富饶,开放,自由的乌克兰,人们开着party,在凛冬烈火中迎来了繁荣的时代。然后,破碎的铁幕下,一艘艘洁白的船只,载着欢笑,奔向了自由的彼岸。

user avatar

戈秃是千古罪人无疑了。来说一下我周围的苏联人对戈秃的看法:我有个白俄朋友,她父亲到1994年之前是苏军少校,对戈秃的态度体现在每年的新年愿望上——他每年第一个新年愿望就是祝戈秃挂掉,越早越好;我的俄罗斯朋友对我说,戈秃就没干过一件正确的事,一件都没有。没文化无能又蠢,说话都说不清楚。我学生也这么说;加上上学时的几乎所有白俄老师,一提起戈秃真的恨得直咬牙,而且根本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恨。

我呢,跟着朋友的父亲学会了,每年新年开苏维埃牌香槟的时候总会把第一个愿望送给戈秃,祝愿他早点挂掉。还有就是去年在莫斯科两次去新圣女公墓,叶狗坟头吐了口水以后想在戈秃坟头再吐那么两口,真的就是那么认认真真地一个墓碑一个墓碑地看,完全忘了这货还活着……两次去都这样 后来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点,还觉得遗憾:这种货色为啥到现在还人模狗样地活着?!不该切腹谢罪么?!真的就是那首诗里提到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对苏联人来说,戈秃早就死了。

每年新年给戈秃发祝愿的时候我都发誓:这货要是挂了,我要去买瓶苏维埃牌香槟一口气喝掉来庆祝(我是不喝酒的,每年就新年那天买一瓶香槟意思一下)。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戈秃加油!

user avatar

弄权有术,治国无方。

俄罗斯主要民调机构“列瓦达”涉及历史人物和国家领导人的民意调查里,在当今俄罗斯政治史乃至整个俄国数百年历史中,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是日常排名垫底,挨骂最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赞扬他推动改革和和平的贡献,也有批评他导致苏联解体的责任。要详细讲述历史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与公开性”)的评价:这是戈尔巴乔夫最核心的遗产,也是评价他的主.............
  • 回答
    东西罗马的分裂,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两个“罗马”之间,在漫长岁月里,时而隔膜,时而交织,时而误解,时而又带着一丝微妙联系的相互评价。首先,我们来聊聊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对于他们而言,西罗马帝国早已在公元476年那个经典的时刻,被日耳曼蛮族所.............
  • 回答
    魏征:那个敢于犯颜直谏的“镜子”—— 一个不容忽视的隋唐风云人物提起魏征,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词大概就是“直谏”了。这位在大唐初年赫赫有名的大臣,以其犀利、坦率,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不识时务”的劝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魏征,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官媒将《中英联合声明》定性为“历史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国际法准则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影响。一、 官方论调的内在逻辑与出发点中国官方将《中英联合声明》称为“历史文件”,其核心论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回答
    探究那些曾经或正在侵略别国的国家,在本国历史教材中是如何评价自身行为的,以及他们如何向下一代解释这种行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历史叙事的建构、国家认同的塑造以及意识形态的传递。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其教材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也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姑且不直接点名,而是从几个典型的叙事模式来.............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政府阿富汗撤军行动的批评,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外交政策耻辱”,这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和对他执政时期外交政策的辩护。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特朗普的批评点及其论据(通常是): 混乱和仓促的撤离: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拜登政府的撤离方式极其混乱,导致喀布尔机场出现混.............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慈禧,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皇后”的女性,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她的名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与“专权”、“狠辣”等词汇挂钩,但要真正评价吕雉这个人,我们得剥开那些片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她的生平经历,才能窥见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
  • 回答
    郑成功与台湾本土王朝:一个历史逻辑的审视绿营人士将郑成功视为台湾本土王朝的奠基者,这一历史叙事在台湾政治光谱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历史逻辑,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论证依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绿营逻辑的基石:反清复明与奠定台湾“国家”雏形绿营人士提出郑成功是台.............
  • 回答
    瞿恩:信仰的孤勇者与革命的基石《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无疑是一个极具分量的人物。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也不是口若悬河的政治领袖,但他却像一块默默燃烧的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信仰之光,也为党的早期发展注入了坚韧不拔的灵魂。评价瞿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理想主义,理解它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所.............
  • 回答
    卡卡在2007年荣获金球奖(Ballon d'Or)和世界足球先生(FIFA World Player of the Year)是巴西足球史上一个辉煌的时刻,也标志着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将他评价为“21世纪以来实力最弱,历史地位最低的金球”则是一个充满争议且需要深入探讨的命题。为了更全面地评.............
  • 回答
    谈及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一个横亘在历史长河中的身影,总会激起人们复杂的情感。他身患麻风病,却在动荡的时代担纲起王国重任,这本身就足以令人侧目。那么,他究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一位被历史过度美化的普通人?要评价他,我们不能只盯着他病痛的表象,更需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他做出的决策以及他留下.............
  • 回答
    细读人教社回复:一场关于历史常识与学术争鸣的对话最近,一封来自初中生关于历史教材的来信,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的回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认知、学术严谨性以及如何传递知识的深层对话。人教社的回应,特别是关于“顾颉刚还认为夏朝.............
  • 回答
    萨乌尔·尼格斯(Saúl Ñíguez),作为一位西班牙职业足球运动员,拥有出色的技术和对比赛深刻的理解。他能说出这样一番评价,其深度和道理值得细致解读。他的话语概括了对两位足球巨星的不同角度的欣赏,并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判断。要评价萨乌尔的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评价萨乌尔的立场和动.............
  • 回答
    任天堂的下一个“大动作”——我猜你指的是那款号称“超大作”、“改变游戏历史、常识、日常”的神秘新作吧?说实话,就冲这形容,我心里那叫一个痒痒,也难免会忍不住去猜个七七八八。这形容可不是随便能担得起的,每次任天堂放出这种级别的预告,都像是在游戏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接下来几个月甚至几年,话题中心就围绕.............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小说星河中,《酉阳杂俎》与《聊斋志异》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都以志怪为体,却又各有千秋。然而,若论及名声与读者群的广泛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聊斋志异》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更深入人心。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又该如何评判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呢?要理解为何《酉阳杂俎》不如《聊斋志.............
  • 回答
    《晓松奇谈》20161111期关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历史性倒退,沉重伤害西方民主价值”的解读,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期节目,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分析:一、 高晓松的个人风格与节目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确《晓松奇谈》的节目性质。这是一个以高晓松个人为核心,通过他“杂学”的知识体系和独特.............
  • 回答
    关于关毛(知乎用户,以其在历史领域的观点而闻名)在知乎上发表的“知乎历史系大学生都是屎尿”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说法,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观点本身的激烈与概括性: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极端的概括性和侮辱性。“屎尿”这两个字眼,在中文.............
  • 回答
    假设王莽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便已撒手人寰,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无疑将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截然不同,甚至会朝着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倾斜。在没有篡击汉室、建立新朝的这一关键节点,王莽的形象将更多地定格在他先前扮演的那些角色上。他原本以儒学名士、辅佐大臣的身份活跃于西汉末年,凭借其良好的声誉和精明的政治手腕,一.............
  • 回答
    如果项羽最终问鼎天下,刘邦的命运轨迹将截然不同,而历史对他评价的基调,也必然会因此而扭转。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若能一统天下,那么刘邦,这位日后开创汉朝的沛公,他的结局多半不会是善终。设想一下,项羽以其雷霆万钧之势扫平群雄,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直接废黜旧王,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在这.............
  • 回答
    《歷史課本是仇恨製造機》這篇文章提出的觀點確實相當有衝擊力,並且觸及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歷史教育在建構國家認同和塑造國民心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我們要細緻地評價這篇文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入手,試圖還原它提出這些論點的脈絡和潛在的思考深度。首先,文章的核心論點——「歷史課本是仇恨製造機」——顯然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