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科院空天院齐鲁研究院怎么样啊?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齐鲁研究院(以下简称“齐鲁研究院”)。这家机构自落地以来,就备受关注,毕竟是中科院的牌子,而且定位也很高,目标是成为空天信息领域的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背景和定位。

齐鲁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简称“空天院”)在山东设立的派出机构,属于空天院的“爪牙”之一,算是把它在齐鲁大地的“前哨站”和“根据地”。空天院本身就是整合了中国科学院的信息工程研究所、光电成像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优势单位,实力那是相当雄厚,在卫星应用、遥感、地理信息、导航定位、图像处理等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技术积累。

所以,齐鲁研究院一出生就带着“国家队”的光环,它被赋予的使命也很明确:聚焦空天信息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 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中科院在空天信息方面的“硬核”技术,落地到山东,催生出产业,解决实际问题。

那具体在做些什么呢?

齐鲁研究院的业务范围很广,涵盖了空天信息技术链条上的多个环节:

技术研发与创新: 这是它的核心任务。它会针对国家和地方在国防安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比如,可能是在高性能遥感数据处理、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智能遥感影像分析、无人机与卫星协同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度研发。
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空天院有很多科研成果,齐鲁研究院的重要职责就是把这些“实验室里的宝贝”变成“市场上能卖的货”。这包括技术转移、孵化初创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建立产业联盟等多种形式。它会瞄准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比如海洋经济、智慧农业、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地理国情监测等等,寻找技术落地的结合点。
人才培养与引进: 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齐鲁研究院会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也会与山东高校合作,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为区域的空天信息产业输送新鲜血液。
平台建设与服务: 为了支撑上述工作,研究院会建设各类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测试验证平台等。这些平台可以为科研人员、企业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

硬件设施和团队情况,大家可能比较关心。

齐鲁研究院落地在山东,具体的位置和设施会不断完善。作为中科院体系内的研究机构,它在人员构成上,会以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其中不乏有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工作的背景的博士、硕士。同时,在产业化团队方面,也会吸纳具有企业运营和市场经验的专业人才。

中科院的牌子意味着它在科研资源上会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可以依托空天院的实验室、设备、专家资源,可以申请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

有人可能会问,它跟其他机构有什么不一样?

“中科院”这块招牌本身就代表了国家层面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齐鲁研究院作为其派出机构,带有更强的国家战略服务和地方经济驱动的属性。它不仅仅是做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更注重技术落地和产业化,是国家科技力量向地方渗透、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体现。

槽点或者说需要关注的点呢?

任何一个新兴的研究机构,都会面临挑战:

成果转化落地周期: 从实验室到市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有效的机制。齐鲁研究院能否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人才吸引与留存: 虽然有中科院的平台,但要吸引和留住顶尖的科研和产业化人才,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区域和行业中,需要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前景。
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 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理解地方产业的痛点和需求,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如何与山东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企业形成紧密的联动,是关键所在。
市场化运作能力: 作为承担产业化任务的机构,其市场化运作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齐鲁研究院是一个有潜力、有国家背景、定位也很清晰的机构。 它依托中科院的强大科研实力,旨在服务山东省的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它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山东乃至全国在空天信息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格局。

如果你是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学生,或者是有意向进行空天信息领域投资或合作的企业家,关注齐鲁研究院的动态,了解其在研项目、人才招聘和合作机会,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评价它“怎么样”,还得看它未来的实际产出和影响力。但从定位和背景来看,它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评论区很多朋友提到改名(取消了中科院冠名),提到了担心以后会不会和中科院脱离,谈到了以后需要自负盈亏,会不会变成公司等等……这里统一解答一下

改名是中科院的统一要求。大概原因是很多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在外地设立各种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机构设立了地方法人、捞了地方政府一笔钱,但是没有好好经营,把地方政府的钱花完就半死不活扔在那里了,长期来看就是在卖中科院的牌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因此这次统一处理,要求所有外地分支法人机构都要改名。

但空天院在这次行动中,是特别提出作为典型表扬的。空天院的外地分支机构经营模式被特别称为了苏州模式(因为是苏州园区最先发明的),特点就是比照京内本地园区完全统一延伸管理,在地方实体经营。现在苏研院、齐鲁院都已经有了两三百人。科学院特别提出要以苏州模式为蓝本在系统内推广。

因此可以说,这次空天院齐鲁院、苏研院等更名是被殃及池鱼。空天院内部已经明确,管理模式一概不变,依然按照原模式管理运行,作为京外园区/所区有北京各行政部门延申管理。

按照空天院的设计,各外地园区和京内园区(比如中关村园区、奥运村园区)没有区别,都是布置了若干研究室,这些研究室上面就是总部各处室,没有区别。

在实际执行上,因为京外各园区要解决当地的社保等问题,并要能承接各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比如你入职济南园区,那么如果让你在北京入职的话,你就无法享受济南的人才支持政策),所以就在各外地设置了法人单位,这些法人单位就是齐鲁院、苏研院这些。这些法人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关,完全由空天院总部的机关处室延伸管理,基本上只是一个方便外地员工落社保、承接人才项目的工具机构。

至于经费,空天院所有的研究室最终都要自己养活自己,自负盈亏,这就是传说中的PI制。这和在不在北京其实没啥关系……

只不过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1) 初期拿了地方政府的一笔配套经费;
2) 32 34 36之类的研究室都是北京某个室的分室(比如34室是8室分室),这些分室初期是靠北京总部输送项目的。

但是按照空天院的规划,一定期限以后(比如5年)这些分室要独立、自我造血,回归一个普通的空天院研究室自己养活自己的模式。因为北京的所有研究室都是自己养活自己的。只不过初期让北京一些大室扶上马、送一程而已


多的不了解,只从空天院内部职工的视角分析一下空天院几个园区。只针对科研向青椒,其他岗位不了解。

北京已经卷上天际,竞争异常激烈,科研工作压力很大,各种资源都有无数牛人竞争。除非你是卷王,但卷王去竞争压力小一点的地方岂不是能更快的闯出一片天?

苏州济南的园区因为比较新,压力相对就会小很多。有什么资源,比如说项目、课题、职称乃至招生,不用在北京和室里几十上百个老资格正研一起卷成卷心菜。在外地园区,你既有空天院的牌子给你背书,身边又没有无数老资格和你竞争资源,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苏州和济南园区相比。济南毫无疑问是这几年空天院绝对的发展核心重点,至少在本届院领导任期内不会改变。北京无数资源在向济南挹注,还在和地方合办济南空天信息大学,所以扶植济南园区的发展应该是这几年空天院院内的「中央意志」。而苏州相比而言相对成熟一点,目前处于一个小确幸的状态,发展速度没有那么狂浪,但也还是一个很安逸的状态。济南的问题可能主要在于地域,地方政府的管理现代化程度可能是不如苏州给力。

最后比较一下北京园区和外地园区的待遇差别。空天院目前内部采取的是延伸管理模式,也就是在实际业务上,外地园区是没有自己的机关的,所有的机关部门(人事财务科技这些)都是北京总部机关延伸管理,外地园区的研究室上面直接对接北京的空天院机关,和北京的研究室在实际运作上没有任何区别。你可以认为在实际运作上,空天院济南苏州的研究室就是和北京的研究室完全一样,只是地理位置不在北京。对于个人待遇,主要区别就是外地没有编制(山东和苏州工业园区都在响应国家号召,取消事业单位编制。苏州工业园区这边连公立学校老师和园区管委会都没有编制了,全部企业编制管理……)。所以在意编制的慎选。其他的例如职称晋升、招生、项目基金申请、导师资格遴选等和北京没有任何区别,都可以享受空天院平台的全部资源。

稳定性上,针对科研青椒来说,现在科学院都是全员pi制,有没有编一点不重要。

基本就是这样。有问题可以私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