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和马克思阶级对立理论有没有什么区别?

回答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阶级对立理论,乍听之下都与社会结构和群体冲突有关,但它们的根源、核心逻辑以及最终指向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我们剖析历史、认识极端思想的危害至关重要。

核心差异:观察世界的“画布”不同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观察和解释社会矛盾的“画布”不同。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 它的画布是生物学的、血统的、永恒的。希特勒认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划分不是经济地位或政治立场,而是种族。他相信存在着优劣种族之分,其中“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民族)是最高等的,而犹太人、斯拉夫人等则被视为劣等、寄生甚至敌对的种族。这种划分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就像动物的物种一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生存斗争。
马克思的阶级对立理论: 它的画布是经济的、历史的、变化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划分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由此形成了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存在着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和无产阶级(出卖劳动力)两大对立阶级。这种划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可以被历史进程改变的,它不是基于生理特征,而是基于社会经济的角色。

详细剖析:

1. 根源与出发点:

希特勒: 他的理论深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流行的种族优越论、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扭曲地应用)以及反犹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将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原则,生硬地套用到人类社会,并将其固化为种族间的永恒斗争。他的出发点是为德国在国际上的扩张、复仇以及对内部“敌人”的清洗提供“科学”和“道德”上的辩护。
马克思: 他的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历史前进。他的出发点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指出无产阶级最终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2. 冲突的本质:

希特勒: 冲突的本质是种族的生存斗争。他认为,不同的种族之间天然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了“雅利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消灭那些被认为是“威胁”或“障碍”的劣等种族。这种斗争是非黑即白、零和博弈的,不存在合作或共存的可能性。
马克思: 冲突的本质是阶级的经济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遭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其劳动成果被占有,因此产生了天然的对立。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经济关系,而并非民族或血统的先天差异。马克思认为,这种冲突最终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解决,实现阶级的消亡。

3. 解决方案与目标:

希特勒: 解决方案是种族清洗、种族灭绝和领土扩张。他主张通过武力清除“劣等种族”,净化“雅利安血统”,并为“优等民族”夺取生存空间(Lebensraum)。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纯粹”的“雅利安人”统治的、等级森严的帝国。
马克思: 解决方案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他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公有制,最终实现一个消灭阶级、国家和剥削的社会。他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普遍解放和自由发展。

4. 种族与阶级的关系:

希特勒: 将种族视为核心,阶级是次要的,甚至可以被种族属性所掩盖或重塑。他会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团结“本民族”内的不同阶层,让他们共同对抗外部的“种族敌人”。
马克思: 将阶级视为核心,种族、民族、宗教等都是次要的,它们可以被阶级属性所影响,甚至被统治阶级用来分化瓦解无产阶级的团结。马克思主义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因为阶级属性超越了国界和民族。

5. 历史观:

希特勒: 他的历史观是循环的、冲突的,充满了种族间的征服与被征服。历史是一部种族斗争史,伟大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对其他民族的压迫和消灭。
马克思: 他的历史观是线性发展的、辩证的。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包含着孕育其灭亡和新社会形态诞生的因素。

总结一下,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希特勒将人分成“我们”和“他们”,并基于血统和种族设定了“优劣”和“生死存亡”的界限,这种划分是固定的、残酷的。
马克思将人分成“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并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设定了“压迫”和“解放”的逻辑,这种划分是社会经济的产物,是可以改变的。

希特勒的理论是一种极端的、反人道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其核心是通过煽动仇恨和暴力来维护“民族”的所谓纯洁和霸权。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是一种社会经济学分析,虽然其历史实践充满了争议和批判,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在理论层面上与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也是对受害者尊严的侮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猜得到,这样的提问是带有预设立场的,提问者很可能是想听一些他想听的话,但是我们不能给他这个机会。

政治经济学本来不是我擅长的话题,只能说一些个人浅显的理解,肯定也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到的阶级对立理论是说,社会不是铁板一块的,根据不同的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人划分成阶级,有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也有处于被支配地位的阶级,支配地位的阶级(统治阶级)和被支配地位的阶级(被统治阶级)之间利益是对立的,充满了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阶级属性体现在是否掌握生产资料,也就是资本。很显然,资本家拥有原料、厂房、机器设备,他们支配着生产,他们就是占有支配地位的阶级;而反过来,工人不掌握生产资料,他们少量的私有财产只能用于维持日常生活,他们获得生活来源的主要途径就是给资本家打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属于工人,属于资本家。所以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来盈利的。

归纳起来就是资本家开厂,招募工人来干活,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拿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到市场上销售,获得的收益一小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剩下的有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还有的用于扩大再生产——买新机器,开新工厂,扩大生产规模。

应当说,这种生产方式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要文明得多——至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是靠人身控制,而是靠雇佣,工人不是资本家的牲口和农奴,工人是“自由”的——工人可以选择干,也可以选择不干;可以选择给这个资本家干,也可以选择给那个资本家干。而且资本主义的机器化大生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一百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之前几个世纪的总和。

但是资本主义有其固有的悖论——资本家开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自己用的,而是要到市场上卖的,工人要消费,资本家自己也要消费,可是资本家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总归是比工人+资本家消费掉的总和更多,所以必然有一部分产品是卖不出去的,这就叫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东西真的多得用不掉,而是为了维持资本家的利润,它必须高于一个价格底限,不能太便宜,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有限,尽管他们也想买商品,但是没钱去买,所以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生产过剩的存在,资本主义每过一定时间就要陷入一次经济危机——生产过剩太严重了,资本家生产出来产品卖不掉,只能销毁产品、少生产不生产,关厂裁员;关厂裁员后工人失业,收入没了,更没有消费能力,更买不起商品,造成“过剩”的产品更多……恶性循环。经济危机会造成政治危机,工人过不下去了要造反,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在一国之内消化这种矛盾,就会选择矛盾输出——互相抢夺市场,砸对方的生产力,把别的国家的生产力消灭掉,“生产过剩”就小掉了,经济就“景气”了,所以就会爆发战争。

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固有的矛盾靠内部调解是无解的,要打破这个景气——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动乱——战争的怪圈,只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去取代它,而要取代资本主义,靠的就是发动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甚至要夺取政权,建立工人阶级专政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就是马克思阶级对立理论,工人运动理论的基本逻辑。

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到今天,这种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就一直进行着,也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改良——资产阶级为了维持政权,不得不满足工人的一部分要求,改善工人的生活;把产业链全球化,去剥削更穷国家的工人,拿利润回来发福利,用“中产阶级”等虚构的概念安抚本国国民;这些举措都可以看做是为资本主义续命,进一步挖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潜力。从目前来看,这种潜力还没挖掘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走到头,还有潜力可挖。

而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虽然也有“斗争”,但这是建立在一套谎言和谬论上的——它绝口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不可避免的矛盾,绝口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和资本家是对立的阶级,而是用一大堆煽动性的狂言蛊惑国民——你们过得不好,那是因为帝国的生存空间都被外国人挤占了,被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劣等人挤占了,战争和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循环不可调和矛盾的产物,而是犹太人、共产党的阴谋!一切都是共产党犹太人挑起来的!你们要过得好,要有饭吃有好的生活,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领导,这个政府不会在议会里为各种话题叨逼叨逼扯皮,它说啥做啥,说到做到!要发动战争,只有对外发动战争,才能消灭劣等人,消灭挑起阴谋的共产党,消灭欺压帝国的外国势力!——把一切矛盾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外国人、犹太人、共产党人的阴谋”。至于怎么改善德国的经济危机——出去抢,不就改善了吗?

我一直有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宝贵的真理,但是这些真理是晦涩艰深的,很多地方是反直觉的。所以很多人,包括提问者在内,可能课堂里学了好几年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不知道在说啥,无法理解,懒得理解,所以会问出“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和马克思阶级对立理论有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愚蠢的问题,因为他不理解马克思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阶级对立是什么意思,只是生吞活剥了几个名词,然后自己脑补一阵——都是斗争嘛,希特勒也是斗争,有啥区别。回到30年代的德国也是如此——德国普通民众无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客观清醒地认识经济危机的来源,相反纳粹党这种把一切矛盾归结为“共产党、犹太人阴谋”的理论简单、粗暴、易懂、出气,轻信了纳粹党的谎言,最后让德国,也让德国民众自己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我也知道,很多的德粉,或者说,对纳粹制度抱有幻想的人,对待发动侵略战争和种族灭绝也是不赞成,至少是不好意思赞成的,他们对纳粹制度的幻想主要来自“纳粹党振兴了德国经济”,也就是传说中的纳粹党上台后,一举扭转了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危机,德国经济蒸蒸日上,有了高速公路,有了温饱,有了工作,还有人人消费得起的大众甲壳虫……“如果不发动侵略战争,希特勒就是民族英雄”。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拉动基建、造高速公路、发行国债的举措,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开始了,这根本就不是纳粹党的首创。

魏玛共和国时期发行国债还是要考虑还债的,纳粹就干脆不考虑了——用战争来平账。

纳粹的“充分就业”,是建立在迫害犹太人,把犹太人从工作岗位上赶走,腾出位置来实现的,是靠强制劳役制度来实现的,是靠不生产生活物资,生产军火准备发动战争“以战养战”来实现的。

魏玛共和国时期工人失业,纳粹时期工人是不失业了,因为工人变成了工奴,不干也得干!

所谓的人民疗养院,到战争爆发都还是一个烂尾楼。

所谓的人民邮轮,战时征用为运兵船了,战前一共没多少人享受过。

所谓的“人民能享有的小汽车”,战前一共造了几百辆,成本根本压不到纳粹宣传部门吹嘘的售价下面,完全就是个骗局。

靠着食品配给制度,德国普通劳动者能勉强满足温饱,但是微薄的工资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大宗电器、家具等商品,根本无法改善生活水平,只能当帝国的工蚁为战争卖命。

哪来的“繁荣”?如果有繁荣,那也是寅吃卯粮的虚假繁荣!

更加无耻的是,纳粹政权还在国家层面发起各种庞氏骗局,把德国普通劳动者仅有的现金收入都骗去,投入战争的无底洞:

发行“旅游储蓄”,宣称每个月存几十马克,过多少时间就能返还一次疗养旅行。

发行“汽车储蓄”,宣称每个月存多少马克,过多少时间就返还一辆甲壳虫。

如果换现在有人跟你说这个,恐怕第一时间你都想得到这是诈骗,但是当时纳粹直接在德国搞,搜刮来的钱根本没兑现什么旅游、小汽车,全部投入战争。一直到战后50年代,还有人为“汽车储蓄”的骗局起诉大众公司,要求给汽车,或者还钱!

所以,即使是在纳粹上台后到二战爆发前这段德棍津津乐道的“黄金时期”,德国的“繁荣”也是充满了水分的,而且有意思的是注水的主要是中国德棍,当时的德国普通劳动者,即使在这段所谓“欣欣向荣”时期,生活都没改善多少。

B站有个视频,up主是Gustav的猫,可能很多人看过他介绍战舰世界游戏的视频,其实他还上传了好几个原创视频,剖析纳粹军事、经济的,质量很高,也揭露了很多德棍的谎言。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阶级对立理论,乍听之下都与社会结构和群体冲突有关,但它们的根源、核心逻辑以及最终指向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我们剖析历史、认识极端思想的危害至关重要。核心差异:观察世界的“画布”不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观察和解释社会矛盾的“画布”不同。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
  • 回答
    “华盛顿和杰佛逊的种族灭绝行为堪比希特勒”这个观点,试图将美国开国元勋的行为与纳粹德国的罪行相提并论,这是一个极其严肃且需要深入剖析的论断。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行为性质、动机、规模以及影响等。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华盛顿和杰佛逊所处的时代: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和社会心理学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劣等”标签导致了对纳粹主义的拥抱,而是纳粹主义本身利用了特定群体的社会处境、心理需求以及被压迫的现实,来构建其意识形态和招募追随者。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根本性的误解:纳粹主义并非“滋生”于那些被纳粹视作“劣等”的民族之中。恰恰相反,纳粹主义的核.............
  • 回答
    民族主义是一股复杂而强大的力量,它贯穿人类历史,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义变体,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人之功,而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思想因素交织碰撞的产物。希特勒无疑是将这种理念推向极端并付诸实践的关键人物,但他的崛起和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背后有着更为深厚的土壤和.............
  • 回答
    民族主义的抬头是否是官方所希望看到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具体的历史时期以及官方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 官方可能乐见其成的方面:首先,适度的民族主义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国家动员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官方确实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也很值得深入探讨一下。把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完全归咎于日本“坑货”,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不准确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而且纳粹德国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日本扮演的角色也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在整体战.............
  • 回答
    希特勒的演讲之所以能够吸引并煽动如此众多的人,其“好”之处体现在他精湛的煽动技巧和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上,尽管这些技巧被用于极端邪恶的目的。从纯粹的修辞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演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情感的精准调动与共鸣:希特勒极其擅长捕捉和放大听众最深层的情感,尤其是那些被压抑、被忽视或被冒.............
  • 回答
    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主张的根源,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问题。将它简单地归结于“个人歧视”或“战争需要”,都无法完全捕捉其深层动因。事实上,这二者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纳粹政权灭绝犹太人的恐怖政策。首先,从希特勒个人层面来看,他对犹太人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和仇恨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探讨希特勒的军事才能,确实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抛开“AI痕迹”,就得深入一些,挖掘其决策背后的逻辑(无论多么扭曲),以及这些决策在实际战争中产生的具体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初期确实展现了一些“直觉”和“大胆”的军事魄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例如,.............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南极基地是否存在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民间传说和一些阴谋论中流传甚广的说法。许多人好奇,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究竟有没有在遥远的南极大陆建立过秘密基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证据,然后看看科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普遍看法。历史背景的铺垫:纳粹对南极的兴趣首先,纳粹德国对南极.............
  • 回答
    蒋介石和希特勒的军事水平孰高孰低,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因为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军事生涯的侧重点都截然不同。要进行详细的比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蒋介石的军事生涯与特点: 早期革命与军事教育: 蒋介石早年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这是他军事.............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但他们留下的历史评价却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他们各自的行为、理念、造成的后果以及历史学家的解读和时代背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核心理念与意识形态拿破仑: 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拿破仑的统治深受法.............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的演讲才能,无疑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印记之一。尽管他的政治理念和由此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令人憎恶,但我们无法回避他作为一名演说家的强大影响力。评价他的演讲能力,需要剥离意识形态的滤镜,单纯地从技术和心理层面去剖析,并且要理解,这种能力是如何被用来操纵民众,最终导向毁灭的。首先.............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爱娃·布劳恩(Eva Braun),希特勒的妻子。说实话,评价她这个人,就像看着一个舞台剧,你知道舞台上正在上演什么,但你看到的,往往只是被精心布置过的,幕后的真相,总是隐晦而难以捉摸。爱娃,18岁的时候就以摄影师助理的身份,走进了希特勒那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充满阴影的世界。她不是那.............
  • 回答
    俄罗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曾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抵御住了历史上两次最具威胁的侵略者——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位军事巨头,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带着征服欧洲的野心,将矛头指向了俄罗斯。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俄罗斯最终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攻势,将其侵略者拖入了漫长的消耗战,并最终将其.............
  • 回答
    “第六集团军能够逃出生天吗?一个在冰封的战场上,被围困的百万雄师的命运,是否能因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曼施坦因元帅——的决断而改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假设,而是对战争迷雾中无数可能性的深刻探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极为复杂且严峻的局势。保卢斯元帅固守斯大林格勒的命令,无疑是希特勒军.............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确实触及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运作机制。要回答“美国目前的政治制度能否阻止希特勒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历史的教训和制度的设计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希特勒的出现”指的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崛起,更是指一个极具煽动性、民族主义、反民主、反犹太主.............
  • 回答
    要说按“狼穴”风格装修房子,这可不是个寻常的念头,你想打造的是一种带着历史沉重感,混合着军事严酷和某种压抑的“堡垒”氛围。这是一种非常规的审美品味,绝对能让你的家与众不同,但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这风格绝非轻松愉悦。首先,得明确“狼穴”风格的核心是什么。那是一个军事指挥中心,注重实用、坚固、隐藏和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