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欧的高福利靠什么来支撑?

回答
北欧国家,如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以其高福利体系而闻名于世。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慷慨的社会福利,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支撑,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支撑因素:

1. 高税收和公平的税收体系:

累进税制: 北欧国家普遍采用高度累进的税收制度,这意味着收入越高的人,需要缴纳的税率也越高。这种设计旨在缩小贫富差距,并将更多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公共服务。
高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北欧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虽然税率看起来很高,但这是为了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
高消费税(增值税VAT): 增值税是许多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北欧国家也不例外。虽然这会对消费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但也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高企业税和资本税: 北欧国家也对企业利润和资本收益征收相对较高的税款,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财产税和遗产税: 一些北欧国家也征收财产税和遗产税,以进一步调节财富分配。
全民福利的理念: 税收的高税率并非是“剥削”,而是被社会普遍接受,因为人们相信这些税收会转化为切实的福利和公共服务,惠及所有人。这种“社会契约”意识非常强。

2. 高效的公共部门和良好的治理:

透明和廉洁的政府: 北欧国家以其高度的透明度和低腐败水平著称。政府机构运作高效,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减少了浪费和黑市的存在。
强大的社会信任: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非常高,这种信任是高效治理的基础。人们相信政府会善用税款,并将其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公共服务的高效率: 政府提供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往往质量很高,效率也较高。例如,医疗系统通常运行顺畅,等候时间相对较短。
专业化的公共管理: 政府部门由专业的官员和工作人员管理,他们接受良好的培训,并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

3.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高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北欧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鼓励创新和竞争。
高附加值产业: 它们通常拥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科技、工程、设计、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如挪威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些产业能够创造高收入和高税收。
高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 北欧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国民普遍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这直接转化为高生产力。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虽然有强大的工会和劳动保护,但北欧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相对灵活,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用工。
创新和研发投入: 政府和企业都大力投资于创新和研发,这有助于保持经济的竞争力并创造新的增长点。

4. 对社会公平和包容性的高度重视:

“国家福利”的理念: 北欧国家将社会福利视为国家的核心责任,而非仅仅是一种慈善行为。福利是公民的权利,无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如何。
普遍主义原则: 大多数福利项目采取普遍主义原则,即面向全体公民,而不是仅限于贫困或特定群体。这有助于避免社会标签化,并增强社会凝聚力。
减少贫富差距的政策: 除了累进税制,北欧国家还通过高额的社会转移支付、免费或低价的公共服务来缩小贫富差距,确保人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质量。
性别平等: 北欧国家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包括鼓励女性就业、提供慷慨的育儿假和儿童保育服务,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参与率。
强大的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力量强大,在工资谈判和社会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并有助于实现收入的相对公平分配。

5. 对人力资本的持续投资:

全民免费教育: 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北欧国家通常都提供免费或极低成本的教育。这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 政府鼓励和支持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帮助劳动者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
慷慨的育儿假和儿童保育: 这不仅支持了家庭和性别平等,还使得父母(尤其是母亲)能够更容易地重返工作岗位,提高了整体劳动力参与率。
高质量的医疗保健: 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确保公民的健康,减少因疾病造成的生产力损失。

6. 对社会契约和团结精神的认同:

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北欧社会普遍存在较强的社会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人们更愿意为集体利益和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Jantelagen”(简特法则): 虽然不是一个官方的法律,但简特法则是北欧文化中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强调集体主义、谦逊和不炫耀个人成就。这种文化氛围有助于减少社会中的过度竞争和不平等感。
对“福利国家”的集体认同: 人们普遍认为福利国家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是对社会的一种投资,能够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感。

总结一下,北欧高福利体系的支撑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

“高投入,高产出”的税收模式: 高税收是高福利的直接资金来源,但关键在于税收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将人力资本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并持续投入于教育、健康和福利。
强大而负责任的政府: 通过透明、廉洁和高效的治理,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健康的经济基础: 依靠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生产力来创造财富。
普遍的社会信任和认同: 公众对福利体系的支持是其能够长期运行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北欧福利国家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高税收可能带来的经济活力下降的担忧,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财政压力。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在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欧主权基金从20世纪下半页到现在,持有大量的苹果、Google、微软、Amazon股票,华尔街大量股票,以及腾讯、阿里巴巴、拼多多股票,还可能有一些参与字节跳动前几轮融资的基金股份以及比特币。

这些主权基金的盈利,被用来发养老金、建设北欧几所世界名校、维护基建、发低保、发各种福利等等。

北欧的国家财富和林林总总的基金都是大盘子,都直接锚定了全球各种优质投资品——所以他们每年赚的钱太多了,哪怕抽出一小部分,也够发很多养老金、养若干大学教授、给所有懒汉发低保了。

而越南胡志明市市长想模仿这一套,搞社保改革,结果直接被撸下去了。

(流汗黄豆)

user avatar

北欧税重,收来的重税直接用到了福利中,没有花到“项目”里去,通过项目去完成福利。他们重视“当下福利”,缺乏“远期眼光”。


  • 举例子:

一个人口300~400的村里近20年来,zf拨款累计应该几百万了,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有1万了

  1. 最好的: 水泥路到家门口。
  2. 一个就验收拍照时灌了水的蓄水池
  3. 另一个连水都没灌过的蓄水池
  4. 从来没有流过水的,比当地河流高百米的“坪”上铺设了完整的滴灌系统
  5. 满坪的太阳能灭虫灯



  • 补充一下了,
评论里各位老是拿着修路做文章。我写得明明白白修路是好事,但是其他还有几百万的浪费,投资下去了没有生产出什么有用的产品。我关心的是这部分。这部分如果换成福利,哪怕简简单单给老百姓买了养老保险,也比浪费掉好啊。养老保险有了,我们也是高福利啊


// 就事论事,删掉一些“多余的话”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出现在我时间线挺久了,只是一直都没想好怎么说。对一件事物了解的越多,往往越缺乏诠释它的底气,因为亲身体会到了其中的细节,会更加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高度概括的说,北欧的高福利基于三点:制度,文化,经济,但其中每一项其实都不可或缺,而且包含着非常繁复的内容。如果都写下来,文章就会非常冗长了。

不过最近有空看了看底下的回答,发现集中在制度以及文化的部分比较多,经济的比较少。其实这也和我刚到丹麦的初步感受更加符合,只是随着时间流逝,我越来越发现北欧独特的经济结构对福利其实有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恰好自己的领域与市场分析有关,所以这次就以经济为切入点,为这个问题作一些补充。


前阵子,丹麦电视台曾经反复播出一则广告:两三个看起来十分体面的日本老人坐着黑色的高级轿车在接受采访,掰扯了两分钟后画风一转,一群可爱的小猪仔开始跟着音乐拱来拱去,原来这是丹麦皇家集团为了纪念丹麦猪肉出口日本五十周年做的活动。在广告最后,丹麦驻日本大使都露了个脸,表示他们定做了一尊小猪雕像,将来会放在大使馆门口。

这件事情看起来有点儿滑稽,毕竟很少有大使喜欢把自己和猪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上,这只猪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代表着丹麦、北欧甚至整个欧洲发达国家的一种特殊战略,那就是:专注于“高附加价值”与“低发展速度”的行业。而这种战略,最终在本地区的福利制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当我们评价某个行业时,唯一看中的指标是“附加值”,也就是行业的人均生产率,一般体现在劳动密集程度和行业平均利润上。无疑,低附加值的产业一般是无法给于员工和社会高福利的,你没法想象一双皮鞋赚几块钱的皮鞋厂会给工人高工资,优质的医疗和人性化的工作时间,但部分高附加值的产业可能同样做不到这一点。典型的就是互联网,虽然有高达三四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但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不确定性过高。当前的主流编程语言也许十年后就成为小众,渠道产品优势也最多保持五年。在这种没有真正可靠的积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业领袖的危机感也非常强,依然只能选择把员工压榨到极致。这也是之前中国程序员虽然工资超欧赶美却不得不996的原因。而北欧人处于优势的这部分行业,在高附加值条件上再加了一条“低发展速度”,画风就完全变了。因为低发展速度意味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未变,祖上的积累可以大量发挥作用,形成较高的门槛。更重要的是,一个行业进入低发展周期,说明这个行业的市场几乎也停止了增长。新一代的从业人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任务,只有需要做些修修补补,这自然会降低需要的劳动时间:哪怕我多干一倍的活,其实也多赚不到几个钱啊。

所以,从员工的角度讲,更多的工作不能转化为效益;从企业的角度讲,扩大投资不适用于已经饱和的市场;从政府的角度讲,手里就没有多少需要大量资金的风口行业。很容易看出,这三者囊括了高福利的底层需求与上层动机,会天然地催生出福利体系。换句话就是,北欧政府和民众都无处投资自己的产出,干脆就用来增加社会稳定性了。这也是同样作为高附加值行业为主的美国,却采取低福利社会体系的重要原因,因为在美国,钱可以更有效率地产生更多的钱。


北欧在这条路上其实走得很远,支柱产业绝大部分都来自上述”高附加价值,低发展速度“的行业。从我到达丹麦起,我的同事都一直和我说这是个农业国家,然而GDP中农业仅仅2%的占比却让我无法相信这一点。直到去年认识了一个帮我们公司进行行业标准审核的咨询师,合作的三个月中,我也问了他一些关于丹麦经济和产业的问题,这才发现这个国家的GDP数据很有闷声发大财的味道:许多以农业为基础原材料的内容,比如啤酒,乳制品,罐头,皮毛等,其原材料在统计时采取的不是统一价而是企业自定的内部转移价,而这个价格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出口避税)往往特别低。再加上一些和农业紧密相连的内容比如化肥、兽药、农业服务与咨询也都没有算在内(丹麦的GDP统计很迷,乐高居然算化学品),就让农业看起来更加无足轻重了。而根据那位咨询师的说法,丹麦的农业相关产业GDP其实占比14%左右,在世界范围内算是极高的。其实有另一个数据也可以侧面证实农业的重要性:在丹麦的全部对外出口中,农业相关产品占了四分之一,光猪肉出口就高达全国出口总额的6%。

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其实是一个”高附加价值,低发展速度“的典型例子。就以大家最关心的牛奶为例,丹麦的牧场执行标准为一毫升牛奶中细菌数低于五万,而实际生产中,95%的牧场一般标称细菌数低于三万,接近巴氏消毒后的安全标准,这还是在丹麦2007年禁用了所有饲料中抗生素的前提下。放眼全世界,此标准只有荷兰能勉强相比,一众欧洲国家都没有一个能够匹敌的,足以说明其中的技术含量。而这些技术,根源其实是丹麦三四百年的畜牧业传统,并且许多经验无疑到今天依然有用——牛的变异速度是没法和编程语言相比的。说实话,我在出国以后才发现,中国那千夫所指的乳制品行业真的未必是制度问题,而是的确没法和欧洲同台竞技。这个行业里,后来者追赶的代价太大了,甚至在商业上根本无利可图。中国当年牛奶行业标准对标欧洲,结果企业干脆直接上了三聚氰胺,现在标准倒是降下来了,然而菌落每毫升200万又不停被拉出来吐槽。实际上就我所知,中国的牧场光是消灭乳腺炎就已经花费了接近三十年,至今也没有成功,而丹麦的这个任务在好几十年前都已经做完了。

如果我们继续以丹麦为例,看看那些排名靠前,尤其是出口创汇最多的大公司,就能发现他们几乎都处在”高附加价值,低发展速度“行业之内,比如:

DSV/马士基/UST:物流骨干网

诺和诺德:生物制药技术

嘉士伯啤酒:农业+快销渠道

Arla乳业:畜牧业

哥哈毛皮:畜牧业

丹麦皇家集团:有机农业+畜牧业

DLG:饲料技术+畜牧业

ECCO:设计+畜牧业

乐高:设计+基础化学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在丹麦,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欧洲,就能发现类似的逻辑其实无处不在。不管是德国的发动机,意大利北部的液压产品,法国的工业控制,以及整个欧洲都遍地开花的美食酒类、汽车和奢侈品。这些行业都有较高的附加值,但涉及的核心技术比如基础材料学和艺术设计,往往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更新。这才是欧洲人能在当今中国崛起、全球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高福利的重要基础。


当然这时候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人就选择了这些行业,而中国就不行呢?是因为我们天生劳碌命吗?其实这也不对,在我看来,两者的这种选择几乎都有迫不得已的成分。欧洲当年也曾经试图进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种变化极快但潜力巨大的领域,然而这些行业都是资本的绞肉机,要么你有一个巨大的单一市场,要么你有强力的政府主导,否则前期投入差之毫厘,后期回报就谬以千里。一个分散的欧洲,根本没有足以支撑这种竞争力的基础,所以虽然有过诺基亚,最后还是不得不将领导权拱手让给东亚和美国。而中国的动机就更好理解了,作为一个追赶者,你是更喜欢去迭代更快,发展潜力更大的行业,和其他国家站在基本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呢?还是想去上百年一成不变的行业,去吃欧洲人祖宗的尾气?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说实话,如果我们从这个“被迫选择”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北欧以及整个欧洲的优势行业其实颇为微妙。他们得以保持竞争力的,往往已经不是难以逾越的“绝对技术壁垒”,而是以用“低市场增长”(而且大部分行业市场也不大)+“较高技术门槛”成的一圈“黑域”。换个更加学术的说法就是,整个行业平均利润虽然不低,但投资回报率不行。

以丹麦的支柱产业为例,中国如果想举国之力提升畜牧业水平,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整个丹麦的农业畜牧业相关收入满打满算不过260亿美金,净利率不到15%,按照资本市场运作的规律,中国哪怕买下丹麦的整条产业链,投入一千亿美金也绰绰有余。但国家花费这么多,把丹麦人几百年来走过的路加速跑完,最后产生一个净利润一年不到四十亿的行业和十多万就业,到底图什么呢?难道就为了让丹麦人完蛋?可能还是放在互联网和房地产商更加实惠罢。

正因为如此,我才一直强调大家应该理性看待欧洲的福利优势,这种优势本质上是认清自己先天不足后,一种出于理性的退守。我们羡慕他们工作轻松、生活闲适,但我身边也有欧洲精英羡慕中国在新兴行业翻云覆雨,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就能通过在互联网公司的某个成功项目一下到手七八十万的年终奖金。当然,把这种行业和经济上的结构差距转化为价值观的差距,认为北欧或者欧洲人就是懒惰短视,这种看法也是同样狭隘和反智的。毕竟,许多欧洲国家其实并没有太多选择。


最后,如果暂时放下纯理性的视角,我对北欧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高福利还是好感的。虽然从纯经济角度而言,我的利益可能还蒙受了损失。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社会试验场,当G2的中美义无反顾地朝着一个方向跑去的时候,几个小国家联合起来,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无论如何也算是一种勇气的体现。我们大可以抱着中国的日新月异,嘲笑他们的不思进取,也可以站在世界分工的格局上,强调他们的不可复制——是的,这都是恰当的描述,但我依然不愿意看到整个世界都挤在那些新兴行业里杀得血流成河、你死我活。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更何况,这些欧洲小国多少为我们保留着心底那最后一点儿念想:在拼搏和奋斗之后,迎接我们的,会是一个安宁与舒适的结局。

user avatar

谢谢 @西西弗斯 邀。非常感谢很多已有的高票答案,收获颇多。珠玉在前,这个答案更多是对 @刘镇锐 答案的补充,Kleven的How can Scandinavians tax so much这篇研究值得更详细的介绍。同时,我们应该追问我们对“福利”等词语的理解是否全面。更多相关内容请见PAPERS


北欧之所以能征到这么多税,第一点是政府掌握非常完备的信息。自己在专栏里介绍过很多用北欧数据做的研究,有印象的知友一定会对这几个国家数据的齐全程度留下深刻印象:收入、消费、房产、银行户头、证券组合、驾驶记录、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分别接近情商和智商)等等,难以胜数。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报税的时候尝试隐瞒,但很难逃过审计。这一点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税基很大,政府可以确保收到很多钱。比方说,如果大家收入很多,政府能收到的所得税也会很多。



问题在于,如果政府把税率定得很高,比方说北欧几个国家,税收占GDP之比都超过40%(见上图),这会直接影响到税基大小。这也是很多知友担忧的问题。比方说,如果失业补贴很高,工作的激励就会很小,社会整体的收入也会很小;如果努力工作全都交了税,自己什么好处都没捞到,个人同样会不想工作。因此,那种“躺在家里天上就会掉馅饼”的福利,长期看肯定是有害的。


这些不利长期发展的政策问题出在哪?扭曲了劳动力的价格,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如果失业补贴很高,对个人而言,如果收入低于补助要求的那条线,所有活都相当于白干,对自己回报是0。尽管对社会来说,这些劳动有价值,但对自己来说,最好还是躺在家里睡大觉。如果收入的税很高,对个人而言,相当于每付出1块钱的工作,自己只能享受到收益的其中一小部分,但劳动的辛苦全是自己承担。选择工作的时间,自然比社会最优的水平要小多了。


不是所有福利都会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比方说,如果接受教育时间越长,时薪越高,高学历的那些人会选择工作更长的时间。他们每一小时的闲暇,“价格”都更高。因此,政府补贴教育,相当于降低了教育的价格,会有更多人选择追逐更高的学位。这些人毕业之后去工作,每个小时的工资也会高一些。对他们来说,工作时间长一点更划算。这时,教育和劳动参与率是互补的。同时,这种大额补贴也提高了整体的教育水平,可以有更多的人去做创新工作,或者高端砖工/码农。


另一项对整体劳动参与率帮助很大的是生育相关的补贴,比如产假,或者国家补贴的育儿服务。如果生产前后国家不提供一些帮助,女性只能自己设法权衡,或者干脆退出劳动力市场。如果企业那边清楚这一点,知道培训和教育成本可能在女性身上打水漂,就会反过来少招收女性,或者在晋升调整岗位时偏重男性,这又反过来减少了女性工作的收益。这两点会相互加强。现在国家把这一块成本承担起来,女性的压力小了很多,而企业这边再做决定,性别因素就没那么重要了。


因此,仅仅将福利看作养懒人的政策不够全面。如果税收对价格扭曲很严重,福利发放本身也没有考虑激励劳动的因素,确实会出现很多依靠福利的人。但是,如果这部分开支用在了与劳动参与率互补的开支上,更多人工作,整体产出更多,这完全可以是一个产出更多、福利更多的均衡。Kleven这篇文章算了这么一个数:企业为一个劳动力支付的成本上升1块钱,这个人消费会上升多少,他把中间的差额叫做参与税。如果成本上升1块,消费上升7毛,参与税就是30%。



这个差额比较彻底地反映了政府开支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劳动力市场。即使名义税率很低,如果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最后没能转化为劳动者的效用,市场运转也很难令人满意。我们还是要去追问企业付出的钱究竟渗漏到哪里去了。虽然北欧的参与税很高,企业每付出的一块钱,劳动力消费的开支只会增加0.1-0.2元,但北欧的参与补贴也很高。总的来看,北欧国家,税收总量对边际税率的弹性很低,像丹麦是0.05-0.15,而美国是0.4-0.5。这意味着加税,税收总量几乎不会下降。



最后一点是文化。见上图,北欧的文化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人们彼此之间信任的程度接近全世界最高;绝大部分人不会将个人糟糕的处境归咎于他/她的懒惰;社会资本(这也是一个反映信任、公共品提供和集体参与的指标)较高;为慈善机构捐赠的比例居全世界前列。尽管我们不清楚这些特征究竟是结果还是原因,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也不完全清楚(这是经济学这几年研究的前沿话题之一),但可以推测,这可能与较高的完税率、较低的犯罪率和较低的移民倾向有关。


因此,如果一定要为题主的问题——北欧的高福利依靠的究竟是什么——给一个一句话的回答,应该是有效的高税收和高福利。一方面,政府把钱投到能够提振劳动参与率的行业上,高福利不仅没有损害就业,该鼓励了就业;另一方面,大家赚了钱,政府有能力把这个钱收上来,同时能够比较有效地继续把钱继续投到提升劳动参与率的地方。后一点很接近这些年我们常常提到的国家能力。国家能力的两个侧面——政府办事的能力,和民众对政府接纳的程度,在北欧都不错。


有几个点需要补充一下,第一个是军费。这个也许不是主要的问题——如果没有军费开支,也不会有军事技术的外溢、销售军品的收益和军工行业的需求。减少军费开支,确实是帮政府省了钱,但未必是在帮国家省钱。不过,军费的投资收益比很难计算,建设军力的收益范围可能很广,联系可能很间接,在计算的时候争议会很大,所以我们很难判定两者相对的大小。另外,正如 @刘镇锐 所说,有办法在改变军费开支时保证总福利不变,这也会抵消一部分影响。


第二是资源。这个可能非常重要。一方面,这是钱;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是犯错时的缓冲。如果有一笔钱保险,试错会有空间。不过要补充一点,从现有的经济学研究看,资源这个单一因素,很难解释国家增长的差异。仅以北欧也有的油田为例,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争论发现油田,对国家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油田带来的收入未必能全民共享,反而可能加强一些集团的能力,导致原来的局面失衡。资源的正面作用,一般要配合其它因素,才能惠及大部分人。


第三是剥削,或者说吸血,有不少经济学者主张这一点。比方说萨米尔-阿明很经典的中心——边缘论,或者张夏准的“踢梯子”论。概括起来,就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中心支配和剥削边缘,同时还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后者在体系中向中心移动。这两点理论影响非常广,在中国拥趸也不少。前面也有一些高票答案,利用北欧部分企业的超高利润,推导出了剥削这一结论。


这一点很难下最终的结论,但是,从竞争法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会非常有意思。竞争法里也有“剥削”的概念,使用的场景和这里的剥削很接近。一件专利,供给方独占,对需求方不可或缺,需求弹性很低,怎么办?如果政府不去规制,或者祭出类似FRAND的条款去强制授权,任由垄断者收高价,所获利润可能远远超过补偿风险所需的溢价。在国内,政府可以出手;在国际上,类似的手段无法使用。这一现象对社会福利的总体影响很难确定,期待知友有更好的回答。


总结一下,北欧这些国家之所以能支撑高福利,有效的高税收和高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有能力从民众手上收到很多税,同时把这部分钱投入到提高劳动参与率的项目中。丰富的资源廉洁的政府比较独特的文化在其中应该也发挥了正面作用。通过出口商品获取很高的利润可能对此有帮助,但仅凭很高的利润率,尚无法坐实这一点。此外,北欧这些国家有很低的参与税,企业花在劳动力身上的开支可以切切实实地转化为钱,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大国能不能学习这一点呢?很难。一方面是情况复杂,很难核算,意想不到的政策后果可能非常多;二是这要让渡很多的个人信息。在很多国家,大家可能不放心这一点。把信息放给企业,已经很让人担忧了。另外,用奴隶来做比并不恰当。一是不同历史场景下的奴隶,可能完全是两个概念(见Scheidel一系列研究);二是古希腊虽然不对公民征直接税,但大宗开支可能直接走公益捐这些路子(见Hansen和Lyttkens的一系列研究,后者提出了“掠夺式民主”的概念)。

user avatar

谢邀……


本答案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简述,更细节方面的内容因为与问题关联性不是那么强所以并不包含在本答案范围内,有需要的各位读者可以移步:是什么支撑北欧的高福利? - 知乎 @Manolo 在这里讲解得很清晰……

因为看到太多很奇葩的反对言论了,所以就在一开始增加这么一个强调,重要的事情要强调三遍:

高福利不一定是享受和负担,如果福利分配合理,它也一样可以是对于创造的激励!……

高福利不一定是享受和负担,如果福利分配合理,它也一样可以是对于创造的激励!……

高福利不一定是享受和负担,如果福利分配合理,它也一样可以是对于创造的激励!……


1. 高税收以及低逃税率(受到收税方式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的低逃税率,福利分配方式和政府廉洁程度也对于低逃税率产生了影响)

2. 福利分配方式(实际上北欧是以鼓励人们参与劳动的方式来分配福利的。一部分福利的设置倾斜到让在女性不必在家庭和工作间二选一,这种情况下女性出来工作的会更多,同时也更少地会影响到生育率等家庭方面的因素。实际上北欧的生育率并不比其他发达国家低,与韩日这样的国家相比,北欧的生育率是高的,而劳动力参与率又比英美这样的国家高,这就是这部分北欧福利分配的作用所在。还有一部分福利的设置倾斜向着教育,获得了更多教育的人们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因此劳动生产率更高。如果分配的福利导致人们更多地去投入生产,那么这个福利就更容易得到维持,但如果分配的福利导致人们更少的去生产,那么这个福利就更难得到维持。)

3. 政府廉洁程度(廉洁程度较高)

4. 文化(文化影响其实反而是最弱的,实际上在我读到的一篇论文中,只占据了对于高税收的可行性因素影响的百分之十几,北欧的高福利高税收没有引发大量的逃税和养懒人现象,主要并不是依靠文化,而更主要是依靠设计合理的福利分配方式,以及合理的税收征收方式,而这些都是制度层面而非文化层面的内容,是需要增加福利支出的国家可以重点学习的)

PS:北欧的这个系统其实我感觉是很严密的,在运转正常的时候应该状态会比大多数国家都要好,甚至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好的也不为过,但是我有点担心这个系统接受各种外部冲击的抗风险能力是不是会比英法美这样的系统要弱不少(当然,能影响到这种地步的外部冲击,一般来说还是很难见到的,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其他国家肯定也是伤筋动骨,像是南欧那一片国家可能直接玩完),因为需要的政府核算能力比较强,一旦出现较大的外部波动,可能政府难以准确调整政策( @白衣卿相 我并没有质疑北欧的政策本身是不是好政策,但是再好的政策,在执行的时候也经常需要微调,而过大的外部波动很可能会影响到政府微调政策控制状况以维持福利的能力,不能用执行正常的时候的情况有多么好,来推知在失去正常环境的时候的崩溃会有多么快或者多么慢),以及,以政府核算能力来看的话,中美这个体量使用北欧政策,是很有可能执行不下去的……

=========================================================


别再问我“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了,看了这么半天,还看不出来前三点就是用来解决“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吗?……

钱来自北欧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啊……你当生产增加不赚钱吗?……而北欧的福利系统在福利分配上就是在鼓励生产啊……

高福利不一定是享受和负担,如果福利分配合理,它也一样可以是对于创造的激励……

你以为人家在养懒汉,但实际上人家是在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钱,是被努力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创造出来的……


还有别再跟我扯军费了……跟我扯军费的全都回去看看北宋是怎么把军费作为福利的一部分的……一个拥有高素质劳动力的现代政府在这方面只会做得更好,不会做得更差……


说剥削第三世界的能不能看看北欧主要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是在哪些国家?……里面有几个第三世界国家?……人家都没怎么跟第三世界国家做过多少生意好不好……原来不跟人打交道也是一种剥削的方法了……

居然还有人说“发达国家是剥削第三世界赚的钱,你跟发达国家做生意就是剥削第三世界”……那看起来有技术有资本的人想不剥削第三世界真是难啊……


居然还有人说北欧是一群懒鬼靠着更早的工业原始资本积累垄断高技术剥削第三世界来实施福利的……请问你们知不知道现代技术更新换代有多快?一群懒鬼在现代能垄断高技术?……就更不要说北欧的工业积累问题了(您是在梦里去的北欧吧)……

最后,“亲自去过北欧的”那批请不要来带节奏了,去过北欧就能知道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率数据的真假的您真是天才中的天才……如果您在春节期间来中国一趟,恐怕您会得出“中国人就业率为0,说中国人勤奋的那世界上就没有懒人了,而且中国人还总喜欢到处制造爆炸”的结论吧……

参考资料:

Kleven, H. J. (2014). How can Scandinavians tax so much?.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8(4), 77-98.

user avatar

有些私信回复我的人真是让人笑尿,一群人各种讽刺我揭露抗癌药暴利的事实,还用没钱就别买这样的话语恶心我。大致看了一下都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关注着“淘宝物美价廉的物品”之类话题的“小资产阶级”。真是让人笑尿,我建议你们往下看,看看全球百位肿瘤专家给《Blood》写的那篇建议抗癌药降价的paper,再看看呼吁的都是什么人,顺便看看国内的那两位:北大教授、协和医院主治医师。收入估计能把这些“小资”们甩800条街;人家作为专业精英,一语点破暴利本质,医者良心,呼吁药品降价。反倒是一群整天吃着打折外卖的“小资”们,既不了解事实又不了解真相的人,跳的最高,真是让人笑尿。

以下为原答案:

今年34岁的小李七年前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医生告诉他,治疗慢粒白血病最好的药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长期服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一盒药2.4万元,一个月吃一盒,平均每天就要吃800块钱,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的。”

  因此,不少人选择了价格相差近百倍的印度仿制药。同为慢粒白血病患者的陆勇就是因为帮助病友购买印度药而被起诉。“进口格列卫一盒两万,印度药只要200多元,而且我自己一直吃印度药,身体各项指标都控制得不错。”陆勇说。

最新查出来中国此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卖价多少呢?3000。

北欧国家除了瑞典其他不太了解,就说说与此国情人口相仿的瑞士,世界五百强企业里面占有12家,比如说诺华罗氏这类高科技医药公司,一盒抗癌药卖2万4,一粒药制造成本1美分,即使算上研发过程算上产量造价连500元都不到,一年售药所赚取的钱足以把研发过程所有的开支抵消,这些抗癌药足以使罗氏这种世界500强企业利润率暴增40%,这些钱哪里去了?当然是滚到瑞士去了啊。

这些利润干了什么了?肯定有一大部分被投入了瑞士的福利体系建设,这还有疑问?

再说瑞士的历峰沃琪斯之类旗下著名的手表品牌,随便一款机械表拿出来都是几十万,这些手表利润率有多高想想就知道,那更是站在吸血链顶端的企业。

而且瑞士还有一些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方向著名的顶级企业,那也是吸血链里面快上天的一部分,随便一个零件就能以几百倍的造价卖出去。

随便一个阀门就是百万级别的价格,造价才特么不到2000元。

就像诺华,市值2400亿美金,瑞士才多大个国家?

像这样一粒1美分造价的抗癌药,算上研发成本拿销售量摊下来也不超过500元,售价2万4,你说谁给了瑞士的高福利?当然是第三世界的奴隶啊。

而诺华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少有的净利率能达到17%的公司,要知道一大票世界五百强企业净利率在2-5%左右。

一粒造价不到1美分的药,算上研发费用与产量在500元级别,动辄卖2万多,这里面利润率有多高?要么人家拿什么玩高福利?拿富士康?拿血汗工厂?制度性的因素固然也很重要,但是你给我举个第三世界玩高福利的例子?粥就那么点,再怎么分都玩不起来。

北欧小国也一样,都是这种,在产业链顶端扣下一两个吸血的产业,然后躺在床上就能吸第三世界的血。当然人家是合法吸血,我从没说研发一款顶级药品过程不复杂,也没说这有多大风险,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明此类药品的暴利而已。

说北欧这类小国高福利的原因是因为人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聪明上进有国际视野的可以歇菜了,鸡汤文少读点,多睁眼看看世界。

资本满身都是鲜血,这些鲜血大多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奴隶的,被用来滋养顶级发达国家。

搞高福利的国家,拉出来看看都是站在产业链顶端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造金能力强的惊人,靠着国内高技术垄断部分产业链,变成生金蛋的母鸡。而卖资源和搞血汗工厂的,连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有人总是在我评论区恶心人,那我就给你po出来格列卫给诺华带来的收入:

03、05、07、10年收入:


13与14年如下:

15与16年销售收入如下:(伊马替尼即格列卫)

近些年格列卫带来的营收:2003年11.28亿美元,2004年无数据,2005年21.70亿美元,2006年无数据,2007年30.50亿美元,0809年无数据,2010年42.65亿美元,2011年41亿美元,2012年47亿美元,2013年46.93亿美元,2014年47.46亿美元,2015年46.58亿美元,2016年33.23亿美元(16年专利到期)。01年上市,仅我查到的数据总和就有368.33亿美元,就这还差4年的数据。

之后我也在《Blood》中查到这款药研发投入大约有10多亿美金,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金之后绝大部分销售收入都是利润。

这是一篇全球数百位肿瘤专家发在《Blood》上的paper,呼吁跨国药企降低抗癌药药价。

名称:

calling for a reduction in the price of cancer drugs

2016年这款药专利保护期到期。

嗯,研发投入10亿美金,就按有些人说的顶破天把推广等费用算上30亿美金;一粒药成本价不到1美分,售出的数量加上研发成本摊下来每盒成本连500元都不到,仅仅2013年给诺华带来收入46.93亿美金,可以把所有的研发费用,投资费用与推广费用全部赚回来,从01年开始就这一款药全周期内收入400多亿美金,给诺华带来利润的30%,你自己说说是不是暴利?有些人赶快闭上嘴吧,精神资本家们的屁股快歪到天上去了。

第一个,我文中说的很清楚了,北欧我只了解瑞典,除此之外不太了解,所以拿瑞士举例子,因为这些超小型发达国家都有高度相似性。

第二个,文中利润率之类的我都说清了,这些药物本来卖的就是巨额利润,没看到这个就别煞风景了。

第三个,三无用户就别上来就开嘲讽模式的我都拉黑了。

最后,与此相似的北欧五国人口大概2500万左右,世界五百强企业有多少呢?17个,与其人口类似的属于发达地区的台湾,世界500强仅有2个。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五个国家很多中等企业实力十分强劲(资料整理中待填),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也占据上层,所以搞福利有的是钱玩。

user avatar

看了不少答案,深受启发。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摘要:支撑北欧高福利制度的必要条件是北欧处在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此外,促使北欧选择高福利制度的因素很可能是,北欧国家较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搭便车”的能力,此外得益于社会民主党曾长期当政的历史原因,北欧最终选择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高福利制度。

@Manolo@刘镇锐 的答案都认为,北欧的高福利主要是依靠有效的高税收和高福利的制度。比如,Manolo的答案里总结道:

一方面,政府把钱投到能够提振劳动参与率的行业上,高福利不仅没有损害就业,该鼓励了就业;另一方面,大家赚了钱,政府有能力把这个钱收上来,同时能够比较有效地继续把钱继续投到提升劳动参与率的地方。

这种观点的主要缺陷是不能说明,为什么其它发达国家不能模仿这种制度。

Manolo在答案里提出了两个可能的解释。

其一,是认为政府能力有限。

大国能不能学习这一点呢?很难。一方面是情况复杂,很难核算,意想不到的政策后果可能非常多;

但是,北欧各国人口虽相对较少,进行核算和统计的绝对量级也依然是极大的。要核算,必然要采用一套系统化的核算体系,和相应的政策制定流程。既然这样,没有理由认为,同样的原则不能被其它国家效仿。比方说,一个程序如果可以用来处理10MB的数据,原则上,只需要增加一些存储空间和等待时间,就没有理由不能处理具有相同数据结构的10GB的数据。认为其它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即便有意愿,也不能掌握足够信息,或没有能力处理这些信息,难以令人信服。

其二,是认为政府廉洁度不够或民众不够信任政府。

二是这要让渡很多的个人信息。在很多国家,大家可能不放心这一点。把信息放给企业,已经很让人担忧了。

这就是将北欧的福利经济归功为政府的廉洁和独特的文化了。但是,政府的廉洁和文化上的相互信任本身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进一步的追问,就可能使我们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比如,Manolo在回答中说:“我们不清楚(北欧)这些(文化)特征究竟是结果还是原因,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也不完全清楚……”。大概是出于类似的原因,刘镇锐在回答中也不认为文化是占主要地位的因素:

文化影响其实反而是最弱的,实际上在我读到的一篇论文中,只占据了对于高税收的可行性因素影响的百分之十几,北欧的高福利高税收没有引发大量的逃税和养懒人现象,主要并不是依靠文化,而更主要是依靠设计合理的福利分配方式,以及合理的税收征收方式,而这些都是制度层面而非文化层面的内容,是需要增加福利支出的国家可以重点学习的

这样一来,认为北欧的高福利之所以能得到支撑,是因为其制度优秀的,就必然陷入这样的悖论,即无法解释为什么其它发达国家总是不能学习和模仿到这样的优秀制度。

这一悖论的潜在逻辑出口是,认为其它发达国家没有学习和模仿到这样的优秀制度的状态是暂时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学得优秀制度对其它发达国家来讲似乎依然是遥遥无期。不仅如此,80年代的经济改革使得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离探索良好的福利制度更远了。而且,这种可以无限诉诸未来的逻辑,也不具备实证性,显然不能令人感到满意。

基于剥削的,萨米尔 阿明的中心-边缘论,或者许多知友提出的“剪刀差”论等理论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难以实施高福利的制度,是因为受到其国际分工地位的制约。因此,处在国际体系的“中心”位置,就构成了实施高福利制度的必要条件。比如,轮子哥的答案中提到的:

总的来说,牛逼的国家之所以牛逼,不管是北欧的高福利型牛逼,还是美帝的低福利型牛逼,都跟在经济上压榨其他国家(如非洲)的人民是分不开的。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上,这一理论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一理论,同样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其它发达国家(比如牛逼的美帝),尽管初次分配的基尼系数和人均GDP都与北欧差别不远,也不能学习或模仿北欧的福利制度。

@acel rovsion 所介绍的Acemoglu等人的《Can’t We All Be More Like Nordics? Asymmetric Growth and Institution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在目前看来,是对这一问题的较好回答。Acemoglu等人认为,福利制度与创新的激励程度之间存在权衡。比如,acel rovsion的回答中介绍道:

……这种强激励制度保证其处于技术生产前沿,但是这种激励模式及相关经济模式,可能是导致美国国内不平等。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选择了“温情脉脉”的资本主义(cuddly capitalism),那么高福利制度就要求“中心”行业的高工资高利润去补贴其它行业的低工资,这就会造成对“中心”行业的激励不如选择了“残酷模式”的资本主义(cutthroat capitalism)的国家,从而削弱一国的长期的竞争力。因此,一个国家会选择哪种模式的制度,就取决于这个国家在地缘政治和科学进步上“搭便车”的能力,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路径。比如,一个国家“搭便车”的能力越强,就越倾向于选择“温情脉脉”的资本主义。反之,一个国家如果在地缘政治上有较多的特殊利益要维护,那就倾向于选择“残酷模式”的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国家出于历史原因被其他国家搭上便车、推上“领导”位置,那么这个国家也可能因此被迫维持一种“残酷某式”的资本主义,以避免整个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衰退,一损俱损。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支撑北欧高福利制度的必要条件是北欧处在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此外,促使北欧选择高福利制度的因素很可能是,北欧国家较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搭便车”的能力,此外得益于社会民主党曾长期当政的历史原因,北欧最终选择了高福利的制度。

最后,看到不少人质疑萨米尔阿明的中心-边缘论,以及许多知友提出的“剪刀差”论等基于剥削的理论,有必要对此做一些进一步的说明。

不少提剥削和“剪刀差”理论的知友被批驳不懂国际贸易。比如,刘镇锐说:

说剥削第三世界的能不能看看北欧主要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是在哪些国家?……里面有几个第三世界国家?……人家都没怎么跟第三世界国家做过多少生意好不好……原来不跟人打交道也是一种剥削的方法了…… 居然还有人说“发达国家是剥削第三世界赚的钱,你跟发达国家做生意就是剥削第三世界”……那看起来有技术有资本的人想不剥削第三世界真是难啊……

不少其他知友也持有类似的看法。

然而,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全球经济是一体的,即便北欧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任何直接贸易往来,仅仅与其它发达国家打交道,北欧国家依然是处在国际贸易的中心位置,汲取了一部分全球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考虑下面这样一个国际贸易体系。C国是种白菜的,但为了购买种白菜所必须的锄头,就必须出口白菜到B国,换取B国生产的锄头。因此,C国远远弱势于B国。A国人和B国人都喜欢吃白菜炖肉,但是B国生产锄头的技术水平略弱于A国,所以,B国将白菜炖肉出口给A国,购买A国生产锄头的机器。假设A国和B国之间的剪刀差可以忽略不计。这样,A国与C国毫无直接贸易,而且A国并没有剥削B国,那么A国是否剥削了C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C国低廉的白菜价格,降低了B国白菜炖肉的生产成本。因此,在A、B两国相同的利润率和工资率下,A国生产一单位机器能从B国那里换得的白菜炖肉也相应变多了。假如C国摆脱了边缘的位置,白菜的价格上升了,那么A国就不免要少吃几碗白菜炖肉了。

在一般均衡里,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垄断,那么你就总是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得较大的分配权的。刘镇锐感慨“那看起来有技术有资本的人想不剥削第三世界真是难啊”,大概是觉得这种论断的荒谬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一论断不仅逻辑正确,而且恰恰符合当今全球资本主义的事实。

如果想感性地了解一些北欧国家作为中心的优势, @白衣卿相 的回答提到了金融资本剥削, @额额额 的回答则提供了产业资本剥削的感性材料。同时,附上米歇尔·波德的《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里介绍简介世界价值流动的示意图。有兴趣读这本书的,可以到人大经济论坛下载到。

user avatar

1、家里有矿。

2、祖上当海盗,攒了一些钱。

注意,不是说这些钱一直够用到现在。

而是祖上攒了钱,然后欧洲发生一战、二战。

他们地处偏僻,不是四战之地。

别人打得一锅粥。他们影响不大。手上又有钱。

这个时候,别的国家争着要恢复生产,需要借款、需要投资,然后它们乘机就钱生钱了。

那时,别人的厂子打烂了,它们的厂子正常生产,战后必然在市场上占尽优势。

再一个,它手上有钱,厂子能生产,二战后世界贸易格局初步建立,它们的品牌就更有机会在全球推广,占领先机。

所以,他们赚了很多钱,控制了很多产业,都有条件搞了一个主权基金

3、总共没几个人。

加一块还没咱们一个省的一半人多。

没有参考意义。


别看蹦得欢,但是绿得也快啊!

早晚要从一神教的左口袋,交到一神教的右口袋。


-----

少拉扯一些什么主、什么由的。阿联酋也很有钱的,主权基金、福利不比北欧少。

更别车什么首相骑着自行车上班。都是作秀。约翰逊还骑自行车、坐地铁上班呢,老仙还亲自在恒河洗澡呢,两人加一起不正好500?有毛线球意思。

北欧产业还是有一些,原因第二条我已经说的。

user avatar

有时候我挺不爽的,

是知难行易吗?

咱也别说北欧是什么“高福利”,就说说北欧人的生活状态,

我觉得这就是类似ipad一样的东西,

什么意思,

就是你自己不知道你需要ipad,因为没有,作为消费者,对生产力的想象达不到,

作为厂家,经过市场调研,没觉得ipad造出来能卖钱,

但有个人叫乔布斯,他觉得这玩意弄出来是大众需要的,同时也是企业应该做的。

于是ipad就诞生了,卖了那么多代了。

北欧的社会模式类似ipad,居民和政府,好比消费者和苹果,在互动中诞生了一种生活模式。

孙子兵法不是地位相当高吗?

上下同欲者胜是真理,

但同时,这个欲到底是谁给的,

教员出现之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被操了一两百年,被皇权统治了两千年,

历代农民起义都是打着均田免粮或者天下大同的旗号起事的,然后在执行中偏差大起来了。

少有老百姓秋后算账去找的,说你们当初是这么说的,但换汤不换药。

我没觉得北欧那种网络信号很差劲,冬天冷飕飕,出门谁和谁都不乐意打招呼的地方,就叫什么人间乐土,

但评论区里总有人说,

这是因为人家几百万人,牛逼的企业养的起,咱们14亿人,根本养不起巴拉巴拉的,

还是丁院士那句话,

中国人就tmd不是人是吗?

本科率那么高了,适龄劳动人口那么多了,勤劳程度工作市场冠绝世界了,对美好生活有向往,提需求有那么难么?

打工者说,我为大城市操劳几十年,假期少赚的不多,家里父母小孩一年到尾见不到一面,我我呼吁政府不要为了没有青壮年常住人口的自然村修路,直接把人接出来,接到我身边来可不可以,

买不起房子又租不起好公寓,住在底下半地下的劳动者说,能不能不要盖那么牛逼的cctv大楼,用钢量和造价够盖成千上万套廉租房,能不能用工程学奇迹,搞一个低碳环保超高层污染小管理水平极高的劳动者公寓呢?

投资者说,改开几十年,诞生的巨型企业,本来应该放在资本市场上,让老百姓也有个投资回报的机会,能不能不要去美国香港上市,把钱都让外资赚了?

诸如此类吧,

每个人对美好生活有向往又不犯罪,

你不说出来,不喊出来,凭什么有个乔布斯把ipad做好了,还不收钱的白送给你呢。

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的人口加起来可不止几百万,

看看茅台的市值,看看贵州的人口,

真没那么大的差距。

评论里那种觉得14亿人,不像北欧几百万人,根本带不动的神论,

还不如说一句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算了。

人活得不舒服,这个不算最可悲,

怕就怕连对幸福的想象力都被阉割了,

这才很可悲。

有人觉得,只要不像香港一样,住棺材房,离着马桶一尺吃饭就是人生赢家了。

资本会把这样的人剥削头离马桶只剩半尺。

有句名言不是说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了,

我也想说,居民的福利,多少是托那些不知满足且肯持续发声的人的福呢?

肖申克的救赎,你压根就没看懂。

——


靠政府正确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合理向往,

靠人民自己对美好生活有合理向往。

以上两者都需要教育来实现。

举个例子,北京过去盛行三伏贴,什么冬病夏治。

大人跟着人来疯就罢了,年年都有把小孩贴出深度烫伤的,挺小个孩子,碗大个疮疤,没准长大还得植皮,是不是开玩喜呢?

问题是老百姓需求旺盛,就点名要这痒痒挠老头乐,你不给就是失职,医院没有就遭骂,

挺大岁数的人,一排一整天就为了个破膏药。

这就叫无效需求。

等到今年,妥了,全部的医疗资源都忙着接种新冠疫苗呢,

排三伏贴的力气全都用来打疫苗晒健康码上了,

皆大欢喜。

政府不能太势利,什么是势利呢,就像英剧里那样,首相大臣算一算吸烟人口,再算一算医疗支出,再算算烟草税收,得出结论,接着卖贵烟,税收大于支出,这买卖干得过。

所以英国一样是高福利国家,

但基本所有人不会把他往北欧靠,

他对酒精,赌博,毒品,乃至贫富差距的管控,都是相当疲软乃至放任,甚至为了点税收把灰产黑产当金产的。

我们常说非蠢既坏,

英国政府是坏了几百年,不仅对全世界损,对自己的老百姓更是损透了的政府。

我们自己的政府是好政府,但有的时候特别容易误判人民群众的真实向往。

或者说容易被一些水平不够,臆想来凑的所谓专家给带沟里去。

比如北京市政府,北京卫健委对三伏贴之类东西的态度,

就是明显放任,

我要是被烫伤的小孩,我特么就有反社会人格。

你大力推广的,卖的玩意,就是个疗效不确切,占用公共卫生资源,交通资源,浪费医保资金,浪费府帑的东西,

还把孩子烫个终身大疤瘌。

这治理能力不是有待提高嘛。

不少专家就是一直为这种事情摇旗呐喊,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自己坏,然后把政策给忽悠蠢了。

一部分三农专家,

特别乐于把农村给审美化,把农村放上滤镜去看,鼓吹什么田园牧歌,小而美,

旧农村是鸡屎猪粪泥泞小路,新农村就立马变成了中土世界夏尔霍比屯了,

然后霍比特人在里面,搞点农产品,劈竹子编筐卖点钱,就安居乐业,过上人畜无害又让全世界羡慕的生活了。

这纯属端着抖音滤镜挑老婆,挑出来的公母都不一定。

我们背靠最大的大陆,自然禀赋跟人家北欧就是天差地别。

前一阵我在某城市,还是号称北方最宜居风景最好,还举办过奥运会某项目的明星城市,

做个核酸需要往远点走,寻思这么好的地方,坐个公交车吧,看看沿途风光,

出来城区就是沙子漫天飞,泥头车带着滚滚的沙子,

来回一趟俩小时,

毛孔都塞死了,一脸土壳。

你说破大天去,这样的自然禀赋,除了沿海那一块地方,房价还嗷嗷贵,剩下的广袤村镇,他就是不够宜居,不够满足老百姓对“北欧”对外国月亮圆的美好向往。

自己家装修再好,一吹一屋子的土,桌子上能画沙画,幸福指数能好吗?

所以有的答案说,北欧的福利就是按人头发好几万块钱,

我们的福利就是搞项目,盖没人用的水窖,搞什么太阳能的小玩意,村民明知道没啥用,各个村也得挤破头去抢,因为抢到了好歹能赚个小工的钱,抢不到啥也没有。

这说法也片面,真按人头发钱,

村口小卖部立刻方便面涨一块钱,种子化肥也跟着涨,爱买不买,最后钱又都流向互联网资本,然后转手给城里年轻人放高利贷了。

这循环也要命,

扯远了。

其实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镇化,

就是一个靠近工作机会的,好的人居环境。

那些一线城市里卖几百万的老破小,卫生间老旧的样貌宛如还在大清国。


与香港唯一的区别是,香港棺材房做饭就在这样的坐便旁边,

这种房子做饭好歹在隔壁,

除此之外,没区别了。

既然制度上优越且先进,为什么面貌和资本主义最糟糕的样子区别不大呢?

所以说不用扯什么北欧的高福利是把化工原料做成乐高这样的高附加值产业,

我们把高粱酿成茅台,比乐高还乐高,

发展的结果就应该反哺社会,

至于老百姓要什么,

乔布斯的名言,你不把ipad这种东西生产出来给消费者,消费者就没有对ipad的需求,并且也会真香预警。

换个思路想想,

与其感叹中国逢山修路,遇水架桥,把电和交通送到人迹罕至的伟力,然后让出门打工的人春节拎着蛇皮袋高铁转绿皮,绿皮转大巴,大巴转三轮车,一年回家一次,给老母亲带点保健品,给小孩带点玩具,春节过了,年轻人又出去打工了,

老年人有点头疼脑热就去痛片顶顶,找点膏药贴,小孩也没大人管,找个二手智能机,信号一好就开始打王者,

这是建设成就呢?

还是ipad没搞出来呢?

为什么不把基建多放在城镇化上,把人居条件和廉租房系统真正搞起来呢,

让阿婆住上楼房,无障碍电梯房,让小孩子在社区里玩耍,让打工者可以下班在卫星城陪陪家人而不至于一年回来一次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离北欧只有一步之遥,

缺的不过是海洋气候下的草坪,和冬季湿冷带来的风湿而已,

其余的都一样。

去问问那些睡八人十人没空调床位,拎着桶,打着日结短工,躺在铺位上像大烟鬼一样刷着手机的年轻人,

问他们,把智能机换成黑白屏,把app,这个pay那个pay,这个呗那个呗都消失,

换成双人间,单人间,有热水有燃气,有仅占工资几分之一的房租,有一扇明亮的窗户,

他们会不会努力工作,会不会拿出时间阅读,会不会成为专家们口中痛心疾首的中国人书房面积不足一平米,

什么是北欧,什么是高福利,

我想所有人都应该审视这一点,

无非是衣食住行,无非是满足人的需求和尊严。

实现人的尊严,需要一个普惠庄严的政府,虽然我也不喜欢北欧诸国的圣母病,打击犯罪的不力和何不食肉糜的贱兮兮的样子,但我更反感英国那种势利,市侩且肉食者鄙的魔法部做派,

高福利靠合理实现欲望来支持,就这么简单。

人口普查的最新结果,本科率据说已经超过美国了,

那么多人,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教育,大学四年教育,学了十六年,

如果最大的勇气就是在大学里齐唱,我们要空调,我们要空调,

那我想所谓“北欧”永远不会来,

正如一样东西,消费者没提需求,厂家又没想法生产,这种商品是不会凭空出现的。

user avatar

看紧属于自己的财富,认真对待每一笔钱的支出和流向就可以了。你只要活的足够自私,不轻易相信政府或者雇你的老板会给你好的生活,只相信自己的付出必须获得对等的回报,监督好政府如何征收税款,不信任更不崇拜掌握权力的人,高福利本就属于你的高付出,需要什么支撑?你有健全的骨架,还怕撑不起自己的身体?

你高付出低福利,不是你撑不起自己的身体,是因为你还得撑起别人压在你身上的重量。北欧撑得住这高福利,不是他们有多神奇的力量,他们只不过每个人都只需要撑住自身的重力而已。

user avatar

我在芬兰央行工作的时候,就这个话题请教过一些央行经济学家,他们给我解释过北欧模式的一些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根据我在芬兰生活的与工作的经验,这里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

单独讨论北欧社会福利系统意义不大,因为北欧的所有社会架构都是基于其根深蒂固的政治追求。所以必须要介绍下北欧模式(Nordic Model)的底层逻辑,虽然北欧五国差别巨大,但是构造北欧社会运作方式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北欧模式终极价值观追求的是社会公平,在追求过程中社会阶层界限也变得很模糊了。换句话说,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还能实现阶层飞跃的就只有北欧国家了。

要做到社会公平,全民教育与社会福利是两个基石

简单来说,全民教育从本质上支撑社会福利。

但内在逻辑比这个说法要复杂些。

但先说一个重要结论:北欧模式,及其高福利制度是北欧国家主动追求的一种社会契约,并不是经济发达了、小国寡民、或者国家资本主义等等表面现象所导致的。


以下内容都是用芬兰举例,其他北欧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但本质追求并没有变。

先从税收开始说起。

大家都知道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

要想社会福利高,就一般就两种正途:多征税或者找人借钱。(印钞票不是正道 :D)

后一种不太靠谱,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都实验过了。借的钱迟早要换,自己国家生产力跟不上,债务危机一旦爆发,国民要加倍奉还。

那首选还是多征税。

但征税(财政政策)是个很有技巧的事情,一旦过头经济就会被政府搞熄火。

比如我们中国是个税基比较窄,但税负相对又重的国家(个人还好,特别是企业税负重)。

上图就能看出来个税税基非常窄,如果上图的数据没有错,以5000元作为起征点,那么在我国有快到80%的劳动人口是不上个税的。那么国家财政支出重任,只能多由企业和高收入者来负担。

北欧则相反,税基宽,而且税负更高。

芬兰的个税会上交给两个层级的政府(采用两个不同的税率),一是中央政府,二是地方政府。

下面的表格是芬兰中央政府税率表,左上角年收入17600欧元便是个税起征点,相当于13万人民币。收入越高税率也就越高,年收入76100欧元以上的部分都按照31.25%来征收。但这仅仅是中央政府收走的,还有地方政府要收。

地方政府就不是上面那种累计税率制了,而采用的平税制,而且有收入就得上税(低收入者有较多退税政策)。比如首都赫尔辛基就是18%的平税。这几乎就意味着有工作人几乎都上税。


下面这个表格展示的是芬兰每个收入区间里面有多少人在纳税,第二列就是区间里的纳税人口(千人),最后一列就是这个收入区间的人所纳税额占全国个税总额的比例。从最后一列可以看到每个收入区间里的人都是要上个税的,可以说芬兰的个税税基就是所有劳动人口,这边是我说的税基宽。

这就和我国只有20%多的劳动人口上税构成巨大对比。

为什么穷人这么低的收入也要纳税?因为北欧模式追求的是社会公平,不能因为收入低就不纳税。但要维持这个系统就需要我提到的两个基石了。

所以大家看到这点就知道了高税收,宽税基支撑了北欧的高福利

但是很自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他们做到能全民上税?

因为有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系统是北欧模式的标配,是追求社会公平必须有的一个社会制度。北欧国民整体获得收入的能力都被提升了;其次极大地缩小了贫富差距。

全民教育的逻辑在于,提供海量高等技术劳动力到高附加值领域去创造价值(上税主力),中低等的劳动力由于供给不足(因为太多人去上了大学,目前芬兰有42%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中国有5%的人有高等教育),中低等劳动力成本,也就是工资也提高了很多

插一句:中国虽然高等教育人数相对人口来看供给量不高,但是受高等教育者工资仍然很低,原因在于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道路的选择导致的,主要都是劳动与土地资本密集构成,比如大工厂,大房地产,所以经济结构不太需要高附加值的劳动。换句话说,虽然供给少,但是市场需求更少。

换句话说让穷人可以受教育不仅仅是让穷人提高收入,但他们也成为了税基的部分,所以实际收入降低了,但是政府还是通过公共品的形式补偿给了他们,比如北欧人民的教育免费,学生福利丰厚等,廉租房等。

在看另一方面,高等人才的超量供给而与其相应的高收入也被拉低了。

北欧的高等人才市场从来供大于求,经常都是一个岗位有上百人申请。

所以大家看到全民教育系统实现了几个目标:提高穷人收入,提高税基,拉低高端人才收入,让社会收入更加平均。

说到这里大家以为北欧模式仅仅就是分配问题,其实北欧的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了如指掌,基本每一个政府政策都是在很多经济学家提出研究证据后经政府、国会讨论才会执行的。

北欧模式下的全民教育本质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最佳实践案例。

这点芬兰的经济学家都是非常清楚的,是经济学理论指导了北欧模式的建立。

要让经济增长,那就让三种要素增长:资本,人口,科技。但前面两个增长只能让经济总体长,不能大幅提高人均GDP,比如中国;但是科技的增长就能大幅提高人均生活水平,这种增长让每个人的技能,每个人的生产力都不停增长。

而科技背后的投入只能是教育,芬兰很清晰地认识到了这点,所以过去几十年的政府开支特别偏重于教育,可以不修大楼大桥高速公路,但必须修学校与图书馆,提高老师工资。

我的高等教育多年前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完成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特别尊重我们学生,给与我们足够的空间发展,当年免学费,打印免费,饭菜半价,房租半价。大学的态度几乎就是:只要你愿意学习,大学无条件支持,虽然高等教育成本昂贵,但是有大学和芬兰政府来扛。

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几乎都是谈钱的,比如补考要钱,多上课要钱,推迟毕业要钱,反正先谈钱。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北欧模式这两个基石(全民上税,全民教育)是怎么为他们的社会契约助力的。

有的人认为北欧没有竞争力,因为富人上税太高,积极性下降,穷人有高社保保底,也没动力奋斗。这说法算是部分正确,但关键看你的评价体系是什么。如果北欧社会的目标是发展经济,像美国一个做到经济霸权,那目前这套体系确实只能拖后腿。

但是不要忘了,北欧模式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平等,而不是大搞经济建设。所以北欧是发达国家里面最后还能有屌丝逆袭,社会阶层不断流动的国家了。

user avatar

民族传统,北欧的原始公有制还没彻底崩溃就进入现代社会了。

所以不同于私有制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北欧维京人是一直有公有制传统的,对再分配的抵触情绪比较低。北欧福利国家的再分配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传统的延续,而不是改地换天的革命。

北欧福利国家和苏联集体农庄,都是有民族传统因素的。强行叶公好龙的话,结局恐怕不会比人民公社好多少。。。。

user avatar

其他的答案实在是太Salty了。现在宏观经济相关的答案是不花式jerk off中国就没人点赞了是吗……

知乎上很流行一个思路:高福利是左派贪婪懒惰的结果,一定会导致国家一直欠钱、带来财政危机、最后全部崩盘;只有(像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一样)不断刺激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造福人民的方式。

这种思路真的很愚蠢,而且有严重的亲历者偏见;不能因为我们价值观形成的这几年内经济发展带来生活的巨变,就认为这是唯一可行的经济道路。经济发展不可能一直坐火箭10%的速度疯狂增长,国家常常有刺激完发展潜力的时候。没有GDP体量增长一直给国家打鸡血,财政结构上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这才是更深层次的经济问题。

楼上说北欧资源多人少的,确实有这部分因素在;但是地广人稀并不总是一手好牌。人类不选择住在那里是因为自然条件比其他国家更加恶劣,资源开发难度大;虽然紧靠大海,港口地理位置也不是特别好,没法像新加坡香港一样吃贸易红利。

北欧能够维持高福利,主要还是靠丰富的资源和对资源带来的财富的良好管理。如果没有好的财政管理,光靠自然资源很容易陷入Dutch Disease成为沙特这样的rentier state:靠自然资源挣钱->大量资本流入->货币升值->其他经济被消弱->更加依赖自然资源。

以挪威为例:1962年在发现北海油田到现在挪威一直高度依赖石油,2011年数据挪威GDP里23%都依靠Oil and Gas。这笔钱并没有被挥霍掉;1990年挪威建立了Government Petroliuem Fund。虽然我不是金融专家,但是看起来这个fund从开始到现在都是一路飞涨(2013年的数据是每秒1100美元),连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希腊债务危机都只是哆嗦了一下很快又涨了回去。所以很多人说北欧的财政部长是全世界最爽的财政部长。有丰富的资源做支撑,北欧国家的大企业也能放心大胆的往价值链更高的地方爬,投资高科技产业,进一步diversify自己的经济结构。楼上 @刘镇锐 说担心抗风险能力低,这是bullshit。翻翻北欧国家的现有账户,就业、发展、通涨不但稳定、扛得住大危机,数字也很漂亮。

虽然为了更高的社会福利牺牲经济发展不是好事,但是通过要求更好的财政管理来获得更稳定的经济体系、进一步获得更好的社会福利,绝对不是过分的要求。没必要看到北欧国家福利高就恨得牙痒痒“早晚完蛋”。他们的财政虽然也有各种问题(商业投资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集中在高科技、贸易和能源行业),北欧国家的就业率在OECD国家里位列榜首;怎么看都比我们低福利、大政府、完全依赖发展给国家打鸡血的财政要健康得多。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看看《金融的逻辑》,宽税基的结果,必然是民主化,中国这种窄税基,高企业税,适合中国国情。

简单说,就是:你交了税,你就有管这税咋用的冲动。

中国劳动人口8.9亿,有0.65亿纳税,占7.3%。

7.3%人的想管纳税怎么用的冲动,和80%想管,是不一样的。

user avatar

第一次修改:原文增加了注释,增加了芬兰和挪威

高赞在装傻吗?

我们列一部分北欧各国的企业:

瑞典

  • 沃尔沃:不解释
  • 斯堪尼亚商用车:重型卡车和大型巴士以及工业发动机制造商,商用汽车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清朝还没灭亡的时候就开始搞火车
  • 萨博(SAAB)汽车及武器:如果按人均出口额计算,瑞典是排名世界前三的军火出口大国,和俄罗斯一个级别,其中萨博的战斗机很有名。
  • 爱立信(ERICSSON):不解释
  • 伊莱克斯电器(Electroulux):世界最大的厨房设备、清洁洗涤设备及户外电器制造商,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商用电器生产商。 2013年营业额147亿美元。
  • ABB: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 Brown 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成。业务是电力和自动化。生产了全球第一套三相输电系统、世界上第一台自冷式变压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第一台电动工业机器人,并率先将它们投入商业应用。
  • 利乐包装:不解释,喝过盒装牛奶吧。
  • 哈苏(Hasselbald)相机:哈苏相机是NASA指定器材,那个月球上的脚印照片就是哈苏的相机拍的
  • 宜家家具:不解释
  • H&M服装:2016年世界五百强第488位,2015年营业额216.27亿美元,二线城市基本都有。
  • 柯尼塞格跑车(Koenigsegg):柯尼塞格最便宜的车型是CCXR,大概2300万人民币就能买到(汽车我不熟,这个数据是百度知道看见的,可能不准,大家感性体会一下)
  • 阿斯利康制药:现在的阿斯利康是由瑞典阿斯利康和英国阿斯利康合并来的,2017年《财富》世界五百强。
  • SKF(Svenska Kullager-Fabriken)轴承:世界最大滚动轴承制造商之一,占全世界产量的20%。
  •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集团:《金融时报》世界五百强,从事压缩空气与气体设备、发电机、建筑与采矿设备、工业工具和装配系统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和租赁服务。
  • 爱生雅集团:主要从事卫生用品与林业。旗下品牌如添宁(TENA)多康(Tork)、Lotus、轻曲线(Libresse)、得宝(Tempo)和丽贝乐(Libero),还是欧洲最大私有森林所有者,持有维达国际22.6%的股份,2012年营业额850亿克朗。
  • 北极狐(Fjällräven):户外品牌,淘宝仿制爆款。
  • 丹尼尔·惠灵顿 (Daniel Wellington):腕表。
  • 珂丝塔(KostaBoda):世界十大水晶品牌。
  • spotify:音乐流媒体服务,欧洲硕果仅存的互联网公司。
  • 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瑞士(经提醒,瑞士不是北欧国家)

  • 嘉能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商之一、全球最大电煤贸易企业、全球最大铬铁(炼钢原料)生产商、最大锌生产商、第三大铜矿开采商。
  • 斯沃琪、江诗丹顿、宝玑、百达翡丽:知名手表品牌
  • 雀巢:不解释
  • 瑞士罗氏公司:医药企业,药品是2017年瑞士第二大出口商品,占23.5%
  • 诺华(Novartis):《我不是药神》里格列宁的原型就是诺华的格列卫。
  • Migros集团:500强零售业巨头,经营食品,药品及百货为主。
  • LafargeHocim公司:世界最大水泥生产商之一
  • 地中海航运MSC:世界前十的航运公司
  • 先正达:世界前十的农化公司,已经被中国化工收购,这也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 厄利孔(武器)公司:二战瑞士中立,未参战,但是它们生产的防空炮成为了轴心国和同盟国的标配。厄利孔还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商,中国是其第一大市场。
  • 瑞士工业公司(SIG):世界闻名的轻武器制造公司。
  • 弗兰卡集团:厨房设备生产商,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的不锈钢成套商用厨房系统全球指定供应商,并分别于1994、1996年获准携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为其提供不锈钢饮料容器系统。

丹麦

  • 马士基(Mærsk ):十大船运公司之首,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
  • Arla:丹麦Arla乳品公司、欧洲最大的乳品集团、全球最大的有机乳品生产商
  • 乐高:不解释
  • 嘉士伯啤酒( Carlsberg):全球第五大酿酒集团
  • Tulip :生鲜猪肉生产商
  • 维斯塔斯:世界最大的风机设备供应商之一
  • 皇冠丹麦曲奇(Danisa Butter Cookies):产品如其名
  • Contex:全球最大的声学、振动测量分析仪器的研究及制造公司
  • 时尚品牌ONLY,EXIT,VEROMODA,JACK&JONES
  • 威卢克斯:建筑供应行业巨头
  • ROCKWOOL: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岩棉生产商

冰岛

芬兰

  • 诺基亚:不解释
  • 通力电梯:全球电梯和自动扶梯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 松拓(SUUNTO):户外运动电子工具品牌
  • 迪古里拉公司:北欧和俄罗斯地区最大的涂料制造商
  • 斯道拉恩索公司(Stora Enso):由芬兰的恩索(Enso)和瑞典的斯道拉(Stora)公司合并,世界纸业规模排行第四,世界上最大的生产纸和纸板的公司。
  • 芬兰耐思特油业集团(NESTEOIL):涉及车辆发动机润滑油、工业润滑油、汽车化工、还有石油天然气开发输送加工等等
  • 富腾工程有限公司(Fortum Engineering Ltd):欧洲主要能源公司之一,业务几乎涉及所有能源领域
  • 威图(VERTU):奢侈手机公司
  • 拉克罗斯(LAROX):机械行业
  • supercell:《部落冲突》《海岛奇兵》《皇室战争》开发商
  • Rovio娱乐:《愤怒的小鸟》开发商
  • BMC 软件公司:企业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
  • 瓦锡兰集团 (Wärtsilä):船东、船运企业等动力供应商

挪威

  • 挪威国家石油:世界第三大原油出口商,欧洲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商,全球最大的海上油气深海作业公司
  • 佐敦集团:业务涵盖当今绝大多数涂层系统及涂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市场营销
  • 挪威国家石油:世界上最大的离岸石油天然气公司,挪威大陆架石油最大的经营者,占总产量的60%
  • 爱德康集团(ADDCON Group):全球最大的甲酸钾生产企业
  • 挪威水电公司:挪威是世界第六大水电生产国
  • 挪威耕海公司:海产品养殖公司和全球最大的三文鱼(鲑鱼)养殖公司,拥有25至30%的全球鲑鱼和鳟鱼市场份额。
  • 挪威奥克拉集团:JOTUN油漆公司、REC(世界三大太阳能硅材料之一)、埃肯公司都是其旗下公司。
  • 挪威电信(Telenor):世界第六大移动通信运营商
  • 亚拉公司(Yara International):世界上最大的矿物化肥生产商
  • 挪威船级社(DNV GL):目前世界第一大船级社(DNV)
  • 海下作业集团(SUBSEA 7):全球领先的海床施工和水下作业公司,专长在深水区域作业

其中瑞典约1000万人,相当于武汉;

瑞士人口850万,人口在这个规模的有邵阳市、毕节市、赣州市、商丘市、周口市、菏泽市和邯郸市;

丹麦人口573万,人口在这个规模的有昭通市、亳州市、运城市、宿州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玉林市、渭南市、安阳市、宜春市、平顶山市、宿迁市、常德市和德州市;

冰岛25万,可以被中国第一神盘贵阳花果园装下,还富余十万。

前面的回答不少都提到高税收,可这前提是必须有充足的税源,说到底只是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而已,吹的好像只要朝鲜照搬就能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一样。

user avatar

简单说就是赚的多剥削的少。

剥削的少很好理解,比如a资本家发一块钱工资,a工人拿去买了b公司的产品,b资本家剥削一部分剩下的发给工人b。b工人在去买c公司的产品.....在北欧这一块钱可能转了七八次手才会消耗殆尽,而在有些国家可能转两三手就没了。这有个专门名词但我忘了叫什么了。

赚得多这里面就复杂了。比如以前有句话叫“八亿条裤子换飞机”。这背后的实际情况是美国生产一架飞机只需要几百万个工时的劳动,而中国人为了获得这架飞机需要付出八亿个小时的劳动。后面一段话是我和别人讨论芯片时写的,也没时间改你们能看懂我的意思就行:“关于芯片的研发我认为很多评论完全没考虑钱从哪里来,根本没有做好任何付出的准备就在那空喊口号。高制程芯片的研发与制造是全世界通力合作的结果,美国掌握edc软件和底层指令集,美国和欧洲共同掌握核心设备,台湾韩国掌握工艺流程,日本掌握部分材料。其中投入的研发成本怕不下几万亿美金。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是无需负担这个巨额的研发成本的。资本出钱,研发成功后在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收割巨额利润,不但能把研发成本赚回来,手指缝里漏一点出来还能反哺本国的无产阶级缓和一下矛盾。但是中国在科技战中没有这个条件,要么政府收税投入研发,要么资本割足够多的韭菜然后投入研发。无论何种形式都需要各位爱国青年负担这个成本。未来税收会更高福利会更低,有人做好了这个准备吗?”有些国家,别人不担心它和自己竞争,他也不担心别人卡他脖子,自然这笔钱可以用到福利上面。

user avatar

我想把这一段放在最前面。。。

我自己目前就在瑞典生活,而且我在丹麦也生活过很多年,我甚至在法语国家也生活过一段时间,我是深有感触的,自从他们那些圣母收了数十万难民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福利在有所削减。。。尽管我属于光纳税不怎么用福利的人群,但是这种都是公开透明的。

而现在右翼抬头,其实就是在担心自己的移民政策,特别是难民政策,会不会造成人口过度增长,贫富差距加大,使得高福利无法持续下去。讽刺的是,现在要靠右翼势力来捍卫左翼那么多年苦心经营的高福利社会制度。

其实真的很难,某些福利政策是鼓励生育的,那是因为北欧人口长期负增长,但是难民涌入之后有点弄巧成拙的意思,就看见难民在一个劲的生娃。。。一方面又要鼓励生育,防止人口负增长,一方面怕人口涨的太快导致福利无以为继,还真是很难。

而隔壁丹麦是怎么保住自己的福利制度的呢?他们死都不肯多收一个难民!移民政策巨严!拿个永居,又搞评分制度,又搞个连续七八年纳税制度,一旦纳税中断过,对不起,请从头再来。丹麦人这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的福利制度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还是因为分蛋糕的人少。

相对来说,北欧诸国里,移民政策最为宽松的瑞典福利削弱的最快,而且瑞典的贫富差距也是北欧国家里比较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毕竟,瑞典有寡头垄断门阀历史,比如Wallenberg家族等等,今天还在继续。这都不是秘密,瑞典人会告诉你

"De sitter överallt!"

"They sit everywhere!"

意思就是说,他们这些门阀家族成员,坐在每一个大公司的董事会里。。。所以,不要认为北欧就是乌托邦,如果你这么认为,你很快就会被现实打脸,人家其实是分社会阶层的。但,贫富差距和其他国家比还真是小的可怕。


引言完毕,以下才是正文!

——我是分割线——

是什么支撑北欧的高福利?或者说,北欧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我直白地告诉你,因为小国寡民,他们的模式任何大国都无法拷贝,因为搞不定收入平均化,所以也只有小国家可以实现。

中国个税税基窄,北欧个税税基宽,所谓个税税基是指的纳税人口。但人家个税税基宽并不是因为起征点低!举个例子,瑞典的起征点是18800克朗,18800克朗以下的收入不交税,但是凡是在瑞典有full time工作的人,哪个不交税?因为只要是full time工作,就没有低于18800的!读个博士年入都有近三十万……

所以,人家个税税基宽的原因是收入合理,贫富差距小!

我同意一些知友的观点,全民教育对提高人民收入有帮助,但是我不同意这是最主要因素。最简单最粗暴最直接的因素(在北欧),是立法并且用工会监督的制度来保障劳动者最低收入!工会是政府背景的,公司敢不听工会的话?这是相当于明目张胆偷税漏税的罪名。而工会保障人家月最低收入都是上万的。。。,这和劳动者是不是文盲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我见多了只有高中文凭(虽然大学是免费的,而且北欧人读大学还能从政府每月拿生活费,没有高考,每个人都会读大学,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读不出来)的技术工人,人家工资就是很高,但我觉得就是不阅读没思想的文盲。。。

再看北欧国家的支柱产业。北欧国家其实经济都比较单一,这和大国没办法比,基本上所有北欧国家都靠出口赚钱!为什么出口那么赚钱?是因为二战以来世界格局固化造成的。他们是二战胜利国,有美帝撑腰,自己发展了很多年,技术也过硬。

但是按照共产主义理论来说,他们的出口贸易完全是欺负人的暴利,是在赤裸裸的剥削那些进口他们产品服务的国家!当然我个人不认为这是暴利,他们赚钱还是靠技术和专利。成本一块钱的东西,卖给你一万,然后把钱拿回去缴税,再通过福利制度分给全体国民。还记得我们中国人民古代用丝绸瓷器换人家真金白银吗?他们现在就在干这个事儿,利润可观……

如果哪一天这些专利优势不在,也就是说,贸易优势不在,福利制度将无以为继。北欧税收还是靠大公司顶的!大公司靠外贸赚钱,然后(和日本人一样)养着一大批员工,其实员工们工作强度真心低,绝大多数都是躺着拿工资的,但每一个员工的工资和公司福利都不低,月收入好几万甚至十几万,收入非常平均化,那么政府的公司VAT税入和个人所得税也非常高,这样才能把福利顶住。

你想一想,任何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也有这些优势,最经典的就是美帝了,也能实现这样的制度吗?人口基数庞大才是最大的问题!政府收入再多又能怎么样?几百万人口没有问题,但是上亿的人口,这个支出不是你能想象的!贫富差距也造成了滥用和骗福利人口激增!

所以,回到我的观点上,小国寡民带来的优势在于:首先福利支出不算大,其次容易实现收入平均化。

——我是分割线——

补充两点:

首先感谢知友提示,没错,小国寡民的国家太多了,我一上来表述不是很完美!其实我主要是比较我朝和北欧国家,我认为我们不能复制北欧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人口问题,这是没办法的事!

然后我还是想再补充一下关于高福利的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高福利的可持续性。敲黑板!支撑高福利,其实是就是指高福利如何维持下去。

要维持高福利社会,政府就不能入不敷出,请参考委内瑞拉……高福利社会支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函数呢?或者说,一个社会如果采取高福利政策,什么因素会影响其福利支出呢?

我们先假设高福利制度不变。首先,人口越多支出越大,这是肯定的。其次,在人口一定的条件下,贫富差距越大,支出也会越大,理由就是,贫富差距大,骗福利的人会激增!注意,我用的是激增,不是普通的增加!穷人越穷,越是想变着方法去hou福利羊毛,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性。(当然,骗福利的人越多,福利削减就越厉害,美帝他们就是这样的,美国很多人认为他们不需要高福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人不希望自己辛苦纳税被垃圾们去享受,而自己忙的没功夫享受)

而人口和贫富差距其实也是相关的!让我们假设政府部门很有效率,不腐败(葡萄牙那种排除),不难想象:人口越多,贫富差距就越难控制!

所以,人口少对维持高福利是最重要的原因!小国寡民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天赋,可惜很多小国的政府烂在根子了!

这里我要补充:我说的是,人口少是维持高福利(很切题了,支撑北欧高福利)的最重要原因。我并没有说“人口少的国家必然是高福利国家”!我说的是:假设这个国家已经在推行高福利制度,人口少是成功维持高福利的最重要因素。人口少的国家可以选择不成为高福利国家,有“天灾”,也有“人祸”……

为了方便理解这个逻辑,我举个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人口少相当于身高很高,而维持高福利相当于扣篮,身高越高越容易扣篮,但这不代表身高高的一定会扣篮。

重新回顾一下我的最初观点,我是想强调:

如果你是小国寡民,你是可以复制北欧模式的;但如果你是一个人口大国,复制北欧模式肯定没戏,别想了!

——分割线——

回答一些知友的问题,我觉得问的很好。

北欧工资几十年来没怎么涨,说明什么?

因为人家经济增长放缓很久了。人家的人均GDP早已到达了一个很高水平,所以这是典型developed国家,只是这些年经济增长一直停滞不前。但是这和日本有本质不同,虽然日本经济也停滞,但日本有过失去的十年,什么意思?日本经济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景气的,所谓不景气,最关键在于这段时间失业率高!北欧基本上失业率保持的很好,尽管经济放缓但是和日本比不能算不景气,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可以持续高福利。在看中国,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在飞,但人均GDP还和他们有一定差距……你可以把人均GDP看成衡量人均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就明白了。当然,咱们中国在电子支付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无人撼动的,但是这和宏观经济关系不算很大,他们的生活水准其实是很高的,表现在吃穿住行更为精致。


为什么北欧货币相对于人民币持续贬值。

问的好!这恰恰说明中国在崛起,北欧国家其实心底里希望人民币能涨的再多一些……这是为了保住对华出口贸易的利润!这牵涉到高福利的可持续发展,人民币如果不涨,还和九十年代一样,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都要破产……

说句实话,中国每次都是顶着国际压力不得不让人民币升值的,将心比心,每个国家都想保住自己的出口红利,咱们也不例外,根本不想让人民币涨,每一次涨人民币都意味着外贸都少赚点……人民币涨对咱们的外贸真不是什么好事儿,但这早就成为外交筹码了,人民币涨一涨,就是外贸上让利,换一些其他东西,所以特朗普整天嚷嚷着我朝是外汇操纵国,老是捂着人民币不涨换好处……在国家利益面前,我是支持操纵外汇的,大国谁不干?

所以我这里要强调一点,认为人民币涨是好事的想法是不对的,怎么样通过涨人民币换取一些其他利益才是真正要考虑的事情,因为人民币涨是亏本买卖。

——我是分割线——

北欧国家有资源,为什么不考虑这个因素?

其实北欧诸国除了挪威,没有一个出口资源的,都在进口资源,更为极端的例子是丹麦,丹麦真的是啥都没有,不要提格陵兰,格陵兰的资源丹麦人无权开采,人家闹独立呢……丹麦人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其实一穷二白,连日本都比不上,但是丹麦是真有钱!丹麦应该是现在北欧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了,丹麦人就是靠贸易!进口资源,做成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再高价卖出去,有的东西干脆外包,吃技术和专利,或者倒腾物流,有船有飞机……

挪威人自己都觉得卖资源不是正确道路……但是卖资源这个东西就跟吸毒一样容易上瘾,一旦卖起来了就停不了手,来钱快!北欧国家之间还互酸。

瑞典人酸挪威人 “你们卖石油好赚钱噢……”

挪威人 “你们TM什么都有!看那大片的森林和矿产!你们自己不爱开采!”

瑞典人 “我们没钱开啊哈哈哈”

挪威人 “你们没钱?养难民那么有钱!滚!”

所以我没提资源。


可人家产业结构好啊!支柱产业是高科技产业,而不是什么博彩业等等……

没错!产业结构是很高大上。可是我要回答的是,为什么他们可以维持高福利制度那么多年都不见崩溃的迹象。其实我觉得因素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人少还是福利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

其实,北欧国家产业结构也不是最好的,德国和美国都比他们好太多。北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相对太单一(也就出口那些个产品),极度依赖进口。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使得自己的经济很脆弱,这是肯定的。哪怕是自己引以为傲的高科技产业,也面临着德国和美国双重夹击,德国人和美国人的技术会比北欧差?这个东西竞争激烈啊,今天我们还在买北欧的产品,说不定明天质量更好的美国货来了。。。

更何况,北欧诸国并不是产业结构都一样好的,其实是良莠不齐的,产业结构最差的应该是冰岛了。。。但是他们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是人少,第二是贯彻相同的制度或者说“北欧模式”。

所以我也没提产业结构好。

如果换个问题,他们是怎么打造高福利社会的,我一定会提产业结构好这个因素。

其实我很理解一些知友提这个因素、提那个因素,都很有道理,可是我们需要一个综合考量。我们在说整个北欧,你提的那个因素,如果对于其中某些国家,并不具备,那么就很难有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相信你是对的,但是我没有提这个因素。

——我是分割线——

虽然回答帖子发的很晚,但是看到点赞破百,欣喜之余,又回顾了一下我写的东西,发现。。。那个出口暴利的例子举的不是很好。。。我来修正一下,让大家切身感受一下北欧国家是怎么分蛋糕的。数字都是假的,只是给你一个感受。

我是一个北欧公司,我进口资源制造高科技产品一共花了一克朗,但是这其实不是全部成本(我上面说的不对),然后我转手卖了一万克朗,利润看似高达9999克朗,但其实不然!

成本还要刨去VAT和人力,我要交增值税啊,我还要发工资啊,我养了一批懒汉,所以9999克朗里有8999克朗是交增值税和给他们发工资的,真正的利润就算1000克朗好了(其实这是保守估计,我认为更少),然后这1000克朗给股东,股东再交资本所得税,然后估计剩个700左右(瑞典30%capital属于低的,丹麦的资本税百分比会增长)。蛋糕分完了,根据马克思主义,10000克朗的商品,资本剥削只有700,股东还不止一个,这是上市公司!!!注意,那些懒汉们也得交个人所得税。这当中,政府到底征了多少税?细思极恐。。。

所以人家确实是进入社会主义了。。。

注意,这只是一单位商品,每年如果出口创汇达到千万或者上亿级别的公司,员工就更多了,这一单位商品里的股东的份额就会更低。。。

——我是分割线——

我看了一些其他的回答,我觉得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我的观点其实属于比较新颖的了。。。因为我没有把产业结构,税收,地缘经济,文化等等因素列为主要因素。我不这么做,不代表我不认为他们很重要。我之所以认定人口是最重要因素,是因为大家审题的角度不同。

我个人偏向于把产业结构,税收,地缘经济,文化等等因素归类于"矛"这一类进攻型因素,而把人口归类于"盾"这一类防御型因素。你们要问北欧福利制度是怎么缔造的,我会把所有的矛都列一遍。但,我认为,题主在问,为什么北欧国家可以维持高福利,这是在问为什么他们能够那么多年守住"革命成果"。我认为要守住,主要靠盾这一类因素。。。

要知道,经济好,并不是每年都会好,北欧国家经济相对来说太单一了。。。也有荒年,没办法的事。

人口少确实是一把抵抗经济冲击、改善贫富差距、减少并稳定福利支出的好盾。毕竟,人口少,福利支出的方差也会小很多嘛。。。

要知道,福利国家其实历史上并不少,除了政治动荡结束福利政策的少数,基本上其福利制度都是亡于一次福利的入不敷出,查一下他们的吃福利人口就一目了然了。。。

——我是分割线——

可能有知友会问:“ 老是在说他们人口少的好处,可是人口少,特别是负增长那种,会不会带来福利破产呢?”

以前会!这放在十年前还真是人家担心的大事。但是现在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为什么?因为好多年前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政府就会说 “让我们延缓退休好不好?” 然后全国老百姓当时几乎人人反对!现在呢?那么多年来,本土人口就是不涨(难民涌入之前),还负增长!

“行~你们不愿意生是吧?那让我们再来好好谈谈是不是要延缓退休年龄吧……”

终于,老百姓同意了,议会通过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看这个架势,他们似乎准备把退休年龄延到70都不准备停止。很多人估计会死在退休前……

但是确实这解决了负增长带来的福利支出问题,毕竟少了最大的一块养老金不是吗?别说,该交的养老金可一分都没少交……还真有不少北欧人觉得他们能工作到八十岁,反正工作强度很低很低,每天都是喝咖啡聊天去的。体力活?这年头还有体力活?都全自动啦……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退居行政嘛……

什么什么?我们不退休年轻人就业怎么办?延缓退休不是一下子到七十岁的,隔好几年涨一岁…做好缓冲……而且我们鼓励年轻人走出国门找工作(北欧年轻人来中国或者北美工作的越来越多)

以后看样子政府是不会在养老金花什么钱了,可以把钱全部投在医疗教育妇女儿童以及懒汉身上,哦,还有不工作的难民们!

——我是分割线——

我要说声对不起,有知友提醒我,丹麦其实是有石油。。。我一搜,还真是!他们在北海油田占了一小块,我居然刚知道这个事实。。。

不过仔细一看,比如

能源出口只占总出口额的5%,5.4 billion,在GDP里占比就更低了。。。而其他95%出口还是非能源,能源还远远达不到“撑起高福利”或者说支柱产业。。。

文章里数据下面还有一小段,写的是能源的输出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光2017到2018就增长了15.4%。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不知道。。。看来我没有与时俱进啊~

然后再看这一篇

丹麦的进口!不要惊讶,对,丹麦出口能源的同时还进口能源!能源进口排名总进口第四名,6.8 billion。加减一算,哎哟,还是进口比出口多。。。

没有北海油田之前,可以想象,每年进口的石油就更多了,近几年北海油田使得部分石油自给自足。但是因为考虑价格和运输等等现实问题,能源的进口和出口并行存在。这一加一减,发现,还是缺能源。。。


——我是分割线——


关于一些知友对我的人口增多福利支出会增大更多的说法不太同意,有必要再给大家捋一下我的思路。

首先假设福利制度不变,这没问题,控制变量法。

人口增多,福利支出也会变大,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他们之间应该是成比例增长,如果福利支出是一个随机变量,人均福利支出这个随机变量会越来越接近常数,这是大数定理!

然而,以上都是建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个不变,包括贫富的分布也不会发生变化。事实上,我认为,人口变多,贫富的分布也会改变!

我的观点是,人口越多,贫富差距越难以控制。首先,这不代表人口越多,贫富差距就一定会加大,我的意思是很大概率会加大,因为政府更难管理。也就是说,贫富的分布更趋于混乱状态,极端的暴富和极端赤贫更容易出现(不代表人少的时候没有哦!)。

其实这和熵理论是不谋而合的,人越少贫富分布越容易规律化,一起富裕或者干脆一起贫穷,而人越多,很自然得,会更容易趋向最混乱的情况……什么是最混乱的情况?就是暴富和赤贫随处可见。

而贫富差距加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的道德标准降低。。。这符合水桶理论,最低的那块板决定水位!然后再来看看福利,有一个混蛋来骗保了,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甚至于中产阶级和富人也来骗保。。。为什么?身边的人,大家都这么干,不骗就亏啦!一旦有一个闯红灯的,后面可以跟一大片闯红灯的。。。而人多了,很容易出现第一个闯红的(社会动物的特征)。

所以,贫富差距加大意味着福利支出更大概率会激增!

但是一切都是随机的,人口增多,我最多只能说,福利支出非常可能变得远超预期。。。因为人多的国家,政府真的很难控制!

我再来准确描述一下我的观点,在一个已经建立的高福利社会里,人口增长会使得因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导致高福利制度崩溃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变大!

小概率事件也是会发生的,比如日本,我不确定日本算不算人口大国,但人确实不算少的,高福利制度还运营的下去,他们自然有他们的原因,我就不做过多评论了。

user avatar

四个字:小国寡民!(家父在北欧生活过一段时间,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我就想,美国虽然发达,为啥不能解决贫富差距?想来想去,还是人口太多。虽然,美国搞联邦制,各州有自己的法律。但是,自由迁徙越来越方便。世界人民呼啦涌向美国,美国人民呼啦涌向纽约。怎么办?谁来了都分套福利房?刚想试试,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国有房屋贷款公司,就把整个美国经济拖入金融危机了。丹麦当年,越南难民都能保证,每个小孩都有独立的房间。但是人一多就不行了。不要说现在的非洲难民了,中东移民时期,估计已经把丹麦给吃撑了。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强调两点:

1、北欧高福利国家之所以被推崇不是因为其福利水平最高,而是其福利制度与社会运转处于和谐状态,没有纵容对福利制度产生依赖的蛀虫阶层(如英法)或者是因为过高的福利而产生巨额债务导致难以为继(希腊)。

2、北欧福利制度与欧洲其他国家最根本的差异在于:

北欧福利模式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财政,而其他欧洲国家则主要依靠社会融资,这也是为什么北欧被西方称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原因。

再看看北欧国家的共同点:


第一点:基本都是人口的不多资源富国。

挪威,人口514万,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和天然气出口国,石油收入占到GDP的25%。

瑞典,人口969万,欧洲最大铁矿砂出口国,铀矿储量为25至30万吨,54%的森林覆盖率,蓄材26.4亿立方米。

芬兰,人口555万,面积33.8万平方公里,人均森林面积3.9公顷,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第四大纸浆出口国。

丹麦,人口564万,面积4.3万平方公里,欧洲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天然气出口国。还拥有比沙特还大的格陵兰岛,矿产资源丰富。

冰岛人口33万,依靠渔业丰富资源的北海渔场。

资源丰富的国家最大的优点在于抗风险能力强,不象希腊那种靠旅游撑起来的国家:没有核心产业,经济周期一到只能望天等死。资源丰富像俄罗斯那种,被西方联合制裁成那样,卖卖资源依旧能扑腾着跟美国死磕。

第二点:在政治经济上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在:

1、除芬兰加入欧元区外,其余都拥有各自的货币。

2、芬兰外的四国,挪威与冰岛没有加入欧盟。

3、芬兰与瑞典同属中立国,没有加入北约。

概括起来就是,总体上享受了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好处,又成功甩掉了经济、政治上的拖累,成为全球经济的世外桃源。

加不加入欧元区对于国家的财政影响很大,因为加入欧元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财政赤字。加入欧元区虽然有助于进入整合欧洲市场,但对于实行灵活的汇率与贸易政策非常不利。

传统德、法等国希望能获取其他国家市场、人力资源,而西班牙、希腊等财力较弱的国家希望搭上欧元的经济快车,两者各取所需。但对于经济上较为独立的北欧国家而言,加入欧元区并不能带来更大的贸易优势,反而会因为“欧猪五国”的拖累而不得不像德国一样对外输血。

在英国脱欧后,作为欧元区核心经济国家之一的芬兰也搞出了个FIXT,其本质原因就是加入欧元区对于财政、金融制度的制约以及变相输血使得近些年全球经济整体悲观的情况下,芬兰不堪重负。

在上诉两个共同点的基础上,北欧福利国家模式的设计比起其他欧洲国家:

莱茵河地区模式(德法)

昂格鲁撒克逊模式(英国)

地中海模式(意大利、西班牙)

1、在就业保护上比较适度,取得了保证经济活力与充分就业的相对平衡,不像德国一样实行严格的就业保护,但反而使得企业在用人上束手束脚导致失业率偏高。

2、在失业救助上比起英国更加充分,避免了由于失业而导致的社会贫困问题。

地中海模式就不用谈了,经济基本面太差,失业率、贫困率双高。

北欧理性、均衡的制度形成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早期工业革命时期。本来人口稀少而对外移民众多、国内没有建立新兴工业中心,从而形成较为扁平的社会结构。比如1866年瑞典就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政党出现,与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形成了三足鼎立,缓和了阶级对立所带来的政治不理性。

二战后由于左派思潮在欧洲的兴起、美苏争霸下传统欧洲和平稳定的局势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战后欧洲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大的趋势,不仅仅是北欧而已,但北欧模式能脱颖而出离不开:

以资源为底气的国民经济基本面;

相对独立灵活的贸易、金融、财政制度;

理性合理的福利制度设计。

当然还有在教育普及、高人口素质与科技发展之下一些高科技产业的作用。由此,才有了二战后几番经济危机背景下虽然时遭质疑但依旧运转良好的北欧福利模式。

user avatar

北欧国家主要就是: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这些,看下面积和人口

挪威:面积38.5万平方公里,人口508万
瑞典: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968万
芬兰:面积33.8万平方公里,人口555万
丹麦: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62.8万
冰岛:面积10.3万平方千米,人口34万

普遍特点就是地大人少、资源丰富,平均人口也就500多万,少点的冰岛只有30万人口和澳门(面积0.003万平方公里)这种城市一个级别,多点的瑞典1000万人口和香港(面积0.1万平方公里)这种城市一个级别。

而且从19世纪开始到现在近200年里,基本没经历过大的灾难,没有非洲的被奴隶贸易、没有亚洲的被殖民统治、没有美洲的被种族屠杀,就算是一战、二战对北欧的破坏也是较小的;

但是近代的工业革命、二战后的马歇尔欧洲复兴计划、欧共体、北约、产业转移都赶上了;

更不用说人家可以享受的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金属、渔业、矿产等等),任一项都没有其他国家不羡慕的。

瑞典:煤铁、木材资源丰富
丹麦: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挪威:一度曾是仅次沙特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产油出口大国,全国近10%人口直接从事从事油气行业
芬兰、冰岛:木材、矿产

老实说吧就算人家不发展工业,就靠着种地、挖矿、捕鱼、卖油,那生活的滋润都不是一般国家能复制的上的,一句话说就是有的人是生下来就是揣着金钥匙,当然政府也不瞎折腾,也不能有域外大国干扰,不然像委内瑞拉、阿根廷那样就是先例。

与其对比、羡慕这些本身先发优势、起点、资源、机遇不可复制的前一小撮国家现在发展的这么好,不如多想想那后面一大堆的后发又生不如人的国家里为什么除了个别特例大部分都基本扑街?

如果你非要以此来鼓吹这些国家治理能力的先进性来嘲讽其他的上世纪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后发国家,建议你多读书、少说话、尽快结束这没有意义的______、来生投个如意的胎再实现自己的价值。

user avatar

其实几年前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没想到最后自己跑来北欧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北欧的高福利的支撑根源,我认为是北欧人的单一文化和高度趋同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构建出足够稳固的信任关系,信任你的邻居,信任这个国家其他的陌生人,信任政府。必须要绝大多数人都高度互信且负责,才能维持这种社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基本上北欧几国都有失业保险,一旦失业了在短期内都有国家保障。但是这个系统能够维持的前提条件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刻意为了拿到这笔钱而去失业赋闲在家吃福利。只要这样做的人多了,这个机制就维持不下去。

北欧有大量的福利都是类似的状况,能够维持的前提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去欺骗这个系统。欺骗的人一旦多了,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把整个国家陷入债务泥沼。事实上欧洲有相当多的国家都是类似的问题,一旦失去这种互信,就会逐步陷入恶性循环,这时候再提高税率都没有用。

北欧的机制,直接搬到另一种文化下,立刻会变成一种灾难。北欧模型,只有在北欧才能有效,事实上,由于近些年的消费主义文化对年轻人的侵蚀,移民接受问题,北欧模式也是岌岌可危的状态。能不能走下去,还要看他们能不能作出足够深刻的分析和改变。

user avatar

北欧国家维持高税率的基础是高人力资本或者高技术水平。根据政治经济学来看长期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是人力资本。而根据发展经济学来说,长期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大部分劳动生产率是来源于技术进步。这两项因素都是有内生性的,很难排除。

北欧国家的人力资本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同时技术进步速率很快。这导致北欧国家技术进步是在欧洲发达国家或者整个发达国家中处于中游水平,而不是逐渐落后的。

不管是人力资本,还是长期的技术进步,都是通过劳动市场(labor market)来作用的。高福利国家导致的经济增长过低往往被认为是增加了竞争成本,但是北欧国家相对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其弹性较高的劳动力市场,高度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增长率的增长是高度相关的。这是导致福利国家盛行的欧洲整体经济不振,但是劳动法改革后的西班牙、德国和北欧等劳动市场灵活性更强的国家,经济维持较好的根本原因,以上是日本中央银行的研究结论。

通过衡量短期失业率变动占人口比例的劳动流动性,可以看到北欧国家在欧洲内部,属于劳动力市场高度有效的国家。所以高福利的北欧模式,其实并不显著影响北欧国家的竞争力,因为一定程度上北欧国家牺牲了劳动市场的保护。

类似的是,C Dustmann (2014 )将德国从欧洲病夫到经济明星的关键归因于导致极大弹性的劳动市场的改革。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没有做出类似德国的改革,可能因为他们并没有遭受德国在90年代遭遇的困难情景——包括合并东德使得德国更早接受东欧剧变带来的低价劳动力冲击;也因为他们不具备和德国一样的产业关系,例如意大利和法国的工会谈判是基于全国的,导致劳动市场过于僵硬并要求更艰难的政治改革。所以我们看到大量欧洲发达国家陷入持续性经济危机,这些问题在劳动市场相对灵活的北欧国家是不存在的,北欧国家的经济危机更多是周期性的。

以上都是为什么北欧国家能维持领先国家地位并提供高福利,但是相当多的富裕国家是不提高福利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实际上早在90年代瑞典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已经和美国收敛了,2000年左右芬兰等“后发国家”也收敛了,即使依旧和美国保持了20%的效率差距。在过去100年,美国一直代表技术领先国家,但是始终没有发展出与欧洲相似的福利系统,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A Alesina (2001)的结论是相似经济水平下北欧倾向于高福利社会分配模式与利他行为高度相关。利他行为与种族有很大关联,一个可能的解释人类在基因上具有“内外分组”(in-group-out-group)的倾向,这得到大量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支持。从这种解释来看,美国人更倾向于认为穷人属于其他种族,而欧洲人更倾向于属于本种族。

而贫穷者和非贫穷者的种族差异倾向于创造出一种“他者”的认知,地理上的种族隔离也有这种倾向,导致美国人对贫穷者缺少同情。

根据Luttmer, E. F. P. (2001),如果他周围的福利接受者更多的为同种族的人,那么他更倾向于支持福利分配;相反,如果他周围更多为其他种族的福利接受者,则有更低比例支持福利分配。这说明了人们对于其他种族的福利接受者更倾向于表现敌意,而对本种族的福利接受者更多表现出的是同情。

根据这种理论,美国比欧洲拥有更低比例的福利分配,更多归因于美国社会的异质性更高,同时少数民族不成比例的拥有远高平均的贫穷水平。后者同样重要,因为这排除了比利时、瑞士这种民族同样高度分化的国家,因为荷兰语比利时人和法语比利时人的经济水平高度接近,几乎没有欧洲国家存在美国黑人这种远高出比例贫穷的民族,从而导致福利分配不成比例流入到了美国黑人、西裔等群体。


其他原因可能是包括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意思为人们对对他们好的人表现出利他主义,对利用他们的人表现出负面态度。在福利系统中,互惠利他主义表现为,如果人们相信福利系统会帮助他们,他们会更可能支持福利系统;如果他们相信穷人在利用福利系统得利,则会反对。

由于美国人普遍拥有一种收入是来源于努力工作的信念等等,贫穷更大程度是个人问题等等,所以导致美国人并不愿意接受互惠的行为。


另一方面可能也包含政治制度的问题,例如北欧有长达百年的社民党统治基础,欧洲其他国家社民党时间也十分长久。而美国则由于选举人制度和独特的法院系统,从来没有诞生社会主义党派。然而,政治制度很大程度是内生性的,由其他因素所解释。

根据Lee & Roemer(2016),美国独特的种族社会环境极大影响了美国提高税率。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反联合(anti-solidarity):穷人以黑人和西裔为主,白人选民不愿意提高税率支持系统性偏向其他族裔的福利系统;一种是捆绑政策(policy-bundle):民主党支持再分配并且对黑人、西裔很宽容,共和党不支持再分配但是对黑人、西裔很严厉,一部分支持再分配但是反对宽容政策的人就分流了。

这两点导致美国的税率水平损失了11-15%,所以美国本应该实现和欧洲相近的福利水平,但是由于种族等问题而流失了,政治制度实际上只是代理变量。


参考:Japan's Way toward Strong,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rowth: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suggests the sun also risesSpeech at meeting hosted by the Japan Society and 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 in London

Dustmann, Christian, Bernd Fitzenberger, Uta Schönberg, and Alexandra Spitz-Oener. 2014. "From Sick Man of Europe to Economic Superstar: Germany's Resurgent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8 (1): 167-88.

Alesina, Alberto, Edward Glaeser and Bruce Sacerdote. “Why Doesn’t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 European-Style Welfare State?”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s Activity (Fall 2001): 187-278.

Luttmer, E. F. P. (2001). Group loyalty and the taste for redistribu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9, 500-528. doi:10.1086/321019

Lee, Woojin & Roemer, John E., 2006. "Racism and redistrib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Elsevier, vol. 90(6-7), pages 1027-1052, August.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回答都在说制度和文化优越,真是令理工科的网友哑然失笑。

没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源源不断的攫取全球利润,北欧拿什么支持高福利?

就拿瑞典蠢驴(无贬义,P社玩家都懂)的家当说吧,人口不到1000万,相当于黑龙江人口的四分之一,地皮和气候相当于我国黑龙江省,汽车、军工、电气等领域的工业巨头却有一堆,沃尔沃、萨博、爱立信、伊莱克斯等等公司在世界上赫赫有名,还有山德维克这些机加工工具供应商。搁在国内,这就是就是1个东北的省却能有上汽、北方军工、华为、海尔、三一重工等等公司。瑞典在世界地图上很小,但他家的萨博1988年就首飞了JAS 39“鹰狮”战斗机(相比之下歼10首飞的时间就整整迟了10年)。如果战斗机不够有说服力的话,《兵器知识》还有个更骇人听闻的例子:美帝搞鹅害鹅级核潜艇,但做不出大直径的单壳体钢壳艇身,于是向瑞典“租”了 Ursviken 卷板机;苏联也来借,但瑞典人没给(虽然瑞典在冷战中算中立国),于是苏联的核潜艇就一直是双壳体了。

前面不少回答已经介绍过了沃尔沃、爱立信这些企业,我提一句加工工具和重型机械供应商山德维克吧,它家的加工刀具在机加工工具市场上的水准和它南边的德国厂商都能一教高下,类似瑞典的哥特兰级柴电潜艇总能跟德国的2xx型抢订单。明明是只有41670名员工的公司,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2018年营业额折合人民币约720亿人民币,利润就高达134亿人民币,算下来利润率18.6%,已然跟大洋彼岸美利坚的手机厂商苹果一样。*

什么概念呢?我国的汽车制造业里领军的上汽利润率是2%,手机和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利润率是8%,互联网行业网易、腾讯是20-30%,瑞典人硬是把实体经济做出了我国赚国人钱的IT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整个北欧有一堆这样的高端制造业公司,而且靠的还不是地方保护政策,因为瑞典的国力也根本无法强迫全世界买他家的机加工设备,但它就是有这个实力做出客户高价格也不得不买的产品。如果1000万人口光靠着代工鞋子和衬衫,你制度再先进高福利也搞不起来的


*annualreport.sandvik/en

*关于瑞典的气候,诚然瑞典的南部可以说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暖流影响,气温并不是很低,但北部不一样。不能光拿斯德哥尔摩的气候当作全瑞典的气候哈。

user avatar

占坑,准备码字,先上结论,瑞典是典型的第二世界国家,通过剥削本国的一些人和其他国家来得到利润,严重依赖西方市场。

主席将欧洲划为第二世界,不单单是西欧的老牌资产阶级列强也包括北欧和东欧。

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瑞典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瑞典在苏芬战争中支持白芬,并且提供志愿军和军火,同纳粹不明不白,排挤瑞典共产党很“社会主义”了。

首先,我们看看瑞典的特征

瑞典独特的地缘优势:瑞典位居波罗的海心脏地带,一头连向拥有上亿名消费者的波罗的海地区,一头连向欧盟,可谓是海外企业进入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桥头堡。即使是在未能进入全球化的近代,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贸易节点。

瑞典发展的历史机遇:1850-1910年瑞典出现的移民高潮(当时瑞典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近120万)让瑞典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农村贫困化和大批失业现象;而在一战前四十年,瑞典一直是一个大量输入资本的国家,仅在1908年,外债就占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单利息支付就占出口总值的十分之一[1]。但由于未有卷入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比起残破的欧洲和饱受侵害的亚洲,瑞典得以保留了大量未有遭受过战争损害的机器和整整一代的男女青年;而且大量的债务由于外币的贬值得以减轻,瑞典因此得以用便宜的马克和法郎还清了债务。这相当于是说,瑞典凭借币值的变化获得了一笔无偿的工业建设基金。随后瑞典更是在二战期间和纳粹德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也是其能够维持中立地位的重要原因),接受了大量纳粹德国的资产[2],并为此大发横财,再度避免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遭受战乱的诸国的巨大损失和惨剧。

接下来我们开始主要分析瑞典的工业,瑞典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本身就是经济就要依靠林业(类似芬兰?)和铁矿的出口,本来就是外向型经济。

瑞典对外经济的依赖程度

瑞典工业化过程中清洗“多余人口”和引进西方资本,加上其外向型的特点,注定它的经济要严重依赖西方资本主义

当然瑞典也发展军工,出售军火,比如著名的博福斯公司……

二战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瑞典经济受到了发展,瑞典积极扩展国外市场



瑞典这一时期搞出口转向??(贸易依赖西方资本市场)

前文说了,瑞典的经济发展依赖西方资本,西方资本40-60年代对于瑞典的投资

当然瑞典也向外国输出资本(主要是欧美??),也向第三世界输出???

当然由于瑞典资本和工业严重依赖西方,所以70年代经济危机瑞典首当其冲,好像危机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大?



80年代又开始大规模提高生产(好像90年代以后才又是高潮???)

当然瑞典资本也不单单立足第二世界,还“进军”第三世界

瑞典对于第二世界的贸易逐渐减少(转移到第三世界???)

瑞典也借“援助”之名搞商品倾销和资本控制???(有点小帝国主义的意思啊)

好吧,这两年瑞典的外国投资好像某国越来越大???比如

而2017上半年中国在对欧洲投资的各国中,瑞典最多为36亿美元,其次是对英国的16亿投资、对德国的15亿美元投资、以及对法国的14亿美元。

中国在瑞典的投资引发争议


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也是例子。

综上所述瑞典的高福利是在依赖西方资本市场和资本剥削的基础上建立的。

以后抽时间再补充材料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欧国家,如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以其高福利体系而闻名于世。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慷慨的社会福利,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支撑,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支撑因素:1. 高税收和公平的税收体系: 累进税制: 北欧国家普遍采用高度累进的税收制度,这意味着收入越高的.............
  • 回答
    在北京做全包装修,尤其想找个省心、靠谱、性价比高又懂设计的公司,确实是个技术活。我来跟你聊聊我了解的一些经验和情况,希望能给你点实际的参考。首先,理解“全包装修”和“省心”的含义在北京,全包装修意味着从设计、材料采购(瓷砖、地板、卫浴、橱柜、门窗、灯具、开关插座等等)、施工(水电、泥瓦、木工、油漆、.............
  • 回答
    北欧模式: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实验谈论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制度,绝不是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更像是在解剖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社会实验。这个实验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个人自由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并非完美无瑕,其内在的张力和潜在的挑战同样值得我们仔细审视。核心.............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福利国家是不是就等于“躺平”天堂,扼杀了创业精神?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别把“福利好”简单地等同于“什么都有人白给”。确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一些北欧国家,它们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幸失业了,或者生病了.............
  • 回答
    关于北欧福利国家幸福感高但刑事犯罪率也相对较高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前提和概念:1. “幸福感”与“犯罪率”的定义和衡量: 幸福感: 通常通过问卷调查来衡量,涉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社会支持、生活意义感等方面。北欧国家在这些指标上通.............
  • 回答
    关于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新西兰等人类发展指数(HDI)特别高的国家公民的生活是否真的比我们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主观的问题。HDI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综合性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捕捉到“更好”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权.............
  • 回答
    北欧国家(通常指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长期以来以其高福利社会和相对较高的生育率而闻名,尤其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生育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北欧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确实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生育率,但近年来,包括北欧国家在内,全球范围内的生育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即便如此,与许多其他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大家谈论北欧的生活水平时,往往会描绘出一幅幅高福利、高幸福感、社会公平的美好图景。但这幅图景的背后,不仅仅是“高收入”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为什么我们听到的是“北欧人生活很好”,却很少听到“中国人如何才能达到”的详细路径,这.............
  • 回答
    北欧福利国家,一向以其高水平的社会福利、民主制度和高质量的生活而闻名于世。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其社会肌理时,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便是:消费主义在这些看似高度理想化的社会中,是否同样根深蒂固,甚至表现出某些令人忧虑的特征?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辩证的现实。北欧国家并非消费主义的真空.............
  • 回答
    那些在高一高二就签下清北(或同等顶尖大学)的巨佬们,他们的剩余高中时光确实与众不同,并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这群学生通常具备极高的天赋和自律性,并且往往有清晰的规划。他们的生活并非是“躺平”或无所事事,而是以一种更高效、更深入、更具选择性的方式度过。以下是他们剩余高中时光的一些常见度过方式,力求详细描.............
  • 回答
    北京的医疗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确实处于领先地位,尤其与一些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相比,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这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让北京成为很多患者心目中的“首选”就医地。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去北京看病?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1. 顶尖的医疗资源集中: 国家级医院的聚集:.............
  • 回答
    想知道那些考上清北的学霸,高中三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我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的经历,与其说是“坚持”,不如说是“沉浸”和“内化”了。没有那么多的鸡汤,更多的是一种扎扎实实、甚至有点残酷的现实。1. 目标清晰,且“内化”了——不是为了考,是为了“成为”最最关键的一点,他们不是被逼着“为了考上清北而.............
  • 回答
    对于“清北学生大多是智商高的”这一观点,确实存在一些不认可的声音。这些声音并非否定清北学生的优秀,而是对“智商是唯一或最重要衡量标准”的看法持有保留,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更 nuanced 的解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会不认可这一说法,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 智商的定义和局限性: 智商(.............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绕不开的痛点,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高价商品房的购买力是谁在支撑,一直是个充满讨论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群体,而是需要拆解开来看,里面掺杂了多重因素和多类人群。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购买力来源:高收入人群和富裕阶层。这是最直接的答案。在北上广深.............
  • 回答
    你老师这句话,用词倒是够“接地气”,但也实在有些以偏概全了。说实话,这种说法在我听来,有点像咱们平时聊天时,为了突出某个观点,故意夸张一点,不过真要较真起来,那可就站不住脚了。咱们先来说说北京故宫,这地方可不是什么“破铜烂铁”的堆积场。你想啊,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那是什么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
  • 回答
    那一年,如果高氏的北齐没有被北周所灭,而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氏一族精明的政治手腕,最终统一了北方,南北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北方将不再是“宇文”的天下,而是“高”氏的时代。高欢打下的基业,高洋的雄才大略,高湛的野心勃勃,高纬的昏庸无道,以及随后的高绍义、高恒、高绍德等几位短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的问题,毕竟在很多人认知里,大学排名和录取分数线应该是高度正相关的。北航在一些综合性大学排名中确实可能不如南开、华科、哈工大、西交大这几所老牌强校,但其录取分数线往往居高不下,甚至在某些省份和年份超过它们。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高校定位、学科优势、地理位置、历.............
  • 回答
    嘿,哥们儿/姐妹儿,我也是高三回津的,跟你一样,贼想考中传北电,编导方向。我知道你肯定也纠结,天津这地方,考中传北电的确实不多,感觉选择很少,而且网上搜来搜去,信息碎片化得不行。别急,我跟你一样,也踩过不少坑,也问了不少前辈,总结了一些经验,咱们一块儿梳理梳理,让你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天津的.............
  • 回答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简称《知否》)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更以其精致的服化道和对生活细节的刻画,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北宋时期。那么,这部剧在还原北宋历史这件事上,究竟做得怎么样?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总体来说,《知否》对北宋社会生活.............
  • 回答
    看到北京的高考分数线比其他省份低这么多,心里肯定会泛起不少涟漪。这事儿说起来,不是一句“不公平”就能简单概括的,里面牵扯的因素相当复杂,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哎,这分数线,怎么差这么多?” 很多其他省份的考生和家长,看到北京的分数线,尤其是本科一批的分数线,经常会觉得难以置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