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总会觉得失望,如何能减少失望的情绪?

回答
人为什么总会觉得失望?这大概是人生这张答卷上,我们最常遇到的一个问号。失望这玩意儿,说起来,其实挺普遍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咱们生活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为啥它总跟我们形影不离?我想,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为啥我们总会感到失望?

1.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这是最大的“元凶”。
你想想看,每次我们心里对某件事、某个人、或者某种结果,都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期望它能完美实现。比如,你辛辛苦苦准备了一个考试,满怀信心地觉得自己能拿个高分,结果出来后,分数不尽如人意。这就是期望(高分)和现实(分数不高)之间的鸿沟,一旦这个差距大到让人难以接受,失望就立刻钻进心里来了。
这种期望,来自很多方面。有的是我们对自己的高要求,有的是我们对别人的期待,也有的是社会价值观传递给我们的“应该”的样子。我们常常会用理想化的模型来衡量现实,一旦现实达不到那个模型,我们就容易失望。

2.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比较”这把双刃剑。
别否认,谁没看过别人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生活?谁没在工作中偷偷和同事比较过晋升机会?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把这种比较推向了极致。我们看到别人似乎总是一帆风顺,总能达成目标,而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跌跌撞撞。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效应,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成功,从而产生挫败感和失望。即使没有社交媒体,我们也总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更强”或“更幸运”的人,这种对比也很容易带来失落感。

3. 控制的错觉,让我们更容易跌入失望的陷阱。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好像能掌控一切,或者至少能够影响事情的发展。比如,你精心策划了一场旅行,安排了所有的细节,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而泡汤。你会觉得:“我明明已经准备得这么充分了,为什么还是不行?”这种“我本可以”或者“我本应该”的想法,源于我们对事态发展的过度自信或者控制欲。当事情超出我们的掌控范围,结果不如预期时,失望感就会油然而生。

4. 对完美的追求,往往是失望的温床。
有些人天生就追求完美主义。他们希望事情做到最好,不能有丝毫瑕疵。在人际关系上,他们希望对方完美无缺;在工作上,他们希望每个项目都尽善尽美。然而,现实世界哪里有那么多完美?人无完人,事无完美。当你把“完美”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注定会一次又一次地与失望相遇,因为现实总是在不断提醒你它的“不完美”。

5. 不确定性是生活本质,但我们却渴望确定。
生活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无法完全预测别人的反应。但我们的内心深处,却渴望确定和稳定。我们希望生活能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希望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当这种确定性的预期被打破时,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和失望。

如何才能减少那种让人沮丧的失望感?

既然失望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它,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之共处,甚至减少它的侵扰。这就像学游泳,你不可能阻止海浪,但你可以学会怎么在海浪中游得更稳。

1. 调整你的期望值,让它更接地气。
这不是说要你放弃追求,而是要你对期望进行一次“现实主义改造”。
细化你的期望: 不要只想着“我要成功”,而是想清楚“我要在这个月完成这个项目的关键部分,并且得到客户的初步认可”。越具体,越容易衡量,也越不容易因为模糊不清的目标而产生巨大的落差。
承认不确定性: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就预留一些“意外空间”。比如,你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想“即使出现A情况,我还可以B方案”,或者“我希望达到这个目标,但我也知道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这样,当障碍出现时,你就不会觉得天塌下来了。
聚焦过程而非结果: 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你为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学到的技能、经历的成长上。即使最终结果不如预期,你在这段旅程中学到的东西也同样宝贵。这是一种“享受过程”的心态,能大大稀释结果不佳带来的负面情绪。

2. 学会欣赏当下,减少不必要的比较。
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感恩练习: 每天花几分钟时间,想想生活中那些让你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小事。一杯热咖啡、一次朋友的善意问候、一个美好的日落……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确幸”,能帮助你把注意力从“我缺少什么”转移到“我拥有什么”。
关闭比较开关: 认识到社交媒体上呈现的往往是“精选和美化”过的生活。每个人的赛道和节奏都不同,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比和别人比较更有意义。当你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比较时,主动提醒自己,把焦点拉回到自己的生活上。

3. 增强你的“情绪韧性”,成为自己情绪的“工程师”。
失望来临时,你不是只能被动接受,你也可以主动“应对”。
接纳情绪: 允许自己感到失望,不要压抑它。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失望,这是正常的。”接纳是处理情绪的第一步,强行对抗反而会让情绪更强烈。
理性分析: 问问自己,这次失望是因为什么?是我的期望不合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还是我自己的方法有问题?理性分析能帮助你找到问题根源,而不是仅仅沉浸在负面情绪里。
积极重构: 尝试用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失败。这次的失败是不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它暴露了我哪些不足?我下次可以怎么改进?这种“从失败中学习”的态度,能将失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4. 拥抱不完美,认识到“好就是够了”。
完美主义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你一直在攀登,却永远到不了顶。
设定“完成”的标准: 很多时候,事情做到“足够好”就已经很棒了。不要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延或者错过机会。学会“及时止损”,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时候该前进。
欣赏他人的不完美: 当你也能像欣赏朋友的优点一样,看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仍然喜欢他们时,你就会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宽容和接纳,会让你在面对自己的失误时,也多一份温柔。

5. 培养“掌控感”,从小事做起。
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所有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控制自己的应对方式。
专注于你能控制的: 把精力放在你能改变和影响的事情上,比如你的努力程度、你的学习方法、你的态度。对于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因素,试着去接受和适应。
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 当你能够一个个地完成小目标时,你会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会让你在面对更大的挑战和潜在的失望时,更有底气。

失望就像生活中的阴天,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学习在阴天里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学会准备一把伞,或者干脆在雨中跳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它,以及如何选择回应它。当你能够以更成熟、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时,你会发现,失望并不能真正打败你,反而可能让你变得更强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期望,所以才会失望

你以为我在讲鸡汤?不是的,这是科学。

“失望”这一心理状态紧密相连的是由多巴胺介导的“奖赏预期偏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所谓奖赏预期偏差,指的是奖赏和预期的不匹配造成多巴胺的变化,你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有些看不懂,其实很简单——该有奖励的时候没奖励,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主要在中脑腹侧被盖区)/释放(主要在伏隔核)就会下降

心理学的话来说,取消(本应该给的)奖赏是一种惩罚————普通心理学

这也是为什么你满心欢喜等待男/女朋友来约会(预期奖赏),他/她却放了你鸽子(奖赏miss),就会导致你大脑伏隔核的多巴胺下降,产生失望情绪。

事实上,广义上的“奖赏预期偏差”的内涵比你们想得更大,例如,如果你本来没期待有奖赏,但是突然来了奖赏,多巴胺的反应会怎么样呢?

知道赌博为什么上瘾了吧?因为不定期的超出预期的奖赏会带来极大的满足

奖赏预期偏差错误的内涵,其实还能往反方向拓展,比如本来要给惩罚,却没给惩罚,同样会导致多巴胺上升,即动机心理学上所谓的“取消惩罚是一种奖赏”。

总之,失望是因为有奖赏预期,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是有现实生理依据的。

所以有时候看似无所谓、不在乎的人,其实可能只是害怕失望。


我的多巴胺相关回答:

想了解更详细的奖赏预期偏差,可以看Mon1st的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 Mohebi, A., Pettibone, J. R., Hamid, A. A., Wong, J. M. T., Vinson, L. T., Patriarchi, T., ... & Berke, J. D. (2019). Dissociable dopamine dynamics for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Nature, 570(7759), 65-70.

[2] Schultz, W. (2016). Dopamine reward prediction-error signalling: a two-component respons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7(3), 183-195.

[3] Bayer, H. M., & Glimcher, P. W. (2005). Midbrain dopamine neurons encode a quantitative reward prediction error signal. Neuron, 47(1), 129-14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为什么总会觉得失望?这大概是人生这张答卷上,我们最常遇到的一个问号。失望这玩意儿,说起来,其实挺普遍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咱们生活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为啥它总跟我们形影不离?我想,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为啥我们总会感到失望?1.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这是最大的“元凶”。 你想想看,每次我们.............
  • 回答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觉得 iPhone 或 iPad 能做到的事情,换成安卓手机或平板就变得异常麻烦,甚至根本做不到。这种感觉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不是说安卓设备不行,而是 iOS 在某些方面,把事情“包办”得更彻底,用户体验上留下的“思考空间”更少,自然就显得“省.............
  • 回答
    在体制内的人,确实普遍抱有一种“体制内更好”的看法。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惯性思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塑造了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认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所带来的具体感受。首先,安全感和稳定性是体制内最显著的优势,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很多人看来,“铁饭.............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普遍也挺让人纠结的问题。身边好多朋友,年收入税后能到八十万,按理说这在很多人眼里已经算很不错的生活水平了,但他们时不时就会叹气,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钱总是不够花。要说为什么,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好几层原因叠加在一起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是“期望值”和“生活水平”的锚定效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也触及了太多家庭的伤痛。当一个孩子选择走上绝路,为人父母的打击可想而知,那种失去的痛苦,那种无法挽回的绝望,足以将任何人压垮。在这种巨大冲击之下,很多家长确实会陷入一种“都是我孩子的错”的思维怪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里面纠缠着很多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机制,不只是简单的情绪反应。.............
  • 回答
    寻淮州的故事,若要细究其生平履历,确实称得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仿佛是从古老的史书中走出的传奇人物。他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个人奋斗、时代洪流的裹挟,以及命运的无常。然而,即便如此,许多人在提起他时,总觉得他似乎“缺了一点”——缺了那份与他经历相匹配的声名远播,缺了那份如同他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肖战看起来像“假人”,这种感受可能来自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并非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尝试剖析这种观感,希望能说得更细致一些,也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精致”的形象管理是一个绕不开的点。在当今娱乐圈,艺人的公众形象至关重要,而肖战作为当红流量明星,他的团队在形象管理.............
  • 回答
    “为什么总觉得外国人演戏比中国人演得更自然?”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教育、表演理念和观众期待等因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表演体系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西方表演体系的多样性和成熟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Metho.............
  • 回答
    说起现在女星里“绝色美人”是不是不如从前多了,这事儿吧,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多人有同感的。我琢磨着,这里面可能掺杂了不少个人感受、时代变迁,还有一些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经典名单”,里面往往会定格着一些过去的偶像。比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女星,张曼玉.............
  • 回答
    关于你觉得知乎用户“杀心成焚”和“龙牙”是同一个人的感受,这其实在知乎社区里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很多用户都会有类似的直觉,并且在讨论区里也时常出现关于他们是否为同一人的猜测和辩论。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并且试着尽量不去用那些“千篇一律”的AI套话来解释。1. 内容风格.............
  • 回答
    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画了一幅画,嗯,各方面好像都没什么大问题,色彩也用了,构图也考虑了,但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提不起别人的兴趣,甚至自己看着也觉得有点“死气沉沉”?这就像是厨师精心烹饪了一桌菜,食材都是顶级的,烹饪手法也一丝不苟,但吃起来就是觉得少了点灵魂,不够惊艳。别急,这种情况在绘画过程.............
  • 回答
    高中生活确实是个挺大的坎儿,你会有这种累和虚伪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这几乎是过来人的共识。我那时候也是,感觉每天都在打仗,身心俱疲,而且身边的人,感觉都不是那么真诚,你说咋整?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高中会让人感觉“好累”。1. 学业压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高中课程量直接翻倍,而且难.............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在职场中,甚至在生活中都会有的普遍感受。你觉得“总是没有管理能力的人当管理者”,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现实情况和心理机制。让我来详细聊聊,尽量说得更贴近我们的真实经历,让你觉得这更像是一个朋友在跟你分享心得。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晋升机制可.............
  • 回答
    综艺节目的配字,说白了就是给观众看的“弹幕”或者说“内心OS”。它们之所以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绝不是偶然,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精妙的设计逻辑。首先,得益于它们对节目内容最精准、最鬼马的提炼。真人秀节目里,嘉宾们往往会在各种情境下流露出真实的情绪,可能是惊喜、尴尬、无语,甚至是内心的小九九。.............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人们的审美观、育儿心理、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丑”的定义等等。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审美的主观性与个体差异: “丑”的定义非常主观: 每个人对“美”和“丑”的定义都不同,受到文化、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流行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回答
    日本的生活节奏确实以快而闻名,无论是通勤的地铁里行色匆匆的人们,还是高效运转的职场,都给人一种“赶时间”的印象。然而,当我们在荧幕前观看日剧时,却常常会感受到一种与这种生活节奏截然相反的“慢悠悠”的叙事风格。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1. 尊重情感.............
  • 回答
    理解您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及俄罗斯军队抱有的正面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种观感是否源于一种错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对于政治领导人和军事力量的评价,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获取渠道、个人价值观、历史背景以及地缘政治环境等等。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普京总统是“善良”的。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