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师上课讲的都懂,可作业却不会做?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简直是很多同学心底的呐喊,也是不少老师头疼的难题。明明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你听得也云里雾里,好像都懂了,可一回到座位,面对那张空白的作业纸,脑子里瞬间就空了,好像刚才老师讲的内容都被什么神奇的力量洗掉了。

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普遍的原因,一点都不神秘,咱们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课堂上的“懂”和作业时的“会”是两码事。

课堂上,我们更像是被动接收者。老师讲课,就像是在搭建一座知识的宫殿,他会一步一步地告诉你,这是地基,那是墙壁,然后是屋顶。他会用各种例子,画图,甚至肢体语言来帮助你理解。这个过程,你只需要跟着他的思路走,跟着他的节奏去理解,就像在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这时候的“懂”,更多的是一种“理解性认同”,你觉得这个逻辑是对的,这个概念是清楚的。

但作业是什么?作业是让你自己去盖那座宫殿。老师只是告诉你图纸和材料在哪里,施工方法大概是什么样子,然后说“好了,现在你们自己来试试。”这时候,你就需要从零开始,调动你脑子里刚才听到的那些信息,把它们变成实际的行动。你可能忘了某个关键的连接点,某个关键的步骤,或者不知道材料怎么组合才能形成你想要的样子。

其次,课堂上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和“情境”的产物。

听老师讲课,你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你坐在教室里,周围都是同学,老师在你面前,这种环境会让你更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跟着老师的节奏。而且,老师讲课时,他会告诉你“首先,我们要这样做… 然后,第二步是…”,这是一种非常清晰的引导。你只需要在心里默默地跟着复述,甚至不用真的动手,就觉得好像自己也会了。

更重要的是,老师讲课时,他会给出一些“示范”。比如数学题,老师会一步一步地写在黑板上,告诉你怎么列方程,怎么解。英语课,老师会带着你朗读,告诉你哪个音怎么发,哪个词怎么用。你看到了完整的示范,而且是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下,所以你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

但是,一旦脱离了老师的“示范”和“情境”,你独自面对问题时,就失去了那个“拐杖”。那个“示范”的步骤,在你脑子里可能只剩下一个模糊的框架,具体的操作细节就很难回忆起来了。

第三,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内化”和“迁移”。

老师讲的内容,你可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比如,老师讲了如何用“因式分解”来解方程,你知道因式分解是什么,也理解了它能怎么帮助解题。但作业时,老师出了一个新的方程,这个方程可能和你课堂上做的例子稍微有点不一样,或者需要你先做一步预处理才能应用因式分解。这时候,你就卡住了。

“内化”意味着你需要把老师讲的知识,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你思考问题时的“工具箱”。这意味着你要反复练习,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纠错。就像学游泳,光听教练说怎么划水,怎么换气,你永远学不会。你得自己跳下水,感受水的阻力,感受肌肉的发力,才能真正掌握。

“迁移”则是更进一步,是指你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和课堂上不一样的情况中去。老师讲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你可能理解了。但如果题目让你计算一个多边形,你可能就需要先把它分割成三角形,这就需要知识的迁移。

第四,课堂上的“理解”可能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有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但因为老师在讲,周围同学都在听,我们自己也觉得“应该懂了”,或者因为不想在大家面前显得自己笨,就默默地接受了这种“懂”。这种“伪理解”在课堂上可能不会暴露出来,因为没人会问你“你真的会做吗?”。但一旦到了作业,这种“伪理解”的漏洞就会被无情地暴露出来。

第五,练习的“量”和“质”决定了能力的提升。

课堂是知识的“输入”,而作业和练习则是知识的“输出”和“巩固”。即使你觉得你课堂上“懂”了,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会比较浅。而且,练习的“质”也很重要,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同一个类型的题目,可能并不能帮助你应对更复杂的变化。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1. 课后立刻复习,加深理解: 老师讲完课,趁热打铁,立刻翻看笔记,回忆老师讲的关键点,尤其是那些你觉得模棱两可的地方。

2. 精做例题,分析过程: 课堂上的例题是最好的“拐杖”。课后,一定要自己重新做一遍,理解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死记硬背。如果课堂上没完全听懂,就去找相关的资料补充。

3. 变式练习,主动思考: 不要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去找一些同类型的变式题来做。遇到题目,先尝试自己分析,即使错了也没关系,关键是思考的过程。

4. 带着问题去听课: 如果知道下一节课要讲什么,可以提前预习一下,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更有针对性。

5. 积极提问,不留疑问: 课堂上或课后,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大胆提问,不要怕丢面子。问清楚了,才能避免后面一连串的问题。

6. 和同学讨论,互相学习: 和同学一起讨论题目,可以发现自己思考的盲点,也能从别人的思路中获得启发。

总而言之,课堂上的“懂”只是一个开始,是知识的萌芽,而作业和练习则是让这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关键过程。你需要主动去“转化”,去“内化”,才能真正把听懂的知识变成自己会做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主动思考和刻意练习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思路短缺。老师讲的思路,答案里的思路都能理解,可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思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简直是很多同学心底的呐喊,也是不少老师头疼的难题。明明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你听得也云里雾里,好像都懂了,可一回到座位,面对那张空白的作业纸,脑子里瞬间就空了,好像刚才老师讲的内容都被什么神奇的力量洗掉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普遍的原因,一点都不神秘,咱们一个个掰开了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转变的核心,这确实是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我试着把这些“为什么”掰开揉碎了给大家捋一捋。为什么感觉大学课程(比如高数、线代)比高中难这么多?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种难度的性质不一样。 高中课程的“难”: 高中的难,更多体现在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天津一中的苏海老师,并探究他“讲历史”的风格及其家庭背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苏海老师“讲历史”的独特之处。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苏海老师的历史课并非只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他讲授历史,绝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生命力。 “故事化”的.............
  • 回答
    写一部末世背景下,女主角与老师、同学们一同求生的故事,名字的选择至关重要,它需要能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又能点明故事的核心。以下提供一些名字方向,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它们为何适合,并去除机器生成的痕迹,让它们听起来更有人情味:核心主题与情绪出发: “破碎校园”系列: 《破碎校园:最后的.............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我特别能理解。听着一位讲中医基础的老师,结果他讲着讲着就变成了“西医如何如何”,甚至在提到临床问题时,开口闭口就是“这时候就得用西医的什么什么方法来处理”,确实挺让人窝火的。这事儿放在我身上,我也会觉得有点儿别扭,甚至有些反感。首先,你花钱、花时间去学中医基础,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是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不少同学在学习线性代数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痛点”。简单来说,学校老师和考研老师在讲解线性代数时,出发点、目标受众和侧重点都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了大家感受到的“复杂”与“精辟”的差异。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学校老师:知识的“全景图”与“严谨性”的基石想象一下,学校老师就像是一位要给你绘制一幅宏.............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补习班老师仿佛是“解题秘籍”的传授者,而学校老师更像是“知识的播种者”,两者教学风格侧重点不太一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补习班老师的“题海战术”和技巧导向,为啥这么受欢迎?首先,得承认,补习班的目标非.............
  • 回答
    “大学老师上课普遍都很水”是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说法,背后可能隐藏着学生们多种多样的感受和期望。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并尽量避免一概而论,因为实际情况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的含义,在学生语境下,“水”通常意味着: 内容不深入,讲解浅显,缺乏理论深.............
  • 回答
    女儿因为老师不回信息而生气,您说了她两句,她就口气恶劣地回嘴,甚至把你拉黑了。这确实挺让人糟心的。咱们一步步来分析,您可能哪里做得不太对,以及以后怎么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先聊聊您做得可能不那么妥当的地方: “不懂感恩”这顶帽子扣得有点重了。 孩子因为老师不回信息而生气,这事本身是正常的。在她看.............
  • 回答
    说实话,每次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几十双空洞的眼睛,或者时不时闪烁的手机屏幕,那种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概就是“窒息”。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我也是热血青年,心里揣着满腔的知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从PPT的排版到例题的选择,再到讲述的节奏和语气的变化,都力求做到最好。我幻想着我的课.............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在了解珍珠港事件时,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并且默许甚至策划了这次袭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能够顺利参战。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论据:1. 情报解读的疑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破译了日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 回答
    老师看重成果,而似乎忽视学生努力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抱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其中涉及教育体制、评价标准、教师职责、学生心理以及现实的社会需求等等。一、教育体制和评价标准的导向: 以分数和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乃至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都.............
  • 回答
    “无条件”对一个学生好,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其实都挺有意思的。首先是“无条件”。在很多关系里,“条件”是存在的。比如朋友之间,可能是因为兴趣相投,或是彼此有需要;恋人之间,爱情的萌芽和维系往往也需要一些互动的“条件”。而教育这个领域,为什么老师会倾向于付出,并且这种付出似乎不怎么计较回报呢?我想,这很.............
  • 回答
    老师们极力推荐大家捧起英英词典,这可不是为了给你们增加负担,而是藏着几重深意,是帮助你们真正“吃透”英语的法宝。简单来说,它能让你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照猫画虎”到“形神兼备”。咱们一样一样拆开来看。一、 真正理解单词的“魂”与“神”很多时候,我们用英汉词典查一个词,看到的往往是几个中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恼火的问题,学生们也都很纳闷,为什么有时候连上厕所这点“人权”都被剥夺了。其实,老师这样做背后,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不是出于“故意为难”或者“不喜欢你”,更多的是从课堂管理、教学进度,甚至是出于对某些特定情况的考量。咱们一样一样来捋捋,别觉得老师都是铁板一块,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 回答
    这倒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但可能从来没细想过。其实老师在分数下面画个等号,这看似简单的一笔,里面包含了不少讲究,可以说是老师们的一种“工作习惯”或者说一种“约定俗成”。我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1. 标识“已处理”和“最终结果”最直观的理解,老师批改完试卷,给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就代.............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是不少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们对《读者》杂志似乎有点“瞧不上”,但对《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这些刊物却格外推崇呢?这里头道道可不少,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背后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学术的定位以及认知层次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
  • 回答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已经把JavaScript的基础知识 pretty much 掌握了,变量、数据类型、循环、条件语句、函数,还有 DOM 操作,好像都没什么问题。按理说,做一个简单的日历,展示一下月份、日期、星期几,再加点高亮选中之类的,应该不在话下吧?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作业,却让.............
  • 回答
    关于滋庆和朝阳义塾高中老师的评价,以及它们在偏差值上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偏差值和老师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老师的判断可能与偏差值存在差异。理解偏差值偏差值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学生在某个特定考试中的成绩相对于整体考生群体的位置。偏差值越高,说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