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JR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这个顶级机器人学期刊上,中国第一单位文章数量不足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折射出中国机器人研究在几个关键层面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明确IJRR的地位。IJRR是机器人学领域公认的最权威、历史最悠久、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一。它以发表机器人学的原创性、理论性、系统性研究成果而闻名,对于学术声誉的建立和学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登上IJRR,通常意味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工程实现和实验验证上也需有独到之处。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IJRR上“缺席”的情况会比较明显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行”,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与IJRR的契合度:
基础理论与前沿探索: IJRR非常看重那些能够提出全新理论框架、开辟全新研究方向、解决机器人学核心基础问题的文章。中国在应用型研究,例如特定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且有很多高质量的会议论文和国内期刊文章。但与IJRR所偏爱的那些能够“定义”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相比,可能存在一些差距。一些中国研究的亮点可能更多体现在工程实现、系统集成、特定场景下的性能优化上,这些固然重要,但 IJRR 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引领学科范式转变的研究。
跨学科与交叉融合: 现代机器人学是高度跨学科的领域,涉及控制、感知、规划、学习、人机交互、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等。IJRR 的一些突破性研究往往是这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产物。中国在某些单一学科领域可能很强大,但在如何将不同领域的尖端技术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颠覆性的机器人系统方面,可能还需要更多积累。
2. 研究的原创性与深度:
“从0到1”的突破: IJRR 极度重视研究的原创性,即“从0到1”的创新。这要求研究不仅是现有方法的改进或组合,而是要提出全新的概念、算法或架构,能够解决领域内长期存在的难题。虽然中国在“从1到N”的工程优化和应用落地方面做得很好,但真正意义上的、足以改变学科格局的“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尤其是能够得到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还需要不断加强。
理论 rigor 与实验验证: IJRR 对文章的理论推导严谨性、算法的数学证明以及实验验证的充分性要求极高。这意味着研究成果不仅要有好的想法,还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细致入微的实验设计来支撑。一些中国研究在实验规模、数据量、或者控制的精度和鲁棒性方面,可能与 IJRR 的高标准存在差距,或者说,要达到 IJRR 的发表门槛,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验证。
3. 学术评价体系与期刊导向的匹配:
国际学术视野的培养: IJRR 是一个国际化的期刊,其审稿人和编辑团队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研究机构。他们习惯于以全球学术的视野来评价研究成果的价值。中国学术界的评价体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更侧重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发表数量,以及一些在国际上影响力相对较弱的会议。这种“重数量轻质量”、“重国内轻国际”的导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将最前沿、最有潜力的工作投稿到 IJRR 这样的顶级期刊。
高水平会议的影响: 机器人学领域存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顶级国际会议,例如 ICRA, IROS, RSS 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会首先在这些会议上发布。虽然这些会议的论文也会被投稿到期刊,但会议的周期和影响力,有时会让研究者优先选择在会议上分享成果。IJRR 对会议论文的处理方式相对谨慎,更看重完整的期刊版本。如果一个研究的初衷更多是快速在会议上展示,那么后续将其完善到 IJRR 的水平可能需要更大的努力。
4. 人才培养与研究团队的构建:
顶尖人才的储备: IJRR 的发表成果往往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具备深厚学术功底和敏锐洞察力的研究团队的杰作。这需要长期的人才积累和培养。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模非常庞大,但如何培养出能够持续产出 IJRR 级别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是需要持续思考和改进的。
研究团队的稳定性和跨学科合作: 顶尖研究往往需要一个稳定、高效、并且能够进行有效跨学科合作的研究团队。这种团队的组建和维持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及有效的学术交流机制。
5. 期刊审稿机制与文化差异:
审稿人的偏好与标准: 尽管 IJRR 力求客观公正,但审稿人的个人偏好、对研究方向的理解、以及对实验验证的要求,都会对最终的录用结果产生影响。期刊的审稿标准和惯例也是长期形成的。中国研究者需要更深入地理解 IJRR 的审稿偏好,以及如何在论文写作和实验设计上更好地满足这些偏好。
英文写作与学术表达: IJRR 是英文期刊,对于英文的学术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即使研究内容非常出色,如果英文写作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论证不够充分,也可能影响审稿人的判断。
如何破局?
解决 IJRR 上中国第一单位文章不足的问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鼓励基础理论和原创性研究: 基金支持、评价体系都要向鼓励“从0到1”的突破性研究倾斜。
加强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搭建平台,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进行深度合作。
提升研究的 rigor 和实验验证能力: 持续投入资源,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和实验的深度、广度。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人才: 加强国际交流,鼓励参与国际前沿学术活动。
提升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能力: 鼓励研究者将最前沿、最有价值的工作投稿到 IJRR 等顶级期刊,并认真对待审稿意见,反复打磨论文。
构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 鼓励对研究成果的长期价值和原创性进行评价,而非仅仅看重发表的数量或发表的期刊级别。
总而言之,IJRR 上的“缺席”不是一个简单的论文数量问题,而是中国机器人学研究在基础理论、原创性突破、跨学科融合、学术评价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上需要持续努力和提升的体现。这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研究者、教育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