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专家提示「过量食用荔枝易得荔枝病」,荔枝应该怎么吃?哪些人群容易患「荔枝病」?

回答
最近正是荔枝大量上市的时节,鲜甜多汁的荔枝想必是不少人餐桌上的宠儿。然而,您可能也听说过“过量食用荔枝易得荔枝病”的说法。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有科学依据。那么,这“荔枝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既过瘾又安全地享用这美味的荔枝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揭秘“荔枝病”:它到底是什么病?

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的“荔枝病”,在医学上更准确的名称是低血糖症,也叫荔枝性低血糖。它不是一种传染病,也不是什么罕见的怪病,而是由于一次性摄入大量荔枝后,体内血糖水平急剧下降所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

为什么吃荔枝会引起低血糖呢?这主要和荔枝的成分有关。荔枝含有丰富的果糖,果糖在进入人体后,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负责将血糖运送到细胞中作为能量的激素。如果一次性摄入大量的果糖,胰岛素就会被大量释放,这可能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血糖本身就比较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大脑就会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一系列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荔枝病”症状。

荔枝病有哪些症状?

“荔枝病”的症状通常在食用荔枝后13小时内出现,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但常见症状包括:

头晕、头痛: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感觉天旋地转,脑袋昏昏沉沉的。
心慌、乏力: 感觉心跳加速,浑身没劲,站不稳。
出冷汗: 身体会冒出冷汗,尤其是在额头和手心。
恶心、呕吐: 有些人会感到胃部不适,甚至想吐。
面色苍白: 脸色看起来会比平时更白一些。
四肢颤抖: 手脚可能会不自觉地颤抖。
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血糖过低,可能会导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这种情况非常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疾病的早期症状有相似之处,所以如果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最近是否大量食用过荔枝。

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荔枝病”?

虽然任何人过量食用荔枝都有可能引发低血糖,但有几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他们更容易受到“荔枝病”的侵袭:

1. 儿童: 儿童的身体代谢比成人更活跃,但肝脏储存糖原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大量摄入果糖,身体会迅速反应释放胰岛素,导致血糖快速下降。而且,儿童通常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感,很容易被忽视。
2. 空腹人群: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空腹时,体内血糖本身就处于较低水平,此时如果大量摄入荔枝,血糖骤降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千万不要在饥肠辘辘的时候猛吃荔枝。
3. 糖尿病患者或血糖调节能力差的人群: 即使是正常人,过量食用荔枝也可能引发低血糖,对于本身血糖就不稳定或者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风险就更高了。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糖尿病患者,也需要特别注意荔枝的摄入量,因为它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
4. 长期饥饿或有肝脏疾病的人群: 肝脏是储存和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如果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者肝脏功能受损,其调节血糖的能力就会下降,更容易在摄入高糖分食物后出现血糖异常。

专家支招:荔枝应该怎么吃才健康又美味?

既然吃荔枝有潜在的风险,是不是就不能吃了呢?当然不是!荔枝的美味和营养不容忽视。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我们同样可以尽情享受夏日的甜蜜。

核心原则:适量、分散、搭配、注意时机

1. 控制食用量,切勿贪多: 这是最重要的!专家建议,普通成年人一天食用荔枝的量最好不要超过300克,这大约是68颗中等大小的荔枝。儿童的食用量要更少,建议一次不要超过23颗。
2. 避免空腹食用: 千万不要饿着肚子吃荔枝。最好在餐后12小时食用,此时身体已经摄入了一定的食物,血糖水平相对稳定,可以有效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3. 搭配其他食物: 在吃荔枝的同时,可以搭配一些主食,如米饭、馒头等。这样可以减缓荔枝中糖分进入血液的速度,帮助维持血糖稳定。也可以搭配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酸奶等,它们可以延缓胃排空,同样有助于平稳血糖。
4. 分多次食用: 如果实在想多吃一些,可以将全天的食用量分散开,分几次吃,而不是一次性吃完。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果糖,减轻身体的负担。
5. 挑选成熟度适中的荔枝: 过于成熟的荔枝糖分含量更高,更容易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选择表皮光滑、颜色均匀、不过分软烂的荔枝。
6. 科学的剥壳方法(小技巧): 有人说可以先将荔枝用淡盐水浸泡,或者将荔枝壳上的红衣(果皮内层有一层薄膜)去掉再吃,据说这样可以降低“荔枝病”的发生率。关于淡盐水浸泡的说法,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表明它能显著降低低血糖风险,但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去掉红衣的说法,主要是因为红衣中可能含有一些生物碱,但其含量很低,对大多数人影响不大。最根本的还是控制总量。
7. 关注身体信号,适可而止: 在吃荔枝的过程中,如果感到口渴、头晕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补充水分或食用一些主食。

特别提醒:

不要与酒同食: 荔枝和酒同食,容易引起“上火”,出现喉咙痛、口疮等症状,而且酒精会影响肝脏对糖分的代谢,增加低血糖风险。
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这类人群在食用荔枝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严格控制食用量和时间。

总而言之,荔枝是一种营养丰富且美味的水果,但“凡事过犹不及”,合理适量地食用,我们就能在享受夏日甜蜜的同时,远离“荔枝病”的困扰。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大家吃得开心又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荔枝病,其本质上是低血糖,但是并不是所有吃荔枝行为都会导致荔枝病,而是:短期,大量。此外,这病以儿童为主,考虑可能和儿童糖原积累不足、代谢不够、以及只吃荔枝不吃其他食物有关。

这些关键词一定不能忘了,大家也无需因此而恐慌导致科普变成了科唬~


主要有两大原因:

1,果糖导致的【相对】低血糖(或者说胰岛素错峰)

可能有人纳闷,为何大量吃果糖,反而会导致低血糖呢?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果糖这东西,挑战了我们人体的胰岛素分泌。

大家知道,饭后血糖会身高,其实这个糖,是指葡萄糖。葡萄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最后回归正常。

然而,果糖的大量出现,扰乱了这个机制,果糖和葡萄糖很像,它一样可以激发人体胰岛素升高,但是,又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胰岛素并不能消耗果糖。

结果就是,你吃的荔枝越多,摄入果糖越多,人体于是分泌的胰岛素也越多,然而这个时候,你体内的葡萄糖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果糖转换为葡萄糖需要很长时间),于是就呈现了胰岛素相对过高的情况,结果就导致了低血糖。

当然,上面有些夸张了,事实上,荔枝中同样含有葡萄糖,只是葡萄糖相比果糖更早容易被吸收。

于是出现了,葡萄糖第一波进去,导致胰岛素升高,按理说要下降了,结果果糖又来了,它们又把胰岛素给拉起来了,结果这个时候,其实葡萄糖已经没那么多了,如果体内的糖原补充本身又不足的话,然后就形成了相对低血糖。


2,荔枝中的一些其他成分

目前认为,荔枝中有一些额外的成分含量较高,比如次甘氨酸A(Hypoglycin-A),这是一种存在于无患子科植物中的非蛋白氨基酸。

要知道正常人即使血糖不足,我们体内也有产生血糖的机制。

然而,次甘氨酸A会阻断这一过程,导致我们体内储备的能源不能及时的补足血糖,结果就是血糖下降。

因此,美国FDA发布了一份指南,建议扣留或拒绝进口次甘氨酸A毒素含量在100 ppm以上的西非荔枝果产品。

值得一提的 ,无患子科植物有两种常见的成分,荔枝和龙眼,所以估计不只是我一个人觉得荔枝和龙眼像吧。

————也不用过度担心————

最后,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同人对于食物的耐受性不一样。

事实上,人体依然有强大的代谢能力:

1,果糖尽管转换慢,但是果糖依然可以转换成葡萄糖。

2,正常吃饭其实不用特别担心,因为正常人摄入食物后,并不会一下子就消化完了,还会持续的给机体提供血糖。

3,正常人还有强大的糖维持能力,从糖原甚至脂肪中给你产生糖。

总体上,人体并没那么脆弱,荔枝也不至于是毒药。

本着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