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男子主义和普信男?

回答
看待大男子主义和“普信男”,这事儿可复杂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明白这俩词儿背后到底藏着啥。

先说说大男子主义,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说白了,大男子主义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理应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控一切。这种观念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刻板印象:男人就该顶天立地,不许流泪,不能示弱,要事业有成,养家糊口;女人就该温柔贤淑,相夫教子,依附于男人。

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和社会因素: 在漫长的父权制社会里,男性长期掌握着经济、政治和军事权力,这种权力结构自然而然地塑造了社会文化,将男性置于优越地位。家族传承、社会习俗,包括很多传统故事、俗语,都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种观念。
家庭教育: 很多时候,大男子主义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比如,父亲在家庭中是绝对权威,母亲处于顺从地位;或者在教育孩子时,对儿子要求更“爷们”,对女儿则寄予“乖巧懂事”的期望。
个人经历: 有些男性可能因为自身在某些方面(比如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取得了成功,就误以为这种成功是男性天生的优势,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大男子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言语上的优越感: 经常说“女人就该如何如何”、“男人不是这样做的”,将自己的观点或男性普遍的行为模式当作标准来评判他人。
行为上的控制欲: 在家庭中要求妻子听从自己的安排,干涉妻子的社交、工作或个人爱好;在关系中习惯性地做出决定,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情绪上的压抑: 认为男性不应该表达脆弱的情感,强行压抑自己的悲伤、恐惧或焦虑,表现得“硬汉”状。
对他人的不尊重: 容易贬低女性的能力和价值,或者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现出傲慢和轻视。
缺乏同理心: 难以理解和体会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比如生育带来的身体和心理负担,或者职场上的性别歧视。

大男子主义的危害可不小:

对女性的压迫: 限制了女性的个人发展空间,剥夺了她们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甚至可能导致家庭暴力和不平等待遇。
对男性的束缚: 让男性背负沉重的社会期望,压抑了他们情感表达的权利,导致心理问题难以疏导,甚至影响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破坏亲密关系: 导致伴侣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难以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关系。
阻碍社会进步: 整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大男子主义限制了女性的潜能发挥,也就削弱了整体的社会创造力和活力。

再来看看“普信男”,这个词儿就比较新潮,也更有指向性了。

“普信男”顾名思义,就是“普通自信”的男性。这俩字组合在一起,往往带有一点讽刺的意味。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自身条件(比如外貌、身材、经济能力、才华等)并不突出,甚至比较普通,但却对自己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并且这种自信往往体现在他们认为自己理应受到更好的对待,或者可以轻易获得女性的青睐。

“普信男”的特点通常是:

过度自信: 对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评价过高,常常觉得自己比实际情况要优秀得多。
自我中心: 说话做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认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最重要。
缺乏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
对女性的“高标准”: 往往对伴侣有非常高的外在要求(比如颜值、身材、学历、家境等),但对自己却非常宽容。
喜欢“指导”或说教: 常常喜欢对女性的言行、观念发表评论,认为自己有“经验”和“见解”,可以“指导”女性。
容易玻璃心,但又爱装: 在被指出问题或不如意时,可能会表现出生气、恼怒,但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脆弱,反而会用更强的自信来掩饰。
幻想“天上掉馅饼”: 相信自己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轻易得到优秀的伴侣或成功。

“普信男”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变化和信息爆炸的产物:

社交媒体的影响: 各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经过包装和滤镜的美好生活,以及一些关于男性魅力的“理论”,容易让一些男性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偏差。
市场经济下的消费主义: 一些营销号或观点会放大外在条件的重要性,让一些男性误以为拥有某种物质条件就能自动获得异性的青睐。
对“成功学”的片面理解: 一些关于自信、吸引力的“成功学”被曲解,导致一些人将空泛的自信误认为能力,而忽略了内在的修炼和实际的付出。
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大男子主义”的一种扭曲体现: 如果说大男子主义是基于一种社会结构的优越感,那么“普信男”可能更多是一种个人认知上的偏差,但两者都可能表现出对自身价值的过高估计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看待这两者,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它们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现象。 大男子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社会观念,而“普信男”更多是一种个人心理状态上的偏差。两者都会阻碍健康的性别关系和个人成长。
它们可能存在交叉和叠加。 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很可能同时也是一个“普信男”,因为他们都缺乏对自身和他人的客观认知,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要区分概念的根源。 大男子主义更多是社会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而“普信男”则更多是信息时代个人认知上的问题。解决前者需要社会层面的观念革新和制度保障,而解决后者则更多需要个体层面的反思和学习。
关键在于“不健康”。 “自信”本身是好事,能让人更有动力和勇气。但当自信脱离了客观的自我认知,变得“普信”,甚至以贬低他人、强加于人来展现时,就变得有害了。同样,对男性的某种期待(比如有责任感、有担当)并非大男子主义,但当这种期待演变成一种“只有男人才能如此”、“男人必须如何如何”的僵化观念时,就走向了大男子主义。

最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平等、尊重和健康的性别关系。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发展,而不是被刻板印象和不健康的观念所束缚。男性不应该被要求压抑情感,女性也不应该被定义在某个狭窄的框架里。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价值,但同时也要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并为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所以,当我们谈论大男子主义和“普信男”时,不应该仅仅是去标签化、去攻击,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成因,反思我们自身可能存在的观念偏差,并积极地去倡导和实践更健康、更平等的互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然界,绝大多数的生物特性是雄性动物体现的,换句话说,雄性在智力体力方面普遍强于女性。大男子主义是基于一个普遍事实而忽略一些个例的行为。

普信这个词非常恶心,普通人连自信的资格都不配有了吗?

普信男的来源,男的不重视自身外表的自嘲,而已。难道一个男的天天说我不美就合适了?

再延伸一下,一个普通的男性,否决一个杰出女性的正确意见。这个和大男子主义有些关联,想必也是题主真正想问的。

但这确实不分性别,我挑战我妈的权威的时候她也会开启大女子主义模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大男子主义和“普信男”,这事儿可复杂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明白这俩词儿背后到底藏着啥。先说说大男子主义,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说白了,大男子主义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理应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控一切。这种观念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刻板印象:男人就该顶天立.............
  • 回答
    张雪峰老师最近因为在节目中的一番言论,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上。这次的焦点是他被指“大男子主义”,以及在节目中与一位女性嘉宾的激烈辩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一些社会上存在的观点碰撞。首先,咱们得把事儿拆开来看。张雪峰老师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了,以他那接地气、语速飞快、金句频出的风格著.............
  • 回答
    理解“一些女权集体怀念上一代男性”这一现象,需要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性别关系演变以及个体心理需求等多重维度下进行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概而论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一部分女性在面对新旧价值观碰撞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宏观社会经济背景的变迁.............
  • 回答
    “大汉族主义”这个词,现在可真是个响当当的标签,动不动就有人往别人身上扣。要说这个行为本身,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好说坏,得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大汉族主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说白了,它指的是一种过度的民族认同感,认为汉族文化、汉族利益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甚至有歧视、压迫其他民族的倾.............
  • 回答
    网络上关于汉服和“大汉族主义”的讨论,确实是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理解你想了解这其中一些人是如何通过汉服来表达“大汉族主义”的,以及这种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和影响。我会尽量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并且不带任何AI的生硬感。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服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复兴和推广本身是件挺好的事儿。很多.............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外交部发布的所谓“乌克兰政府对顿巴斯的暴行”视频,这一问题涉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信息战的特征以及国际社会的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与视频的来源 冲突背景: 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赫尔松两州)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俄乌矛盾的焦点。2022年2月,俄罗斯以“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