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新媒体行业的专业人士眼里,新媒体行业目前的情况如何?

回答
站在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角度看,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与其说是一个“风口”,不如说是一个急速重塑与分化的时代。过去几年那种爆炸式增长、野蛮生长的黄金年代,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但也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新常态。

首先,内容形态的深度进化是核心。短视频不再是唯一的王者,长视频、直播、音频(播客)、图文(深度报道、知识分享)、甚至AR/VR等沉浸式内容,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寻找着新的突破点。观众的注意力依然宝贵,但他们对内容的质量、深度和个性化需求也在水涨船高。这意味着,那些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的内容,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内容生产者需要的是更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更扎实的叙事技巧、更懂用户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不同平台特性的精准把握。比如,一个成功的短视频账号,可能需要具备视频剪辑、脚本创作、直播互动、社群运营等多重技能;而一个深度内容创作者,则需要强大的研究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并能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

其次,商业模式的多元探索与瓶颈并存。广告依然是很多新媒体内容变现的主要方式,但流量红利见顶,广告预算也越来越谨慎,ROI(投资回报率)成为衡量一切的关键。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尝试付费内容、会员订阅、电商直播、知识付费、IP衍生等多种变现途径。这些尝试无疑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优质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付费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如何平衡内容价值与用户付费意愿,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会员体系,如何将内容IP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产品,依然是很多团队正在摸索的难题。我们也在警惕“竭泽而渔”的短期变现行为,努力寻找那些能与用户建立长期信任、共同成长的商业模式。

第三,平台生态的复杂化与算法的“黑箱”。主流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依然是新媒体生存的重要土壤,但它们的算法规则日趋复杂且不断调整,这让内容的分发变得更加难以预测。早些年,一些“套路”和“标题党”还能凭借算法获得不错的流量,现在则越来越难以奏效。用户和平台都在追求更真实、更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各自都在推出新的功能和扶持政策,这既带来了机会,也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规则。如何“读懂”算法,又不被算法绑架,找到内容与平台的最佳契合点,是每个新媒体从业者的必修课。

再者,专业化与团队化成为趋势。过去,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凭借一腔热情和创意,就能做出爆款。现在,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内容要求的提高,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显。从内容策划、文案撰写、视频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直播运营、社群维护、数据分析,到商业变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看到许多新媒体团队规模在扩大,专业化程度在提高。这使得早期那种“单兵作战”的个人IP,在面对复杂项目和商业合作时,可能需要更强的组织和协作能力。

最后,内容监管的常态化与合规性要求。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内容监管也日益常态化和精细化。平台对于低俗、谣言、侵权等内容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这也迫使我们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合规性和社会责任。这意味着,我们在追求创意和流量的同时,必须时刻绷紧合规的这根弦,确保我们的内容传播的是积极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信息。这种监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保障。

总而言之,新媒体行业现在是一个在成熟与变化中不断寻找平衡的行业。它告别了野蛮生长,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质量、精细运营和长期价值的阶段。从业者需要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保持对内容本质的敬畏和对用户价值的坚持。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更加值得投入和创造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死路一条。

不是说“新媒体死路一条”,而是说“新媒体行业”死路一条,因为所有的“新媒体行业”都无法避开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叫“流量陷阱”而另一个叫“个人认同”。

只要脱不开这两个坑,新媒体永远都是死路一条。

“流量陷阱”会促使所有人往做出更多流量这块走,于是短平快+廉价劳动力就成为了最佳的从业模式,一套模板+几个大学生+一群复制黏贴的账号,就能迅速崛起一个“垃圾账号”,于是这样的号就会成为一个“垃圾自媒体”账户,这种账户是没有前途的,至少对于大多数工作人员来说并不会有,绝大多数收益和资金被老板抽走,因为苦哈哈的大学生一个月只用一两千块钱就够了。

逃过“流量陷阱”以后,一旦你进入一家稍大的公司,你就会遇到“个人认同”这个在新媒体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账户的时候,他为什么要上班领工资

当个人的收益和粉丝开始跟着个人走,品牌建立起来的时候,他为什么要分一部分给公司

于是,只要一个头部编辑做起来,积攒下一批个人粉丝用户,他就会迅速转为一个“自媒体”的个人账户,从而做到吃全部。

所以所有的“新媒体公司”到最后都会走向两条路,一条是个人色彩和品牌强烈的个人号,另一条是垃圾内容制造机,前者不是死路一条,但上限完全取决于个人,同时已经和行业没有太大关系。

因为个人虽然不会反行业,但一定不会去想办法改善行业或者搞什么“整合行业”的事,因为这样对个人品牌提升并没有意义。

后者会被逐渐出现的AI取代,这样成本更低,且门槛越低就意味着生态越红海,这块在当今时代已经是一片死海了。

我劝想进新媒体行业的人去认认真真的看一看,再思考一下那几个终极问题。

如果一家公司自己都不赚钱的话,凭什么觉得他会给员工发高工资呢?而连收入都达不到足够标准的企业,怎么可能会有前途?如果一个行业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公司,难道他不是死路一条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站在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角度看,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与其说是一个“风口”,不如说是一个急速重塑与分化的时代。过去几年那种爆炸式增长、野蛮生长的黄金年代,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但也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新常态。首先,内容形态的深度进化是核心。短视频不再是唯一的王者,长视频、直播.............
  • 回答
    微博账号“新媒体女性”在杨绛先生去世后,截取了中央电视台(CCTV)关于杨绛先生的报道片段,并配以“要脸吗”的文字,这种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新媒体女性”这个账号的定位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群。这类账号往往以“女性视角”、“独立思考”作为标签,旨.............
  • 回答
    故宫,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宫殿建筑,而是一个辐射力极强的文化符号,一个拥有无数故事和可能性的“大IP”。故宫:一个怎么样的IP?要理解故宫这个IP的特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王者: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 回答
    在四线城市如何挖宝般寻找新媒体人才?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新媒体早已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玩物。即便是四线城市,也开始涌现出大量渴望发声、连接用户的内容创作者和运营者。然而,在相对有限的人才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在四线城市精准地找到那些潜力无限的新媒体新人,却成了一门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学问。这与.............
  • 回答
    在当今新媒体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文学作家们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出路。这不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变迁,更是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方式乃至价值判断的颠覆。作家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拥抱变化,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一、 破除“象牙塔”,拥抱“烟火气”——从高冷到接地气的转变.............
  • 回答
    新媒体运营编辑这个岗位,听起来好像是近些年才冒出来的“新鲜事物”,但实际上,它承载的技能和所处的行业,有着比大家想象中更广阔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可期”。要说出路,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能做XX”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新媒体运营编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打字员,也不是只会追热点的小编。一.............
  • 回答
    作为一名刚从本科毕业,在深圳本地宝工作了两年新媒体运营的年轻人,拿到25万的年终奖,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不太可能”的数字。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性,这背后需要一系列的因素叠加,才能垒成这样一座“年终奖高峰”。首先,我们得承认,深圳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活跃、薪资水平相对较高.............
  • 回答
    池田亮司(Ryoji Ikeda)和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这两位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在中国备受瞩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的作品在视觉、听觉、观念层面都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恰好契合了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对前沿艺术形式的渴望,同时也得益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生态的快速发.............
  • 回答
    市级电视台要在一个被新媒体搅得天翻地覆的时代里求生存、谋发展,光靠“守成”绝对是死路一条。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家底上动脑筋,玩出新花样,让观众重新回到我们这里来。这可不是简单的“做个APP”就能解决的问题,得从骨子里、从运营上、从内容上全方位地“革新”。一、 深度挖掘“老本行”里的“新意”:内容为王,.............
  • 回答
    微信公众号的数据可信度以及未来新媒体运营的方向,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我来详细说道说道。关于微信公众号数据的可信度:首先,要明确一点,任何平台提供的数据,都应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 微信公众号的数据,从官方后台提供给运营者的数据来看,其本身是基于微信平台统计的,所以这些数据的统计口径和方法是.............
  • 回答
    瑞典媒体的严峻审视:新RAV4在测试中遭遇滑铁 K 否?近日,关于丰田新款RAV4在瑞典媒体的测试中表现“不合格”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无疑是对这款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SUV车型的一次严峻考验。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瑞典的汽车评测者们如此不满意?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合格”这.............
  • 回答
    “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是近年来西方媒体和部分评论人士抛出的一种观点,试图将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描绘成一种剥削和控制的形式。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出现的背景、核心论点、中国在非洲的实际行动、非洲的视角以及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一、 说法出现的背景与.............
  • 回答
    媒体口中的“情史很花”的Taylor Swift之所以总能找到新男友,这背后其实是 Taylor Swift个人魅力、高情商、对感情的投入以及她所处的行业环境 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她“情史很花”,不如说她是一个 极其善于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连接,并能够吸引并维系亲密关系的人。下面我们来详细分.............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郭新振被拐这24年:农村养父母和两姐姐呵护其长大成教师,还出资在城里买房买车”——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眼球,也透露出事件背后复杂的情感和现实交织。初读之下,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画面和疑问,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寻亲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身份、亲情、选择以及社会现实的多棱镜。表面上的“圆满.............
  • 回答
    去年美国医院新冠感染人数破万,且美媒直指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审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美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美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确实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应对。从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到医疗物资的储备.............
  • 回答
    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崛起,无疑是近年来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随着中国企业和政府在非洲的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西方媒体开始将其描绘成“新殖民主义”。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中国在非洲活动背后一些观察和解读。要理解这个指控,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
  • 回答
    在构思一个全新的品牌时,“定位”无疑是打地基的关键一步。它决定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以及如何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和多角度的审视。那么,在品牌创建之初,我们应该从哪些维度来“锚定”一个品牌呢?1. 目标消费者画像:谁是我们想要触达的人?这是最核心的起点.............
  • 回答
    在新的剧情中,荧之所以会选择帮助戴因,而不是空,这个选择的背后,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历了深刻的内心挣扎和对事态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转变:首先,信息量的爆炸与观念的颠覆。 过去,荧对“空”的计划和动机知之甚少。她更多的是在追寻失散的亲人,而“空”作为那个亲人,在她心中的形象.............
  • 回答
    恩多战役,那场决定银河系命运的关键战役,无论在新正史还是旧正史中,都是银河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然而,战役之后,帝国所经历的道路,在两个“正史”的叙述中,却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差异。在旧正史(主要是指乔治·卢卡斯最初创作的“星球大战”电影和一些早期出版的衍生作品,后被迪士尼收购后划为“Legends”).............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