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大屠杀三十万是如何推断出来的?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三十万”这个数字,并非是一个精准的点数,而是在战后经过多方面调查、取证和历史研究后得出的一个估算数字。这个数字的形成,是历史学家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从各种零散的资料中一点点拼凑出来的。理解这个数字的由来,需要我们回顾当时的背景,以及后人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所做的努力。

背景:战争的混乱与记录的缺失

首先要理解的是,1937年底的南京,正处于一场残酷的战争之中。当日本军队攻占南京时,这座城市经历了疯狂的屠杀、抢劫和破坏。在这种极度的混乱和恐怖之下,系统性的、精确的人口统计和遇难者登记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受害者在被杀害时没有身份信息,许多尸体在被发现时已经面目全非,很多死亡发生在城区之外,根本无法被统计在内。

早期调查与证词的积累

在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和之后,有一些在南京的外国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记录。这些人,包括传教士、医生、记者等,他们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记录和救助。

约翰·拉贝(John Rabe),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的经理,也是纳粹党员。他在南京建立了“安全区”,庇护了约25万中国平民。他的日记《拉贝日记》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其中详细记录了他看到的屠杀、强奸、抢掠等暴行,以及他为救助中国人民所做的努力。日记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精确的遇难者数字,但描绘了南京城内尸横遍野、惨绝人寰的景象,间接证明了死亡人数的巨大。

魏特灵(Robert Wilson),英国圣公会圣约翰医院的医生。他与拉贝等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他在医院里救治了大量受伤的中国军民,并在日记和证词中记录了伤亡情况。他曾描述,仅在他的医院附近就发现了数千具尸体。

迈斯尼(George Ashmore Fitch),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他也积极参与了安全区的建立和运作,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和视频,记录了日军的暴行和南京的惨状。他同样在战后提供了重要的证词。

这些外国人的记录,特别是关于他们能够目睹和收容的平民数量,以及他们在安全区内外看到的惨状,为“三十万”这个数字提供了最初的证据基础。他们看到了太多的死亡,而他们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战后审判与证据的搜集

日本战败后,国际社会开始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其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Tokyo Trial)和南京军事法庭(Nanjing War Crimes Tribunal)都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审理。在这些审判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证据:

1. 证人证词: 大量幸存者、中国士兵、以及在南京的外国人(如拉贝等人)的证词被收集并作为呈堂证供。这些证词详细描述了日军的杀戮过程、地点和规模。例如,关于在中山路、汉中路等处集体屠杀士兵和平民的证词。

2. 日军的内部记录和文件: 虽然日军试图销毁证据,但仍有一些内部文件和日记被发现。例如,某些日军士兵的日记中描述了他们参与杀戮或目睹杀戮的场景。虽然这些记录通常不会直接给出“三十万”这个数字,但它们证实了大规模的屠杀是普遍存在的。

3. 尸体处理的证据:
集体埋葬: 中国方面的调查发现,在南京的城郊,如燕子矶、汉中门、安怀村、上新河等地,都发现了大规模的集体埋葬点。例如,在燕子矶发现的尸坑中,一次就埋葬了数千具尸体。
焚烧: 许多尸体被日军集中焚烧,以掩盖罪证。据幸存者和外国人的证词,在一些地方,尸体堆积如山,被点燃焚烧数日。
江中抛弃: 长江沿岸也发现了大量被日军投弃的尸体。

4. 目击者的估计: 参与尸体处理和埋葬的中国民众,以及外国人在安全区内外的观察,都给出了各自的目击估计数字。例如,一些参与掩埋尸体的人员,根据他们的工作量和所见的尸体数量,估算出在他们的活动区域内的遇难者数量。

“三十万”数字的形成过程

“三十万”这个数字,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通过上述多种证据进行综合估算的结果:

南京军事法庭: 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南京审判中,法庭根据搜集到的证据,尤其是有组织进行的尸体掩埋工作所能统计到的数量,以及其他旁证,认定遇难者和失踪者总计在30万以上。法官在判决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证据来支持这一数字。

“百人斩”事件的警示: 虽然“百人斩”事件本身(南京城破后,日军两名少尉野田岩与向井敏明进行的杀人比赛)只是其中一个极小的案例,但它暴露了日军内部存在着残杀中国平民和战俘的明确意图和行为。在审判中,对这种极端案例的揭露,也反衬出大屠杀的普遍性。

学者的研究和统计: 战后至今,中国和国际上的历史学家们一直在持续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他们通过对各种档案、日记、证词、照片,以及对当年南京人口结构、日军进入南京后的破坏程度等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对遇难者人数的估算。

例如,学者们会分析在日军占领的特定区域内,有多少平民可能被杀害,有多少中国军队士兵在投降或被俘后被杀,有多少被抓捕的平民在安全区外失踪等等。
他们还会参考当时南京的常住人口、逃难人口,以及日军在此期间的行动范围和密度。
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政府搜集到的约2000份关于尸体掩埋和处理的官方报告进行研究,来推算遇难者的大致数量。这些报告通常会记录发现尸体的地点、数量以及处理方式。

为什么是“估算”而非“精确数字”?

缺乏系统性的登记: 如前所述,战争的混乱导致无法进行精确登记。
大量尸体被焚毁或抛弃: 许多遇难者的遗体被日军处理掉,无法找到和统计。
日军故意销毁证据: 日军在撤退前,有意识地掩埋或焚烧了大量证据,包括尸体和记录。
统计范围的界定: 对“遇难者”的定义,是包括在南京城内被杀害的,还是也包括被日军带出城外后杀害的?是仅指平民,还是也包括放下武器后被杀害的士兵?这些界定都会影响最终的数字。

“三十万”的意义

“三十万”这个数字,并非一个冷冰冰的统计学概念。它是对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总结,是对一场巨大民族苦难的概括。正是因为南京大屠杀的规模如此之大,其罪恶如此之深重,才需要一个能够体现这场灾难的沉重性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形成过程,是历史学家们在有限的史料中努力还原真相的证明。它凝聚了无数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也承载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决心。

因此,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数字,是基于战后一系列的调查、审判以及后来的历史研究,对实际遇难者人数进行科学、严谨的估算得出的。它反映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巨大历史事实,是无数证据共同指向的一个悲痛而沉重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京大屠杀30万人罹难的数据来源。
1.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收埋尸体:4.3万余具。
2.世界红十字会八卦洲分会收埋尸体:0.15万余具。
3.南京市崇善堂收埋尸体:11.2万余具。
4.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收埋尸体:2.2万余具。
5.南京同善堂收埋尸体:0.7余万具。
6.南京代葬局收埋尸体:1.5万余具。
7.顺安善堂收埋尸体:0.1万余具。
8.明德慈善堂收埋尸体:0.07万余具。
9.城西市民掩埋队收埋尸体:2.8万余具。
10.城南市民掩埋队收埋尸体:0.7万余具。
11.回民掩埋队收埋尸体:0.04万余具。
12.市民胡春庭联合难民收埋尸体:0.03万余具。
13.市民群体自行收埋尸体:4.2万余具
14.汪伪政权收埋尸体:1.6万余具。
15.美国时代周刊统计日军抛尸入江和焚尸:1万余具。
除去大量日军万人坑填埋、焚尸、投江毁灭证据;曝尸荒野无人掩埋;仅有文字记载并无具体数据等等等等,无法统计核算的情况。仅有据可查的尸体合计30.59万余具。

如果当时有条件有身份证,真实数字会更多,会让人打字的时候手抖得更厉害。
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曾于1937年10月16日致函南京市政府,询问人口数目以进行疏散。此时南京人口“计为二十万一百六十户,一百零一万五千四百五十口”(仅包括市民,未包含军队和流民)。1938年2月南京市人口17万余人。
望周知。

————————————

补充点题外话,答主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老师讲南京大屠杀,也看过类似的电影,甚至小学时候还把家里那本《东史郎日记》完整的看了一遍。对我来说,30万是一个难以磨灭数字,从小学到现在参加工作,这个数字映像深刻的甚至有点麻木了。

但当我在网上到处找依据的时候,当把这30万一笔一笔的剖析开,敲键盘的手还是忍不住的颤抖。

《东史郎日记》是一本不该看的书,因为看过这本书,你就会知道,这30万同胞是被用如何的非人的手段虐杀的。

所以现在可以理解,张纯如为什么会在写完《南京大屠杀》这本书7年之后选择自杀。她在考据、揭秘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到底内心忍受了什么样的煎熬。

有些数字,我们不去铭记不去深究,终究只会变成数字而已。

user avatar

推算?不,这不是推算,这是不完全统计。你会将人口普查称为人口推算吗?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48-55:遇难同胞名录

购买地址: 《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遇难同胞名录(套装共8册) 》

借阅地址(北京):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心馆保存本阅览室(209室)

索书号:K265.606/41


部分亲历者证词:

“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采取全部消灭的方针。但由于是以1000人、5000人、10000人计的群体,练武装都不能及时解除”(《中岛今朝吾日记》);

“500乃至1000人的大批俘虏被接二连三地带来”(《佐佐木到一日记》);“大约七千俘虏被解除了武装,坐在田里”(《佐佐木到一日记》);

“事后得知,仅佐佐木部队就处理掉约15000人,守备太平门的一命中队长处理掉了约1300人”(《中岛今朝吾日记》)

“子时以后从清剿战场返回。他们解除了大约八百名残敌的武装,而且把残敌全部枪杀了”(《北山与日记》);

“把人从货车和仓库拉出来,共1200人,命令一下,躲在后面战壕里的重机枪就一起开火”(高岛市良日记);

“15日,在南京城外和第六中队看守7000名俘虏,24日,前述的7000名俘虏也喂了鱼”(《林正明日记》)。

【链接:北斗第八星: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部分日方原始史料:

1938年2月19日《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内治安恢复状况的报告》

1938年1月17日,广田弘毅电报:“几天前回到上海以后,我调查了关于日本军队在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暴行的报道,据可靠的目击者的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的信函,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明:日军的所作所为使我们联想到阿提拉及其匈奴人的施暴形式。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

【链接:北斗第八星: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user avatar

查尸体数目

大概就是,红会里的美国人(南京大屠杀时候日美没开战,日本不敢惹美国人)埋的尸体数目

加上中国的收尸队埋的尸体(多是宗教收尸队或者是民间医院药房一类的,比如红万字收尸队(佛教的,当时佛教还没因纳粹禁用万字),回民收尸队

上面这俩是小部分,大概加一块应该十五六万左右

日本熊本第六师团士兵受审供出来的集中屠杀点万人坑里刨出来重新安葬的尸体(这个是大头,南京大屠杀大部分死难者主要是第六熊本师团干的,其中有组织的系统屠杀基本都是第六师团干的,他们师团长下的命令,剩下五个师团加一块杀的人都没熊本师团干的多,大都是看熊本师团胡作非为他们跟个风,对就是熊本熊那个熊本,所以南京大屠杀认定首犯就是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交给中国枪毙了)

此外三十万的数目可能严重低估,主要是大头—系统屠杀那部分只能靠“良心未泯”的日本士兵和军官主动供认,给军事法庭提供证据才行,肯定远远少于实际数目。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看了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会觉得南京大屠杀是无组织的,奸淫劫掠性质的屠杀,实际不是这样的。不是说幸存者他们的证词不可信(我们应当尊重那些老人的痛苦回忆,但是),而是他们本身就是幸存者偏差。抢劫杀人可以侥幸逃脱,而第六师团为主的系统性屠杀是不会有幸存者的,只能靠万人坑去讲述这段历史。

此外如果有人想问为啥熊本师团这么凶残,我只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越穷光蛋地区老百姓越容易被军国主义给洗脑。日本常备师团除了近卫师团,都是按地区征兵的。当年日本有资格组建常备师团的地区里,就数熊本和仙台最穷光蛋,所以这俩师团最残忍最穷凶极恶。(熊本师团干了啥上面讲了,仙台师团的事迹我简单描述一下:九一八他们干的,然后下南洋,和美军血战瓜岛的师团,补给不足就吃人肉)

user avatar

你要失望了,这个数字不是推断出来的。是清点出来的。也就是说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没有被清点出来的死难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三十万”这个数字,并非是一个精准的点数,而是在战后经过多方面调查、取证和历史研究后得出的一个估算数字。这个数字的形成,是历史学家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从各种零散的资料中一点点拼凑出来的。理解这个数字的由来,需要我们回顾当时的背景,以及后人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所做的努力。背景:.............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三场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惨烈事件,都以其骇人的暴行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虽然它们在时间、地点、背景和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背后都映射出战争的残酷、对平民的系统性迫害以及民族的深重苦难。相同之处:1. 大规模的屠杀与暴行: 这是三者最核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和南京大屠杀这三件历史事件,它们虽然都牵涉到屠杀平民的惨痛记忆,但在背景、参与者、规模和历史影响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嘉定三屠 (1645年)背景:嘉定三屠发生在明末清初,具体来说是清军南下灭亡南明政权的关键时期。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
  • 回答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词汇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往往伴随着沉重的笔触和不忍卒读的细节。它们是明清易代之际,那段风云变幻、血雨腥风的真实写照。对于现代社会如何看待这些事件,以及是否应该建立类似的纪念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为何“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如此触动人心.............
  • 回答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原因深刻且多维度,触及历史、人性、和平以及对未来的警示。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一、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事实本身要求我们铭记: 规模空前的人道灾难: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在此后的六周内,对城内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据联合国公.............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距今已有八十余年。作为一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普通人,我和这段历史之间,有着一种无法割裂的、深刻的、多层次的关系。首先,我与南京大屠杀的关系,体现在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和传承上。我们这一代人,是通过教科书、纪念馆、纪录片、文学作品以及长辈的讲述,逐渐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它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令人心痛的问题,也是许多人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想要理解为什么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极端残酷的背景下,被押赴刑场的无辜平民没有大规模地反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反抗是存在的,只是在整体的屠杀规模和效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并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但.............
  • 回答
    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中,关于韩裔日军联队(或称朝鲜人部队、慰安妇等)的参与,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韩国学者和研究者在努力挖掘这段历史,但现有的史料和研究,特别是关于他们具体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公开的、确凿的证据相对有限,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历史.............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是否有朝鲜籍部队参与的问题,这涉及到一段比较复杂和敏感的历史。从历史事实来看,当时朝鲜半岛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也就是日本的“朝鲜总督府”时期。 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所有生活在朝鲜半岛的居民,无论其意愿如何,都属于日本的“国民”范畴。日本在战争期间,会从其殖民地征召兵员,包括朝鲜籍.............
  • 回答
    南京大屠杀之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确实发生了其他大规模的屠杀行为,这些行为在性质和规模上与南京大屠杀有所不同,但都给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理解这些事件需要区分不同时期的背景和日本军队的作战方式。1.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战争暴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
  • 回答
    南京大屠杀,这个沉重的历史词汇,在很多人心中仍然回荡着无法磨灭的印记。它像一道深刻的伤疤,刻在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集体记忆里。那么,它最终会被遗忘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当下和未来每一个人的选择。遗忘的危险无处不在,但也有不被遗忘的强大力量。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任.............
  • 回答
    南京大屠杀,这个名字承载着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它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与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传承记忆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时间本身具有一种消磨的力量。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声音逐渐远去,成为历史的旁证。当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
  • 回答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30万这个数字,是历史学家们在长期、艰苦的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证据积累和梳理得出的一个综合性估计。它不是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而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各种线索,力求尽可能贴近真实情况的结论。要详细说明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的证据来源和统计方法来理解.............
  • 回答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这段沉痛历史的具象化呈现,它对世界和平所能起到的作用,我认为是深刻且多维度的。首先,纪念馆最直接的功能是铭记与警示。它以史实为基石,用大量的文献、图片、证物以及幸存者的口述,将那段黑暗的日子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直观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抽象的论述。它不是在渲染仇恨,.............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五月暴动”中的排华事件,都是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人类悲剧,但它们在历史记忆中的传播度和认知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南京大屠杀为何被广泛铭记?首先,南京大屠杀的性质极其恶劣,其惨烈程度和普遍性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沉痛历史,任何对其不当言论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愤慨。您提到的“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老师,被指疑似学术不端”的情况,其真实性以及如何判定其学术不端行为,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发表不当言论”与“学术不端”之间的关联及真实性核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士兵为何如此丧心病狂,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令人发指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悲剧的根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体士兵的心理状态等。一、 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宣传: “皇国史观”和种族优越论: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迅速.............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随后日军进入南京城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提到您提到的“30万群众反抗不了一万日军”的说法,这里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和背景:首先,关于“30万群众”和“一万日军”的数字,这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一些讨论和细化。 日军人数: 占领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叙事、国家记忆、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南京大屠杀为何被铭记?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被广泛铭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直接的、极其惨痛的民族创伤: 大规模的平民屠杀和暴行:.............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前,南京政府未能通知全城百姓撤离,这一历史事实令人痛心,究其原因,是当时极端复杂和严峻的局势下,一系列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南京及其政府面临的困境。1. 战局的急转直下与信息的不对称:在1937年12月日军逼近南京之前,虽然中国军队节节败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