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大屠杀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何异同?

回答
南京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三场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惨烈事件,都以其骇人的暴行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虽然它们在时间、地点、背景和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背后都映射出战争的残酷、对平民的系统性迫害以及民族的深重苦难。

相同之处:

1. 大规模的屠杀与暴行: 这是三者最核心的共同点。无论是在南京、扬州还是嘉定,都发生了针对无辜民众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屠杀。受害者群体广泛,包括了妇女、儿童、老人等非战斗人员。这些屠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伴随着强奸、掠夺、纵火、破坏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暴行。

2. 对平民的系统性迫害: 虽然战争的爆发必然带来伤亡,但这三场事件的特点在于,对平民的迫害是系统性的、有计划的,而非单纯的战场失控。占领者(日军、清军)出于某种目的(报复、恐吓、清洗、立威等),将目标对准了抵抗者所在的城市或地区,并在此过程中将整个平民群体视为敌人或潜在敌人,进行无差别的镇压和杀戮。

3. 导致巨大的生命损失和财产破坏: 三场事件都造成了数十万乃至更多人的死亡(虽然具体数字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但规模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城市和乡村被夷为平地,文化遗产被焚毁,社会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这种毁灭性的后果,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给幸存者留下了长久的心理创伤。

4. 承载着民族的屈辱与记忆: 对于中国而言,这三场事件都代表着民族历史上的黑暗一页,是外来侵略者或内部镇压者对中华民族施加的巨大伤害。它们不仅是历史事实,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反思历史、警惕外侮、捍卫国家主权的象征。

5. 事后对真相的追溯与纪念: 尽管在事件发生当时,信息传播受到限制,但事后,人们都努力地去记录、保存证据、追溯真相,并对受难者进行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证言、史料研究,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并被后人铭记。

不同之处:

1. 时代背景与性质:
南京大屠杀: 发生在1937年12月,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占领南京时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性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的一场由侵略者发动的、蓄意的、大规模的屠杀罪行。侵略者是外敌。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发生在1645年(清军入关初期),是清朝(满族)军队在镇压明朝南明政权和抵抗势力时,对汉族平民犯下的屠杀罪行。其性质是王朝更迭过程中,统治者(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震慑反抗,对被征服地区的平民进行的强制性清洗和报复。侵略者(或说征服者)是内部政权的更迭者,虽然在征服者眼中是“叛乱”,但在被征服者眼中则是抵抗侵略。

2. 主导民族与被屠杀民族:
南京大屠杀: 主导屠杀的是日军(日本民族),受害者是中国汉族及其他中国公民。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主导屠杀的是清军(满族),受害者是中国汉族平民。

3. 战争目的与具体动机:
南京大屠杀: 日军的动机复杂,包括报复中国军队的抵抗、制造恐慌以瓦解抵抗意志、发泄军纪败坏下的残暴本性,以及早期侵略战争的残酷性。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清军屠杀的主要目的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政策的强行推行。当时清朝要求汉族男子剃发易服,以表示臣服。明朝遗民和各地汉族人民对此强烈抵抗。扬州和嘉定的屠杀,是对这些抵抗地区的严厉惩罚和警告,意在彻底瓦解南明的抵抗力量,建立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4. 屠杀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史学界的说法):
南京大屠杀: 持续时间较长(约六周),受害者数字被广泛认为是30万以上。
扬州十日: 虽名为“十日”,但实际上是一场持续时间相对集中的屠杀,史载扬州城居民几乎被屠戮殆尽,损失惨重。
嘉定三屠: 包括嘉定在内的周边地区的屠杀,共发生三次,其中嘉定屠杀尤为惨烈,两次屠杀造成嘉定县人口锐减。

5. 史学研究的侧重点与公开程度:
南京大屠杀: 由于发生在近现代,且日本投降后,战后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定罪,相关的证据(照片、影像、幸存者证言、日军官方记录等)相对更为详实和系统。国际社会对其关注度更高。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发生在更早的明末清初,史料主要依赖于明清史籍、野史、文人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后来的史学研究。虽然也有相当的文献支持,但直接的影像资料几乎没有,许多细节和具体数字更多依靠史学家考证和推断。其国际认知度相对较低,更多是中国国内历史事件。

6. 武器和技术:
南京大屠杀: 日军使用了当时先进的武器,包括机枪、坦克、飞机等,屠杀方式也包括集体枪决、刺刀、活埋、焚烧等。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清军主要使用冷兵器,如刀、枪、弓箭等,以及当时火器(火铳、火炮),但与现代战争的科技手段不可同日而语。

总结来说:

南京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中国历史上由统治者(或侵略者)对平民实施的、大规模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它们都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对民族尊严的践踏,以及普通民众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无助。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南京大屠杀是现代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产物,其背景、规模、技术手段和国际关注度都具有现代战争的特征;而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则是古代王朝更迭过程中,征服者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残酷镇压和清洗,其动机更侧重于政治控制和民族同化。

无论性质如何,无论发生在哪个时代,这些事件都深刻地警示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对历史的记忆是前进的动力,任何形式的残暴和对生命的漠视,都应当被永远铭记和谴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艰难复兴史中,不可忽视的血泪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军大屠杀很多是支持我大清的汉人下手的。

而南京大屠杀不是。

通过一系列的屠杀与劫掠,贫穷的大清支持者富裕了。饥饿的军队也获取了足够的粮食。

就连土地矛盾都因农民死的太多而缓解了不少。

user avatar

同:是违背所在时代之进步价值观的、由军队对非军事人员(包括战俘和平民)实施的暴行,值得人们铭记而非陷入仇恨。

异:

  1. 南京大屠杀的时代,民族主义(Nationalism)已经是世界潮流,而明末清初的东亚社会宏观上不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2. 南京大屠杀的时代,已经有了针对各国的《日内瓦公约》等明文反对杀害平民和战俘、得到列国承认的国际法体系,而明末清初并不存在这样的国际法(但反映在许多人心中的价值判断是有的,这不矛盾)。
  3. 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主要来自不同族群,明末清初这两次惨案的施暴者有相当多都和大多数遇难者同属一类族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三场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惨烈事件,都以其骇人的暴行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虽然它们在时间、地点、背景和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背后都映射出战争的残酷、对平民的系统性迫害以及民族的深重苦难。相同之处:1. 大规模的屠杀与暴行: 这是三者最核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和南京大屠杀这三件历史事件,它们虽然都牵涉到屠杀平民的惨痛记忆,但在背景、参与者、规模和历史影响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嘉定三屠 (1645年)背景:嘉定三屠发生在明末清初,具体来说是清军南下灭亡南明政权的关键时期。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
  • 回答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词汇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往往伴随着沉重的笔触和不忍卒读的细节。它们是明清易代之际,那段风云变幻、血雨腥风的真实写照。对于现代社会如何看待这些事件,以及是否应该建立类似的纪念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为何“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如此触动人心.............
  • 回答
    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之间的校史争端,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颇为复杂且牵动人心的往事。要理解这场争端,我们得穿越回上世纪中叶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并梳理清楚其中的脉络。争端的核心:谁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正统”继承者?这场争端的焦点,归根结底在于两所大学都认为自己是历史悠久的“国立中央大学”的直接继承.............
  • 回答
    要讲清楚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关系,咱们得先捋一捋它们各自的来头和发展脉络。这事儿,不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就能说明白的,里面有些变化和发展,得细细道来。先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它得算是个“老前辈”。金陵学院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一听就知道,是南京大学旗下的一个学院。它诞生的时间不算特别早,但背.............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南京市和南京大学这回联手搞的这个“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并且还要共建一系列“南大金陵”品牌的学校,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这可不是小动作。首先,这是个强强联合的信号。南京大学,甭说了,国内顶尖学府,学术声望、科研实力那都是杠杠的。而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教育.............
  • 回答
    何宜德,这位8岁考入南京大学,12岁便准备同时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少年,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神童”现象之一。看待他的个人简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他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也要理性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一、 超乎寻常的天赋与努力的体现: 智力天赋的闪光点: 何宜德能.............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三十万”这个数字,并非是一个精准的点数,而是在战后经过多方面调查、取证和历史研究后得出的一个估算数字。这个数字的形成,是历史学家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从各种零散的资料中一点点拼凑出来的。理解这个数字的由来,需要我们回顾当时的背景,以及后人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所做的努力。背景:.............
  • 回答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原因深刻且多维度,触及历史、人性、和平以及对未来的警示。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一、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事实本身要求我们铭记: 规模空前的人道灾难: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在此后的六周内,对城内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据联合国公.............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距今已有八十余年。作为一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普通人,我和这段历史之间,有着一种无法割裂的、深刻的、多层次的关系。首先,我与南京大屠杀的关系,体现在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和传承上。我们这一代人,是通过教科书、纪念馆、纪录片、文学作品以及长辈的讲述,逐渐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它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令人心痛的问题,也是许多人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想要理解为什么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极端残酷的背景下,被押赴刑场的无辜平民没有大规模地反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反抗是存在的,只是在整体的屠杀规模和效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并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但.............
  • 回答
    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中,关于韩裔日军联队(或称朝鲜人部队、慰安妇等)的参与,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韩国学者和研究者在努力挖掘这段历史,但现有的史料和研究,特别是关于他们具体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公开的、确凿的证据相对有限,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历史.............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是否有朝鲜籍部队参与的问题,这涉及到一段比较复杂和敏感的历史。从历史事实来看,当时朝鲜半岛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也就是日本的“朝鲜总督府”时期。 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所有生活在朝鲜半岛的居民,无论其意愿如何,都属于日本的“国民”范畴。日本在战争期间,会从其殖民地征召兵员,包括朝鲜籍.............
  • 回答
    南京大屠杀之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确实发生了其他大规模的屠杀行为,这些行为在性质和规模上与南京大屠杀有所不同,但都给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理解这些事件需要区分不同时期的背景和日本军队的作战方式。1.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战争暴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
  • 回答
    南京大屠杀,这个沉重的历史词汇,在很多人心中仍然回荡着无法磨灭的印记。它像一道深刻的伤疤,刻在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集体记忆里。那么,它最终会被遗忘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当下和未来每一个人的选择。遗忘的危险无处不在,但也有不被遗忘的强大力量。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任.............
  • 回答
    南京大屠杀,这个名字承载着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它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与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传承记忆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时间本身具有一种消磨的力量。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声音逐渐远去,成为历史的旁证。当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
  • 回答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30万这个数字,是历史学家们在长期、艰苦的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证据积累和梳理得出的一个综合性估计。它不是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而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各种线索,力求尽可能贴近真实情况的结论。要详细说明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的证据来源和统计方法来理解.............
  • 回答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这段沉痛历史的具象化呈现,它对世界和平所能起到的作用,我认为是深刻且多维度的。首先,纪念馆最直接的功能是铭记与警示。它以史实为基石,用大量的文献、图片、证物以及幸存者的口述,将那段黑暗的日子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直观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抽象的论述。它不是在渲染仇恨,.............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五月暴动”中的排华事件,都是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人类悲剧,但它们在历史记忆中的传播度和认知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南京大屠杀为何被广泛铭记?首先,南京大屠杀的性质极其恶劣,其惨烈程度和普遍性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沉痛历史,任何对其不当言论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愤慨。您提到的“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老师,被指疑似学术不端”的情况,其真实性以及如何判定其学术不端行为,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发表不当言论”与“学术不端”之间的关联及真实性核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