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京大屠杀被铭记,而印尼98年屠杀华人却鲜有提及?

回答
南京大屠杀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五月暴动”中的排华事件,都是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人类悲剧,但它们在历史记忆中的传播度和认知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南京大屠杀为何被广泛铭记?

首先,南京大屠杀的性质极其恶劣,其惨烈程度和普遍性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侵略战争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的一部分。日本军队在占领中国的首都南京后,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六周的系统性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这不仅仅是零星的暴行,而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种族灭绝行为。
记录的完整性和国际关注度: 由于南京大屠杀发生在近代,当时已经有相对完善的文字记录、照片和影像资料。许多亲历者、幸存者以及当时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记者等留下了宝贵的证词。国际社会在战后也对此案进行了调查和审判,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的审判就包含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这些都为后世铭记这段历史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
民族情感和国家叙事的推动: 对于中国而言,南京大屠杀是民族遭受屈辱和苦难的象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这段历史的教育和纪念。通过修建纪念馆、出版书籍、拍摄影视作品等方式,持续向国内外传播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旨在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并强调和平的重要性。这种国家层面的、有组织的叙事和教育是其广为人知的重要原因。
学术研究的深入: 中外学者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从历史、法律、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分析,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的传播也加深了公众的了解。
文化作品的传播: 许多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将这段历史带入公众的视野,触动了无数人的情感,使得这段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印尼98年“五月暴动”中的排华事件为何鲜有提及?

相比之下,印尼1998年“五月暴动”中的排华事件,虽然同样是严重的针对特定族群的暴力行为,但在国际和国内的叙事中却相对“沉默”。这背后同样有多重复杂因素。

事件的性质与背景: 1998年的印尼正值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化。苏哈托政权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最终被迫下台。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爆发,包括纵火、抢劫、性侵和杀戮。虽然这是针对特定族群的暴力,但其发生的背景是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使得事件的性质被部分解读为社会动荡的后果,而非单纯的“种族屠杀”。
缺乏充分的国际干预和审判: 与二战后的审判不同,1998年印尼的事件并未引起国际社会如此大规模的介入和追责。尽管有外国记者和人权组织进行了报道和关注,但并未形成像南京大屠杀那样,通过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模式。印尼国内也曾进行过一些调查和审判,但被认为力度不足,且缺乏独立性,难以令人信服。
印尼国内的“禁忌”与回避: 对于印尼政府和部分印尼民众来说,1998年的事件是一个难以启齿的伤疤。为了维护国家形象、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官方叙事倾向于淡化甚至回避这段历史,或者将其归咎于“个别分子”的行为,而非系统性的种族迫害。许多当事人和幸存者也因为恐惧、创伤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选择沉默。
华人群体的脆弱与离散: 居住在印尼的华人虽然数量庞大,但在政治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形成强大的集体声音来推动对事件的追责和历史记忆的传播。在事件发生后,许多华人选择移民海外,进一步削弱了其在国内集体发声的能力。
信息传播的障碍与选择性关注: 在信息传播方面,许多关于印尼排华事件的记录和报道,在一些西方媒体中,可能更多地被放在“亚洲金融危机下的社会动荡”这个框架下讨论,而较少被突出其“种族灭绝”或“排华”的直接性质。同时,相比于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重要战役的一部分,其历史的宏大叙事和国际影响力,印尼事件的传播范围相对有限。
缺乏国家层面的持续性纪念与教育: 在中国,国家层面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和教育是持续且深入的。而印尼的华人社群,虽然在一些地方有零星的纪念活动,但缺乏一个强大且统一的国家级力量来推动对1998年事件的系统性铭记和教育。

总结来看,南京大屠杀之所以被广泛铭记,是因为其事件本身的极端残暴性、完整的历史证据、战后的国际审判以及中国政府和民间持续的叙事与教育推动。而印尼98年排华事件则因为其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印尼国内的回避态度、国际社会的干预有限、华人社群的相对弱势以及信息传播的障碍等多重原因,导致其在历史记忆中的传播度和认知度不如南京大屠杀那样广泛和深刻。

这并不是说印尼的悲剧不值得铭记,而是说明了历史记忆的形成和传播受到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及其在不同社会中的呈现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共党X事,满印尼撒护照,求着让他们回来,结果台湾那边造谣说上大陆船回中国就把你清算家产查抄,只有极少部分回来了,风头过去之后有些回印尼了,有些现生活在福建和广东。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台湾当局更令人作呕的政府,自己不安排船救华人,还散布谣言造成更多华人无法得到正确的救援信息,最终死亡。

转个干货,评论里面有些人不是要出处么,给你们出处。台湾人自己编的《苏加诺时代印尼排华史实》,连文章都是对岸写的,这总不需要再质疑了吧。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就是真相,你洗不动的。








台湾当局曾多次参与印尼对华人的大屠杀


  印度尼西亚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有三次针对华人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而这三次大屠杀,都与台湾当局的直接和间接帮助分不开。

  第一次大屠杀,9.30事件。

  50、60年代初的印尼政府本来是很亲中国大陆的,与新中国建立有外交关系。印尼能独立成功本来就有中国的影子,所以印尼独立之父苏加诺掌权后,印尼和中国大陆的关系是很不错的。当时印尼华人持有中国护照的只有不到一万人,大部分华人仍选择印尼国籍,另一部分华人则持有印尼、中华民国(台湾)双重国籍,这部分华人是反共亲台的。1963年发生了9.30事件后,印尼陆军在苏哈托指挥下政变,打败了忠于政府的印尼空军和海军,推翻了苏加诺总统。苏哈托夺取了最高权力后,开始了印尼军人主政长达30多年的历史。苏哈托之所以政变成功,与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秘密支持有很大关系。

  苏哈托上台得到美国和台湾当局的这么多的支持,自然要有所回报,这就是60年代印尼第一次反华的背景。苏哈托以反共为名,大批屠杀华人,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和印尼亲台华人不但为苏加托政权提供大量武器弹药,还利用自己熟悉华人社会的特点,为苏哈托提供情报和大量的华人名单,使得不熟悉华人社会的印尼军警可以准确地捕杀亲中国大陆的华人。

  苏哈托政变并开始大屠杀后,所有持有中国护照的人大都躲进了中国大使馆,最后大约有9万多旅居印尼的中国人和亲中的华侨逃回了大陆。而未能及时逃离的华人,除了那部分亲台湾的,大都被台湾情报机构和当地反中华人交给了印尼人加以甄别、关押或杀害。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把这段时间的印尼称为“20世纪最惨的集体谋杀”,估计有50万名 “左翼分子”被杀,另有60万名未经任何审判被关进牢里。

  第二次大屠杀,“红碗事件”

  自1967年10月开始,印尼当局将西加里曼丹与马来西亚交界处一片广袤的土地划为 “红线区”,强迫居住在该区域内的华人往山口洋、坤甸等都市迁移;印尼军方还散布摇言,指称有9名大雅族(印尼高山原住民)的长老被华人所杀,挑起了针对华人的“红碗事件”,再次导致大批华人被屠杀。

  “红碗事件”发生后,中国大陆的使馆留守人员一面进行外交交涉,一面通知当地的华人社团,到使馆避难。但是这个时候,台湾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与印尼军事独裁政府的关系,保证印尼军事独裁政府的威信,避免华人逃难影响印尼军事当局的统治,竟然向印尼华人社团发出电报,要求当地华人不要逃难,不要参加中国组织的 “撤侨”,要“想尽各种办法留在印尼”当地。

  为了执行电文的精神,台湾军事情报机构在印尼的工作人员组织人力,在印尼当局的配合下,对逃难的华人进行诱骗和堵截,千万百计阻止他们前往中国大使馆避难。

  这场由印尼当局策划,由台湾当局帮助实施的大屠杀,导致整个加里曼丹拉力、昔焦窝、打腊、沙那京一带的华人几乎全被灭绝,数十万华人,仅仅只有5000多人成功摆脱了台湾情报人员和印尼军警匪徒的阻截,逃入中国大使馆避难而获得幸存。

  第三次大屠杀,台湾又成帮凶

  1998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苏哈托政权面临危机,为了转移社会矛盾,苏哈托政权再次祭起了种族灭绝的法宝。

  中国大陆通过自己的情报渠道,已经提前获得了印尼又要开始大屠杀的消息,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华人社团的头目,大都是亲台湾反中国大陆的(亲中国大陆的都被杀了),而且可能还兼具台湾军事情报机构人员和印尼华人社团双重身份。中国驻印尼使馆人员情急之下,直接赶往当地华人社团领袖家中请求见面,欲将大屠杀的消息告诉他们,以便及时组织疏散逃难。不料当地华人社团领袖,竟然拒绝见面,中国外交人员在紧急之下,直接破门闯入,将印尼当局即将开始大屠杀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请他们赶紧利用手中掌握的人员信息和渠道组织疏散逃难。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最令人愤怒的事情了,当地亲台华人社团头目,在请示了台湾当局后,竟然将中国外交人员上门告知情报的事情向苏哈托政权进行了汇报。

  苏哈托大怒,下令立即提前开始实施屠杀计划,一时间,整个雅加达和印尼全国,血雨腥风,无数华人的生命财产,都被葬送。可怜当地亲台湾的华人,被台湾和当地反中国亲台湾的华人社团头目出卖,事前竟一点消息都没得到,而且最可气的是,由于当地亲台华人社团头目的阻挠和欺骗,一些印尼华人以为印尼暴徒不会杀他们(因为他们是亲台湾反中国的),而且台湾也会派人接应他们,而拒绝撤离,甚至也拒绝登上绘有中国五星红旗的飞机,结果惨遭杀害。

  由于实际掌握了当地华人名单和信息的台湾情报机构的阻挠和出卖,印尼当地华人在屠杀开始前,只有少数人能及时得到中国使馆人员的通知,而且仅仅只有300名印尼华人在屠杀时赶往中国使馆进行登记寻求帮助。与之对比的是,大屠杀开始后,所有持有中国大陆护照的3722名华侨全部生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五月暴动”中的排华事件,都是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人类悲剧,但它们在历史记忆中的传播度和认知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南京大屠杀为何被广泛铭记?首先,南京大屠杀的性质极其恶劣,其惨烈程度和普遍性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叙事、国家记忆、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南京大屠杀为何被铭记?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被广泛铭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直接的、极其惨痛的民族创伤: 大规模的平民屠杀和暴行:.............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被称为“国耻”而非“国难”,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的区分。理解这种区分,需要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历史事件的性质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心理和国家认同来分析。1. 词语本身的含义区分: 国难 (Guó nàn): 指国家遭受的灾难。这个词语侧重于事件本身带来的普.............
  • 回答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原因深刻且多维度,触及历史、人性、和平以及对未来的警示。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一、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事实本身要求我们铭记: 规模空前的人道灾难: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在此后的六周内,对城内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据联合国公.............
  • 回答
    看待19岁网民为博取关注,故意发布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言论被刑拘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对这种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惨痛记忆,是无数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悲剧。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任何形式的亵渎和挑衅。这名19岁网民的行为,不仅仅是“口无遮拦”或者“年轻不懂事”,而是.............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前,南京政府未能通知全城百姓撤离,这一历史事实令人痛心,究其原因,是当时极端复杂和严峻的局势下,一系列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南京及其政府面临的困境。1. 战局的急转直下与信息的不对称:在1937年12月日军逼近南京之前,虽然中国军队节节败退.............
  • 回答
    要回答“西方国家为什么对南京大屠杀反映冷淡”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并非简单的“冷漠”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反映冷淡”的含义。如果将其理解为西方主流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度、认知度和情感投入不如对一些其他历史事件,那么这.............
  • 回答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尤其是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其极端民族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以及战争机器的野蛮逻辑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其根源和过程。一、 侵略战争的背景与逻辑:首先,南京大屠杀的发生,是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直接延续。1.............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的复杂情感和价值判断。确实,很多人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会感到强烈的悲愤,认为日本人的行为极其残忍,而在谈及广岛原子弹时,一部分人则会认为美国的做法是必要的,甚至是为了结束战争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感受的差异,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双重.............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唐生智没有受到指责?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对历史责任分摊和当时复杂局面的一个探究。首先,要明白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角色。他是当时守卫南京的最高军事长官,作为军事指挥官,他的决策和部署自然会受到关注。然而,将南京沦陷的全部责任,或者说像大屠杀这样的暴行,完全归.............
  • 回答
    关于部分日本民众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的“真相”与“解释”之争: 质疑史料和证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部分右翼和保守派观点: 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官方记录、国民党军队的报.............
  • 回答
    对于张纯如女士及其著作《南京大屠杀》遭受攻击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民族情感以及学术争议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的呈现与解读的争议 张纯如的勇气与直接: 张纯如女士,一位美籍华人,之所以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南京大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令人心痛的问题,也是许多人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想要理解为什么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极端残酷的背景下,被押赴刑场的无辜平民没有大规模地反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反抗是存在的,只是在整体的屠杀规模和效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并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但.............
  • 回答
    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士兵为何如此丧心病狂,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令人发指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悲剧的根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体士兵的心理状态等。一、 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宣传: “皇国史观”和种族优越论: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迅速.............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随后日军进入南京城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提到您提到的“30万群众反抗不了一万日军”的说法,这里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和背景:首先,关于“30万群众”和“一万日军”的数字,这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一些讨论和细化。 日军人数: 占领南.............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和“白起屠杀流芳百世”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是“双标”,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评价方式。首先,我们来审视这两个事件: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性质: 这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我们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个别人的“丧心病狂”,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社会的深层土壤和战争环境所形成的合力。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军国主义的狂热思想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段历史如同深埋的刺,时刻提醒着幸存者和后辈们所遭受的苦难。对于中国人是否应该因此而憎恨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情感、政治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当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正视历史的真相。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浩劫,发生于1937.............
  • 回答
    日本国内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很难用单一的“是”或“否”来概括。这种复杂性源于历史记忆的形成、政治解读的差异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主流观点与官方立场:从官方层面来看,日本政府承认在过去的一场战争中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在涉及南京事件时,日本政府的官方表述通常是“.............
  • 回答
    “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确实没什么印象”这个说法,不能简单地说“是事实”,但可以理解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官方叙事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南京作为首都失陷,南京大屠杀的惨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