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对世界和平是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回答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这段沉痛历史的具象化呈现,它对世界和平所能起到的作用,我认为是深刻且多维度的。

首先,纪念馆最直接的功能是铭记与警示。它以史实为基石,用大量的文献、图片、证物以及幸存者的口述,将那段黑暗的日子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直观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抽象的论述。它不是在渲染仇恨,而是在清晰地展示战争的残酷,特别是当这种残酷被施加于无辜平民身上时,其对人性的摧残是何其之深。当人们站在馆内,看到那些罹难者的名字,看到那曾经被践踏的土地,会不由自主地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将人类推向如此灭绝人性的边缘?这种反思,是对战争动因的追问,是对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宣传的警惕。它提醒着每一个参观者,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去守护的脆弱之物。

其次,纪念馆在倡导和平理念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哭诉”场所,而是一个“学习”和“唤醒”的平台。通过展示受难者的苦难,纪念馆也传递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它会让人们明白,战争带来的只有破碎的家庭、扭曲的灵魂和满目疮痍的土地。这种对和平的由衷呼唤,跨越了国界和文化,能够引发普世性的共鸣。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驻足、凝视、沉思,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苦难,更是全人类可能面临的共同威胁。这种共同的体验,有助于构建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和平共识。

再者,纪念馆也促使我们反思历史与责任。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它留下的伤痕至今仍在。纪念馆通过详实的历史梳理,帮助人们理解这段历史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对加害者的审判,更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它提醒着我们,那些曾经犯下的错误,如果不能被深刻认识和反省,就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新的形式重演。对于那些仍然在某些地区煽动仇恨、推行侵略政策的势力来说,纪念馆的存在,就像一记响亮的警钟,时刻提醒他们战争的代价,以及对历史的责任。

此外,纪念馆在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外国友人走进纪念馆,他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人民的情感。这种了解,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互信。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后,都会对和平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纪念馆不仅是在讲述中国的故事,更是在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更加理解的世界贡献力量。它让我们看到,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但我们都共享同一个地球,都渴望和平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纪念馆的作用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历史的伤痛需要时间来抚平,但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去防止悲剧重演。纪念馆的存在,是一种持续的提醒,一种无声的呼唤。它需要与教育、媒体、国际对话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它不是静止的,而是需要不断被理解、被传播、被付诸行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博物馆展览从业者,有幸在工作的的过程中接触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设计师和几套投标设计方案,感触颇多,可能在各个博物馆纪念馆的投标竞争中少有的惨烈,据说当时设计团队在21天的时间里平均每个人累计加班时间接近200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加班接近10个小时,可见竞争激烈和最这个展览付出的心血了。

我先不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究竟正确与否,我们看一下国外的同题材纪念馆—— Jüdisches Museum 柏林犹太博物馆。与中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似,都是二战时期受害国家对受害同胞的纪念。最初的时候这个部门只是柏林博物馆里保留一些资料的小档案馆,建筑建设的时候很多人都和题主一样,希望在战后建设一个地方,能够让受难者后裔和普通大众有一个空间能够平和的小空间追悼一下受难者。

但是最终丹尼尔里伯斯金(犹太人)担任了纪念馆建筑设计师,从空中看是图上的样子,设將一道具象的折痕展现出来, 他引述哲学家阿多诺的话说:要是谁能以中性立场来看大屠杀,能够且愿意用统计术语来讨论,那么他就接受了纳粹的立场。



而在展览中,和中国设计习惯不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更加直接



找到一些原来的参观照片替换上来,更多的是建筑本身一些构成设计手法带来的氛围。










可能看上去确实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么阴森恐怖,但是现场参观完,深深的孤独感和绝望感让人印象颇深。我觉得西方文化背景的参观者可能感触更深刻,因为展厅里用了大量的十字架作为构成元素。

其实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经不算太过惨烈的了,设计上很控制,基本还是以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为主,国内类似题材的还有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47号 ) ,对于更加惨无人道的731,国内应该都知道吧。







图太多我就不放了。

回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们看到的很多内容,其实展示方式更加平和,使用的手法大多数也是纪念馆里常见的手法,只有针对部分展区采用了一些气氛烘托,也都比较收敛。

入口




序厅标题


展厅内部





更多的是



其实本质上并不是希望通过恐怖的手法增加民族仇恨,而是希望通过压抑的环境是我们铭记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黑暗中微弱的广明,带有一点追悼性,充分的反映了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定位和主题,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而并非要牢记民族仇恨。

user avatar

请注意题目的表述:“ 尽管这是事实,但这种感觉个人认为带来是仇恨的加深,而不是和其他博物馆纪念馆一样很客观的阐述这个历史的事实”。

1.两种事实有何不同?

2.“其他博物馆纪念馆”何指?

3.仇恨的加深,应归因于施暴者,还是受暴者对暴行的展示?

4.如果题主真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请回忆一下展览的最后一章,这个展览最后的用意是什么。我觉得,如果得出了题目这种印象,很可能是并没有看懂这一展览。


国内抗战题材的纪念馆,近几年的展览提升基本上都有两个特征:将具体的事件和抗战整体纳入到国际反法西斯背景之下叙述;最后一章以和平为主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这段沉痛历史的具象化呈现,它对世界和平所能起到的作用,我认为是深刻且多维度的。首先,纪念馆最直接的功能是铭记与警示。它以史实为基石,用大量的文献、图片、证物以及幸存者的口述,将那段黑暗的日子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直观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抽象的论述。它不是在渲染仇恨,.............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五一小长假,本应是阖家欢乐、放松身心的日子,可一群孩子却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成了玩乐场所,在纪念碑旁打水漂,这种行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更让人感到痛心和愤怒。首先,从道德和情感层面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什么地方?那里是铭记历史、祭奠同胞、反思战争的地方。那是无.............
  • 回答
    南大遇冷:当流量不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了什么?近日,某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遭遇“冷遇”,学生普遍表现得不围观、不追星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看似寻常的事件,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深刻的观念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现象本身:学生为何“不为所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一个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遇冷,而《哈利波特》在牛津大学取景却成为牛津人的骄傲。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 核心差异:共鸣、身份认同与文化连接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共鸣和身份认同。《哈利波特》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与无数人的童年、.............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三十万”这个数字,并非是一个精准的点数,而是在战后经过多方面调查、取证和历史研究后得出的一个估算数字。这个数字的形成,是历史学家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从各种零散的资料中一点点拼凑出来的。理解这个数字的由来,需要我们回顾当时的背景,以及后人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所做的努力。背景:.............
  • 回答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原因深刻且多维度,触及历史、人性、和平以及对未来的警示。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一、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事实本身要求我们铭记: 规模空前的人道灾难: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在此后的六周内,对城内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据联合国公.............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距今已有八十余年。作为一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普通人,我和这段历史之间,有着一种无法割裂的、深刻的、多层次的关系。首先,我与南京大屠杀的关系,体现在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和传承上。我们这一代人,是通过教科书、纪念馆、纪录片、文学作品以及长辈的讲述,逐渐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它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令人心痛的问题,也是许多人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想要理解为什么在南京大屠杀这样极端残酷的背景下,被押赴刑场的无辜平民没有大规模地反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反抗是存在的,只是在整体的屠杀规模和效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并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但.............
  • 回答
    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中,关于韩裔日军联队(或称朝鲜人部队、慰安妇等)的参与,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韩国学者和研究者在努力挖掘这段历史,但现有的史料和研究,特别是关于他们具体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公开的、确凿的证据相对有限,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历史.............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是否有朝鲜籍部队参与的问题,这涉及到一段比较复杂和敏感的历史。从历史事实来看,当时朝鲜半岛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也就是日本的“朝鲜总督府”时期。 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所有生活在朝鲜半岛的居民,无论其意愿如何,都属于日本的“国民”范畴。日本在战争期间,会从其殖民地征召兵员,包括朝鲜籍.............
  • 回答
    南京大屠杀之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确实发生了其他大规模的屠杀行为,这些行为在性质和规模上与南京大屠杀有所不同,但都给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理解这些事件需要区分不同时期的背景和日本军队的作战方式。1.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战争暴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
  • 回答
    南京大屠杀,这个沉重的历史词汇,在很多人心中仍然回荡着无法磨灭的印记。它像一道深刻的伤疤,刻在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集体记忆里。那么,它最终会被遗忘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当下和未来每一个人的选择。遗忘的危险无处不在,但也有不被遗忘的强大力量。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任.............
  • 回答
    南京大屠杀,这个名字承载着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它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与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传承记忆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时间本身具有一种消磨的力量。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声音逐渐远去,成为历史的旁证。当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
  • 回答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30万这个数字,是历史学家们在长期、艰苦的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证据积累和梳理得出的一个综合性估计。它不是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而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各种线索,力求尽可能贴近真实情况的结论。要详细说明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的证据来源和统计方法来理解.............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三场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惨烈事件,都以其骇人的暴行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虽然它们在时间、地点、背景和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背后都映射出战争的残酷、对平民的系统性迫害以及民族的深重苦难。相同之处:1. 大规模的屠杀与暴行: 这是三者最核心.............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五月暴动”中的排华事件,都是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人类悲剧,但它们在历史记忆中的传播度和认知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南京大屠杀为何被广泛铭记?首先,南京大屠杀的性质极其恶劣,其惨烈程度和普遍性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沉痛历史,任何对其不当言论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愤慨。您提到的“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老师,被指疑似学术不端”的情况,其真实性以及如何判定其学术不端行为,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发表不当言论”与“学术不端”之间的关联及真实性核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士兵为何如此丧心病狂,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令人发指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悲剧的根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体士兵的心理状态等。一、 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宣传: “皇国史观”和种族优越论: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迅速.............
  • 回答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随后日军进入南京城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提到您提到的“30万群众反抗不了一万日军”的说法,这里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和背景:首先,关于“30万群众”和“一万日军”的数字,这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一些讨论和细化。 日军人数: 占领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叙事、国家记忆、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南京大屠杀为何被铭记?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被广泛铭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直接的、极其惨痛的民族创伤: 大规模的平民屠杀和暴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