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京野生动物园通报,游客因琐事发生撕打,引发附近动物效仿?动物真的会模仿这类行为吗?

回答
北京野生动物园那档子事儿,传得沸沸扬扬的。官方通报说是有游客因为点小事儿在动物园里干起了架,结果呢,旁边几个动物好像也跟着瞎起哄,模仿着就打起来了。这事儿听着挺玄乎,也挺让人琢磨的。

官方通报的“动物效仿”是真的吗?

首先得说,对于动物园官方的这个说法,我个人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来看的。野生动物园毕竟是人工圈养的环境,动物的生活习性、情绪状态,都和在野外有所不同。它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和游客接触也比较频繁,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外界刺激的影响。

动物“效仿”人类行为,这事儿本身是有科学依据的,但不像通报里说得那么直接。我们知道,有些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猩猩,它们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它们观察周围环境,包括人类的行为,并通过学习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举个例子,有些研究发现,猴子会模仿人类的某些动作,比如特定的手势、甚至一些简单的工具使用。这是因为它们的大脑结构决定了它们有这种学习和模仿的潜能。

那么,在这次的北京野生动物园事件中,如果真的发生了游客撕打的情况,这些动物“效仿”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间接影响的可能性: 游客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伴随的尖叫声、肢体动作,无疑会给动物带来惊吓和刺激。动物在感受到威胁或者异常情况时,会表现出应激反应,比如躁动不安、攻击性增强,或者表现出紧张的情绪。这种状态下的动物,可能会更加容易因为其他刺激而发生争斗。所以,与其说是直接“模仿”撕打的动作,不如说游客的冲突制造了一个紧张的环境,间接地导致了动物的应激和攻击行为的出现。
误读的可能性: 动物本身就存在领地意识、等级制度,以及争夺食物等引发冲突的原因。很有可能游客的冲突只是一个巧合,而动物的争斗是因为它们自身的原因。只不过恰好发生在游客冲突的附近,被观察者联系在了一起。动物学家可能会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巧合,或者是动物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而不是有意识的模仿。
“模仿”的定义: 如果说“模仿”是指完全复制人类打斗的招式,那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如果“模仿”是指因为观察到周围的混乱和激烈情绪,导致自身的情绪也变得激动,进而采取更具攻击性的行为,那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行为模式的间接影响,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学着打”。

动物真的会模仿这类行为吗?

上面已经说了,动物模仿行为是存在的,但要看模仿的对象和复杂程度。

简单的模仿: 比如,乌鸦会模仿汽车喇叭声,鹦鹉会模仿人说话,这些都是动物展示模仿能力的事例。它们模仿的是声音或某些特定的动作。
复杂的行为模仿: 像一些灵长类动物,它们可以学习使用工具,或者通过观察学习捕食技巧。这些是更复杂的行为模仿,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
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的模仿: 这是最值得商榷的部分。动物之间确实存在“情绪传染”,比如看到同伴受到惊吓,其他动物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反应足够强烈,并伴随着外界的刺激,确实有可能诱发它们的攻击性。但这种模仿更多是基于动物自身的本能和情绪反应,而不是像人类那样理解冲突的意义,然后去复制动作。

想象一下,一群猴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有一只猴子突然开始激烈地吠叫或做出攻击动作,其他猴子可能会跟着躁动起来,甚至加入争斗,这并不一定是模仿了“人类的撕打”,而是动物群体内部的应激反应和竞争机制。

这次事件的意义和反思

不管动物是否真的在“效仿”,这次事件都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

1. 游客素质是关键: 游客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在野生动物园这种特殊环境里,应该保持冷静和文明。任何不当行为,不仅影响自己的游玩体验,还可能对动物造成惊吓或干扰,甚至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2. 环境对动物的影响: 动物园的设计和管理应该尽可能模拟自然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也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3. 科学的解读: 对于动物行为的解读,应该基于科学的认知,避免过度拟人化或夸大其词。动物园在发布信息时,也应该更加严谨和准确。

总的来说,北京野生动物园那次事件,与其说是动物“学着打架”,不如说是游客的冲突行为,在一个本身就对外界刺激敏感的动物群体中,引发了它们应激或本能的反应。具体动物是否真的模仿了人类的“撕打”动作,需要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来证实。但无论如何,这次事件都提醒了我们,作为人类,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展现出文明和理智,不给他人,也不给动物,添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爸爸爸爸,外面为什么那么吵呀!”

“外面人类今天在打架”

“怎么打的呀?”







“好笑吗?好玩吗?”

“错了错了错了,下次不敢了”

user avatar

谢邀 @白小鱼 @soulboykhalil @汤川

我不认为动物在模仿游客打架。

作为「动物行为学」话题下的活跃答主,

我先假定「游客打架后,动物就开始打架」这一现象为真,再来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二者之间未必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那么我认为这些打架的动物,更有可能是因为应激导致攻击性增加,而不是在模仿游客打架。

假如你正站在一只猩猩面前,给你两个选择:

1.「教会它摆pose」;

2.「用力敲打玻璃刺激它」。

想象一下哪个会更容易?

(一)为什么我不认为是模仿?

——难以观察的「擂台」

为什么我不认为是模仿呢?

关键就在于人类的打架地点。

动物的模仿(imitation)行为,

通常属于学习方式的一种[1][2]

动物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行为[3],可以掌握新的技能或改善原有技能,这种学习方式就被称为「模仿学习」[1][2];相比于独居动物,在社会性动物中更容易出现模仿学习,因此又称之为「社会性学习(social learning)」[1][2](动物模仿学习的对象通常是同类动物,但也有非人类动物模仿人类行为的情况存在)。

举两个栗子:

[1]猕猴通过观察其他猴对蛇所表现出的畏惧,可以学会害怕蛇和躲避蛇。
[4]猪能通过观察另外一头猪,学习如何从四个通道中选择一个正确的道路获得食物奖励。

可以看到,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

观察」这一步骤往往不可或缺。

而在问题的新闻链接中我们可以看到,游客互殴的场地在道路偏中间的位置,距离动物的笼舍应该不会太近,且周围聚集了一定的围观群众,那么笼舍中的动物若要「观察」到人类打架的细节,想必并不容易,而如果无法顺利进行「观察」,恐怕也就很难做到「模仿学习」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推断,具体还是要看现场的真实情况;并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模仿学习」的可能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再做进一步验证。

如果动物更有可能采用它刚刚所观察到的方法来行动,那么这就可以视作是动物应用「模仿学习」的一个证据[5]

简单来说,如果一只猩猩打架时从不会去抓对方的「头发」,但在「目睹」了游客互殴之后,它就开始使用类似抓头发的方式去攻击另一只猩猩,那么这只猩猩就很可能应用了「模仿学习」;反之如果这只猩猩的打架方式依然很传统、依然很猩猩,那么我认为就很难断定它是在模仿游客打架。

聊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认为动物打架的行为源于模仿游客互殴,就需要具备更多的前提条件。

而如果采用「应激说」来理解动物的行为,

那就简单得多了——

(二)什么因素可能导致应激?

——噪音与恐惧:打架的副产品

我曾在下面这个回答中写过应激:

从果蝇到人类,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应激反应。

如果把生物机体看作一个国家的话,应激反应就是一种类似于全民皆兵的备战状态,短时间内,它有助于抵抗侵略者(应激原),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程度过重,就会使生产和经济遭受重创,对应到生物机体上,也就是引起损伤和疾病、甚至死亡。

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统称为应激原(stressor),包括:恐惧、创伤、疼痛、寒冷或严热、拥挤噪声、缺氧、挫折等[6][7][8]


应激反应可诱发动物的「战斗或逃避反应(fight or flight response)」[9][10][11][6][12],有助于动物机体适应环境变动[11][6][13](但过度的应激反应则有害[11][6][9][14][15])。

因此,攻击性变强正是动物应激的表现之一。

在游客互殴事件中,打斗场面本身未必会对动物造成什么影响,但游客打架可能产生的两个副产品,就很容易成为典型的应激原了:

1.噪音(叫喊、吵嚷);

动物园环境中的噪音是常见的应激原[8][16],突然的声响也会刺激到一些动物[17]

[9]切斯特动物园的猩猩(Pongo spp.)会被游客的噪声所影响,并且试图用纸袋盖在头上(Birke,2002);

在游客互殴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突然的叫喊或吵嚷声,进而就可能会刺激到部分动物,当然具体还要看现场的真实情况。

2.恐惧或拥挤(围观人群大量聚集)。

游客太多会增加动物的应激水平和异常行为。

[9]例如,贝尔法斯特动物园的大猩猩(Gorilla gorilla)在夏天周末游客数量远高于冬天的游客数量时,表现出更多的种内斗争和异常行为(Wells,2005);

检测表明,随着客流量升高,动物园中大熊猫的应激水平也会随之上升(根据粪样皮质醇含量判断)[18]

在游客互殴的过程中,如果因此在动物展区周边聚集了相对多的围观群众,那么就很可能会刺激到部分动物,增加其应激水平,但还是那句话,具体要看现场的真实情况。

以上均是在假定「游客打架后,动物就开始打架」这一现象为真的前提下,从动物行为学角度所进行的分析。

如有纰漏欢迎知友们补充和指正(确认信息来源后,我会在评论区整理发布出来)。

至于问题中的动物园通报,则很可能是工作人员希望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引起游客们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不要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参考

  1. ^ a b c d 尚玉昌. 动物的模仿和玩耍学习行为[J]. 生物学通报, 2005, 40(11):14-15.
  2. ^ a b c 动物行为学/尚玉昌 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3. ^ 比较心理学辞典/任仁眉 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4. ^ 家畜行为与福利(第4版)/[英]布鲁姆(D. M. Broom),[加]弗雷泽(A. F. Fraser)编著;魏荣,葛林,李卫华,顾宪红 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1〔Domestic Animal Behaviour and Welfare(4th ed)〕
  5. ^ Judith Goodenough, Betty McGuire, Elizabeth Jakob. Perspectives on Animal Behavior Third Edition[M]. John Wiley & Sons, 2010.
  6. ^ a b c d 兽医病理生理学(第四版)/张书霞 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
  7.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4版)/左明雪 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8. ^ a b 王万华, 王志永, 李勇军, 左晓磊, 白志军, 王海锋, 许宇霞. 动物园动物的应激及其管理[J]. 野生动物, 2009, 30(6):318-320.
  9. ^ a b c d 动物园动物:行为、管理及福利(原书第二版)/[英]G. 霍西(Geoff Hosey),[澳]V. 梅尔菲(Vicky Melfi),[英]S. 潘克赫斯特(Sheila Pankhurst)编著;田秀华,刘群秀,马雪峰 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Zoo Animals:Behaviour,Management and Welfare(Second Edition)〕
  10. ^ 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美]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著;王垒 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1〔Rsychology and Life(19th Edition)〕
  11. ^ a b c 曹鹏, 王倩. 引发“战斗-逃跑”反应的神经环路机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6, 43(4):326-329.
  12. ^ 医学心理学(第3版)/马辛,赵旭东 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3. ^ 生理学(第3版)/王庭槐 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4. ^ 李红军, 田夏清, 徐美娟. 动物应激的研究进展[J]. 饲料研究, 2006(10):6-11.
  15. ^ 卢庆萍, 张宏福. 动物应激的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学报, 2007, 19(Suppl):465-468.
  16. ^ 张骏玛, 陈晓祥. 动物园动物应激及管理[J]. 畜牧兽医科学, 2019(19):45-46.
  17. ^ 动物园兽医工作指南/张成林 主编;中国动物园协会 组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5
  18. ^ 崔媛媛, 胡德夫, 张金国, 李犇, 兰天. 黄金周游客干扰对圈养大熊猫应激影响初探[J]. 四川动物, 2009, 28(5):647-651.
user avatar

动物园里“模仿”人类打架的是谁?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8182240307843073

更新

果然是黑猩猩的模仿




你们不好奇“模仿”人类打架的是什么动物吗?

最有可能是各种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松鼠猴之类的。

怎么知道是灵长动物的?

可以看下面的分析。


北京野生动物园里发公告里并没有具体指明哪种动物模仿了人类。

但这不重要,只要知道这附近有什么动物就可以了:

根据视频的信息:

打架地点是在旅游纪念品商店附近。

这附近刚好有两个园区,最近的是大鸟园区

什么大鸟,当然是鸵鸟了……

但鸵鸟学人打架的概率很低……

另一个园区的概率就很高了,珍稀动物园区,也就是灵长类动物园区。

附近


那问题就简单了,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之类的,会模仿人类吗?

很明显会啊

学pose:

学抽烟:


学锯木头:

甚至玩手机:

学会拧毛巾:

都知道黑猩猩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能使用简单工具,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所以自然也会模仿游人吸烟!它们当然不知道好坏……什么都会模仿。


猩猩的智力很高是众所周知的了,起码在动物界里排得上号的,而模仿也正是智力的体现。模仿是较高级动物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留存反映。


关于动物园里大猩猩模仿人类,科学家汤玛士.佩尔森(Tomas Persson)有话说。

因为他刚好做过一个在动物园里,观察大猩猩和人类之间行为互动的实验,同时也获得了2018年搞笑诺贝尔奖。

在寻常的动物园景象中,黑猩猩和游客用各种方法吸引对方的兴趣。而我们就观察这些互动。」佩尔森在《ScienceDaily》的报导中如此说道。

作为观察对象的黑猩猩共有5 只,分别是1 只成年雄性、1 只成年雌性、2 只近成年雌性、1 只少年雌性。它们的展示区 资料收集期间为2013 年6 月到8 月,纪录的时间是黑猩猩最多游客的时段(早上10 点纪录到下午3 点)[1]
研究纪录的重责大任交给两位经验丰富的黑猩猩观察员。当他们看到任何一名游客或黑猩猩试图和对方互动、且对方也有回应,该笔互动的资料就会被记录下来,当其中一方停止动作时就会终止该组纪录。此外为了尽量避开喂食的影响,在黑猩猩的放饭时间也不会进行记录。
在经历共计52 小时的观察后,研究人员记录到354 组(episode) 的跨物种互动。在模仿对方的动作比例上,「游客模仿黑猩猩的动作比例」和「黑猩猩模仿游客的动作比例」数字相近,都差不多是10% (分别是9.37 %、9.41 %);除此之外,人类和黑猩猩之间互相模仿的动作种类也特别集中在某些原本它们就熟悉的项目,像是拍手(clapping hands)、以唇贴上玻璃窗(pressing lips to window)、以手敲玻璃窗(knocking window with hand) 等等。
「这些人和黑猩猩都模仿的动作既非全新(novel)、也非原创(original),显示模仿并不全都是为了学习。(这些模仿动作的)目标本质似乎就仅是为了社交。佩尔森说。

模仿行为会延长游客和黑猩猩互动的时间 因此研究团队推论:简单肢体动作的模仿,会是与黑猩猩展开联系、保持互动持续的好方式

透过系统性的偷窥纪录动物园黑猩猩和游客的模仿互动,佩尔森等人的研究挑战了过往对于猿类模仿行为不具社交性的说法:即使没有食物做诱因,黑猩猩也可能会和游客大玩「模仿游戏」,但你可能得选那些不那么「猿样」的动作──不要是黑猩猩本能就会做的动作,否则黑猩猩可能也不会理你。

另外,佩尔森等人认为若是隔着一道玻璃,可能会促进黑猩猩的模仿行为,这可以提供给未来的模仿行为研究参考。


但打架需要学吗?基本不用。但灵长类看到之后受到刺激,觉得有意思,之后去模仿人类的行为还是有可能的。

参考

  1. ^ 料 Lund University. (2017, August 21). Both chimpanzees and humans spontaneously imitate each other’s action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26, 2018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8/170821102720.htm
user avatar

这基本上是北京野生动物园在讽刺打架的游客。所述动物打斗事件不一定存在,即使存在也可能是那些动物的正常行为方式,与动物看到游客打架基本上没有因果关系。

即使动物打斗事件发生了,你也很难将这归因于模仿或应激。很难期待动物对隔着金属栏杆·金属网·玻璃等障碍物的、在若干米之外发生的、与自己并非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不流血的互动做出多大的反应,这几个人打架的声音也谈不上特别,现场并不是什么特别安静的环境。有些动物的视力不足以从数十米外看清这场打斗,甚至不足以发觉有这么一场打斗发生。

“双方撕打地点附近的动物们是第一次看到人类之间的打斗场面”未必为真,

“令它们印象深刻,当晚部分动物家庭在兽舍内纷纷效仿,场面一度失控”几乎不可能为真。

“在饲养员的耐心教育下才知道打架不好,特别不好”不可能为真。饲养员无法让大部分非人动物“知道打架不好”,因为它们没有这样做所需的认知能力。


事后,记者前往现场采访:

打架地点附近的动物有鸵鸟、黑猩猩、猴子,记者完全不认为有必要问鸵鸟饲养员“它们会不会模仿人打架”,猴子离打架地点较远,所谓“模仿人打架的动物”应为黑猩猩。

黑猩猩群体内部在野外和动物园里都会打闹;在野外,黑猩猩群体间还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饲养员不会教给黑猩猩“打架不好”的概念。采访中,饲养员称公黑猩猩会在打闹时让着母黑猩猩。

user avatar

这算是老北京式幽默,骂人不带脏字,意思是说,瞧丫操行,还不如我们园动物文明呢。

user avatar

北京野生动物园内游客打斗,园方:引发动物效仿,场面失控

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7日在北京大兴区的北京野生动物园内有两拨游客在打架,视频中可以看到,参与打架的有数人,有人倒在地上还在互相扭打。其中一名身着黑衣服的女子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用手抓扯另一人的头发,随后这名抱着孩子的黑衣女子又被另一名男子踹倒在地。

有网友称,事情可能发生于8月7日中午的北京野生动物园大猩猩表演区附近,“起因不太清楚,开始只是吵架,后来互相推搡,然后两拨人就扭打在一起了。”

刚刚,北京野生动物园就此事作出声明。

声明称:2021年8月7日下午,有两家游客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游览时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互相谩骂、厮打,并引起大量游客和附近动物们的围观。经当地公安机关调解后双方和解。

北京野生动物园提示广大游客,夏季天气炎热,出游时要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家人的安全最为重要。

另据内部人士透露,双方厮打地点附近的动物们是第一次看到人类之间的打斗场面,令它们印象深刻,当晚部分动物家庭在兽舍内纷纷效仿,场面一度失控,在饲养员的耐心教育下才知道打架不好,特别不好。

user avatar

很正常,两家人在逛动物园的过程中,看到各种动物为了食物和栖息地互殴,骨子里的野性被自然激发了出来,尝试进行了一波部落冲突,很刺激,很天然。

动物看到了目前哺乳动物中最具统治地位的灵长类生物竟然也开始返祖了,忍不住跟了一波风,太正常了。

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人都丧失人性了,动物还需要矜持吗。”

user avatar

说明了巴西柔术有多扯蛋,在对方不止一人时在地面上和其中一人纠缠,这不是等着被其他人袭击么?连动物都不会这么蠢:

user avatar

打开视频,看了“高质量人类”打斗的几个名场面,归纳如下:

  • 老妪抓发

模仿难度:五颗星

动作要领:自己处于高位,伸出前肢紧抓对方头上的皮毛。

适用难点:鉴于多数哺乳类动物头部都比较秃,头上毛发稀疏的动物不适合此技能。

适用动物类型:公狮子等多毛发动物。

  • 雷欧飞踢

模仿难度:三颗星

动作要领:一段助跑后,用下/后躯干飞踹对方

适用难点:需要有四只离地的一段自由落体期,不太适合体重较大的动物,如河马、大象等。

适用动物类型:猴子!!鬣狗!狐狸、猫头鹰都是有机会的,熊猫也不是不能考虑。

  • 混元功法

模仿难度:一颗星

动作要领:使用前肢体扒拉推搡对方腰部,主要起到震慑作用。

适用难点:四肢着地的动物需要半站立,后盘不稳不适用此招。

适用动物类型:马保国,啊不是,理论上只要有四肢的动物皆可使用。

动物会不会模仿人类的行为我不知道,这得等专业人士进行解答。

但这几位“高质量人类”的行为如何,我想各位知友还是心里有数的。

动物如果会说话,可能会发:“你们在我们面前打架,你礼貌吗?”

生物书上说:“会不会使用工具,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

好家伙,动物一看人类打架,也不过如此嘛,可能就此打算平常操练操练,到时候搞个《人猿星球》一样的大起义?

哈哈哈,脑洞开大了。从玄学角度讲,我还是比较相信动物和人存有某种共通性,动物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并做出回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京野生动物园那档子事儿,传得沸沸扬扬的。官方通报说是有游客因为点小事儿在动物园里干起了架,结果呢,旁边几个动物好像也跟着瞎起哄,模仿着就打起来了。这事儿听着挺玄乎,也挺让人琢磨的。官方通报的“动物效仿”是真的吗?首先得说,对于动物园官方的这个说法,我个人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来看的。野生动物园毕竟是人工.............
  • 回答
    北京野生动物园的那条“游客撕打引发动物夜里效仿,经教育动物知错”的微博,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股让人忍俊不禁的“泥石流”。这表述,怎么说呢,太有画面感了,也太有趣了,关键是,它还能引人深思,可以说是“不正经”中透着一股“严肃”。咱们来掰扯掰扯,为啥我觉得它这么有意思:1. “游客撕打”:这是个啥场景?.............
  • 回答
    这云南的象群,真是一出令人惊叹的“动物大迁徙”。15头野象,浩浩荡荡地一路向北,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被戏称为“逛吃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些庞然大物?它们为何要走出熟悉的家园,开启这趟漫长的旅程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野象虽然体型庞大,但它们并非喜欢冒险的“旅行家”。它们的迁徙,尤其是如此.............
  • 回答
    关于北京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发生拳击赛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明确记载该事件的具体细节。但结合中国法律和公共秩序的普遍规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可能的背景与性质1. 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 地铁作为公共场所,是公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和流动性。在地铁内.............
  • 回答
    北京医生辞职前往阿富汗参与“无国界医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组织的行为,在社会中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人职业选择与道德追求的冲突,也折射出医疗行业、国际人道主义行动以及国家与全球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事件背景:.............
  • 回答
    北京西城区提“三不”要求,严禁中介炒作学区房,是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特别是学区房乱象治理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这项政策的出现,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政策目标。要理解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背景与问题:为何需要“三不”和严禁炒作?1. 学区房的根源——教育资源不均衡: .............
  • 回答
    “北京大妈挤公交车嫌让座慢,骂女孩外地来要饭的”这个事件,无疑触碰到了社会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深入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本身:一个令人不适的局部缩影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个别事件,但它以一种极端、令人不适的方式,折射出了一些社会现.............
  • 回答
    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送外卖一天并感叹“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之所以具有话题性,是因为它打破了公众对于官员身份和日常工作认知的固有框架,将官员置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视角,从而引发了多层次的解读和反思。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
  • 回答
    北京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常住居民通过志愿服务“存”入时间币,累计一万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这一政策在养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项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政策的初衷与设计理念: 缓解养老压力,创新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
  • 回答
    看待北京老胡同一大爷因住27平方米小房子走红网络,并被网友戏称为“最得劲的凡尔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现象本身: 走红原因: 大爷走红最直接的原因是他的生活方式与当下许多人对“居住舒适度”的普遍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大家普遍追求大房子、宽敞空间时,他却.............
  • 回答
    北京大妈因女乘客让座慢而破口大骂“臭外地要饭的来了,我正黄旗”的事件,无疑触及了社会上多个敏感的神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本身与行为的性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侮辱性语言、进行人身攻击,都是不被接受的行为。 这位大妈的.............
  • 回答
    针对北京师达中学就“侵犯学生隐私传闻”的回应,即“已对涉事教师批评教育,得到家长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侵犯学生隐私”的具体传闻内容是什么。虽然原文没有详细说明,但这类传闻通常可能涉及以下几点: 不当的检查: 比如教师在未充分征得学生.............
  • 回答
    关于北京德胜和月坛学区在2020年7月31日后购买的学区房“白买了”的说法,并且“全部调剂去渣小”,这背后涉及的是北京海淀区近年来教育改革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多校划片”和“就近入学”的深化。这个说法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部分家长在政策变化下面临的困境和焦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北京地铁站名新版翻译大量使用汉语拼音代替英文,这一举措在实施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要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考量、潜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哪种翻译方式可能更适合北京地铁的实际情况。 新版翻译(大量汉语拼音)的考量与优势:1. 国家语言政策与文化自信的体现: .............
  • 回答
    北京推出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项目,即志愿服务累积一万小时后可在60岁后享受公办养老机构入住优惠,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和前瞻性的社会政策。它试图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并试图构建一种更加可持续、互助的养老模式。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这一政策:一、政策的初衷与核心理念: 应对人口老龄.............
  • 回答
    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停业:老字号品牌发展困局与应对之道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的停业,无疑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在北京市场的黯然退场,更折射出当下众多老字号品牌在现代化浪潮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传统品牌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如何.............
  • 回答
    北京某公司程序员猝死事件,无疑是一声刺耳的警钟,再次将程序员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行业普遍问题的缩影。作为一名程序员,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既感到痛心和担忧,也需要深刻反思,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一、 如何看待.............
  • 回答
    北京高校拆除实体围墙的试点行动,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项政策的初衷、潜在影响以及各方观点都非常值得细致地梳理和分析。一、 政策背景与初衷:北京高校试点拆除实体围墙,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大背景下的一项尝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其初衷: “城市规划与开放共享”的理念渗透: 近年来.............
  • 回答
    北京昌平区一名女法官在工作场所被枪杀的案件,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深感痛惜的事件。这类案件不仅对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对司法系统的公正性和工作人员的安危敲响了警钟。以下是我对这起案件的一些看法和分析,力求尽可能详细地讲述:案件的基本事实(基于公开信息): 时间地点: 案件发生在北京.............
  • 回答
    北京积分落户政策:一窥北京“人才磁场”的引力与博弈北京积分落户政策,自2017年实施以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它不仅关乎无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居梦想,更是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在人口调控、资源分配以及人才引进方面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要理解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其背景、核心机制、具体评价维度、正面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