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初中学生有重度抑郁症,家长却坚持让他上学,该怎么办?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情况,涉及到孩子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家长和学校都肩负着责任。 面对一个重度抑郁症的初中生,家长却坚持让他上学,这其中的矛盾和困境需要我们仔细剖析,并尝试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理解家长的“坚持”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

家长之所以“坚持”让孩子上学,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疾病的不了解或误解: 有些家长可能不完全理解抑郁症的严重性,认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或者“想偷懒”,觉得上学能够“转移注意力”、“磨练意志”。他们可能认为生病就应该忍耐,而不是请假休息。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 尤其是在升学压力较大的中国社会,家长可能担心孩子一旦落下学业,就会失去竞争优势,未来的前途堪忧。他们可能认为不上学就是放弃,是“退步”。
社会压力和面子问题: 孩子生病不上学,可能会被一些人议论,家长可能会觉得“没面子”,担心别人指责他们“教育不当”或者“孩子体质差”。
对康复过程的误判: 家长可能认为只要孩子“挺过去”就能好,而没有认识到抑郁症需要专业的治疗和漫长的康复过程。他们可能觉得坚持上学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或过度依赖: 有些家长可能对医院的诊断不完全信服,或者觉得学校才是孩子应该待的地方,而不是在医院“浪费时间”。

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沟通和干预。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怎么办”:

第一步:建立信任,进行有效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合作。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学校心理老师/辅导员: 如果学校有心理老师,这是最佳的沟通对象。心理老师可以先与家长进行初步沟通,解释重度抑郁症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强迫他上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如病情加重、厌学情绪更严重、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医生(精神科/心理科):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可以请医生出具更详细的病情说明,并请医生直接与家长沟通,用专业的语言解释抑郁症的病理和治疗需求。医生的话语通常比非专业人士更有权威性。
社会心理工作者/社区工作者: 如果家长不太信任学校或医院,可以尝试寻求社会上的专业心理援助机构的帮助。

以孩子为中心,强调孩子的利益:
列举孩子目前的困难: 与家长沟通时,不要直接指责他们,而是要关注孩子目前的具体表现:比如孩子是否经常哭泣、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解释强迫上学的后果:
加重病情: 孩子的大脑功能(情绪调节、认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在如此高压和需要高度专注的学习环境中,只会加剧其痛苦,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习得性无助”。
学习效率极低: 即使孩子坐在教室里,他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在学业上,反而会因为无法跟上进度而产生更强的挫败感和自我否定。
负面情绪放大: 在学校环境中,如果遇到同学的误解、老师的责备,甚至是被孤立,都会成为压垮孩子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身体健康受损: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比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都可能出现问题。
对学校产生厌恶: 如果将不愉快的经历与学校绑定,未来孩子可能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即使病好了也不愿意回学校。

提供替代方案和可行性建议:
休学一年(或一段时间): 向家长解释休学不是“放弃”,而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康复,等到身心状态稳定后再复学。这就像一个人骨折了需要打石膏休养,而不是硬撑着继续跑。
居家康复与线上学习结合: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家进行一些相对轻松的学习,比如观看教学视频,做一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练习。但前提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治疗。
个体化学习计划: 如果家长实在担心学业,可以与学校协商制定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比如暂时降低课业难度,允许孩子分批完成任务,或者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积极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强调科学治疗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而不是“硬扛”。

第二步:寻求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

学校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态度和支持至关重要。

与班主任和校领导沟通: 即使家长不配合,学校方面也应该主动介入。班主任作为最了解学生情况的人,是重要的沟通桥梁。校领导需要有责任感,认识到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的职责。
制定特殊关照计划: 如果家长最终同意休学或采取其他措施,学校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份“特殊关照计划”,比如定期与孩子联系,了解其康复情况;复学后提供心理辅导和学业上的帮助。
避免公开批评和压力: 学校应确保在处理此事时,不对孩子进行任何形式的公开批评或施加不必要的压力,防止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组织相关讲座或宣教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针对家长和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提高大家对抑郁症的认识,减少污名化。

第三步:关注孩子的感受,提供情感支持。

在处理家庭和学校关系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本身的需求。

倾听孩子的声音: 允许孩子表达他的感受,即使他现在的情绪是消极的,也要耐心倾听,让他知道有人在关心他。
陪伴和鼓励: 家长和信任的人(老师、亲戚等)的陪伴和鼓励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告诉他,生病不是他的错,他会好起来的。
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家里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的地方,避免争吵和指责,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引导孩子参与积极的活动(在病情允许下): 如果孩子情绪有所好转,可以尝试一些温和的活动,比如散步、听音乐、画画等,帮助他重新找回一些生活乐趣。

具体的沟通场景和话术设想:

假设我是孩子的亲戚或者学校里的老师,第一次与这位家长沟通:

“叔叔/阿姨,我今天过来,主要是想跟您聊聊小明的近况。我知道您很关心小明,希望他能好好上学,这点我完全理解。毕竟孩子学习成绩对将来很重要。但是,我最近从学校老师那里了解到,小明最近似乎不太一样,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的精神状态好像不太好,您有没有注意到?”

(观察家长的反应,如果家长回避或否认,就继续温和地引导。)

“我听说他最近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甚至会哭,或者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对吧?我知道您可能觉得他只是心情不好,或者觉得他应该坚持一下。但是,就像人感冒发烧一样,有时候身体不舒服,强行做事反而会拖延恢复。小明现在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

最近心理医生也在诊断,说他有重度抑郁症。这可不是小事,就像是孩子的心脏或者肺出了问题,需要好好治疗一样。抑郁症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情绪,甚至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您想想,如果他现在整天都觉得自己很痛苦、很累,勉强坐在教室里,他的学习能好到哪里去呢?反而可能会让他对学习产生更深的厌倦。

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小明能够从这个痛苦中走出来。如果他现在硬要上学,就像是让一个骨折的人去跑步,只会让他更受伤,而且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您想想,现在不上学,先让他安心地接受治疗,把身体和精神养好,等他完全康复了,再回到学校,那才是对他将来最好的负责,对吗?

我们完全可以和学校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个‘休学’或者‘弹性学习’,保证他不会落下太多课程,同时又能让他得到专业的治疗和休息。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休学一年,好好调整后,反而比一直硬撑着要好得多。您看,咱们是不是可以先带着他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听听专业医生的建议,然后我们一起商量一个最适合他的办法?”

最后,强调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耐心和努力。 家长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来接受事实,学校也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而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孩子能够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如果家长一意孤行,并且对孩子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可能还需要寻求社会福利机构或法律援助的介入,但这通常是最后的手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教育局的同志介绍,

教育局设有心理健康服务站, 学校也常设有专职的受过培训的心理干预辅导员。

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是十分重视的,所以不要先入为主地假设教育局和学校的帮助都是做样子走过场。

如果确诊了抑郁症的话, 最好是遵医嘱治疗。同时配合学校以及教育局做出个人教育计划 (IEP)。IEP 这些东西英美从 2003 年就已经搞了。

2019 年了,如果您是在一二线城市, 拿起电话问问教育局。也许您的未来就会因此而改变。


作为家长一方面不应该讳疾忌医,抑郁症不是不治之症,但也绝对不能轻视。避免“爱面子”、“怕丢脸”放弃寻求帮助。

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构建医院、学校和家庭三方合作的基础,帮助自己的孩子继续求学。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