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一初中开 11 门体育课,包含攀岩、滑冰、射击、咏春拳等,你支持体育课形式多元化吗?

回答
上海某初中开设了攀岩、滑冰、射击、咏春拳等11门体育课,这个新闻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对于体育课形式的多元化,我个人是举双手赞成的,而且觉得这绝对是件好事。

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这特别好。

首先,打破传统体育课的单调和枯燥。想想我们小时候的体育课,无非就是跑操、跳远、扔铅球、打篮球、踢足球。虽然这些项目本身没错,但长时间下来,容易让学生觉得体育课就是“例行公事”,提不起兴趣。而当课程变得多样化,有了攀岩这种需要勇气和技巧的运动,有了滑冰这种需要平衡感的运动,有了射击这种需要专注和沉稳的运动,甚至还有了咏春拳这种传统武术,学生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两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孩子们自然会愿意去尝试,去投入,去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其次,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发展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兴趣爱好都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骨骼精奇,适合跳跃和攀爬;有的孩子体态轻盈,可能在冰上能滑出优雅的弧线;有的孩子心思缜密,在射击场上能找到静谧的专注;还有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着迷,希望能习得一招半式。传统的体育课程很难照顾到如此广泛的需求,而多元化的体育课恰好能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而不是被“一刀切”地对待。

再者,提升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别看这些项目可能看着“酷炫”,它们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其实非常全面。攀岩能锻炼全身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柔韧性;滑冰能提高平衡能力、核心力量和耐力;射击则需要高度的专注力、稳定性以及精细的动作控制;咏春拳更是集力量、速度、技巧、身法于一身的传统武术,能够锻炼人的反应能力、步法和内功。这些都是传统体育项目可能不太侧重到的方面。通过接触不同的运动,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身体的各项技能,远比只进行单一的运动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一门新的体育项目,尤其是那些不常见的项目,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挑战、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攀岩时如何找到借力点?滑冰时如何保持平衡不摔倒?射击时如何稳定呼吸和瞄准?学习咏春拳时如何理解招式中的精髓?这些都需要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摸索、去请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这比单纯地重复一个动作要深刻得多。

还有一点,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当体育课变得有趣且充满挑战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变成了一堂充满活力的“成长课”。它能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成长的喜悦,认识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甚至能从中找到一项可能陪伴自己一生的爱好。这对于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当然,我也明白,推行这样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肯定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场馆设施的限制,专业教练的配备,以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等等。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只要学校和教育部门能够认识到多元化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愿意投入资源和精力去探索和实践,我相信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总而言之,上海这所初中的做法,我非常支持。这不仅仅是体育课的“花样翻新”,更是对体育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拓展。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助推器,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是要一分为二的:

如果是私立学校,这是小范围的兴趣爱好,是家长拿了大价钱的,无可厚非。

如果是公立学校,我会觉得是哗众取宠,而且这种项目带来的示范效用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典范。

因为这同时意味着体育的配套,那么下一步推进的就是中考多元化。

我们大概率很快就能看到一些诸如“马术”、“阿拉伯语”、“帆船”项目进入中招了。

user avatar

格致是公立学校。所以有些回答里提到费用什么的可以忽略了;

攀岩之类的课程并非设在学校,而是旁边的新世界百货。商场就学校旁边几步路,去年重新装修了,号称世界最高室内岩壁,55米。滑冰也是,楼上专门弄了个新世界冰雪世界;

相当于新装修的新世界百货多了一副主打体育的商业牌,在专业性上是可以保证的。这副体育牌也不会一直高频使用,周中低人流量时,旁边学校来上上攀岩课,在商业上也算是一种示范和招徕了。学生玩的开心,商场也会有额外的其它受益。

攀岩课等严格来说不叫体育课,叫兴趣课/专项课。无非内容和体育运动有关而已。所以上述课程不会纳入考试,起码与中考体育项目无关;

这类体育专项课占用日常体育课时间,原本每周三节体育课,其中一节现在变成了专项课;

而且也不是学生想上什么就上什么,攀岩等都是某个年级才能学的。每个专项课10节课,差不多正好是了解+入门的程度。

——总体来说挺好的,学校+学生/家长+商场三方,起码从设计上来看,都会是挺满意的事。


中学体育的好感度其实一直都是很大的问题。

比如篮球足球这些可玩度高、又能锻炼全身的项目,如果经常参与,很多中考的体测项目可能就不会是问题了。但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校方避免麻烦、家长只看成绩、学生又没时间没场地,中学生真正能玩、且也想玩的体育项目是很有限的。

到了中考实打实的考试,又变成另一套应试模式,为了达标,拼了命练长跑、练仰卧起坐之类…一般中学生当然看到这些项目就头大,很多提到800、1000米都腿软。

而且学生们去练这些为了应付考试的体育项目,积极性和成年人去健身房专门锻炼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玩的开心的项目不让玩/没机会玩,不开心不好玩的又必须为了考试还要加练。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值其实比想象的要低很多。

(多扯一句,中学体育还有更愚蠢的一点,明明体育课上都极少出现的诸如跳高、跨栏、标枪等项目,却长期固定在学校运动会上,危险性极高不说,最后除了练过的体育生,其它都是赛前才刚上手,比赛里笑话百出危险频频,毫无竞技可言。特别死板的设计。)


如何看待山东临沂一初三学生体育课跑步时猝死?该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里说过校园体育两大难,其中有一点是,

校园体育活动的潜在风险,对老师、校方压力是很大的,即便无责,也需要承担极高的人道主义补偿。
所以国内体育课一直都有很大的阴影,「因为伤不起,干脆别运动」,成为制约校园体育活动的最大绊脚石。
加上很多体育课受伤,以前很多法律判罚都是公平原则,让体育活动参加者都承担一定(经济)责任,这都是很影响体育活动发展的。
现在法律层面把自甘风险原则写进法条,其实也是很好的一次机会,让运动参与者(学生和体育老师)、让学校、让家长和社会可以借此去想一想怎样更好的运动,怎样提高运动本身的质量,怎样尽量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不是一昧去觉得运动有风险。

如果能把风险分摊(比如与格致合作的新世界百货),无须校方额外提供物人力负担、但依然能享受到专业的运动设备,且双方都能有比较实在的获益,这种类似于“外包合作”兴许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另外很多回答似乎都没看题目里的链接,里面信息量已经很齐全了……

有机会我去新世界百货看看,补拍点照片。

话说,新百和格致都有点“可怜”。一个虽在南京路步行街的起点,但是在马路对面,等于被隔开了,很多人逛南京路都会避开它。加上属于老派的那种商场,近年客流量应该都不如那些新商场;

一个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学校特别迷你,操场都是微缩版的。这也是很多市区学校的现状(我以前高中也是,连操场都没,考1000米是围着几个篮球场跑几圈)。

黄金地段的学校想搞体育,场地首先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格致初中这个体育专项课,从设计上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