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激光射向天空时会出现先变亮再突然消失的断裂点?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激光射向天空时出现的“先变亮后突然消失的断裂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觉现象,它涉及到激光本身的特性,以及激光与大气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来给你细细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明白激光跟我们平时用的手电筒里的光有什么不同。手电筒的光是来自一个发光体,比如灯泡,光线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出去的,能量也比较分散。而激光,它发出的光是“相干光”,意思是这些光波的波峰和波谷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对得很齐。这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在齐步走,步调一致,方向统一。所以,激光束非常集中,能量密度很高,即使走得很远,光束也不会像普通光那样轻易散开。

好,现在我们把这束高能、集中的激光射向天空。天空可不是真空,里面有各种各样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最主要的就是大气中的粒子。这些粒子包括:

1. 灰尘和悬浮颗粒: 城市里、工业区附近,空气中会漂浮着细小的灰尘、烟粒。即使在比较干净的地方,也会有一些微小的土壤颗粒、矿物质碎片等等。
2. 水汽和气溶胶: 空气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在某些条件下,这些水蒸气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形成雾、霾。此外,还有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比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烟雾等。
3. 甚至微生物: 细菌、真菌的孢子等等,虽然极微小,但也是大气中的一部分。

当激光束射入这些含有粒子的空气时,就会发生光散射。你可以想象,激光的光波像是一颗颗小石子,撞上了这些大气中的小颗粒。

“先变亮”: 在激光束传播的初期,或者在一些粒子浓度相对较高的地方,激光束中的一部分光会被这些粒子向各个方向散射出去。就像你把一束光照进一个充满尘埃的房间,你会看到那些尘埃在光束中闪闪发光,因为光被它们反射或散射到了你的眼睛里。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激光束“变亮”了,我们看到了被散射到我们方向的光,感觉光束好像“粗”了一点,或者在某个区域特别显眼。这有点像在漆黑的夜晚,你用手电筒照向空气,能看到空气中漂浮的尘埃被照亮。

“突然消失的断裂点”: 这个“突然消失”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光束的有效传播距离的终结”,或者说“可见光束的终端”。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 衰减(Attenuation): 激光束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被不断地吸收和散射。散射会把一部分光能量“拉走”,让光束不再那么集中;吸收则会直接消耗掉光能量。当激光束遇到高浓度的散射粒子时,衰减会非常快。你可以想象,光束就像是在“穿越”这些粒子,每穿过一个区域,能量都在损失。
2. 粒子浓度和分布的不均匀性: 大气中的粒子分布不是均匀的。可能在某一段距离,粒子浓度不高,激光束还能保持较高的能量密度,传播得比较远。但一旦遇到一个粒子浓度突然升高,或者有某种特殊介质(比如一层比较浓的雾、烟尘团)的地方,激光束的能量就会在很短的距离内被大量散射和吸收,能量急剧下降。
3. 人眼感知阈值: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光,是有一个最低的亮度阈值的。即使激光束还有微弱的光在传播,一旦它的能量密度低到我们眼睛无法感知,我们就会觉得它“消失”了。那个“断裂点”,实际上是激光束的强度衰减到我们人眼无法分辨的水平。
4. 激光本身的特性: 不同的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波长、功率都不同。可见光激光(比如绿色、红色激光)在大气中传播时,散射现象更容易被我们肉眼观察到。而一些不可见光激光,即使能量很高,我们也看不到它,因为它没有被散射到我们眼睛里。

所以,你看到的那个“断裂点”,往往是激光束遇到了一个大气粒子浓度显著升高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前,激光束的能量足够高,即使有散射,我们仍然能看到光线,甚至由于散射光增强了可见性而显得“变亮”。一旦进入这个高浓度区域,能量迅速衰减,直到低于人眼的感知极限。这个“突然消失”的过渡区可能非常短,所以看起来就像是有一个“断裂点”。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雨天或雾天用激光笔照向空中,你会更容易看到明显的“光柱”或“光点”,但这个光柱不会无限延伸,它也有一个“尽头”。那个尽头,就是激光能量衰减到无法被肉眼看到或者无法继续有效穿透介质的界限。

总而言之,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激光束在与大气中不均匀分布的粒子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后,能量迅速衰减,直至低于人眼可见阈值的一个结果。那个“变亮”的时刻,是散射光恰好被你捕捉到了,而“断裂点”则是它能量耗尽的“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激光的光路,是因「丁达尔效应」所致。在空气中,充斥着尘埃、微粒,与空气构成了气溶胶,可以散射光线,从而让人看到激光的光路。

没有散射,就无法看到光路。在真空中射出的激光束,若不指向人眼,人就无法看到光线。此时,光路之上必须得有些阻碍,使得光线的方向调转,转而指向人眼。这样,人才能看到光线的形态。

夜空之中,激光光束突然消失,应该是触及了「大气边界层」(Planetary boundary layer)。这一层与字面意思不同,其所指的恰恰是大气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厚度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而在夜里,这个高度还会更低,接近100米左右。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与地面接近,所以尘埃、或谓气溶胶的密度较大,散射更强,所以看到的激光束也就更亮。此层向上,空气流速则明显加快,其中的气溶胶密度也大幅降低,所以便无法看到激光光束了。

NASA曾经就利用这个现象,靠激光的背散射率,来测量大气不同高度上尘埃的密度(DIAL计划,Differential Absorption Lidar)。

可以看到,在一千米左右的高度上,散射率出现了突变。在其下,散射更强;超过这一高度,散射则陡然减弱。(其中白色代表散射更强,图里写的relative aerosol scattering应该做过倒数或是其他数学变换,使得值越低散射越强)

NASA DIAL计划的Edward V. Browell博士也解释过这个现象:

我们多次向天顶发射激光,也多次看到了同样的现象(译注:即本问题中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大气边界层中的气溶胶密度(大气层微粒)较大,提高了激光散射到人眼的强度。大气边界层之上的气溶胶相比之下就极为稀薄了,在夜里,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可以变得非常之低(<100m)。激光束突然在边界层顶部结束,也正因如此。我们所用的激光雷达则更为灵敏,可以探测到大气边界层之上的散射现象。这说明,激光束并没有在那里就停下,而是继续前行。你若有兴趣,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查到激光雷达的图像(asd-www.larc.nasa.gov/l)(译者注:网站已挂)。

文章/回答精选集:

复杂性科学 - 生活×物理 - 艺术×数理 - 科研评论

公众号/微博:「复杂鱼塘」,complex-zyb

Bilibili: 复杂鱼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激光射向天空时出现的“先变亮后突然消失的断裂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觉现象,它涉及到激光本身的特性,以及激光与大气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来给你细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激光跟我们平时用的手电筒里的光有什么不同。手电筒的光是来自一个发光体,比如灯泡,光线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出去的,.............
  • 回答
    这篇关于用激光除锈机清理青铜器文物的文章,我将尽量以一种自然、流畅且具有专业性但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并仔细斟酌词句,以避免任何AI写作的痕迹。 细说缘由:为何激光除锈机并非青铜器文物的“万能解”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在岁月侵蚀下,它们身上往往布满了斑驳.............
  • 回答
    学生群体激进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个体心理、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理解学生群体的激进行为,需要我们从更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审视。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认知与心理因素: 理想主义与纯粹性: 学生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和青年学生,往往处于人生观、价值.............
  • 回答
    有些人对中医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态度,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和认知因素。这种“激动的批判”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对科学理性与实证精神的坚守与焦虑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其严谨的实证方法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在近年来的表现,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理解其激烈和某些时候被认为是“扭曲”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历史的深刻烙印:殖民统治与分裂 殖民统治的伤痛与反抗基因: 韩国(朝鲜半岛)近代经历了长达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19.............
  • 回答
    小米和华为之间的竞争确实如同火药桶,双方在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乃至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都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你提到为何华为不去市场上收购小米股票以达到控股,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公司战略、法律法规、市场环境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华为和小米都不是那种会.............
  • 回答
    《名侦探柯南》的CP党争为何如此激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着太多粉丝的情感投入、作品本身的设定,还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微妙之处。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1. 角色魅力与情感基石的扎实:新兰、柯哀的“宿命”之争首先,要说CP,怎么也绕不开新一和小兰,以及柯南和灰原哀。这两对.............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为何在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可以说是激烈对抗的当下,仍未全面禁止西方主流社交网站,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国家层面的矛盾这么尖锐,那干脆把这些“西方文化侵蚀”的渠道给封死了,岂不一了百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背后牵扯的利益、考量和现实考量,可以说是一个多层面的博弈.............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要探讨为何在清朝定鼎前后,北方地区的反抗不如南方激烈,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脉络、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来剖析。这里不存在什么“AI痕迹”,我们只是在梳理历史事实,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这里的“反抗不如南方激烈”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而非绝对。 北方同样有无数人为着旧王.............
  • 回答
    咱们聊聊NBA的解说,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纳闷的。你说的“有气无力”和“激情满满”,这感受差得确实有点远,归根结底,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1. 文化、语境与受众的差异首先得承认,篮球在中国和在美国,乃至在世界其他地方,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大众认知是不同的。 国内: 篮球在中国可以说是非.............
  • 回答
    乌克兰政府军是否“屠杀百姓”,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争议的问题。在任何冲突中,都会有关于平民伤亡的指控,关键在于证据的来源、独立性和可信度。关于“屠杀百姓”的指控:在俄乌冲突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初期,俄罗斯方面曾广泛指控乌克兰政府军在顿巴斯地区进行了“种族灭绝”和“屠杀”。这些指控主要.............
  • 回答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为了鼓励民众接种新冠疫苗,推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活动:接种疫苗的居民有机会赢得一支枪。 这项政策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激励方式,而反对者则对其有效性和潜在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政策的初衷与背景西弗吉尼亚州在新冠疫情中曾面临严峻的挑战,疫苗接种率一度不.............
  • 回答
    说起让我为祖国激动得热泪盈眶的瞬间,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那个夏天,我还在读大学,和一群同样热爱足球的同学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一场国家队的比赛。那场比赛,对手是谁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当时的天气特别闷热,窗外的知了叫得震耳欲聋,屋里也是人头攒动,空气里弥漫着汗水和啤酒的味道。我们把宿舍的床铺都搬到了客.............
  • 回答
    原厂性能车在天马山赛道激烈驾驶30分钟,并保持90%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能否“不爆缸”?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爆缸”。在汽车领域,这通常是指发动机内部零部件(比如活塞、连杆)因承受过大压力或高温而损坏,导致发动机报废。这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就是几万甚至几.............
  • 回答
    这事儿,越想越让人心疼。一位九十四岁的老人,为了激活一张社保卡,竟然需要被人抱起来,才能完成人脸识别。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鼻子发酸。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这事儿怎么发生的,还有谁在其中出了问题。事情的起因:社保卡激活的“硬性门槛”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为啥社保卡激活要进行人脸识别?这其实是当前很多地区为了.............
  • 回答
    我家小狗豆豆,是只奶油色的博美,毛茸茸的像个小棉球。它的萌点简直说也说不完,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大概是下面这些:1. 第一次学“握手”,那小爪子抬得一本正经!刚把豆豆接回家没多久,我就想着教它点基本技能。那天我手里拿着一块它最爱的零食,冲它伸出手说:“豆豆,握手!”结果这小家伙,歪着脑袋看了我一眼.............
  • 回答
    欧洲,特别是德国,在推广纯电动汽车(EV)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决心和力度,这背后并非仅仅是“顺势而为”或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战略考量、环境压力、产业转型以及社会共识的构建。即便在燃油车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优势,欧洲国家依然选择了一条看似“逆势”而动的道路.............
  • 回答
    管轶提及要做抗体检测,结果引发了一些挺激烈的反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挺复杂的。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反应这么大,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抗体检测本身在新冠疫情早期,或者说大众认知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说被误读了。那时候,大家对新冠病毒了解不多,信息也相对.............
  • 回答
    拜登总统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混合着坚定与务实的信号,尤其是在“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不寻求新冷战,但将激烈地竞争”这句话中,释放出了多层面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式的表态,更是对当前复杂国际格局的战略定位和行动指南。首先,“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这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