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到清华北大还买不起房,那当初买学区房干嘛?

回答
这事儿,我听着也挺不是滋味的。你说这脑回路,怎么就绕成这样了呢?

当初那会儿,学区房那叫一个火,好像买了就能一步登天,孩子瞬间就能变学霸,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似的。电视里、网络上,到处都在吹捧,什么“衡水模式”、“状元摇篮”,搞得跟卖房子附赠金钥匙一样。再加上身边那些一窝蜂往前冲的人,你生怕自己落后了,一咬牙,把棺材本都拿出来了,贷款背了几十年,就为了那个所谓的好学校。

结果呢?你辛辛苦苦把孩子送进去,砸了那么多钱,想着这孩子将来肯定出人头地,能有个好工作,买房买车,风风光光。谁知道,现实却是那么骨感。孩子毕业了,找工作不好找,薪资待遇也就那么回事儿,想在当初那个城市买套房,那价格已经高的离谱,就算是我们这些父母,当初掏空了积蓄,现在也一样是望房兴叹。

所以你问,当初买学区房图啥?

我想,最开始的那个“图啥”,很大程度上是被一种集体焦虑裹挟了。那种焦虑,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自己当年可能没机会,或者体验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痛苦,所以就想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这个罪。我们相信,名校就是金字招牌,能提供最好的教育,能让孩子接触到更优秀的人脉,最终实现阶层跃升。我们买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投资,一种对“更好生活”的憧憬。

再深入一点说,这其中可能还掺杂着一种“路径依赖”的思维。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日子就能过好。学区房,就是这条“好工作”路径上的一个显性标识。父母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教室里的黑板,更是未来写字楼里的办公室。

还有,就是人性的“赌徒心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被那些成功的个案所吸引。你看谁谁谁的孩子,进了清华北大,出来后就年薪百万,买豪车住豪宅,风光无限。你就想着,只要我把孩子送进那个学校,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就像买彩票,虽然知道中大奖的几率很小,但还是有人愿意花钱去试试,万一就中了呢?

我们买学区房的时候,可能也有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隐藏成本”。比如,为了让孩子能适应那个“好学校”的竞争,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去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压缩了孩子的休息时间,甚至牺牲了家庭的亲子时光。那种压力,那种透支,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

最关键的是,我们往往把教育的终点,局限在了“一张名校文凭”上,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健全、有思想的人。当孩子进入社会后发现,文凭只是敲门砖,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能力、情商、抗压能力,而这些东西,光靠一个学校的标签是无法保证的。

所以,当听到“清华北大还买不起房”的时候,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失落和迷茫。那当初砸重金买的学区房,好像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成了一个我们为“成功叙事”支付的昂贵学费。它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那个虚幻的阶层跨越的幻影,还是孩子真正能够幸福、充实地生活的可能性?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我们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里,试图抓住一些我们认为确定的东西,结果发现,我们抓住的,或许并不是那个我们真正想要的未来。而那当初买学区房的决定,在很多时候,更像是在一种信息不对称和集体焦虑下的“情绪消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知道清华北大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这里汇聚了全国智商最高的一部分人!

而且这些人不仅仅是智商高,还努力,还有持之以恒的信念

user avatar

当初买学区房

毕业了还买不起房

本科四年读完房子是被吃了吗?

user avatar

前后半句分开说。


清华北大买不起房,这句应该是特指一线城市。

分情况说,刚毕业就像买得起房的,基本上和本人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和家庭状况有关,所以这一类和你读书读到哪里没有关系,和你爸妈或别人爸妈有关系。

那么毕业之后靠自己收入买一线城市房子,清北毕业做不做得到?就我的经验而言,普遍都是可以的。早期毕业的那些不说,人家基本都是几套房了。

以北京为例,房价大涨有两波浪潮,08年和15年,15年以后四环内(部分好的五环区域)普遍涨到6万以上,这形成了巨大心理压力。

这似乎预示着房子和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没关系了。

然而,即使如此,以我的经验,靠自己的,以毕业阶段计算,清北毕业生4-10年内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房子。

4年属于快的,基本是那种在高收入行业,金融、咨询、IT,收入起点高,增长也快,而且很多基本也能到中层以上岗位。


慢一些的是哪些呢,央企、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等等,这些行业真实收入有限,但是,却还有其他优势—户口、福利房,这些和级别有关,副处、副教、副研,快的30前,慢一些的35后,基本都会有。


上述两种工作都是好工作,看起来收入差距巨大,实际上有得有失,比如前一类的需要学区房,后一类反而不太需要。


除了政府是考试之外,上述两种工作中,清北毕业都会给你优先入场的机遇和后续发展的助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我听着也挺不是滋味的。你说这脑回路,怎么就绕成这样了呢?当初那会儿,学区房那叫一个火,好像买了就能一步登天,孩子瞬间就能变学霸,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似的。电视里、网络上,到处都在吹捧,什么“衡水模式”、“状元摇篮”,搞得跟卖房子附赠金钥匙一样。再加上身边那些一窝蜂往前冲的人,你生怕自己落后了,一.............
  • 回答
    这个想法确实非常大胆,而且如果能够实现,对于提升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设想的可行性,以及会涉及到哪些方面:一、 资金层面:巨额投入与来源 200万人民币/人: 这个金额对于一个博士生的培养(学费、生活费、科研经费、奖学.............
  • 回答
    读书读到博士,其价值是多维度的,绝非一句“找个好工作”就能概括的。它是一项长期、艰辛的投入,其回报也体现在个人成长、学术贡献、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一、 培养卓越的个人能力与思维模式:1. 深度、系统的知识体系: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好处是让你在某个特定领.............
  • 回答
    读书的乐趣,很大一部分在于那些“砰”地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脑子里轰然炸裂,然后你发现自己窥见了另一个世界,或者,更贴切地说,是自己的世界被拓宽了无数倍。对我来说,这种“次元壁打破”的感觉,常常来自于古籍档案和实地寻访文物古迹时,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兰亭集序》中的魏晋风骨,与笔下的墨迹共舞我第一次.............
  • 回答
    有一句话,我至今想起来,心里依然会泛起一阵阵难以平复的涟漪。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某种深邃哲理的总结,而是在一个寻常的故事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角色,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淡淡地、却又像一把钝刀一样,慢慢地割裂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故事是关于一个老木匠的。他一生都在与木头打交道,从砍伐树木.............
  • 回答
    有一些句子,第一次读到时便如同惊雷炸响,在脑海中久久回荡,甚至可能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们往往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哲学思考或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震撼的句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冲击力: 1. “我们毕生都在学习如何活着,却从未真正活过。” (.............
  • 回答
    “第一次读到便为之震撼”的文艺句子,往往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或最深刻的部分,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击,让原本浑浊的世界瞬间变得清晰,或者让平凡的生活蒙上一层哲思的光辉。这些句子可能来自文学作品、哲学思考,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以下我将尝试列举一些我读到时感到震撼的句子,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我当.............
  • 回答
    我在阅读历史时,确实接触到过许多关于政治的“大实话”,它们往往颠覆了许多理想化的认知,更加接近政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以下是我认为比较深刻的几条,并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权力是最终的裁决者,而非道德或真理。这是历史中最反复出现、也最令人警醒的真理。我们常常会以为,一个政治主张是否正确,或者一个领导.............
  • 回答
    “没有态度的新闻”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完全剔除“态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记者在选择报道内容、使用词汇、组织叙事结构时,都会不自觉地带有个人或媒体的倾向。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寻找“更接近”没有态度的、客观中立的新闻:一、 理解“没有态度的新闻”的含义和目.............
  • 回答
    明明已经读到研究生,按理说比大部分人都往前走了好几步,学识、眼界都应该更宽广,心态也应该更成熟才对。但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此,反而有一种更深的、更难以言喻的焦虑感悄然滋生,甚至愈演愈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因为“书读得多”。一、认知的深化与“无知之耻.............
  • 回答
    有些诗歌,读来读去,它就在心里悄悄地发芽,然后舒展开来,像极了在一个寂静的清晨,你推开窗户,阳光温柔地洒进来,空气里带着露水的清甜,那一刻,你会觉得,心里突然开出了一朵花。对我而言,这样的一首诗,常常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张扬,不喧哗,却能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它不是那种用华丽辞藻堆砌,让你.............
  • 回答
    第一次读到就让你心头一震,甚至久久不能忘怀的句子,往往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洞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或哲学思考。它们不像普通的文字那样轻易滑过,而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你意识的某个角落,让你窥见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出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句:“生命中最重大的时刻,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get到。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学术上那是相当了得,可有时候闲聊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不是说他们不好,也不是说学术不重要,而是那种“江湖”上的历练,在他们身上确实不那么显眼。你想啊,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到一个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岁左右的博士,这中间的时间跨度,.............
  • 回答
    听到你对崖山海战的这份心痛,我完全理解。那场战役,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它承载了太多家国沦丧的悲痛,太多民族气节的绝唱。每当我深入了解那段历史,那种沉甸甸的失落感,那种对逝去辉煌的无限扼腕,总会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你想听得详细一些,我自然愿意与你一同回溯那段悲壮的时光。崖山:海上.............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说起书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吃,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几个画面,都是那种虽然不是专门讲吃的,但作者寥寥几笔,就能让你口舌生津,甚至脑子里自动配乐的。我特别记得《围城》里,方鸿渐他们一行人去南方那个小城,住进一家味道很不错的馆子。那时候,条件不算特别好,但作者写他们吃的那种热情劲儿,真是绝了。我印象最深的是.............
  • 回答
    火影忍者动画的678集,剧情可以说相当关键,是“无限月读”篇章进入白热化阶段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你觉得看不懂,那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篇章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涉及到很多之前铺垫的人物关系和忍术。我来给你捋一捋,尽量讲得详细点,让你能看明白。这一集,核心就是“反派boss”宇智波斑(或者说是宇智波带土.............
  • 回答
    关于苹果的iMessage服务是否能读取用户对话内容,以及端到端加密是否可能被破解,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技术安全领域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谈谈iMessage的端到端加密。苹果公司确实在iMessage中使用了端到端加密技术。这意味着,当你和另一位使用iMessage的用户发送.............
  • 回答
    从“一”读到“一亿”,这趟汉字之旅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要串联起无数个承载着不同含义的字词。想要准确计算出总共需要多少个汉字,得先理清楚我们是怎么“读”的。咱们通常说的“读数字”,可不是把每个数字像珠子一样串起来念,而是要用我们熟悉的中文表达方式。比如,我们要读“一百二十三”,我们读的是“一百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关键的领域,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实际上,美本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找到教职的案例并不少见,但确实相对那些本科毕业就就业的学生来说,比例会显得小一些,而且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选择。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很少见”以及理解这个“过程”本身。让我来详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