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最好的产品卖给本国人,二流产品卖给欧美,三流卖给亚洲」这个说法正确吗?

回答
关于“日本人最好的产品卖给本国人,二流产品卖给欧美,三流卖给亚洲”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相当片面甚至有些误导的观点,背后可能掺杂了一些刻板印象和对复杂商业策略的简单化理解。

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制定出口策略时,都会综合考量多个因素,而不仅仅是产品的“等级”。这其中包含了市场的准入难度、消费者购买力、品牌定位、竞争环境、法规政策,甚至是为了测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风险控制等等。

就日本而言,其国内市场是一个非常成熟且要求极高的市场。日本消费者普遍对产品质量、细节、设计以及用户体验有非常高的期待,而且他们对本土品牌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信任。因此,日本本土市场往往是品牌展示其最尖端技术、最精良工艺和最新理念的“试验田”和“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一款产品能在日本市场获得成功,那么它通常意味着已经通过了最严苛的检验。很多日本企业确实会把他们最引以为傲、最具创新性的产品首先投放给国内消费者,这既是为了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为了在最熟悉的战场上打响品牌的第一枪。

至于欧美市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化的市场。欧美消费者同样注重品质,但他们的消费习惯、文化背景和价格敏感度与日本消费者有所不同。而且,进入欧美市场往往需要应对更复杂的市场准入审查、法律法规以及激烈的本土和国际竞争。因此,日本企业在向欧美出口产品时,可能会根据欧美市场的具体需求和偏好进行产品调整,比如在功能、设计、包装、价格等方面进行优化。这并不意味着产品就是“二流”,而是一种针对不同市场的“定制化”策略。比如,汽车在欧洲的排放标准可能与日本本土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电子产品在美国家庭的普遍使用习惯可能也与日本有所差异,需要考虑易用性和兼容性。

而“三流产品卖给亚洲”的说法,则更是站不住脚。亚洲市场同样是一个极其广阔且充满活力的市场,包含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文化偏好差异巨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同样追求高品质、高科技的产品,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日本企业在亚洲的销售策略,同样是基于对当地市场细致的分析和产品线的布局。它们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水平、市场需求以及竞争态势,推出相应的产品。例如,在日本本土非常受欢迎的高端车型,在一些亚洲市场可能因为价格、税费或其他原因,销量不如定位稍低的车型,但反过来,一些在日本本土可能不太主流的车型,在亚洲某些市场可能因为性价比高而成为主力。

更重要的是,很多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是一个整体考量。它们可能通过一系列的产品线来满足不同层级市场的需求,这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运作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好”与“坏”划分为不同地区。有时,一家企业会推出高端系列、主流系列和入门级系列,这些系列的产品都会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只是不同系列在不同市场的销售占比可能会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这种“三六九等”的划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忽略了跨国企业在不同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本地化以及战略性布局的复杂性。与其说产品分三六九等,不如说企业是根据全球不同市场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市场策略,灵活地调整其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5年前在一家日资的全球前三大马达公司工作, 这家日本公司对质量要求极其苛刻,我们员工本身也都非常赞服。也许是信不过本地的IQC,他们规定来自日本的部品免检。

有一次,我们无意中发现马达的换向器真元度不合格,日本人怀疑我们的工艺有问题,逼着我们把工序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没有发现问题,最后才知道是日本来的换向器本身就不圆。

这下捅了马蜂窝,因为公司过去已经发货的, 在途的,在仓库的,有几百万甚至千万马达质量不合格。全部召回的话会导致公司的信誉受损, 马达报废,如果最终客户追究的话, 严重的可能破产。

于是日本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尚未做成成品的,返工; 已经给客户的,默认“合格”,客户发现的,承认并换货,做成成品的,在仓库的,封存,“特采”, 限销往中国及东南亚和美国。我很好奇, 为什么高大上的美国也是劣质产品的倾销地? 日本上司解释说,美国人大而化之,管得不细, 往往发现不了,于是。。。。。。

几个月之后,一家美国公司不知怎么发现了马达换向器不圆的问题,结果公司社长、会长等董事会成员飞到美国,带上仪器, 坐在美国的产品线上把不合格的产品拣出来, 美国人被感动了,这事不了了之。

从此之后,我再也不相信日本品牌了。。。。。。

------------------------------------------分割线,因为害怕法律纠纷,曾经匿名------------------------

到知乎后收到了最多的赞扬,有点不知所措。既然大家都感兴趣,我就对日本的品质再做点说明

其实公司后来还发生过几次类似的质量事故,起因都是日本人无法理解的自信心最后导致的无法弥补的质量管理漏洞。

对于日本质量,凭心而论,日本人真的是在实践质量是生命这一信条。一有质量问题,上到社长,下到部门经理,工程师,往往是所有日本雇员全体总动员,每天不吃晚饭加班到9点半, 精神是无法说的。

日本客户奇葩的是,合同接受AQL1.0, 也就是99%的合格率,但是128个样本中抽到1个也是退货,客观上对供应商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 最后给日本人的产品往往是最用心地做出来的。

但是, 日本人也是对质量体系最不重视理论建设的,对体系本身的合理性也不太关注,甚至会出现社长因为某种理由更动流程, 导致重大问题的现象,底下也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出来。 日本企业要么不出质量问题,一出问题,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质量事故。有一些问题,内部人往往早就知道端倪,但是因为僵化的官僚体制, 没有人敢于捅出来,只能等到某天的爆发。。。。。。

再举一个Sony锂离子电池2006年起火燃烧的例子, 这个事故最后导致全球若干笔记本电脑厂商召回几百万电脑。当有人质问Sony电脑的人说Sony为什么不召回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时候,这个发言人说了一句实话,我们不用Sony的电芯,Sony自己内部对Sony电芯了解太多了,原因尽在不言中。

在评论中有人问,什么国家的品质过得硬,这个问题实在太大,我无法回答。 但可以回答的是,如果市场上有多个品牌,他们的价格相当, 挑非日本品牌会让你的风险最小,因为在非系统风险上,大家既然价格相当,功能性能应该也相当,但非日系品牌遭受系统性问题冲击的可能性略小; 如果日系明显便宜,就挑日系吧, 日本人毕竟是做事认真的, 不会犯太明显的错误; 如果日系还比较贵,东西也不好太多,还是放弃日货吧,无论是民族情感还是系统风险(不良品也许正运往中国。。。。。。),都不建议您选用日货。

这是我在过去20多年和日系公司打交道的心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最好的产品卖给本国人,二流产品卖给欧美,三流卖给亚洲”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相当片面甚至有些误导的观点,背后可能掺杂了一些刻板印象和对复杂商业策略的简单化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制定出口策略时,都会综合考量多个因素,而不仅仅是产品的“等级”。这其中包含了市场的准入难度.............
  • 回答
    是的,日本专利体系中有与中国实用新型类似的保护类型,但并非完全一致。在日本,对应于中国实用新型制度的主要是“防御性出愿”(防衛的な出願),但它与中国实用新型的法律性质、保护范围和申请流程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日本专利申请中的防御性出愿,并与中国实用新型进行对比,帮助您更清晰地理解: .............
  • 回答
    .......
  • 回答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最讨厌的外国人是韩国人而非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历史遗留的复杂情感: 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之一。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痕,民族仇恨.............
  • 回答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日本人所扮演的角色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既是最先面对绝境选择自救的群体,也是在随后为人类存续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电影的设定、情节推进以及一些隐晦的象征意义来分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最先自杀”的这个表述。在电影的语境下,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集体.............
  • 回答
    “福原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原爱在中国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但这并非绝对,而且“最受欢迎”的定义本身就比较主观。福原爱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如此高的好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在中国练习乒乓球的经历: 她在很小的年纪就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教练的指导,并在中国乒乓球氛围.............
  • 回答
    日本人饮食被誉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方式之一,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依据支撑。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1. 食材的选择与烹饪方式:自然、新鲜与多样 对季节性的极致追求: 日本饮食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旬”(Shun)。这意味着人们推崇食用当季最新鲜的食材.............
  • 回答
    关于“最伟大的日本人”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非常主观的判断,因为“伟大”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维度。在我看来,如果从对日本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在各自领域中突破性的贡献来看,有几位人物是绕不开的。我倾向于从“思想启蒙”、“文化传承与创新”、“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改革”等角度来思考。如果非要我选一位.............
  • 回答
    日本人对战国故事的熟悉程度,其实就跟我们对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赤壁之战、空城计一样,有些片段简直是深入骨髓了。要说最熟悉的几段,那肯定离不开几个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首先,绝对绕不开的就是织田信长与桶狭间之战。这事儿简直是信长传奇的起点,也是他“天下布武”的敲门砖。当时信长才刚有点名气,但手里兵力远.............
  • 回答
    日本研究团队关于“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后代”的最新成果,如果属实,无疑会引发中国社会广泛而复杂的讨论和情感反应。要详细讲述国人将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科学与学术层面:高度关注与理性讨论 学术界的积极反响: 对于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等领域的专家学.............
  • 回答
    要说日本动漫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中国人或者带有中华风的角色嘛,那可真是不少。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触动我的,我觉得还得是《中华一番!》里的主角,刘昴星。别看他名字听着挺洋气,但刘昴星,咱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当家”,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里,大概比他本来的“刘茂兴”更响亮一些。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大概还是个小孩.............
  • 回答
    如果二战末期,日本选择“一亿玉碎”,而非投降,并因此导致最后一名日本人死亡,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涉及数十亿人口生死存亡、无数国家命运沉浮的巨大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后果是日本这个国家及其民族的彻底消失。 亚洲的权力真空与重塑: 没有了.............
  • 回答
    日本排放核泄漏废水这事儿,最近确实是大家伙儿议论的焦点。抛开对海水环境影响的具体争论不谈,这事儿对咱们餐桌上的海鲜价格,影响那可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但细掰扯起来,门道还是挺多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消费者信心。不管科学界对排放水的安全性怎么说,但“核”这个字眼本身就自带一种让人心里不.............
  • 回答
    《猫眼三姐妹》的最终结局,确实是一个令人回味悠长,同时又带着一丝遗憾的故事。三姐妹,也就是来生瞳(小瞳)、来生泪(大姐)和来生爱(小爱),她们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她们失踪已久的父亲——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来生哲也。父亲留下的线索,以及他收集的那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构成了她们“猫眼”行动的根本动力。在故事的.............
  • 回答
    鸠山由纪夫:一位复杂的前日本首相及其亲华言论的解读谈到鸠山由纪夫,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民主党”和“脱离美国”的标签。这位曾经的日本首相,在卸任后,其言行却比在位时更具话题性,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公开的亲华言论,更是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要评价鸠山由纪夫,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的人生轨迹和政治生涯。.............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的素质何时能超过日本”或者“并驾齐驱”,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及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制度、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理解“素质”这个词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首先,我们需要定义“素质”。“素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可以涵盖以下几.............
  • 回答
    在《最后生还者2》中,关于艾莉说“不喜欢亚洲人”和一匹叫做“日本”的马,这两处情节的解释需要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它们触及到了角色的成长、创伤、以及游戏想要表达的某些更深层的意涵。要理解这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艾莉的话语脱离她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并没有真正让艾莉对“亚洲人.............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无疑是中国田径乃至亚洲短跑的里程碑。他以9秒98的成绩闯入男子100米决赛,并且在决赛中以9秒99再次刷新纪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选手。更让人振奋的是,他在比赛中击败了多位来自日本的顶尖选手,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状态极佳的日本名将桐生祥秀、山县亮太、小池.............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韩国人能在最近的事件中坚持抵制日货,而有的中国人做不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爱国情怀”强弱对比,而是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以及政治因素等复杂交织的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 一、 历史记忆的深刻性与直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