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连环杀手三元素是「尿床、虐杀动物、纵火」?

回答
“尿床、虐杀动物、纵火”,这三个词汇之所以经常被提及,并被认为是预测一个人可能走向连环杀手道路的“早期预警信号”或“特质”,并非源于某个单一、官方认可的严谨科学定律,而是基于长期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案例分析以及一些社会学观察得出的一个普遍性、趋势性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三必须”法则。并非所有出现过这些行为的人都会成为连环杀手,也不是所有连环杀手都必然有这些行为。这更像是一种在特定人群中发现的高发关联性,它指向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压抑、反社会倾向、破坏性冲动和缺乏同理心等深层心理问题。

我们来逐一拆解这三个“元素”,并探讨它们背后的逻辑:

1. 尿床(遗尿)

关于尿床,尤其是在超过了正常控制排泄的年龄(通常是5岁左右)之后仍然存在,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它被视为一个潜在的信号。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生理与心理的关联: 遗尿可能与一些生理因素有关,但更多时候,它被认为与深度睡眠、排尿反射的成熟度,以及更重要的,与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相关。一个孩子长期无法控制排尿,可能会感到羞耻、焦虑,甚至在家庭中受到惩罚和歧视。
情感的压抑与挫败感: 如果尿床问题持续存在,并且没有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孩子可能会将这种挫败感、羞耻感和被忽视感压抑在心底。这种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疏导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在日后以其他方式爆发,例如对规则的漠视、对权威的挑战,或者将这种无助感转化为对弱者的控制欲。
对控制权的渴望: 身体无法自主控制排泄,这本身就是一种“失控”的体验。对于那些在其他方面感到无力或被剥夺控制感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极度渴望在其他领域找回这种控制权。这种对控制的强烈渴求,是许多施暴行为的驱动力之一。

不过,这里需要非常谨慎地区分。绝大多数有遗尿问题的孩子,长大后都会发展出正常的排泄控制能力,并且成为守法公民。遗尿本身不是“判决”,而是它发生时的环境、孩子因此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家庭的反应,才是更关键的观察点。如果一个孩子在尿床问题上受到严厉的打压、羞辱,或者因此被剥夺了本应得到的关爱,那么这些负面经历叠加遗尿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更容易让人心理扭曲的土壤。

2. 虐杀动物

虐杀动物,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一个更直接、更危险的信号。这是因为它涉及了主动的、故意的伤害行为,并且目标是毫无反抗能力的生命。

同理心的缺失与情感麻木: 虐杀动物最直接地体现了缺乏同理心。无法理解或感受他者(在这里是动物)的痛苦,甚至从施加痛苦中获得满足,是反社会人格的重要特征。这种情感上的麻木,预示着他们在面对人类时,也可能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和情感考量。
发泄与控制的欲望: 动物的无助,使得它们成为虐待者最容易控制的目标。施虐者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愤怒、屈辱,甚至是对权威或社会的仇恨,转移到动物身上,通过残忍地折磨和杀死动物来获得一种虚假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这种发泄方式,虽然残忍,但对施虐者而言,是一种宣泄压力、确认自身存在的方式。
“练习”与“升级”: 很多研究者认为,虐杀动物可能是一种“升级”行为的起点。当一个人通过伤害动物找到了快感和释放,并且没有受到足够的外界制止时,他们可能会开始寻求更强烈的刺激,并逐渐将这种“实践”的对象转向更复杂的生命体,最终可能演变成对人类的攻击。例如,早期对动物的残忍,可能让他们在心理上逐渐适应“伤害”这个概念,并为日后对人类的暴力行为做好“心理准备”。

从本质上讲,虐杀动物行为揭示了当事人情感调节能力的匮乏、道德感的缺失,以及将痛苦外化和通过伤害他人来满足自身需求的倾向。

3. 纵火

纵火,特别是反复的、无缘无故的纵火行为,同样被视为一个危险信号,尤其是在与前两者结合时。

破坏的快感与力量的象征: 火,作为一种强大的、毁灭性的力量,能够瞬间摧毁一切。纵火行为,尤其是由个人主动实施时,往往伴随着一种破坏性的快感。当事人可能从看到熊熊烈火、目睹事物被吞噬、社会秩序受到扰乱中获得一种病态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对他们内心“无力感”或“被剥夺感”的一种反向补偿。
吸引注意与制造混乱: 纵火行为通常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制造混乱和恐惧。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被忽视、缺乏存在感的人来说,纵火可以是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让他们成为焦点。同时,制造混乱和破坏,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拥有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力量,即使这种影响是负面的。
愤怒与复仇的宣泄: 纵火也可能是一种愤怒或复仇情绪的爆发。当一个人对某个地方、某个人或整个社会感到极度不满、憎恨,却又无力以正常方式表达或解决时,纵火就可能成为一种最直接、最具有破坏性的宣泄途径。它能够彻底摧毁他们憎恨的目标,并让对方感受到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对秩序的挑战: 纵火是对社会秩序、财产和生命安全的直接挑战。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反社会属性,反映了当事人对现有规则和价值观的蔑视,以及试图通过破坏来证明自己“存在”或“反抗”的心理。

为什么这三者常常被联系在一起?

关键在于,这三个行为并非孤立发生,它们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的心理问题谱系:

情感的压抑与扭曲: 无论是遗尿带来的羞耻和无助,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创伤(如虐待、忽视),都可能导致情感无法正常表达和疏导,最终扭曲成攻击性、破坏性。
反社会倾向的显现: 虐杀动物和纵火都表现出对他人(或动物)的痛苦和损失漠不关心,以及对社会规则的挑战。这与反社会人格的特征高度契合。
对控制的极度渴望: 身体失控(遗尿),对弱小生命施加控制(虐杀动物),以及对环境施加强大破坏性影响(纵火),都体现了当事人试图从“失控”走向“绝对控制”的心理需求。
冲动控制能力的弱化: 这些行为往往是在强大的冲动驱使下发生的,缺乏理性思考和后果预判。

总结来说,这“三元素”并非预言,而是警示。 它们就像是一系列破碎的拼图,拼凑出的不是一张确定的“连环杀手肖像”,而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具有严重心理缺陷和危险倾向的个体画像。当这些行为在同一个人身上,尤其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和纠正时,就增加了其未来走向极端暴力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强调,社会和个体都应该对这些信号保持警惕,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恐慌或“贴标签”。对于出现这些行为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根源,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调节机制、培养同理心,并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这才是真正化解潜在危险的关键。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很多著名的研究,比如《三要素》(The Triad) 的概念,以及对许多著名连环杀手(如杰夫·瑞德)早期行为的复盘,都印证了这些早期信号的关联性。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率性的观察,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它为我们理解人性中的阴暗面,以及如何早期识别和干预潜在的危险个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连环杀手三元素是明明应该是,杀了一个人,又杀了一个人,又又杀了一个人。

user avatar

大错特错,连环杀手三元素是“吃饭、喝水、呼吸”。不信你就查去吧,哪个连环杀手不符合这三个条件我吃翔。

荒唐吗?题干就很荒唐,比我这个都荒唐,第一从结果去胡乱推导原因,第二强弱相关性不分,第三先强行设定再强行解释。三个条件和连环杀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全部都是或然关系,而且低相关。你既不能因为一个人玩火虐杀动物尿床就能推出他连环杀人,也不能因为他连环杀人就推导出他玩火虐待动物尿床。如果是同源关系,相关性有多大?几种性状是必然同时出现的吗?如果一个人心狠手辣,他可能虐杀动物也杀人,他可能会虐杀动物不敢杀人比如前几天校园射猫被开除的,他可能乐于杀人但是喜爱动物,比如爱狗人士希特勒,这能算相关吗?如果是因果关系,相关性又有多大?如果一个人不吃饭喝水不呼吸我断言他一定不能做连环杀手,但吃饭喝水呼吸算杀人原因?


新中国十大悍匪了解一下,个个连环杀手。你说这些人缺乏自制力?这些人普遍自制力超强,有些人特种兵出身,底子一清二楚,很多人变悍匪之前并没有异乎寻常,要是尿床放火烧屋部队里监狱里早就有记录了,有吗?你说成年人尿床,任意纵火,为乐子虐杀小动物才是连环杀手三元素,请您翻翻新中国十大悍匪的资料,就你能看到的而言,有几个全沾,甚至粘一条,你要说变态连环杀人案,河南智能木马案听过没,街坊四邻从没反映过凶手纵火晒尿单,而且此人智力良好计划周全自控力很强特别会演戏,人家梦想就是做“杀人大英雄”不屑于杀小动物,他独居不养,也从没有邻居反应谁丢了猫狗猪羊怀疑被他杀了去,其杀人工具也不适合用任何常见动物练手,请问三者何德何能算得上“元素”,请先学语文,再看小说。不然看一眼三国志你就会觉得母鸡能自己变成公的了。


这年头什么小说理论都能奉为圭臬,什么溯源逻辑都叫科学。有人说我是仗着对犯罪心理学的无知盲目自大,我说您仗着对逻辑学的无知对自己在犯罪心理学上的无知自信满满。凭我对犯罪心理学随便看看的粗浅理解,我敢说没有一本现代犯罪心理学科学教材书上面敢断言放火虐杀动物者尿床和连环杀人有必然联系或者高相关性,如果有,请拿出来,我没见过,让我开开眼。如果您说的是七八十年前甚至100年前的心理学著作。。。不客气的说那些几乎从思维方式到验证方法都被现代研究颠覆的差不多了,心理学发展历史他真的不像数学物理板上钉钉。


我举一个文学误导的例子。《小苹果》里唱“秋天和你徜徉在金色麦田”。很多儿歌里也是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加上麦田。越来越多现代的文学作品也这么写,城里中学生的作文基本都是了。而实际上特么的冬小麦是初夏成熟春小麦也晚不过8月,离秋天差远了,老文学家和有点农业常识的都知道。高考提前到6月份初原来就是为了让高中生劳动力赶紧收拾东西滚回家去收麦子。

而秋天的麦田是这样的

晚点是这样的

至于这个,这个叫夏天的麦田




*条件,养狗。

养狗推出有爱心,这是概率事件,有些人养狗就是为了耍牛逼炫富,或者好玩玩腻了滚去流浪,第一养狗有爱心不算什么大概率事件,第二一个反例即可击破全肯命题。

有爱心等于爱小孩。爱心和爱小孩是一个演绎法,有爱心一定包括爱小孩,这个逻辑成立。

爱小孩一定有小孩。这个纯属凭空假设。

有小孩一定有老婆,这个是大概率事件,只有个别情况不成立,算他成立。但是假设有小孩,然后老婆是建立在假设上的,然后得到对方答复才印证有老婆小孩,这个算假设前提然后倒证然后循环论证,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然后有老婆就不是gay,这是个或然事件。一个反例即可击破算否命题。

建立在多重概率、极端化、绝对化和假设上的推论,毫无可信。虽然不养狗就是gay是归谬法,但是不养狗就是gay是非黑即白的逻辑错误,否定归谬不严谨,严谨的归谬是正面归谬,用他的理论正面刚,而不是把他的理论反过来再刚。反对归纳法你要反对他的样本可信性、采样方法范围、推理方法手段,很麻烦,反对演绎法你只要举反例打倒他的理论基础、证明他的理论套用范围超纲,更简单。


我小时候去白洋淀玩,有个项目叫射鸭子,十几只鸭子圈在一片水里,游客花20元买到10只箭,用弓射死即可当奖励拿走,来玩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杀生为乐。

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爱搞篝火晚会,许多人点火为乐。

疲劳、药物、患病可能使人尿床,尿频患者管不住下边。

一个酷爱旅游玩乐疲于奔命的尿频患者是不是潜在连环杀人犯。我们国家往前20年12亿人8亿农民杀个动物点点火不要太正常,活剥动物点点秸秆取乐的没正形成年人哪个村没有大把大把的,怎么吃了20年饱饭以后个个杀人狂魔了?我小时候家南边几十米有一家大人吵架老公把老婆掐死了,那个管不住手脚激情杀死人的男的恰好还不是这种人。我现在在福建这边慈眉善目的老爷爷老奶奶每周都要自己活杀鸭子来吃,派出所里那些打架吸毒的年轻人有几个不是让肉摊老板处理好的——诶你别说,革命老区的老爷爷没准年轻时真崩死过几个——可是人家也不是为了满足变态去犯罪的呀!

人吃饱了想的事肯定多了,但不一定想得就对了,以前吃饭喝水一样的事,怎么到现在就变成连环杀人犯标配,以前人人均变态杀人狂?

然后有人说了,我们说的是成年人因控制力问题尿床,为了乐子虐杀动物者乱放火。请回到上面新中国十大悍匪那段。


尿床的人控制力差,脑子有问题。这是一个或然的结论,并不是必然的,尿床可能是因为身体疲劳、泌尿疾病或者药物等等。没有必然关系,也不能大概率推定。

控制力差的人忽视法律人伦不计后果,这是一个或然的结论,缺乏自制的人到处都是,做事有时间却不思考的人却很少。没有必然联系,连大概率都算不上。

不计后果的人就会杀人,这更是一个或然的结论。

杀人就会连环杀人,更是一个或然的结论。

然后连环杀人是随机杀人,这。。。

多重小概率相乘,你告诉我这个有神马关系?你跟我说这个叫“科学”?

那吃饭喝水呼吸为杀人犯策划和实施犯罪提供了杀人必须的能力,这算不算强相关???


请反方拿出科学家的名字和著作来反对,不要拿文学家的来。尤其是心理学方面,请拿近50年以内的著作来,不要再用弗洛伊德“一切都是因为你想淦里梁”或者巴纳姆的口袋阵来解释了。


元素,在这里肯定不是指化学元素,语文意义上的元素,就是“构成条件”,或然的构成条件,不能称为科学。当“构成条件”是“必要条件”时才是科学,当“前提条件”是“充分条件”时才是科学。

尿床虐杀动物纵火,和连环杀手,互相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只有或然的低概率的个体上的相关性,不具有绝对性、决定性、普遍性,那就不是科学。绝对化、决定化、普遍化,那是文学。在科学上,张三尿床虐杀动物纵火,不能认定张三连环杀人。张三连环杀人,也不能得出张三尿床虐杀动物纵火。要说文学,文学上人还能从空气里徒手搓炎爆呢,你搓一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