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从个人角度,更认可是“沾染”,而非“感染”,在更多证据之前,还是要审慎呢。
不过有两种主流观点“鱼没有肺没法感染”以及“鱼类不能感染病毒”的看法,我是不认可的。
1,谁说新冠感染必须是肺部?
我看到有人说鱼没有肺,所以没发感染新冠,这就明显是错误的理解了新冠了。
新冠病毒的受体是ace2,而ace2受体可不是肺部特有。事实上,ace2在很多组织中都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新冠康复过程会特别关注睾丸、肾脏等组织的一个缘故。
2,鱼类不能感染新冠?
基于上述的事实,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有ace2的生物多不多?
答案是非常多。
比如上图是ensembl上包含ace2的同源结构的生物,可以看到很多生物都有ace2,包括鱼类。
所以,认为鱼不能感染新冠的, 请给出更好的证据。
3,没有接触途径?
请回忆一下巴黎塞纳河中检测出新冠污染的事情。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三文鱼是感染了新冠?
当然不是。
1,新闻报道中并非在三文鱼本身检测到新冠。
报道中提到的是切三文鱼砧板上发现了新冠,因此,我们需要先做一些合理排除。
a,该砧板是否切过其他感染过新冠的生物?毕竟很多哺乳类都可能感染新冠
b,使用砧板的人是否感染了新冠从而导致砧板发生了沾染?
2,鱼类相对来说不容易感染新冠
从结构预测上,鱼类结合新冠能力会较弱(form stable complexes)
这一点,在 @庄有猫 老师的文章和评论中都有体现,大家可以移步庄老师的回答中进行了解。
不过有一点可能要探讨,就是我俩共同的参考文献中,有这样一句话
Of the 35 birds tested only the blue tit shows an infection risk. Similarly, the Nile tilapia is the only fish out of the 72 in this study which has a binding energy favorable to infection.
作者计算了35种鸟类,只有一种(蓝山雀)有感染风险,计算了72种鱼类,同样只有1种(尼罗罗非鱼)有感染风险。
当然,这种计算是基于是否能够从结构上形成稳定的ace2 complex角度,只能说是一种看法。
所以,理论上,鱼类感染新冠属于难度较高的行为。更有可能是沾染。
当然,还有个重中之重,那就是,测了几次???
别到最后搞出个乌龙发现检测错了。
海鲜市场这个词,毫无疑问是大众的敏感神经之一了。所以暂时关闭是有必要的,不让大众都要继续隔离了。
因此,个人看法,审慎看待。科学之一不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嘛。
评论区知友 @Perfect 提到了一个别样的观点,让我备受启发,那就是,冷链运输的问题。
冷链运输是目前肉食类运输的主要办法,可以保鲜。但是如果冷链运输中出现了被感染的肉类,就有点麻烦了。
因为,低温,反而是病毒的天然宝库,病毒怕热不怕冷,低温下反而会保持活性很久,比如实验室储存病毒都是用冷冻的办法,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即可,还不用担心病毒变性,所以无论是西伯利亚还是青藏高原都有大量的病毒被冻着。
所以,我们可能要对冷链运输做一些关注了。
最新
北京在对从业人员主动筛检中,对1940名市场从业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在新发地采集的517件样品中,有45人咽拭子阳性,另在海淀一农贸市场中发现1例阳性,是1例新发地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辽宁新增两例北京输入,为密切接触者。
我去,怎么突然间又爆了?
山东新造三文鱼养殖工船,全长385米,型宽59.5米,总面积约等于4个足球场首尾相接,由6座深水智能网箱组成,养殖规模可达1万吨,约合200多万尾三文鱼。
山东正宗深海养殖三文鱼,全程在我国海域养殖,不会沾染境外流行的新冠病毒,可以放心食用。只要有山东人在,北京一切副食品供应都是安全稳定的。
至于山东的浅海是怎么养殖深海鱼这个事情,得益于黄海冷水团为三文鱼养殖创造的条件。
这是之前的三十万尾养殖能力的深蓝一号。
理论上讲,只要市场接受,2025年山东沿海能形成1000万尾、五万吨的三文鱼养殖能力。
提供几个信息
1:华南海鲜市场主打三文鱼,这个有答主说过了
2:法国的12月病例是鱼贩,没有出国旅行史
3:格陵兰岛封岛几个月后重新出现了几例病例(当然现在已经被治愈了)
4:挪威疫情防控做的还可以,在欧洲算是很好的,(虽然感染率还是比湖北省高一点),但三文鱼加工厂却接连爆发疫情
检测能力强的好处,就是有疫情出现,可以把能测的东西都测一遍,精准定位源头,从而打消一切不怀好意、别有用心者奇怪的指责,和这些人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合理约束(比如禁吃狗肉之类,话说狗肉都炖熟了哪来的病毒……)。
1,冷冻情况下病毒确实存活很长时间。实验室用液氮保存的病毒,永远不会死。
2,但目前还无法断定新发地的病毒来源于海外三文鱼。
3,病毒跨物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之所以以前一直怀疑蝙蝠,是因为蝙蝠原本就是毒窝(身体原因决定的),且是哺乳动物,与人类不算太远,病毒再经过一次成功变异就可能跨越蝙蝠到人类。
4,病毒跨物种是概率事件。基数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5,考虑到病毒已经遍布全球,三文鱼加工时在工厂被病患污染也完全是可能的。但需要更确凿的证据,如在尚未开封的进口冷冻货柜中检测出病毒。
6,所以对进口冷冻食品进行新冠病毒抽检是有必要的。
7,人流密度高的场合坚持健康码扫描和戴口罩对追踪病例和减少传播十分必要。
8,随机在人群中咽嗓子抽检也十分必要。如对发烧、腹泻的进行检测,对平时就医的进行检测。开发流动检测车,对人流随机抽样检测。
有利于早发现,防止大规模爆发。
一定要算好账:病毒检测的费用比起停工防疫、经济停摆的造成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在国外防疫消极、能力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1/5的世界,想要独善其身、病毒清零是不现实的。
但不必恐慌,要做好被病毒反复折腾的心理准备。
现在的资料越来越有意思了。正常看,三文鱼是不会感染的,但可以粘染病毒再传染人(毕竟电梯都能传播)。三文鱼跟其它肉不同的是,它是生吃的,全程冰鲜,适合病毒生存。无论是武汉,还是这次的新发地,都是海鲜市场。当年冤枉了果子狸,现在会不会又冤枉了蝙蝠?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大家很多摘口罩了。
一个人能传染一大片。
三文鱼带的病毒浓度未必很高。
但是只要进入人体,就能复制出高浓度。
都戴好口罩。只有一个人感染,顶多家里人。
不戴,一个市场现在已经40多人了,去过市场的人有多少?
北京需要大面积测核酸了,沈阳,青岛也得警惕。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无论你在哪个城市。
冷链运输的东西,还是做熟了再卖吧
冷链对病毒也是保鲜的。
国外防疫不利,你不知道多少人感染病毒。
目前仍然不能确定冰鲜三文鱼是本次病毒传入中病毒的载体并且是病毒唯一的载体。
但是病毒测序来自境外,在新发地这样一个农贸产品集散地爆发。已经暴露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国今年食品供应,尤其是肉食品供应面临严峻的压力。
食品进出口的交易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无人线上完成的,这个过程中面临人员接触问题。而食品的物表,因为食品需要保持安全无毒可食用,全面消毒非常困难,即使口岸物流环节通过无接触交接,在前后的加、分拣、搬运环节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呼吸道分泌物暴露接触食物表面。而COVID19病毒在部分物表可在常温下保持活性超过3天,在低温下可能概念更久。
印度与中国有相近的庞大的人口数量,本次疫情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印度面临比中国更严重的失业和流动人口压力,但是印度却不面临粮食压力。
印度是粮食净出口国,粮食产量是粮食消耗的一倍。而中国是粮食进口国。
印度优质田实际面积更多,处于热带,但是化肥使用率低于中国,实际总产量并不高于中国。
造成印度出口粮食、中国进口粮食,这其中的差异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饲料消耗大量粮食,而生产肉食比奶制品消耗了更多粮食。印度饮食习惯中大量的奶制品消耗抵消了肉类消耗不足造成的影响。
而实际上全球最便宜的冰鲜肉类基本上都来自巴西、阿根廷疫情严重的国家。
在肉类进口、饲料用粮的夹击下,肉类继续涨价是必然的。我本人是一个虔诚地信仰拉比犹太教,倾向于素食主义的人,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我担心肉类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体质,尤其是需要高蛋白、高油脂食品的青少年的成长。
中国完全停止食品进出口是不可行的,只能从其他角度加强食品进出口相关的防控措施,严防COVID19输入型病例。
例如,强制全国所有参与食品进出口贸易的人员、海关口岸工作人员、食品加工的人员,高密度的定期检测核酸,同时对频繁检测造成的不便给与费用报销、生活帮助。
菜市场投毒,人员流散极难防控,这是否一种可能性?
趁这个机会,统一祖国啊
首先声明我是持阴谋论的观点
第一,三文鱼冷链运输,和生物制品的冷冻保存条件差不多了,简直是完美的载体
第二,病毒感染需要足够的量,根据之前掌握的信息,单纯的环境污染引发的传播概率极低,无意识的打喷嚏之类的,污染是面状的,而人接触污染源(三文鱼)面积相对小的多,更何况冻品的切割都是戴手套进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打喷嚏造成污染的病毒量能否制造这么大范围的传播,我这里是存在疑问的
第三,而这样的操作,不说对于一个组织,哪怕单纯是某个反华的个人,都是很容易的操作,大规模传染病,病原很容易获取,样本浓缩也不是太难的操作,有本科生物实验基础的都可以做到,简单的离心分离操作就可以实现
第四,如果这条途径被证实有效,冻品的进口就要谨慎对待了,即便排除有组织的行为,某些反华份子的个人行为都会对国家安全产生极大危害
忽然想到,这次丰台两个患者是做实验的。如果测重金属,硝化前要破碎。如果机械破碎,有可能产生气溶胶。而且食品实验室不会在生物安全柜中开展。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这次的新冠病毒是欧洲和俄罗斯的亚型。
牛羊肉没有从欧洲进口,
那么进口最多的就是北欧的三文鱼。
这次检出的环境样品除了三文鱼案板,还有下水道。
所以不能完全肯定是三文鱼。
只能说作肉食的时候勤洗手加手套,
不吃生食,充分加热。
上周在村上吃了一次刺身,冰箱里有永辉买的三文鱼头。瑟瑟发抖啊。
看了一些评论都在往案板方向引,那就用分类讨论吧。既然进口三文鱼切割案板上确实存在新冠病毒,那它的源头就有三种可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二种进口过程中受污染的情形概率相对更大,至少在目前情况不太明朗时需要谨慎对待进口冷鲜食品,至少不要生食。
现在北京已经开始彻底排查食品安全问题,相信不久就能确定具体是哪个环节使“进口三文鱼案板”上带有新冠病毒,以及最近几例感染与其的关系。
如果真是第二、三种可能,那对最初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病毒的溯源可能要重新审视了。
希望早日水落石出。
更新:
1.(网上信息,有待查证)今会上通报,已确认是新发地海鲜市场中进口海鲜带冠状病毒,毒株与国内毒株不同,与海外流行毒株相同。截至今晚已确诊丰台8例(含今天新增两例)散播轨迹类似武汉初期,已派驻500人工作组,1500名公安干警。市场周边学校全部关闭。6个批发市场全部关闭。经过大数据已将全部进出过市场的人员及其密接人员隔离做核酸检测。已经停止进口海外海鲜和牛羊肉等。
如果属实,那么根据毒株来源基本上能肯定此次新发感染的传染源是进口冷鲜(第二、三种情形)。
2.(13日上午11点新闻发布会信息)【北京疾控:北京46人核酸检测咽拭子阳性】在北京市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称6月12日新发地市场发现40件环境阳性样本,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均为阴性。在对从业人员主动筛检中对1940名市场从业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在新发地采集的517件样品中有45人咽拭子阳性。
从环境样本可见,应该是从新发地市场传开的,再往上溯源就可能是进口冷鲜食品了。
3.【曾光:北京这次的毒株不像国内流行类型】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表示,目前北京疫情正在经受一次重要考验,这次考验可能是全国疫情相对平静后最大的一次考验,“如果处理不好,会形成第二波疫情。
“基因测序的初步结果显示,病毒毒株不像是国内流行的类型。目前已经做了两例样本检测,还要继续扩大检测,这对判断疫情走向有很重要的作用。”(时代财经 )
这个级别的专家来背书,“此次感染的毒株来自国外”基本实锤了,后续扩大检测会有更多证据。
再补充一句:网上现在有这次感染是否与三文鱼或者进口冷鲜有关的争论,但有这个基因测序的结果印证,确实相关没跑了。
4.官方通报来了【疾控专家:#新发地病毒基因测序发现来自欧洲方向#】北京市疾控中心杨鹏表示,北京新发地的病毒溯源还在进一步调查中。“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是从欧洲方向来的,初步判定与输入性有关。但病毒到底怎么来的,还无法确定。有可能是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或者进入市场的人通过分泌物进行传播。”
再补充几则新冠和水产相关的新闻,可能有捕风捉影之嫌,请理性看待。
1.去年12月,法国已知最早的感染者妻子在水产区工作。
2.三月份,韩国也出现过海洋水产部公务员感染,路径尚不明确。
3.四月份,智利三文鱼工厂曾出现过新冠病例。
中国每年进口的冰鲜和冷冻三文鱼主要来自智利、挪威等国家,查到挪威现有确诊240例、智利现有确诊26618例,由此看如果真来自进口水产则更可能是来自于智利。
中国进口三文鱼的国家里面
第一是丹麦
第四是澳大利亚
第六是挪威
你懂了吧,这简直是千年难遇的设置贸易检测的机会
摊贩王某!这地上掉的澳洲进口三文鱼发票,是不是你的!
华南海鲜市场的病毒是不是也是三文鱼带来的?
昨天的回答里提到鱼虾不可能
原因如下
所以鱼本身是没问题的,不是毒源。
不少答案也说了,要分清楚「污染」和「感染」的区别,只能说案板被「污染」了,毒源另有其人或其物。
而据新闻,三文鱼所涉及人员目前核酸阴性,下一次检测要明天了,这样可以知道日常接触三文鱼的人有没有被「感染」了。
还需要进一步排查生鲜市场,找两点
这个弄清楚了,对防疫、溯源的意义是重大的。目前北京已经在查了
我先往最阴暗的说,
如果你们一直关注我的新冠相关回答,就会知道我说过万一有人冻点病毒到时候出来投呢?因为保存这个病毒门槛没那么高。
只是我当时以为要干这种事情的话那些人也应该是等到冬天了找个中央空调一扩散就全部GG了,而不会选择在夏天,毕竟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个病毒在夏天的传播力度是不如冬天的。
从把人想的好的方面来说,就是有人不小心,把病毒沾到了三文鱼上面或者三文鱼的案板上面,就导致了后面这些事情;
而把人往坏的方面来说,就是有人利用三文鱼冷冻,病毒在这种环境下好扩散来下毒,而且这毒可以下得神不知鬼不觉,冰冻环境那么多,环节千里之外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你溯源都很难,毕竟时间过去很久了,位置也不知道在哪里。
至于三文鱼本身做宿主,这个我觉得没啥可讨论的,我不考虑。这么讨论的话,你还可以讨论金枪鱼、章鱼、北极贝、甜虾了...
两次都是人口数量巨大的核心城市
两次都是海鲜市场
这么巧???
有人之前就说过,我们如此严密的防控,在全球疫情大爆发的背景下,不是优势,而是劣势。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闭关,没有办法杜绝物资、人员往来,我们拼尽全力应收应治在境内消灭了病毒,与那些不负责任搞群体免疫的国家相比,咱们就是吃亏的。
之前还有人大开脑洞提出,我们是不是也搞“群体免疫”?才能和国外对等?我怒斥放屁,咱们不能把老百姓的人命不当人命,咱们不是美国,死十几万人眼皮都不抬。咱们只能做好自己,严防死守,把伤害降到最低。
北京严防死守,已经60天没有本土病例了,最近这一波爆发,全部来自于新发地农贸市场……如果是个别工作人员感染导致,不可能传播如此迅速、爆发如此集中。
至于在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病毒,其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有人一直在强调“三文鱼没有肺,不会感染病毒”,没有意义,因为“感染”和“沾染”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在冷链运输的情况下,病毒近乎可以永久保存。更何况,科罗娜病毒又不只是肺炎病毒,它攻击全身各种脏器,感染的是蛋白受体,有些话,不要说那么绝对。这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诡异的病毒之一,科学界、医学界并没有真正完全掌握它的特性。
要知道,法国的0号病人,也出现在海鲜市场。
不是说三文鱼有问题,而是说所有冷冻冷藏海鲜肉类的储存和运输方式,太适合病毒的污染和传播了。
以这次爆发的速度和感染烈度来看,新发地农贸市场的病毒不可能来自某个工作人员的沾染,而是某批外来食材的集中污染。因为只有食材,才有可能大范围接触到更多的人群。
对于北京的防疫来说,这是个严峻的挑战,从此以后,必须对进口食材进行更严格的检疫,甚至可以暂停冰鲜食物进口。
对于普通人来说,新冠病毒可以在低温下长期存在,所以三文鱼之类的产品,日料中的冷食刺身之类的,暂时能不吃就不吃。加热烹饪之后的食物更安全。
再说了,生鱼冷肉,滑腻腻真的很难吃,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用火,享受到了烧烤的香味,还通过高温杀死了寄生虫和病毒病菌,咱们又何必搞倒退回去搞茹毛饮血呢?某些小布尔乔亚的“高级享受”,能不要就不要吧,不吃这个死不了人。
煎、炒、炸、炖、煸、焖、蒸……不香吗?
化学反应动力学里面有一个经验公式,大概是温度提高5-10摄氏度,化学反应速度快2-4倍。
可能是高5度快4倍,也可能是高10度快2倍,这个不同反应可能不同。
但是重点是,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是在指数项上的。
常温下如果能活3天的病毒,放在比常温低30度的冷链里面,活半年一年都不是不可能。
只盯着人,忘了冷链这个渠道,可能是之前疏忽了,
补上就好了。
应该先暂停,并进行检测。
三文鱼案板和地漏阳性 可能表明处理的海鲜样本有病毒,这个病毒的来源有两种可能性——
出口装箱前被污染。
开箱后被污染。
而鱼是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不存在鱼感染之后再传播。
(评论里有问为什么。鱼和哺乳动物的进化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我说的可能让人觉得很武断,但是我觉得出错的可能性在0.1%以下)
如果是开箱后被污染,那么传染源应该是市场的售卖人员 但是目前几个病例中,发病时间靠前的是6.6的司机(#2),而其他售货员是6.9发病,所以这个可能性大概率不成立。
(不排除潜伏期长短不一的情况,但个人更倾向于暴露时间)
所以应该是海鲜装箱前被污染。
海鲜一般是冷链运输,病毒的特点就是耐冷怕热,所以装箱前海鲜上污染的病毒会一直保持活力。
这样,海鲜化冻之后,污染的病毒通过接触(直接接触海鲜)以及蒸发形成气溶胶污染环境。
可以解释这几例患者的情况。
也可以解释案板和地漏的阳性结果了。
关于病毒来源这一点我们需要等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出来。这就能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告诉我们最接近的毒株来自哪。
美国加州5.26有过报道,在5月份鱼类处理厂出现了新冠疫情。
https://www. mercurynews.com/2020/05 /26/coronavirus-outbreak-hits-morgan-hill-fish-packing-plant/
至于北京的是不是来自这里,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从北京新发地密接者成为输出病例来看,北京的形势比较严峻,最好马上提高响应级别。
(刚刚消息,丰台区已经战时相应了——)
一是暂时关停市场。针对新发地市场人流量大、人员结构复杂、疫情扩散风险大的特点,紧急于6月13日3时起暂时关停市场,调查市场相关人员及外部环境污染现状,评估感染风险,全面有序进行卫生整治和环境消杀。
二是扩大流调范围。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围绕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扩大调查范围,开展病例搜索,确定可能涉及的场所和人员,做好病例的追踪溯源。目前已摸排丰台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139人,全部实施集中隔离。
三是做到应检尽检。紧急落实核酸检测排查,采集市场从业人员咽拭子样本517件。同时,加强市场环境检测,已采集各类物体表面、肉类及肉制品、加工台、清洗池、门把手、垃圾桶等1901件样本。
四是保障必需品供应。调整设置3处蔬菜和水果临时露天交易区,实行闭环管理,做到“人人测温、车车消毒、佩戴口罩、有序限流”,确保交易区绝对安全,保障首都市场果蔬供应。
现在的密接者应该大多处于潜伏期,传染性不强,就地管控,减少传染源,不能让这些人成为二次三次传播的源头。
那样的话代价就更大了。
P.S. 有可能的话建议对这些小区人群进行灭活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可能能够获得一些疫苗的保护效率的资料。
第一时间就开始讲“鱼不可能感染病毒”?拜托,大家都知道好不好?大家担心的是欧洲捕捞的工人染上病毒后假如打了一个喷嚏,新冠病毒会不会借助冷链也保存了下来。
这事儿主要是三文鱼这种需要冷着吃的食物本身是否会构成类似“粪口传播”的情况。
其实检测一下毒株就行,如果是本土的,那大概率和欧洲的多少有不同。
在更新下,刚刚看到的消息。
按着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新发地检测出的病毒分型跟欧洲的流行的病毒相近。我建议暂停所有从疫区过来的生鲜食品。尤其是冷链运输的。
更新下北京刚刚通报的消息。
针对北京市近期疫情,6月12日,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组织专业人员,在全市开展了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排查,共采集海鲜、肉类等食品及外环境涂抹标本5424份,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新发地市场发现40件环境阳性样本,其余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均为阴性。在对从业人员主动筛检中,对1940名市场从业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在新发地采集的517件样品中,有45人咽拭子阳性,另在海淀一农贸市场中发现1例阳性,是1例新发地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上述46人目前无临床症状,已纳入严密管理和观察中。
也就是说,三文鱼案板只是40分之一。大概率是刚好第一批测出来的了。北京现在要严防死守,三文鱼只是第一步了。
在补一句,大家关注三文鱼生吃的问题,我跟你们讲…如果三文鱼真的被病毒污染了,那么在超市或者其他交易,加工环节就开始散发病毒了,也就是说摆到盘子里就早就散出来了…等不到进嘴。
而且我现在担心的不是三文鱼,如果真的是来源三文鱼,那么我们要担心整个远洋冷链运输,有些人说这会正好趁机打击北欧渔业,如果真的是,我担心的情况这会是全球冷链都会受到打击的好不?我国也有这个产业…一样会受损。
所以还是那句,先搞清楚是案板污染了三文鱼还是三文鱼污染了案板。
就搞不清了,一个三文鱼都有这么多喷子。
这么多人跟我说舔鞋底和吃轮胎的,你们有看我引用的文章吗?知道什么叫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吗?
电梯按钮你去舔了吗?为什么一样能传播病毒?难道我们担心的只是病毒的食用传播?
先不说目前没有案例证明病毒是通过食物传播的,难道新发地的感染人员是在市场偷吃三文鱼感染了?
我们所担心的是病毒通过某些媒介传播和扩散,并不是很某一个三文鱼较劲,我也没见你们谁因为新冠病毒不坐电梯吧?
现在当务之急是找到病毒的输入源头,是海运冷链被感染了市场经营者,还是市场经营人员散播的病毒传递到了菜板子上,这两种情况带来的后续处理措施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们不想吃三文鱼随意啊,现在新发地牛羊肉大厅也封了,那你们也禁食牛羊肉呗。是不是菜场关了你们还准备自己种菜去呢?
惊闻新发地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有人就喊着要禁止生鲜进口。
那么,广州从鞋底和自行车轮胎上检测出病毒,那么是不是要禁用自行车,禁止穿鞋?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环境污染病毒,什么是病毒携带者或者是病毒宿主。
仔细看下新冠病毒,它属于冠状病毒科β属下边的一种病毒…这是感染哺乳类动物的病毒。别看穿山甲和蝙蝠长的这么神奇,他们也都是哺乳动物。就算是其他冠状病毒科的病毒,所感染的范围也就是哺乳动物和禽类。
三文鱼差了多远啊,大家好好想想。
虽然说我们要大胆猜想,但也要小心求证。多少尊重点科学吧,新京报的记者不懂科学,但我们懂啊。(所以新京报发现文章有问题以后,自己把稿子都删了)
北京作为首都,一旦发展成疫区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尽可能地重视,尽可能地去调查,都不为过,只是也正由于该地区的特殊性,让群众自动脑补了很多惊心动魄的剧情。
报道中诸如「进口鱼」「未查明」等都让人不明觉厉。
三文鱼是不是帝国之心我不确定,你可以说它携带病毒,但不能说这次新闻查到它就算结束了,更不能说它是宿主。
虽然平时经常有报道说三文鱼存在一些寄生虫(确实如此),但是和病毒源头扯上关系就过了。
首先,宿主和携带是两个概念。
鞋底沾染可以说衣物携带,下水道污染可以说水质携带,这些和病理无关,也不需要什么生物之间发生反应,但是「宿主」这个概念就不同了。
新冠病毒属于冠状病毒β属,不能独立生存,需要感染其他生物体后,获得持续生存或增殖的营养环境,这些能被「寄生」的生物体就被称为「宿主」。
其次,新冠能感染的基本都是人类及其他哺乳纲的动物。
如果还不放心,这里还有文件,当然,文件说的也很谨慎,不是说鱼类都不能感染,而是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SARS-CoV-2可以感染水生食用动物(如有鳍鱼类,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
所以,至少这个新闻中的三文鱼作为感染的可能性是低的。
请记住
污染不等于感染
沾染不等于致病
携带不等于宿主
其实,该把关注点放在「冷链运输」这个安全检测上,毕竟低温有利于病毒生存,后疫情时代,需要更加重视食物安全和从业人员的检测。
疫情还没过去,平时仍须警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