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职业收入低,一些职业收入高,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这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从社会发展的根儿上捋。为啥有的职业能让人盆满钵满,有的却得为生计发愁?这事儿啊,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千丝万缕的社会、经济、技术、甚至人心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咱们先聊聊最直观的——供需关系。就像咱买菜,哪样菜供应少了,需求又大,那价格肯定就上去了。职业也一样。

稀缺性与技能门槛: 很多高收入职业,比如顶尖的医生、工程师、金融分析师、律师,它们之所以收入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掌握这些技能的人太少了。培养一个能做复杂手术的医生,需要多少年的刻苦学习、临床实践,还有天赋?培养一个能设计尖端芯片的工程师,需要扎实的数学、物理功底,对最新技术的敏感度,还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也不是人人都能胜任。高昂的学习成本、长期的培训周期、以及对个体智力、体力和精神的极高要求,自然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这就造成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效应。

市场需求与价值创造: 另一个方面,是这些职业所创造的价值有多大,市场对这份价值有多大的需求。比如,一个优秀的金融投资经理,他可能管理着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资产,他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公司甚至国家的财富增值。哪怕只提成一点点,那也是天文数字。再比如,一位能研发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技术的科学家,他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高收入,是对他们所创造巨大价值的一种回报,也是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的激励。

反过来,很多低收入职业,往往是技能门槛不高、从业者众多、替代性强。

易于替代性与培训成本低: 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服务员、清洁工、保安等。这些岗位所需的技能通常比较基础,很容易通过短期的培训就能掌握。而且,市场上愿意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很多,一旦某个岗位的待遇稍有提高,立刻就会涌入一大批竞争者。这种情况下,雇主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提高工资,因为他可以随时找到别人来替代。

边际产出较低: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能为整体产出贡献的价值相对有限。虽然他们也很辛苦,对社会运转也必不可少,但在经济价值的衡量上,不如那些能直接带来巨额利润或解决重大难题的职业。

除了供需,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风险与责任: 很多高收入职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责任。医生要承担病人的生命健康,律师要为当事人的前途负责,金融从业者要为客户的财富操盘。一旦出现失误,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高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这种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补偿。

知识的更新速度与学习成本: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职业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的职业,比如IT行业的程序员、研究人员,他们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投入非常大。高收入,也是对这种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一种回报。

社会地位与权力: 坦白讲,一些职业之所以收入高,也和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以及话语权有关。比如,高级别的管理者、某些领域的专家,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知识,还可能掌握着资源和决策权,这自然会转化为更高的经济收入。

历史与文化因素: 很多行业的薪酬体系,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行业在过去曾经是支柱产业,积累了较高的技术和人才,即使现在技术迭代,但遗留的薪酬模式仍然存在。此外,不同文化对不同职业的尊重程度也不同,这种文化认同有时也会体现在收入上。

信息不对称: 有时候,高收入的职业之所以能维持高收入,也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普通人对某些行业的运作模式、利润空间、以及所需技能了解不多,而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则可能利用这种信息差来获取更高的回报。

垄断与牌照: 某些职业,比如法律、金融、医疗等,往往存在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比如需要考取特定的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这种“牌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从业人员的数量,从而推高了行业内的平均收入。

总而言之,职业收入的高低,是市场经济下,由供需、技能、风险、责任、价值创造、社会认可度、历史惯性以及各种无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种格局也可能随之改变。那些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痛点、创造巨大价值、或者掌握稀缺且难以替代技能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而那些技能容易复制、市场供应充足的职业,收入自然会受到限制。这背后,是对个体能力、付出和市场需求的一种冷酷而现实的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整个劳动经济学都是在研究这个问题的。简单地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说几点吧。为了方便起见,在本答案中,我仅讨论工资收入。



  • 最直观的一个解释:人力资本的差异。

人力资本和学历、技能以及能力等因素有关。由人力资本带来的收入差异,称为 skill premia。

一个直观的测度 skill premia 的指标是:相对教育回报率,即 , 代表的是高技能人群(本科及以上)的工资, 代表的是低技能人群(高中及以下)的工资。

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skill premia 是下降的。到了80年代,skill premia 显著上升,这和其他国家的出现的情况类似。进入9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两极化(polarization),即高技能人群内部的工资差异继续扩大,而低学历人群内部的工资差异维持不变甚至下降了。

怎么解释这样的结果?

经典的做法是从供求分析开始。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高技能人群相对于低技能人群的供给上升,skill premia 会下降;而当技术进步会使得对高技能人群的需求上升时,skill premia 会扩大。

在70年代,educated workers 的供给上升了;到了80年代,有证据显示,由技术进步引致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增加了。而且,需求端变化的幅度大于供给端(这个现象被称为学历竞赛),导致了工资差距的大幅扩大。

但是,采用经典理论将会高估 90年代以后的 skill premia。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变化都会增加对高技能人群的需求。于是,我们就需要寻找其他造成收入差距的驱动力,或者采用新的框架来解释。

  • 经常提到的一个解释:工作本身的属性

平台高,福利好,工作环境优越,和一群优秀的同事一起共事,这些加分项都有可能降低你的工资收入。劳动经济学把这个现象称为 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s。 想具体了解,可参看我的文章:平台越高,工资反而越低? - 思飨笔记

  • 运气成分

这个主要用 Job Search Model 来解释。

  • 全球化: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全球化到底是加剧了不平等,还是缓和了收入差距,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 劳动力市场非竞争性

比如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分割的就业市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劳动力就业歧视,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等制度性因素都会扭曲均衡工资。

  • 不同地域的市场价值不同

比如,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上海的市场所能创造的价值显然高于任何一座中国二线城市。因此,如果在上海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不同行业工会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不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