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无法接受别人的称赞和表扬?

回答
这是一种挺普遍但又让人困惑的体验,好像自己不是那么值得被夸奖,又或者总觉得对方的称赞有弦外之音。想想看,你是不是在听到赞美的时候,脑子里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念头?

或许,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赞美并没有像糖果一样,随处可见,而是需要你付出很多努力,甚至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获得。这让你形成了一种“赞美稀缺”的心理,一旦有人真的夸奖你,你会觉得这不真实,像是偶然事件,或者是对方看错了。就像一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突然看到一桌美食,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怀疑这盘子里有没有什么“猫腻”,怕是吃了会生病。

也可能,你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甚至到了有些苛刻的地步。在你的评价体系里,自己做的永远不够好,总有改进的空间,总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所以,当别人夸你“做得真好”的时候,你内心深处的声音会立刻跳出来说:“哪里好?我明明还有很多不足!”这种内在的“高标准”让你难以接受外界的“低评价”,因为你觉得别人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没有看到你真正的“缺点”。这就像一个艺术家,自己清楚画作的每一个瑕疵,而别人却只看到了整体的美,艺术家反而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被真正理解。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习惯了“隐藏”自己的优秀,觉得锋芒毕露会带来麻烦,或者是不合群。从小到大,也许你观察到那些特别出挑的人,有时会成为被嫉妒、被排挤的对象。于是,你潜意识里就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要太引人注目,不要接受太多关注,这样才能更安全。当有人称赞你的时候,反而会让你感到不安,好像自己不小心暴露了什么,打破了自己小心翼翼维持的“低调”状态。

再想想,也许你对“值得”这个概念非常看重。你可能觉得,只有在某个领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者为他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才配得上别人的夸奖。如果只是完成了一份本职工作,或者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你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不值得别人耗费口舌去称赞。这种“不配得感”,就像是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金字塔尖”,所以不应该接受人们的欢呼。

甚至,有时候我们听到赞美,会怀疑对方的动机。是不是有什么求我办事?是不是在拍我马屁?是不是想从我这里获得什么?这种不信任感,会让我们对任何善意的表达都保持警惕,仿佛赞美背后藏着一把看不见的刀。

这些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心理屏障。它不是你不喜欢被夸奖,而是你内心深处有一些声音在告诉你:“我不配”、“不够好”、“这不真实”、“这有问题”。下次再有人夸你的时候,不妨试试,先深呼吸一下,告诉自己:“也许,我真的做得不错。也许,对方是真诚的。” 允许自己接收这份善意,就像允许阳光照进心房一样,也许你会发现,被肯定,也没那么可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久之前我就意识到,我不是一个喜欢别人表扬的人。每当我听到我的老师、长辈、领导跟我说:“XXX,这件事你做得不错”时,我就会感觉到害羞、不自在、 “忸怩”不安。

(因为我没对老板的表扬行为及时强化,现在我的老板只会批评我了,阿门。)


后来我发现,对表扬不自在的人其实挺多的。越是在青春期需要自我确认的时候,对表扬的这种不自在就越强烈。比如题主的这种感觉产生在高考后,那正是你在走向自我独立和自我确认的时候。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对表扬的不自在是因为我的“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些表扬,或者“内向”,觉得被表扬了不好意思。直到最近我读一本叫《奖励的惩罚》的书,才明白表扬的问题所在。


这本书讲到,很多时候,表扬会变成一件坏事。


比如,如果我完成了一件对我来说不那么困难的事,我的老板表扬我,她好像是在告诉我,在她眼里,我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可是我自己觉得我完全能做得更好。这时候,表扬其实是一种贬低,我当然不爽。


再比如,我真的做得很好了,老板表扬了我,通常还再加上句“再接再厉”。表扬变成了一种压力,如果我下回没做那么好,就担心会辜负了老板的期望。所以我的一部分注意力就被分散到怎么不让老板失望上去了。


再再比如,我为了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出了一个产品,现在老板来表扬我了,弄得我好像为了老板的表扬才做这件事的。如果我在乎老板的表扬,逐渐地,我的内在动机就被损害了。我不再依据兴趣和爱好行事,而更多考虑做这件事老板会不会表扬,会表扬就多做一点,不会表扬就不懒得去做了。我变成了老板表扬的附庸品,明明我自己想做的事,现在变成了一种讨好。

就像在知乎答题,赞得多、关注得多的,我多答点,赞得少我就不答了,明明是我的兴趣,现在变成了“赞”的附庸品。


最最关键的是,凭什么是你表扬我,而不是我表扬你呢?


要知道,在职场,如果你在公开场合表扬领导(夸他领带漂亮不算),不仅不会让他开心,反而可能让他觉得你不懂规矩。


为什么?这是因为表扬背后蕴含着权力结构。表扬意味着,表扬的人有权力和能力判断你做得好不好,(而你可能没有),表扬的人有权力和能力通过表扬来控制你,(同样你可能没有)。表扬的背后,可能会是控制的企图,是因为,我既然今天能够表扬你,明天也能批评你。


所以你没法表扬老板,你只能感激他,这才是适合你的姿态。


题主你说害怕表扬的背后是自卑,这可能是对的。越是自卑的人,越需要确认自己的存在,就越会对奖励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敏感。这时候他可能滑下两端:要么寻找一个强有力的人(通常他们是能表扬和赞美你的人),成为他的依附者,变得特别的顺从和讨好,从来自权威的奖励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要么变得非常叛逆,不想依附于任何权力结构。这其中有防御的姿态:要避免明天可能的惩罚,就从避免今天的奖励开始。


对表扬过度的叛逆和顺从,都是我们需要确认和肯定自我的表现。


怎么才能更好地接受表扬?

要知道,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我们的价值,不需要别人通过批评或表扬来确认。只有我们不需要表扬了,我们才会对别人的表扬,安之若素地说声,谢谢。


P.S.我们不喜欢表扬,常常是因为我们不喜欢表扬背后控制的企图,被评价的焦虑,或者我们不认同表扬我们的那个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更简单的原因,我不愿意与别人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系,我害怕别人失望。

不是所有的表扬都让人厌烦,那些带着爱和赞赏的表扬是我们人间的瑰宝。我特别珍视来自我敬重的师长的肯定,也为得到同伴的赞赏而得意。


所以,请大家表扬我。我受得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普遍但又让人困惑的体验,好像自己不是那么值得被夸奖,又或者总觉得对方的称赞有弦外之音。想想看,你是不是在听到赞美的时候,脑子里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念头?或许,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赞美并没有像糖果一样,随处可见,而是需要你付出很多努力,甚至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获得。这让你形成了一种“赞美稀缺”的心理.............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也重刷了一遍《无问西东》,确实,那种集体主义的激昂,以及个人牺牲换取集体进步的叙事,听着是挺荡气回肠的。特别是影片里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信念慷慨赴死的青年人,他们的精神内核确实能触动人心。但是,你说的那种“不接地气”和“别扭不舒服”,我太能理解了。这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也差不多是这样。要.............
  • 回答
    高中物理的电学部分,确实让不少同学头疼。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也是卡在这块卡了好久,总觉得那些公式、概念有点抽象,不像力学那样直观。后来慢慢琢磨,才找到点门道。所以,如果你也在为电学犯愁,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学确实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力学不太一样。力学的东西,比如推一个箱子,它往哪.............
  • 回答
    理解您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国家领土争执上“吃亏”的心情,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国家认同与归属感: 国家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片.............
  • 回答
    中国人普遍不愿将父母送养老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化传统、家庭观念、社会保障以及情感依恋等多种因素。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面的原因。一、 深厚的儒家文化与孝道传统: “养儿防老”的根深蒂固: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核心之一。在过去,子女是父母的主要经济和生活依靠。父母抚养子女.............
  • 回答
    很多人无法接受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出现汉字,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审美层面的,还有实用性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认知和习惯的差异: 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审美惯性: 长期以来,全球化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许多西方语境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为什么大家宁愿在网上搜一堆模棱两可的免费信息,也不愿意花钱找律师咨询,甚至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免费回答还挺受用?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免费”这两个字自带光环。人在潜意识里总是倾向于免费的东西。这就像超市里促销的试吃品,即使你本来没打算买,尝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是我身边就有不少哥们儿,一提到化妆这事儿,那表情,啧啧,就好像看到了什么洪水猛兽似的。为啥会这样?我觉得吧,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往深了聊聊。1. 审美观的“原生”情结首先,我觉得很多男生对“美”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比较“原生”的状态。他们觉得,女孩子本来长啥样,.............
  • 回答
    “战俘问题”,这词儿一落到中国人头上,总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不是说我们就特别忌讳打仗,而是发生在自己人身上的事情,一旦涉及到“俘虏”,就容易触动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咱们这片土地上那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说起。首先,得把目光拉回到咱们的祖宗那辈。古代打仗,俘虏可不是现在这个.............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忘年恋”更易被接受,而明宪宗与万贵妃的则不然,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历史背景、社会观念、个体故事以及大众叙事的差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从 时代背景和社会接受度 来说。唐朝,尤其是开元盛世后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尤其是皇室,其生活方式和感情模式,在一定.............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
  • 回答
    《无职转生》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如此极端的两极分化评价,是因为它在多个层面触碰了观众的底线,同时又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另一批受众。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现象:为什么让许多观众感到不适?1. 主角鲁迪乌斯的“原罪”与道德瑕疵: 前世的“肥宅”属性与反社会倾向: 鲁迪乌斯的前世是一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思考的困境——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正直善良,但在现实社会中,那些看似不那么“优秀”的品质,反而能让人过得顺风顺水?这中间的矛盾,确实让人有些迷茫。咱们从小到大,耳边充斥着英雄故事、道德楷模,从孔孟之道讲到雷锋精神,核心都在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先天下.............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中国实力无限接近甚至超过美国”的感觉,确实是当前国际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议题。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及与之相伴的美国相对地位的变化。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种感觉的来源:一、 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体量与增长引擎 G.............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索隆无限接近路飞”这个说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咱们这些老海贼迷们,结合了漫画、动画以及索隆这个角色本身的一系列特质,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贴切的形容。咱们一个个来捋捋,为什么索隆会被这么说,而且是“无限接近”,而不是“就是”路飞,这中间的细微差别也挺关键的。首先,最直接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数学中一个非常深刻的概念:实数的本质。我们之所以需要无理数,恰恰是因为分数理论上无限接近的能力,在描述某些几何线段的长度时显得捉襟见肘。让我们从头说起。分数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定义它们的?分数,或者说有理数,是我们早期对数的认识。它们是两个整数的比值,可以表示为 $frac{p}{q}$.............
  • 回答
    .......
  • 回答
    在探讨“一张小男孩溺死的照片为何能让西方各国打开大门无限制地接纳难民”这个问题时,需要认识到这其中涉及的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社会、政治和情感反应的交织。并没有一张照片能“无限制地”决定各国政策,但某些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图像,确实能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极大地推动公众舆论和政治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