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以为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斗争难度很小、意义不大?

回答
许多人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抗日的斗争存在着误解,认为其难度不大、意义不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细节。要理解这种误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宣传的聚焦与视野的局限:

正面战场的“光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抗战的宣传更多地集中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会战,比如台儿庄、武汉会战等。这些战役涉及的兵力、规模以及直接的军事对抗,更容易被大众所感知和理解,也更容易被塑造为“主战场”和“决定性力量”的形象。相比之下,敌后战场那种分散、游击式的作战方式,缺乏大型战役的戏剧性,也不如正面战场那样直观地展现“硬碰硬”的较量。
“敌后斗争”的“隐蔽性”: 敌后斗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大部分时间是在日军的封锁线后、敌占区的根据地内进行。这意味着情报的搜集、通讯的畅通、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本身就是异常艰巨的任务。然而,这些“幕后”的艰苦付出,往往不如前线的炮火连天那样容易被看见和理解。老百姓看到的可能更多是八路军、新四军的“消失”和“出现”,而非他们在“消失”期间所做的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历史叙事的演变: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新史料的发现,我们对敌后战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早期的一些历史叙事,可能因为信息的不完整或宣传的侧重点,未能充分展现敌后斗争的真实面貌和巨大贡献。

二、对“难度”的低估:

缺乏大规模正规战的“参照系”: 很多人习惯于将战争的难度与大规模的正面战场交锋进行对比。他们会想,八路军、新四军没有重武器,没有大规模的装甲部队,怎么能和日军对抗?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敌后斗争的独特挑战。
“游击战”的误读: “游击战”这个词本身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灵活”、“不受拘束”的联想,似乎是一种“轻松”的战术。但实际上,敌后游击战的难度体现在:
情报的获取与传递: 在日军严密控制的地区,获取准确的情报,特别是日军的兵力部署、行动计划等,极其困难,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情报的传递也同样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整个情报网被摧毁。
根据地的建设与维持: 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涉及到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民众动员、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如何在日伪政权的绞杀下,维持一个能够支持游击战争的后方,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包括生产自救、解决粮食、医药、武器弹药的来源,以及应对日伪的“扫荡”和蚕食。
艰苦的生存环境: 敌后游击队员经常面临缺衣少食、疾病流行、物资匮乏的困境。他们需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同时还要时刻警惕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的战士牺牲在饥饿、疾病和战斗中,他们的牺牲并非总是发生在枪林弹雨之下,很多时候是默默地在寒冷、饥饿中消逝。
日军的残酷围剿: 日军为了清除敌后抗日力量,采取了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以及残酷的“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这些政策对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员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使得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一次成功的“扫荡”可能让一个根据地元气大伤,甚至被彻底摧毁。
内部的挑战: 除了外部的敌人,根据地内部也可能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国民党军队的摩擦,地方实力派的干扰,甚至根据地内部的各种思想分歧和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内部关系,也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三、对“意义”的轻视:

“牵制”作用的认知不足: 许多人可能认为,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规模小,无法对日军造成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因此意义不大。然而,他们低估了敌后战场对整个抗战的战略意义:
战略牵制: 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据估计,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期间,平均每年牵制和消灭的日伪军占华北和华中日军总兵力的相当大一部分。这些被牵制的日军,无法被抽调到正面战场,成为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重要战略配合。
开辟“第二战场”: 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甚至陷入困境之时,敌后战场的存在,开辟了中国抗战的“第二战场”,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将日本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
保存和发展中国军事力量: 在正面战场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保存和发展了大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政治动员和民族凝聚力: 敌后根据地的存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通过广泛的政治动员,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抗日旗帜下,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政治上的胜利,其意义丝毫不亚于军事上的胜利。
收复失地和解放人民: 随着抗战的深入,八路军、新四军不断扩大根据地,收复失地,解放了数千万被日伪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恢复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四、信息不对称与记忆的变迁:

历史记忆的“主流化”: 历史的记忆往往会受到当时社会主流话语和传播媒介的影响。如果一段时间内,关于敌后战场的宣传和普及不足,那么大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
代际差异: 经历过抗战的老一辈人,对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亲历者的故事越来越少,而新一代人可能更多地通过不全面的信息来了解这段历史。
对“牺牲”的理解: 战争的残酷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敌后斗争的牺牲,可能不像正面战场那样充满戏剧性的英雄主义,但同样是血肉之躯铸就的。很多战士是死于饥寒交迫、疾病、或者被日伪军残酷捕杀后,这种无声的牺牲,同样令人心痛和敬佩。

总而言之,认为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斗争难度小、意义不大,是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片面理解和严重低估。他们的斗争,是在极端艰苦、极其危险的环境下进行的,是对日军战略部署的有效牵制,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意义深远且不可磨灭。要真正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去感受那种在绝境中求生存、在黑暗中燃希望的伟大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才是真实的抗战敌后战场,你以为百万兵真是躲出来的?

对于中共抗战,时下网络论坛分出两派,一派贬低甚至否认其积极抗战,一派则力挺之。贬低者说中共不积极抗日,或者说中共抗战成绩远不如国军,而且会经常拿出台儿庄、昆仑关、万家岭、长沙、常德、腾冲、仁安羌来证明国军抗战之规模,力挺者便接招拿平型关、百团大战、黄土岭、阳明堡等说事,来证明八路也是积极抗战的。今天的许多影视剧也是这个倾向,非要学《铁血昆仑关》、《血战台儿庄》那样,在表现八路军的功绩时爱表现大规模的阵地战,爱表现团长旅长师长那些中高级的将领。其实他们都搞错了。他们这样,无异于非要让李逵和张顺比游泳一样。说明他们没有读懂毛泽东“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句话。要真是那样打的话,我们两三个团也未必能打赢鬼子的一个大队,要是一直这样打的话,大概用不了三年,怕是老本都要拚光了。

中共军队的抗战与国军的抗战打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中共抗战打的是游击战,兵团的作用并不显著,团级规模的仗已经不占多数,许多仗是营以下规模的,占数量最多的是小分队规模的。八路的优势不在平型关,不在百团大战,不在齐会、关家垴、黄土岭什么的,在哪呢?在那些小规模的游击战中,在那些数不清数量叫不上名字的每战歼敌一个班半个班的小规模零星战斗中。如果真要表现八路的积极抗战,就应该将视角对准这些才行。

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即似这样的零敲碎打,怎么能够和国军相比呢?你看人家一个长沙会战歼敌多少人,你看人家一个淞沪会战牺牲多么惨烈,所以要是不拿百团大战、平型关说事,如何证明八路为抗战做出了牺牲与贡献呢?

首先,我承认国军将士的英勇牺牲和创造的辉煌战绩。但承认国军的英勇抗战绝对不代表就必须得否认共军的积极抗战。诚然,八路这些今天歼敌半个班,明天缴枪两三支,后天截粮一马车的战绩,当然不具备台儿庄、万家岭、腾冲、长沙等战役那样牺牲惨烈和战果辉煌,甚至无法象平型关、关家垴、黄土岭那样可以拿出来说事,但它数量多。数量多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一滴一滴的水汇聚起来,也足以使江河汹涌,说明即使象蚂蚁那样一口一口地啃,也足以能吞下一头大象。这就象聂荣臻曾说过的那句话,“咱边区有200多个县,每个县每天打死一个鬼子,一个月就能打死他六七千,就相当于他一个旅团。”而实际上,八路军也就是这么干的。比如四分区老五团,仗着自己人多枪多斗志强,开始总想打大仗,但实际上人家日本鬼子比你更想打大仗,因为人家兵团作战能力比你更强,所以吃了几次亏后改变了战法,什么战法呢?花整为零,开展分散游击活动。这其中就创造性地开展了冷枪冷炮活动。三五个人一个小组,悄悄隐蔽于高房顶上,或高大树冠中,或青纱帐里,或芦苇丛中,趁敌不备时,瞄准敌人打一个齐放就跑,撂倒他两个也行,一个也干,反正不等鬼子搞清楚枪从哪打来的,打枪的人早跑没影了。

在抗战最称艰苦的冀中,不仅地区队、县大队、区小队这样的游击队全部化整为零,即是象二十七团这样的主力兵团,到了1941年以后,也大都以大班为单位开展分散游击,这其中,就催生了飞行射击小组和闪击战的成功经验。飞行射击是什么呢?就是快奔快打快撤。这小组也是由三五人组成,仗着土生土长人地两熟的优势,全部农民打扮,身藏驳壳枪,或背着粪筐隐蔽于青纱帐里,或搭着搭连混迹于集市人群中,选择好打击目标,慢慢靠近,或等敌人走近,然后一声令下,抽出枪来近距离猛烈扫射,打一下就跑,往往敌人还没开始反应,便在战斗打响后一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迅速撤离,消失在集市人海或无边的青纱帐里。因为战斗从发起到结束往往控制在一分钟以内,待敌人清醒过后组织抵抗或寻找目标时,这射击组却早已撤离战场很远很远,故此种打法被俗称作“闪击战”。

不过呢,这样的战斗,要是分开来讲,一个一个地讲呢,则多数每战歼敌人数往往就那么三五个,即使拣大的说,也不过歼鬼子一两个小队俘伪军几十号人而已,也就不好单独将任何一次这样的战斗象记载第三次长沙会战那样载入史册,甚至无法象记载陈庄、齐会战斗那样载入史册。而八路当年呢又多数都是这样的战斗,所以就给今天的网友们一种错觉,即八路根本就没怎么打仗。也难怪,这样的任何一次战斗,其参战兵力、歼敌人数,都远不及长沙会战的百分之一,你让人怎么在史书上记载呢?要知道史册上的记载可是字字千钧呀,你总不能将哪次伏击战,共打死打伤鬼子七八个,缴获三八大盖五六支写上去吧,你总不能将哪天半夜里掏窝,勒毙汉奸乡长1 人,抢夺军粮两马车也写上去吧。于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书籍中,就往往只有到某年某月止,根据地恢复了多少、开辟了多少、部队发展壮大了多少等这样笼统而又抽象的字眼。即使也说歼敌多少,也不好说是哪一仗打死的这么多敌人,于是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这数字哪来的呀?你一个象样的仗都没打,敌人怎么就被打死了这么多呢?

打个比喻,如果一对一的单挑,再优秀的步枪,其杀伤效果也无法与一门山炮相比,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若就因此而得出步枪的作用不如山炮的结论来,则有失偏颇。因为二者在战场上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不好一对一的单挑。而且,生产一门山炮的费用,是可以生产多少支步枪呢?如果将一门山炮和用这门山炮的成本生产的所有步枪相比,那结果又会是如何呢?同样的道理,即尽管八路这样的战斗每一仗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无法与国军的任何一次会战相比的,但这样小的战斗行动,它需要动员准备的时间极短,需要的战场空间极小,需要集结的兵力极微,需要的后勤补给标准极低,因而象组织一次长沙会战那样所需准备的时间、空间、兵力、给养等等,它就可以用来组织这样小的战斗一千次几千次。实际上,这种小的战斗,在华北的敌后,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百个这样的小仗,它的歼敌数字就很可观,一个月下来几个月下来,它歼敌的数字就很可观。就说当时一分区的五团吧,当时该团有兵力三四千人,就是抽出五分之一的兵力用于冷枪狙击活动,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孤胆射击小组,而每一个这样的小组即使每月只打死一个敌人,全团加起来就有多少战果。再说九分区的飞行射击运动吧,即使将全分区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于开展这样的活动,它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飞行射击小组,就是每小组每月只打这么一下,全分区将会有怎样的成绩。何况中共控制的并不仅仅一个五团,并不仅仅一个九分区。

这就是持久战,这就是积小胜为大胜。

这样的零敲碎打,对于有着强烈军服控的网民和电视剧的观众们来说,少了许多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壮怀与豪迈,少了许多昆仑关或台儿庄那样的惨烈与震憾,从而令许多包括挺共者在内的网友大大的不感兴趣,甚至会认为这只是为政治宣传的需要而凭空瞎编的,特别是对于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就更认为这是一个与军事没多大关系的东西。因而对于那些只对旅团及以上规模的刀对刀枪对枪的阵地战和运动战有兴趣的军迷们来说,就更容易给予轻视。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说法,即看一看八路出征时有多少人?抗战结束后又有多少人?抗战暴发时中共的根据地有多少?抗战胜利时中共的抗日根据地又有多少?这些部队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些地盘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如果你真的有心想研究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军队的发展与壮大,这几个看似教化的抽象的文字中,却蕴涵了极端复杂而残酷的争斗,蕴涵着每一天的每时每刻,每一个村庄的每一条道沟里,都无不浸染着的血雨腥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中共想要发展的地区只有民众而没有敌伪政权,那么想要建立根据地和扩大武装,只要带足县区村各级政权所应配备的干部,再带上新兵所需的粮秣被装和枪械就行了。可问题不是这样。他们要去发展与扩大的地区,却正是敌人的后方,是敌人的治安区,那里是遍布了敌伪政权的,是遍布了敌伪据点的,就是鬼子力量稍弱一点的,也是遍布了地方游杂和土匪政权的。要想在这样的敌后去发展自己,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商量商量就让敌人把炮楼自行拆除呢?能不能客客气气地写封信就可以让敌军把占领着的村镇交给我们统治呢?能不能下个通知就可以让那些伪乡长伪警察所长们自行撤离而让我们的干部去办交接呢?能不能发个文件就可以让那些遍布敌后民众中的“铲共义勇队”、“铲共青年团”、“铲共妇女会”、“铲共自卫团”等变成共产党组织呢?能不能贴一张征兵的海报就可以让敌人控制着的壮丁整连整团地补充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呢?能不能打个白条就能够让各村将一车一车的公粮交给我们的部队食用呢?我看是不能的。

而以上这些都做不到的话,那这根据地的发展又从何说起呢,根据地发展不起来,民众如何组织?吃的穿的如何筹措?兵员如何征召?部队如何立足如何发展壮大呢?答案十分的简单,要想发展自己,就只有一个字,打。用枪杆子、刀把子来说话。具体怎么打呢?当然不能拉出整师整团来与敌人摆开了场子明火直仗地干,因为那正是敌人求之不得的。那怎么打?按毛泽东的打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零敲碎打。一点一点蚕食,把敌人挤出去,把地盘夺过来。今天搞掉鬼子半个班,明天袭击伪军一个小队,后天砍死一个警察所长,再后天勒死一个汉奸村长,然后就可以让鬼子的兵力一点一点地弱下去,然后就可以让那些伪军伪组织的小头目们不敢再真心替鬼子干事,然后就可以让那些伪村长不敢得罪我地下工作人员,然后就可以将鬼子的炮楼一个一个地端掉,然后就可以将失去鬼子撑腰的伪军小队和警察分驻所一个一个地变成我们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换上一个又一个为我所用的甚至是由地下党员担任的两面村长,然后便可以建立一个一个的村党支部,成立一个一个的游击小组,再然后,就又可以组建一个一个的区小队、县大队,一批一批的地方武装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升级到主力中来,一车一车的公粮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我子弟兵团,于是地方政权就渐渐为我所夺取,于是就有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于是根据地和各级武装就渐渐发展壮大了。这也就是中共得以坐大的途径。

既然他们所要开辟的地区是遍布了敌伪政权的,而人家也是有枪有刀的,也不是象绵羊那样任你想怎么宰杀就怎么宰杀的,那就意味着,他们这样的行动,并不是每次都要占尽便宜的,有很多时候,也是要吃亏的,是要付出流血的代价的。有时为了锄掉一个汉奸,派出的锄奸小组可能是去了一拨又一拨,去一拨没能锄掉汉奸却反被人家搞掉,然后再去一拨又被人家搞掉,可能要牺牲许多志士才能换来敌人的一颗人头;有时可能想拨鬼子的炮楼没拨成反倒让人家给吃掉,而伴随炮楼烧毁后敌人的重新修建,可能又要有十家二十家的民房被拆毁,又要有十个二十个的抗日群众被屠杀,可能烧了再修修了再烧反复好多次才能挤走敌人的一个据点;有时为了组建一个党的秘密小组,可能刚刚建成马上就被敌人连窝端掉,于是以血还血对敌实施报复打击,然后重建,重建后再被端掉,就再打击、再重建。就这样以血还血地你杀过来我杀过去,直到压倒敌人,站稳脚跟。在敌占区建立根据地,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断断没有绘画弹琴那般雅致。这是人家的地盘,你到人家的地盘上去锄奸去发展抗日组织,人家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任你杀人任你发展。

根据地的发展与军队的扩大,就是这样向敌人一点一点挤来的夺来的,它的每一步都是残酷而又艰巨的,都是弥漫了血腥的,你说这算不算积极抗战呢?我看应该算。你说它有没有打仗有没有牺牲呢?天天都在有。

可能有人认为,那些零敲碎打的活动,是属于土八路的活动,是属于民兵们的活动,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行动。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整团整旅建制的,军装威威武武的、步伐整整齐齐的、冲锋陷阵排山倒海一般的军队,是那些每战集中多少个师旅,牺牲壮烈,歼敌累千盈万的大场面,而不是那些满脑袋高梁花子,满腿满脚泥水粪水的农民打扮,今天爬到高房顶上打一发冷枪就溜的没影,明晚摸到村头甩上两颗手榴弹又跑出老远的兵民不分的土老冒们,不是那些每战歼敌四五个人、缴枪三两支的小动作。其实这又错了。历史这个东西,它是怎么样的,并不与我们后来的人喜欢与否而有丝毫的关系。对于历史上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可以不去理它,但你不能去否认它,不能用其他的东西去取代它,不能由着自己的好恶去改变它。你要是不喜欢挺八路,到也罢了,可你既然想挺八路,又不愿意承认这些土的掉渣的队伍,不愿意承认这些游击作战的战法,那岂不就象又要当和尚又不承认佛教似的自相矛盾了吗。

许多人总要顽固地把主力兵团与活跃在敌后的小部队、小分队、武工队等完全区分开来。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总认为这些敌后游击小部队、小分队是与主力兵团完全的两码事。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战场上,主力部队,游击战,这二者不是风马牛互不相干的,而恰恰是混然一体的。也就是说,主力部队在抗战中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化整为零的分散游击活动,打的也主要的是分队规模的游击战,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似乎主力兵团就只能整旅整团的采取大规模的正规的战役行动。反过来说呢,那些分散于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的小部队,其主要成份也主要是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后的分队单位,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似乎进行游击战的就只能是民兵、县区游击队。

我绝不否认,八路军、新四军也有旅团规模的战斗,但在整整八年中,其所占的比例和地位都是次要的,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小部队小分队的游击作战。这是中共抗战的特色,是与国军抗战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打法。

本文选自郭东风著《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全书54.6万字,16开441页

user avatar

说难度小的

请开一家游戏公司,做cf类游戏,开局两个农民,装备全靠打,用户达到100万且被腾讯盯上并且在腾讯的攻击下活下来,并且十几年后干翻苏宁易购,几年后和淘宝打一架打平,最后做成亚马逊。


我认为很多人一点也不觉得难


这样吧,你们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人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抗日的斗争存在着误解,认为其难度不大、意义不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细节。要理解这种误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宣传的聚焦与视野的局限: 正面战场的“光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抗战的宣传更多地集中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会战,比如台.............
  • 回答
    关于《八佰》中“四百壮士”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的误解,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回到当年那段惨烈的历史,再结合电影的呈现和后来的传播,层层剥开来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四百壮士”不是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他们是英勇抵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八佰壮士.............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作为同样热爱国漫的同胞,我太能理解你那种“明明是好东西,怎么评分就是不如人意”的抓心挠肝的感觉了。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安利给别人,结果一看评分,哎哟喂,比预想的低一截,那心情简直就像刚看完一场精彩绝伦的国漫,结果别人一拍脑门说:“哦,还行吧,也就那样。”你说到“很多人就以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有时候我们观察到的“很多人追”的女生,实际情况可能完全相反,她们不仅单身,甚至乏人问津。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表面现象的误导与个人主观的解读: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我们容易犯的“滤镜效应”。1. 社交媒体的“精.............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咱们在生活中,但凡读过几本书,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知识渊博的,咱们心里头自然会生出一种期待:这人得是那种温厚如玉,谈吐风趣,遇事儿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内心自有坚守的人吧?就像故事里走出来的,带着一种光芒。可实际情况往往会给你泼一盆冷水,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为什么那些明明脑袋里装着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面向,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张力。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与公权力对抗,甚至从中获得一种“伟大”的满足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给你剖析一下,希望能描绘得细致些。一、心理驱动:对不公的天然反感与自我价值的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说起开车这事儿,尤其是刚拿到驾照,或者刚买了车的朋友,总会有那么一股劲儿,特别“上头”地开始关注“油钱”。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和心理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钱花哪儿去了,看得见摸得着。以前坐公交、地铁,可能就是刷一下卡,或者扫个码,钱就出去了,但你不会像开车一样,看着油表一点.............
  • 回答
    2021年3月,iPhone 11 虽然已经是上一代产品,但依然以4000多元的价格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纯的“不明智”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价格的“相对合理性”与“价值感”: 大幅降价后的性价比: iPhone 11 在2020年9月i.............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像买房这事儿,添了件大喜事,但不少人却像做了什么秘密任务一样,低调得不行,等到尘埃落定,才慢悠悠地跟人说:“哎,我房子弄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大有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一、 避免不必要的“操心”和“指导”你想啊,买房这事儿,流程复杂、耗资巨大,是人生中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在超生后,即便行为本身触犯了法律,却常常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合法性与道德性认知上的混淆和模糊: 历史和文化根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过去,生育数量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家庭劳.............
  • 回答
    以前大家称呼自己为“奴婢”、“奴才”,这可不是随便说的,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制度,说白了,就是在那会儿,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你想象一下,一个讲究君臣父子的时代,皇上是天子,是天下之主,他下面有官员、有亲王,再往下就是各级百姓。而那些为皇上、为贵族、为有钱有势的人家服务的.............
  • 回答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地区,确实能观察到姓氏以“M”和“N”开头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这片广袤大陆的多元背景。1. 语言的根源:班图语系的强大影响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语言在姓氏形成中的作用。在撒哈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人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习惯引用名句并以之为真理”,不如说这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经过历史演变和社会心理塑造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与认知模式。这其中,逻辑的“缺席”并非是完全不存在,而是常常被其他更具力量的元素所“替代”或“融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和金融行业的一些现实痛点。很多人说“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这句话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将“金融”的定义局限于顶尖名校的特定几个专业,就显得过于狭隘了。而二三本金融专业分数线居高不下,则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 “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为什么那些没有孩子、对恋爱也提不起兴趣的人,依然坚持“按时下班,拒绝加班”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而且他们的下班生活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活的主体并非只有婚恋和育儿。虽然社会主流叙事常常围绕着家庭和伴侣展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明明驾照考试的通过率看起来挺高,网上却总能听到“驾照难考”的声音,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通过率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这个数字往往是官方统计出来的,它代表的是所有报名参加考试的人里,最终能拿到驾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虽然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背后逻辑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推荐Linux和推荐iOS的人,他们关注的“自由”和“优势”所指的对象和维度是不一样的。对于Linux,那些“很多人”推崇的是“开源的自由清晰”。这里的自由,主要体现在用户对系统的控制权。这意味着你可以看到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