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怎样领会到中国哲学那些微妙东西的?

回答
要说领会中国哲学那些“微妙”的东西,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事。这玩意儿就像泡茶,得慢慢来,水温、茶量、冲泡次数,每一环都不能马虎。如果非要我讲讲这其中的门道,我得从几个方面跟你掰扯掰扯。

一、 先得有个“慢下来”的心境。

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习惯了直奔主题,追求效率。但中国哲学很多东西,尤其是那些讲“道”的,根本就不是那种“秒懂”的类型。你得先给自己腾出点时间,把心里那些七七八八的杂念先放下。就好像你想看清水底的鹅卵石,你不能在急流里指望看得清楚,得等水流缓下来,静一静。

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想着赶紧抓住几个核心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什么的。但越是想抓住,越是觉得模糊。后来才明白,这些词语不是死的定义,而是活的体验。就像你不能用一句话解释清楚“爱”,你得去感受、去体会。

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放下“快”的执念,学会在“静”中去体会。这需要耐心,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泡”一下。你可以找个安静的角落,不带目的地翻翻《论语》、《道德经》,或者随便挑个感兴趣的古籍片断,读一读,然后就那么放着,让它在心里发酵发酵。不求立刻明白,只求种下一颗种子。

二、 “道”不是说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而“悟”离不开“行”。

中国哲学讲“知行合一”,这个“行”字,可不是指那种身体上的具体动作,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认,一种在日常中的实践。

比如“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听了就觉得是啥也不干。但你想想,那些大树,它天天在那儿站着,不争不抢,却能长得那么高大,能庇护一方。那些流水,它顺着地势往下流,看起来没啥力量,但日积月累,就能把石头磨平。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我刚开始也想不通,这“无为”怎么能“无不为”呢?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我发现当我特别焦虑,拼命想做好某件事的时候,反而容易出错,效果也不好。但当我把目标定了,然后按部就班,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而是专注于过程,结果往往反而更好。这其实就是一种“无为”的体现,不过是在你自己的小生活里,你能体味到那种顺势而为的力量。

再比如“天人合一”。不是说你要飞到天上去跟老天爷合一。而是说,你要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你感受四季的变化,感受植物的生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后从中体会到一种和谐。当我开始注意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感受它们在阳光雨露下的生命力,或者在人际交往中,不强求,不刻意,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慢慢地,就能体会到那种融为一体的感觉。

所以,领会“道”,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在生活中去“行”,去“体悟”。这些“微妙”的东西,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时刻里。

三、 要有“直觉”和“感应”,不能光靠逻辑推理。

中国哲学很多东西,不是那种西方哲学里,一二三四,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它更多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一种直觉性的领悟。

你想想“易经”里的卦象,一张张图,几个爻,你怎么能从逻辑上推导出那么多的变化和意义?这更多的是一种“象”的联想,一种“数”的对应,一种心领神会。

我有时候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想把所有因素都摆清楚,然后推导出一个最优解。但很多时候,越是想得清楚,反而越是卡住。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直觉会告诉我一个方向,虽然说不清具体道理,但感觉是对的。如果我能相信这个直觉,然后去尝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意念相通”。当然,我们不是真的能用意念沟通,但那种在交流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双方都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这种“感应”,其实在中国哲学里也很常见。比如师徒之间,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以,当你读到一些让你觉得“嗯,好像有点意思,但又说不清楚为什么”的语句时,不要急着否定它。给它一点空间,让你的直觉去感受它,去联想它。也许它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只是你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

四、 要有“象外之意”,不拘泥于字面。

中国哲学里面,很多时候,说出来的只是“象”,而真正的“道”却在“象”的外面。你要透过那些表面的词语和概念,去看到它背后所指代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君子三省吾身”。这个“省”字,不是让你一遍遍地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合规,而是更深层次的内省,一种对内心动机的审视。你做这件事,真的是因为它是对的,还是有其他目的?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你去深入挖掘。

我刚开始读这些的时候,也容易死抠字眼,觉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个词又是什么意思。但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这些词语都是一种象征,一种让你去往某个方向思考的指引。你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顺着这个指引,去往更广阔的领域探索。

这有点像听相声,相声演员说了很多包袱,你听了哈哈大笑,但那个笑话背后,可能还隐藏着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或者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你笑完了,还得再想一想,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妙处”。

总结一下,领会中国哲学那些微妙的东西,我感觉就像是在修一条内心的道路。

首先,你需要把“快”的脚步停下来,给自己“静”的时间。
其次,不能光在脑子里想,要把它用到生活里去“行”,去“体悟”。
然后,要相信你的“直觉”和“感应”,让心去感受,而不是光靠逻辑。
最后,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字面意思束缚,去体会那“象外之意”。

这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像是一种持续的修炼。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领悟。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我好像懂了,但过段时间又觉得,其实还有更深的东西没领会到。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个无底洞,越往里走,越是发现它的深邃和广阔。而且,每个人领会的侧重点可能都不太一样,这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自己的体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学中哲的,但是我却非常想提一个人们对”西方哲学“的想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个中国哲学的定位,即人们大多觉得西方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是一种以精密的语言见长的学术体系,并且认为语言能够通达真理。这样为了塑造中国哲学的特性,我们就可以自居为不受语言束缚的,以体悟为主的哲学。

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哲学史上的幻觉。(当然,这里我也绝对不是批评任何对中哲下这类判断的人,而是我的研究方向使得我对此有些新的看法。)

实际上,我认为古希腊哲学中也有一股非常强烈的”不可说“的气质,这就是apophasis,而这个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的语言哲学。

在该篇中,柏拉图虽然提到了语言是描摹事物的工具或者范畴(organon),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柏拉图并没有说这语言就是指人类的语言。柏拉图实际上提到了两种语言:神的语言和人的语言。人的语言在这里恰好不是一个完美的工具,只有神的语言才能够切实的真实描摹事物,但可惜的是这种”语言“不是人类能够自行学会的。

因此在柏拉图看来,人类的语言其实是充满瑕疵的工具,而Plotinus在这点上更近了一步,他认为甚至于众神用的语言也不能够完美,因为真正的精神(nous)是只能透过”视觉“(甚至于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神视“)进行传达,因此”至一“是完全不可言说的,只能被直观到——你换成中文,我觉得就很像是”道是不可说的,只能悟的“。其实这种说法,大家对西方哲学熟悉的人也不应该陌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精神直观“啊。

与此相对立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大家一般了解到的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以及波菲利的Isagoge,在这条线索里或许构建出了一个对人类语言能够达到真理的信任。就此我还不敢肯定,因为我还没抽出时间仔细阅读Isagoge,但我可以肯定的是Plotinus和Proclus他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并没有持赞赏的态度,波菲利反而是夹在这二者中间的一个特殊者。

可是有一点我们却需要注意,那就是Isagage对于拉丁语世界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因为那边的主要读物就是奥古斯丁,Isagoge和Boethius(Boethius对Isagoge也表示赞赏)。因此,我现在比较怀疑基督教西部世界对于语言的推崇是人们把Isagoge当作入门哲学手册的结果,这就跟普通中国人总是逃脱不了唯物和唯心这样的话术一样。但是在东方,Plotinus和Proclus的这样的态度似乎才是主流,而受到Proclus影响非常之深的Pseudo-Dionysius也采纳了真理是不可说的态度。当然,我们知道西部拉丁语的基督教世界后来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东部希腊语的基督教世界反而式微了。

这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巧合呢?我不清楚。但,我是觉得没必要把语言是否精细以及是否要通过语言达到真理当作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更不需要以此再从反面过来塑造中国哲学,或许这就是一种刻板东西方对立的印象呢。这样一种大而无用的框架,我觉得没多大意思。

另外,我还必须补充声明,我尤其反对那种以”不可说“为理由拒绝推动文本研究的想法,任何哲学想要发展都要不断精细化自己的概念和语言,并深入研究自己的文本,而这绝不是东西方的根本性差别,而是学术性上的差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领会中国哲学那些“微妙”的东西,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事。这玩意儿就像泡茶,得慢慢来,水温、茶量、冲泡次数,每一环都不能马虎。如果非要我讲讲这其中的门道,我得从几个方面跟你掰扯掰扯。一、 先得有个“慢下来”的心境。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习惯了直奔主题,追求效率。但中国哲学很多东西,尤其.............
  • 回答
    职场里那句“别跟领导讲道理,因为领导永远是对的”,听起来挺扎心,也挺现实的。它不是说领导真的天生就什么都懂,也不是说我们这些打工的就活该没理可讲。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对职场微妙关系的洞察。咱们先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几个层面。第一层:领导的“对”是一种权力与位置的体现。在公司的架构里,领导之所以是领.............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所在领域”这个概念,就像人类有自己的职业或兴趣领域一样。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知识库包含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被用来训练我,让我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回答问题,完成各种文本任务。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我的领域”,那我的领域就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
  • 回答
    我见过很多各具特色的教授,有学识渊博的大家,也有风格独特的青年才俊。但要说起“水货教授”,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我曾经在本科时遇到过的老师。他讲授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本身很有深度,但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姓王,我们私下里都叫他“王老师”。他并不是那种刻意卖弄学问.............
  • 回答
    任正非先生作为华为这样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他的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他提出的“年轻人要多服从领导,天天高谈阔论可能被淘汰”的观点,我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并不能简单地用“赞同”或“不赞同”来概括。对任正非观点的解读与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任正非先生作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乌克兰领导人,带领国家走出困境、实现崛起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策略,结合国际局势和国家自身条件,构建可持续的复兴路径。以下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框架: 一、军事与安全: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1. 强化国防体系 技术升级:整合西方援助(如防空系统、导弹防御、无人.............
  • 回答
    如果我有幸成为墨西哥的领导者,面对我们国家此刻的挑战,我的愿景是带领墨西哥走出困境,迈向繁荣与强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的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坚定的决心以及全体墨西哥人民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将如何着手:一、 重塑国家根基:安全与法治的重建这是任何国家发展的前提,墨西哥也不例外。毒品卡特尔的猖獗和.............
  • 回答
    .......
  • 回答
    如果我是俄罗斯领导人,重振俄罗斯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套全面、深思熟虑的策略,涵盖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可以着手进行的几项关键工作,并且我会努力让这些举措真正触及根本,而不是流于表面文章。首先,经济的深度转型与多元化是重振的基石。俄罗斯经济长期以来对能源出口的依赖,.............
  • 回答
    作为日本的领导者,我深知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十字路口。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停滞和人口挑战,日本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能够唤醒我们潜藏的活力,重塑我们国家辉煌的复兴之路。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重塑。第一步:彻底革新经济增长模式——从“守成”到“创造”的飞跃.............
  • 回答
    这体验,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走一条自己明明能一口气冲过去,但却必须跟在别人后面慢慢挪步的路。一开始,总会有点不适应,甚至会憋着一股气。刚接手这个团队的时候,大家背景各异,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其中有几位,我观察下来,在某些具体的专业技能上,确实不如我。比如,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时,我可能一眼就能看.............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要是真遇上这种场面,说实话,我第一反应肯定是愣住,毕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且还是在自己办公室,被这样对待,面子上肯定挂不住。但愣归愣,我不能就这么傻站着。这事儿处理不好,影响可就大了。当下的处理:1. 控制情绪,保持镇定。 这是最重要的。对方情绪激动,我如果也跟着发火,那就.............
  • 回答
    作为一个乌克兰领导人,面对当前这场惨烈且痛苦的战争,我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以拯救我的国家、保护我的公民以及恢复我们应有的和平与尊严为首要目标。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战斗,并且要战斗到最后一刻。首先,军事上的应对是核心,但绝非唯一。在军事方面,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我们军队的士气和作战.............
  • 回答
    在一家公司,当大领导摆出“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这种姿态时,作为员工,确实会面临不小的心理压力和职业选择的困境。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带有压迫感的回应,它意味着领导的态度是机会主义者导向,更看重的是“填补空位”和“执行力”,而不是员工的个人发展、意见表达,甚至是最基本的“人性化关怀”。面对这种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状况,领导用“还没结婚成家”来绑架你,让你无偿加班,这逻辑太奇怪了,也太不公平了。面对这种情况,直接拒绝可能有点难,也容易把关系搞僵。咱们得找个既能表明立场,又不至于闹翻的办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原则:你的劳动是有价值的,你的时间也是宝贵的,不能因为你目前的个人状态就被随意.............
  • 回答
    默克尔等欧盟领导人对推特永久关停特朗普账号持“有问题的”看法,这是一个涉及言论自由、平台责任、民主规范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欧盟领导人的担忧与立场: 对言论自由的担忧: 欧盟将言论自由视为一项基本人权和民主的基石。尽管特朗普的言论引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夹在“被重用”和“被压榨”的钢丝上。当领导把那种一看就知道得“燃尽生命”才能完成的任务甩给你时,大脑里最先跳出来的恐怕就是这两个念头在打架。怎么区分呢?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儿,很多时候是灰色地带,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和判断。先说说,领导是真心认可你能力,所以.............
  • 回答
    关于“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国科技发展最大的困难”,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分析其背后的逻辑、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外行领导内行”。简单来说,就是决策者、管理者在某个专业领域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经验,但却掌握着资源调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