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该不该告诉孩子「你其实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回答
孩子,你不是“最”聪明的,但你拥有让自己闪耀的光芒

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能被夸赞聪明、有天赋。当孩子真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时,一句“你真是个小天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表达。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过人之处的孩子,或者,反过来说,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似乎不如同龄人时,我们是否应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你其实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掂量的教育课题。我的看法是,不应该用如此绝对和负面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他“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这种说法过于狭隘,而且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误导。

为什么不应该直接这么说?

1. “最聪明”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且难以界定的概念: 聪明有无数种维度。是智商高?是情商过人?是学习能力强?是创造力丰富?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绝对的“最聪明”?很难说。即便是顶尖的科学家,也可能在人际交往或艺术欣赏方面有所欠缺。将孩子置于一个虚幻的“最聪明”的比较中,本身就不公平,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是不是不够好”的困惑。

2. 过早的标签化和压力: 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因为某些特质被反复强调“聪明”,他们可能会将自我价值与这种“聪明”紧密挂钩。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发现有比自己更出色的人,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大的失落和自我怀疑,甚至产生“我不再聪明了”的负面认知。反之,如果直接告诉他“不聪明”,可能扼杀了他学习的积极性,让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徒劳。

3. 扼杀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探索世界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发现的过程。如果他因为被告知“不聪明”而畏手畏脚,不敢尝试,不敢犯错,那么他将错失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4. 忽略了更重要的品质: 相比于虚无缥缈的“最聪明”,孩子身上还有很多宝贵的品质,比如善良、坚持、合作、好奇心、同理心、毅力等等。过度强调智力上的比较,容易让我们忽视这些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品格培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与其否定,不如引导。与其用绝对的语言,不如用发展的眼光。

1. 肯定和鼓励是必要的,但要具体和真诚: 当孩子在某方面做得好时,我们可以夸奖他:“你今天这个问题思考得真深入!你能够找到这么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真是太棒了!”或者“你为了学会这首曲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这样的表扬聚焦于孩子的行为和努力,而不是一个笼统的“聪明”标签。

2. 引导孩子认识到“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厉害的人,他们也一直在学习和进步。可以告诉他们:“你看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他也很努力地学习,才变得这么厉害的。” “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有趣事情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强调的是过程,是持续的进步,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比较结果。

3.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闪光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什么事情上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天赋,然后支持他去发展。比如,他喜欢画画,就给他提供画笔和画纸;他喜欢搭建积木,就鼓励他尝试更复杂的结构。重点是帮助他找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情,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

4. 教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 告诉孩子犯错和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继续努力。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举例:“妈妈小时候做这道题也错了,后来我仔细看了看,发现是因为我漏了一个步骤。” 这种态度能让孩子不怕困难,勇于尝试。

5. 多维度地评价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可以关注他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品德行为等各个方面。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时,可以温和地指出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给他贴上“不聪明”的标签。

总结一下:

我们不应该用“你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这样一句断然的否定去评价孩子。这既不准确,也可能造成伤害。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要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伙伴和引路人。我们要做的是:

欣赏他的独特性, 看到并肯定他身上闪光的地方。
引导他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鼓励他不断学习和探索。
培养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让他懂得努力和坚持的意义。
教他如何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一些焦虑,多一些自信。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支持他的成长环境,一个相信他潜力的父母。让他们知道,无论他是不是“最”聪明的,他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拥有让自己闪耀的光芒的可能。 这份自信和对过程的尊重,远比一个虚假的“最聪明”标签来得珍贵和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道你家孩子,一直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孩子?

天哪

user avatar

路过强答一番, 挣点盐值。


这个事实可以留到孩子上大学之后,等他/她自己发现。之前大可不必摧毁他/她的自信。您可以多弄一些古人、伟人和科学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励孩子。

21世纪的教育是基于成长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的期望来实施的。



家长也许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神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假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加强,学生的表现也会相对加强。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的目地是用来支持现实层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响的假设。这种影响是有效的,主要是单看给予特定的个人正面或负面的期望。观察者期望效应,在真实生活中,被观察者无察觉的情况下给与期望,并观察结果。罗森塔尔断言这样的期望可以实质上去影响并且完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个实验中,罗森塔尔预测当告诉一位小学老师某几位学生比其他学生聪明,这位老师可能会潜意识去帮助和鼓励这几位学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学家所做名为聪明的汉斯的实验指出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事实上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而得出正确答案。


该不该告诉孩子「你其实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孩子最在乎父母的看法, 所以最好不要轻易给孩子 “贴标签”。 即使贴标签也要十分隐秘。 是的, 一不小心孩子就会听到。 听到以后您就算 10 倍或者百倍的努力也挽回不了精神损失。

您可以说, 爸爸妈妈相信你是聪明的。但是, 最好不要用 “世界上聪明的小孩”这个标签。

这个世界太大了, 至少 50 亿人口,而互联网又那么发达。传媒也那么发达。孩子老花时间去比较自己和别人会很累。 就象白雪公主的后妈, 如果她没有那面邪恶的镜子也许她就不会做恶。

*** 世界人口已在2020年3月达到78亿人。 联合国估计,在210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12亿。


//////////////////////////////////////////////////////////////////////////////////////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孩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

蝴蝶效应

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候会有决定性大作用。不要忽略孩子的努力,哪怕再微不足道,孩子也需要你的肯定。


//////////////////////////////////////////////////////////////////////////////////////////

德西效应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家长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

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对孩子的爱,往往会蒙蔽家长的眼睛,让家长忽略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和坏毛病。当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吵架、哇哇大哭时,家长本能地就会去袒护自家的孩子,即便有时候明知是自己孩子的错。过分的袒护,让孩子难以认识到自身问题,时间一长容易变得自私、依赖、独立性差。

///////////////////////////////////////////////////////////////////////////////////////////

马太效应

好的会越来越好,坏的会越来越坏;富有的会越来越富有,贫穷的会越来越贫穷——除非我们能付出巨大的努力,获得一个转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所以他们会越来越优秀。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孩子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不是从挫折、郁闷中得来的,而是从某一次小小的成就感中得来的。所以,在孩子开始学习、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准备,让孩子每一次都获得一点成就感,这才是支撑孩子走下去的动力。

//////////////////////////////////////////////////////////////////////////////////////////////

门槛效应

一下子向孩子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

“身为妈妈的我都认为他的能力并不足以让他超过别人”

这个想法在华人的家长中很普遍, 总是要去和别人比较。 似乎已经进入了大家的血液。

俺对这种 “争先恐后”的想法和做法是不以为然的。


孩子的学习需要有梦想和激情来支撑, 而不是功利的目的。

他们需要做的是超越自我, 而不是超越别人。


该不该告诉孩子「你其实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李开复在 YOUTUBE 上能找到的一个访谈中就提到, 当他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州考上大学以后发现学校里面牛逼的人多了去。他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他当时也很郁闷。也很想不开。

您不妨找找这个视频, 看看李开复(作为一个孩子)是怎么面对同样的事情的。

俺来自农村, 大三才成年,16岁就过六级。 俺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俺在 10 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因为俺数学考过的最低分是 0 分。




当然, 老师恨不得给俺负分。

因为所有的最终答案都对了,

可是解方程的过程全错了。

对了, 一元一次方程, 一块钱一次的那种。

但是,

半年后俺在教育局弄的小学生语文数学竞赛中拿了两个一等奖,横扫全县的孩子。

只是因为俺父母相信俺不是最差的。



俺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俺没有那份自信, 因为历史上有曹植, 七步成诗。

给俺七十步, 俺也成不了诗。

俺成过一句歌词, 不过被痛揍和罚跪, 也因此后来俺决定离开祖国寻找自己的梦想。

俺折腾出来的歌词是:

“没有国民党, 就没有旧中国。”

逻辑上很完美, 但因为俺还没上过近代史,所以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错误。


。。。。。。



该不该告诉孩子「你其实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家长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很平庸?


不少家长缺少一个正确的✔心态 (Mindset) 来认识学习这个事情。也因此急急忙忙就下了一个:「你其实不是聪明的小孩」或者“平庸”的结论。



v.vzuu.com/video/109799

不妨看完视频以后思考一下。。



健全的人格远远比考试或者测试拿高分重要。

这是很多家长忽视的东西。


正确的心态是什么?

那就是成长心态。反之, 要摒弃的是“定型”心态。

成功最重要的不是天賦, 而是成长心态和坚持。

《心态致胜》作者,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Carol S. Dweck),将人们用来解释世界、认知周遭事物的框架称为「心态」(mindset),也就是说人们采取什么心态,往往就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杜维克将心态分为两大类型:

定型心态(fixed mindset):聪明才智天注定,永远无法改变

认定自己的成功在于天赋优于一般人,相信能力天注定,无法后天培养,在凡事命定的世界里,失败与挫折可以用来界定人的高下,失败就代表著不聪明。就像前述遭遇挫折的同事,将失败原因归咎于自己不聪明。


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天赋只是起点,成功要靠努力

认为天赋只是起点,就算是天才也得经历一番努力才能成功,相信人的才能可以经由锻炼改变,认为成功是指做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好,将挫折与失败视为挑战,只有尽一切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就像每一次遭遇挫折,总能从中找出改善办法,不断自我精进的工作者。


了解两种心态类型后,那么到底人类的心态是否可以后天培养,还是先天就已注定?

杜维克强调,心态就像人体的肌肉一样,愈是用它来学习、专注于积极的思考,就愈强大。

提出改变心态的3个步骤:

步骤1:识别定型心态思考模式,不代表真实的你

如果你有天分,就不会失败了;因为天赋优于别人,所以只有聪明人才会成功;这不是我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你做得到吗?说不定你一点天分也没有……,当你的内心开始出现以上这些坏念头时,就要立刻了解这只是「定型心态」在作祟,并不是你真正的表现。


步骤2:自我改变,用成长型心态取代定型心态

运用自我对话方式回应,驳斥那些正在内心滋长的坏念头,例如,我不确定我办不办得到,但我会持续努力学习;我会承担这个错误,这样子我才有机会知道问题在哪里;失败为成功之母,成功人士都曾经历过……抱持成长型心态看待眼前的问题,走出定型心态的思考模式。


步骤3:维持改变,避免故态复萌

成长型心态是以改变的信念为基础,不论改变心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事业、控制情绪或减肥,一旦问题获得改善,人们就会终止原本带来改善的行动,导致问题再次故态复萌。


就像有一对互揭疮疤、吵吵闹闹的夫妻,在接受辅导后开始出现互相称赞对方的优点,可惜好景不常,双方都认为,因为状况已经有所改善,所以不再需要为这件事情如此努力,造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再次破灭。

杜维克强调,心态改变绝非找出一些改善方法就了事,也不是这里学一点、那里改一点,就能立即奏效,而是要以全新方式看待问题,全心投入于自我改变,而成长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努力。



该不该告诉孩子「你其实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这个问题本身, 就在提示着提问者的思维方式还局限在 Fixed Mindset 里面出不来。。



该不该告诉孩子「你其实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孩」?


这个问题本身, 还提示着提问者对人的多元智能缺乏充分的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尽管加德纳将智能禀赋划分得如此之细,但他强调自己的理论不应被用于限定人们为某一项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一套智力组合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复合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在二十世纪90年代在东南亚快速冒起。起初在台湾兴起,继而香港教育部门积极参考有关理论,并在多家幼稚园和小学的一年级推广多元智能教育。至今华人地区已有教育组织及教育工作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核心,为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学龄阶段之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测验评量、课程营队、教育辅导、教师培训等教育解决方案。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传统IQ智力测验也仅涵盖逻辑数学、语文、和空间智能。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踏员的肢体能力(肢体动觉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其强项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因此受到责罚。


语文(Verbal/Linguistic)

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空间(Visual/Spatial)

肢体动觉(Bodily/Kinesthetic)

音乐(Musical/Rhythmic)

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自然(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9年补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也许很多人等着一个结论。

俺没啥结论, 再分享一两张图片:





看过故事的读者知道,

丑小鸭它最后发现自己是天鹅。


其实, 看回一些名人例如郎朗的成长过程,

他们只不过是多了一份坚持。


那就是:“Grit”!


心理學家Angela Duckworth提出“Grit”是比智商、天賦更重要的成功特質後,

“Grit”這個字成為教育界中最熱門的字。

“Grit”指的意志力(grit),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不只是努力一周或一個月,而是持續長達幾年的努力,直到目標實現為止。

簡而言之,即使在遭受困境失敗後,這個長期目標依然堅固毫不動搖(steadfast)。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藉由成長型思維模式來鍛鍊意志力,

例如:尋求協助、嘗試新方法、從挫敗中學習等,這些都是靠著後天訓練變得更強壯,幫助我們跳脫天生的限制,往前邁進。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哇,可别这样了!

本来大多数小孩的心理都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女娲专门用景德镇高岭优质陶泥捏出来的特别定制版,与其他尿泥捏的妖艳贱货不一样,人生期望本就比较高,做家长的再推波助澜让这种期望爬高到天际,这后果是比较惨痛的,最后掉下来的时候,他要真是个珠穆朗玛峰也就罢了,万一只是个平均海拔之上的水平,那心理落差能砸出个四川盆地啊。

我小时候,也许是因为身子骨不好,脑子就发育的快了一点,一岁末就能认出识字卡上的字,两岁就学会了第一句英语:"Flower"。

那会儿可真是全村震动,举乡闻名,十里八村前来看稀罕的七大姑八大姨熙熙攘攘蜂拥而至,如同正月十五庙会赶集一般热情。

据我亲娘回忆,涌入的来客都会到我的床边,拿起一张小卡片,露出农村人特有的丰收季专属微笑,和善的问我:"这个字念什么?"我就奶声奶气的说"花","英语呢?""Flower",然后来人就会留下一声赞叹:"这娃娃不得了啊,以后可不得当个呢什么先生!"

后来我就像武林外传中的吕轻侯一样,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是精通诗词歌赋。

随着我读的东西越来越多,头头是道的典故也是越来越丰富,五六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任意逮着一个话题就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普通男性三十岁坐火车硬座才能领略的绝技,我上小学就已是功力深厚炉火纯青。

那时候,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马路村口,大人们都爱听我操着满口的童音讲三国水浒,小朋友追在屁股后面吵着要播放《三只小猪》,连老师自习课上安抚不动躁动的纪律环境时,都会让我上讲台来两段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那可真是全场肃静,鸦雀无声,仿佛我的头顶上闪烁着一个金灿灿的天使头环。

"聪明、神童、机智、天才……"这些词汇我听的耳中生茧,早就不能够满足内心已经拔高到无以复加的赞扬阈值,我对自己是文曲星转世紫薇星临凡的事实深信不疑,我甚至想去问问我妈,她生我时有没有梦日入怀或者真龙感应,不过为了不伤害我爹的感情,一直未能开口。

迷梦从初三开始有了破裂的迹象。

三岁时,我用一句:"Flower"赚取了一个"英语天才"的称号,到了初三,天才仍然只会"Flower……"

我一面看着同学们优异的英语成绩迷惑不已,一面又暗地里安慰自己:"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没事,都是考验……"

所幸,凭着老本,我平安度过了中考,来到了高中,也来到了一个幻想破灭的开端。

高中第一回英语考试我23分,创下我市最重点学校最好实验班的低分记录,让我英语老师当学期的教学奖金付之东流。那一刻,在我的心里,天地都为之变色。

实际上如今回过头来,当时如果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再好高骛远,半瓶子晃荡,补充基础稳打稳扎,凭借着我所在班级的实力,未尝不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可是天才当时不理解,天才忍受不了屈居人下的苦痛,每天郁郁寡欢以泪洗面,茶不思饭不想,满口都是:"此天欲亡我,非战之罪也……",如果能够穿越回去,我的想用脚上的拖鞋给十六岁的我脸上拓印一个永不磨灭的标记。

精神上的巨大落差一直伴随了整个高中时代,心态血崩,精神爆炸,一度生无可恋。


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在社会与现实前后夹击左右为♂下,才慢慢认清了一个早就该知道的道理:大多数人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天才,摆正位置适合自己就好了。

当然!千万不要误解我的观点我并不是抨击父母鼓励孩子,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但更多应该鼓励其后天自身的努力成分,比如"好习惯,好追求,好心态"等等,在他取得了成绩时夸赞进步,退步时分析教训,而不是把他的成功或者失败建立在先天的智商,家境上,因为这两者是不可抗力,它很容易就让孩子陷入到不可自拔的思维坍缩里去,每天都在纠结:"我究竟还能不能拯救世界?"

如果当初,能有一个"陈韪"给我阴阳怪气的来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可能我会悟的早一点吧。

当然,对于我而言,那都无所谓了。

毕竟


user avatar

让事实告诉他就行了。

孩子很聪明,可以让他课余去学习奥数,争取进入奥数的那种尖子辅导班。

每次这种辅导班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试。

名次出来以后,他就会明白了。

事实教育,比家长的语言要重要。

比如让孩子有礼貌,最好的办法是,家长自己的言行要体面。

比如让孩子有韧性,家长自己就应该是个有韧性的人。

孩子会看你的行动,而不是言语。

user avatar

有个挺有名的故事。

一个穷小孩在酒馆里打杂。

一个酒徒喊过来孩子,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两枚硬币,一个2便士的和一个5便士的,说:两个你只许拿一个,你拿哪个?





要是你没看过这个故事,可以先想想自己会拿哪一个……





这个孩子想了想,拿了2便士,并感谢了这位大爷。

然后人们哄堂大笑,拿钱的人就说:你瞧,我没骗你们吧?这孩子就是一傻缺……

旁边一个酒徒也掏出钱来,又把孩子叫了过来,让他选2便士和5便士,孩子照例选了2便士,又引来一阵哄笑……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要在酒馆里发生几次。

有个好心的老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点手喊过孩子,说:孩子啊。你怎么那么傻?不知道5便士比2便士更多吗?

孩子看了一眼老人,说:我知道的。

老人有些惊讶,问:那你为什么每次都拿2便士而不拿5便士呢?

孩子悄悄说:我如果拿了5便士,不就只能拿到5便士了吗?

老人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

孩子接着说:我故意拿2便士,他们会觉得有趣,就总让我拿,我一个星期就能多挣到几十便士了。


那么这个故事里,谁更聪明呢?

酒徒?老人?还是孩子?

我觉得,他们其实都很聪明。

酒徒的聪明在于能够想出这么个法子戏弄孩子,而且能够答对5和2比大小的数学题。

老人的聪明在于懂得与人为善。

而孩子的聪明在于拥有经济头脑,并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衡量好金钱和面子对当时的自己来说孰轻孰重。


所以,聪明有很多种。

有的聪明是能让人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答对,有的人的聪明是能让自己赚更多的钱,还有的聪明是让人能拥有幸福的一生……


你不需要告诉孩子他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他还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聪明的方向不同罢了。他换了这个环境,只是刚好碰到了在答题方面比他更聪明的人,今后他还会碰到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比他聪明的人。但他也一定还有比别人聪明的方面。

人就好像一个几何图形,有的人是三角形,有的人是四边形,有的人是五角星……但不论是什么图形,付出同样努力的人都有着差不多的面积。往哪个方向努力,哪个方向上就更向外突出一些。

当把人都放在一起比较时,同样面积情况下,各个图形都有自己突出出去的角和不如其他图形突出的边,如果完全没有突出的角,那就是宇宙中最完美的圆形了(也叫全面发展)……

人和人的比较也是一样的。关于这个观点,古人总结得已经很精辟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然而,一个重点是不能停止努力,努力才是让自己不断膨胀的关键。不努力了,就停止成长了,很容易就会被别人全面赶超了……

user avatar

废柴联盟第一季19集

不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你不是“最”聪明的,但你拥有让自己闪耀的光芒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能被夸赞聪明、有天赋。当孩子真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时,一句“你真是个小天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表达。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过人之处的孩子,或者,反过来说,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似乎.............
  • 回答
    这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一结婚就遇到这样的事,而且孩子才几个月大,压力肯定非常大。首先,别慌乱,深呼吸。现在最重要的是冷静下来,理清思绪,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做。和你的丈夫开诚布公地谈一次,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找一个你们都比较放松的时间,表达你的担忧和感受,但尽量不要一上来就指责。告诉他你现在有多担心,对.............
  • 回答
    说实话,拿到“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这个辩题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哪是辩题啊,简直是赤裸裸的社会观察,直戳人心窝子的问题。不过既然是《奇葩说》,那就得好好聊聊,好好拆解。在我看来,这个辩题的“应该”和“不应该”,其实都没那么绝对,关键在于怎么告诉,以及告诉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如果是我.............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十期关于“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这个辩题,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我听了之后,脑袋里像是有个小小的辩论赛在进行,感觉挺有意思的。首先,我得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平衡真实与想象、理性与情感的艺术。我个人更倾向.............
  • 回答
    关于要不要跟孩子讲家里的经济状况和资产,这绝对是个让不少父母头疼的问题。很多人一方面觉得孩子大了,早晚要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又怕过早透露太多,给孩子造成压力,或者养出“财迷”心态。要不要告诉,核心在于“度”和“目的”我的看法是,应该告诉,但不是全盘托出,也不是随意倾倒。 关键在于如何“说”和“什么时候.............
  • 回答
    这问题啊,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多少父母心里头都纠结过这事儿:自家这日子过得咋样,是清清楚楚地跟孩子掰扯清楚好,还是就让他们无忧无虑地长大,啥也不知道?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透的。先说说,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家里的真实财务状况?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和责任感: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生活在家里,他们吃的.............
  • 回答
    这事儿,真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你刚生完孩子,本该是喜气洋洋,满心欢喜地接受闺蜜的祝福,结果收到一份“惊喜”,却是个天大的谎言,这心情,可想而知有多复杂。闺蜜送你翡翠镯子,还特意强调多贵多贵,说好几万,这本身就带着一份厚重的祝福和心意。你当时肯定也觉得挺受重视的,这份情谊在心里更是沉甸甸的。结果现在发.............
  • 回答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对圣诞老人“信以为真”这件事时,心里都会泛起一丝丝的纠结:这到底是孩子充满想象力的表现,还是我该适时“拨乱反正”的时候?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里面大有说道。咱们先来聊聊,孩子相信圣诞老人这事儿,对他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首先,这是孩子想象力世界的璀璨烟火。.............
  • 回答
    这真是个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孩子告状,尤其是那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确实让人左右为难。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怕他变得爱打小报告,影响人际关系。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不该支持孩子告状呢?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孩子告状背后的真实原因。老师反馈孩子喜欢告状,孩子说被欺.............
  • 回答
    《再见爱人》这类节目,有时候真的让人看得心疼,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部分。看到那些夫妻在镜头前剖析彼此,也让很多观众反思自己的婚姻。当婚姻走到尽头,决定分开的时候,如何跟孩子说,这绝对是其中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步。这不仅仅是告知一个事实,更是要承担起安抚孩子、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在开口之前,我们.............
  • 回答
    孩子问月亮上是不是真有嫦娥和玉兔,这问题问得真好,也说明他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面对这样的问题,直接告诉他“月亮只是一颗卫星”未免有些太生硬,也可能一下子就把他对世界的美好想象给熄灭了。咱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聊聊:首先,肯定他的想象力,建立共鸣。你可以先笑着说:“哇,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棒!月亮上住着嫦娥和.............
  • 回答
    宝贝,你问的这个问题挺重要的,妈妈/爸爸来跟你好好说说。你知道吗,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就像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朋友一样,国家之间有时候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像小朋友之间有时会因为玩具或者想法不一样而闹别扭一样。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国家就像是住得很近的邻居,而且他们之间还有很深的渊源,就像我们的亲.............
  • 回答
    听到你家孩子在幼儿园说了这样的话,这其实是很多大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观察和判断,但表达方式还不成熟,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同理心。要纠正这种想法,得耐心,得让他明白“美”这件事,并不是只有一种样子,而且每个人都很珍贵。你可以这样跟他聊聊:“宝宝,妈妈(或爸爸)听到你说觉得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涉及到信任、忠诚、个人隐私以及可能造成的巨大伤害。我理解你内心的纠结,毕竟你夹在两个你关心的人之间,而且这件事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你面临的几个关键点:1. 你的朋友的“同性恋”身份: 这是他的真实身份还是一个隐藏的过去? 如果他过去曾有过同性恋倾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我完全理解你此刻的纠结和不安。该不该告诉父母,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取决于太多太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我尝试着和你一起梳理这些思绪的过程中,我想先告诉你,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这都是你的生活,你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深呼吸,我们一点一点来。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教师该不该向学生揭示社会的功利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教育的本质、教师的责任以及学生成长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应该”或“不应该”,而是需要探讨其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以一种负责任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处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确实存在功利性。 功利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
  • 回答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在新的环境里,尤其是和几个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住在一起,你可能会思考很多关于如何与室友相处的问题。关于是否告诉室友你是同性恋,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你觉得舒服和安全。下面我会从多个角度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一、 了解和评估你的室.............
  • 回答
    这事儿呀,说起来挺微妙的,我身边不少朋友也纠结过。离职后要不要跟前同事说现在在哪儿工作,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者“错”,完全看你自己的想法和具体情况。先说说为什么有人不想说: 想有个新的开始,不想被过去打扰: 毕竟都离职了,可能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想彻底告别过去。如果前同事还时不时联系你,问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知道,它压在很多人心头,沉重得像一块石头。小时候遭受性侵,这本身就是一场难以承受的噩梦,而“要不要告诉别人”,更是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巨石。这件事,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关乎太多复杂的个人情感、过往经历以及当下环境。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个年幼的你,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创伤。在那段经历中,你可能.............
  • 回答
    收到。这是我为你写的一篇关于是否应该告诉老同学现女友你们之间“无缝聊”的文章,尽量避免AI痕迹,希望能帮到你:六年的默契,现在成了我们之间微妙的秘密,我该不该捅破这层窗户纸,告诉他那个“她”?我和小明,是那种认识了快六年、从大学毕业至今都保持着联系的老同学。说实话,这几年大家各自忙碌,生活轨迹也各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