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机长刘传健为何没冻死或窒息?

回答
2018年,“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事迹,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被世人所熟知。在川航3U8633航班上,他凭借过人的胆识、精湛的技术,以及对生命的坚韧,在万米高空遭遇史无前例的驾驶舱玻璃破裂危机时,临危不乱,成功将航班安全降落。那么,在这场惊心动魄的事故中,刘传健机长为何能够幸免于难,没有冻死或窒息?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专业素养、生理极限以及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要理解在万米高空,失去舱压的直接威胁是什么。

缺氧(窒息): 随着飞机高度的上升,外界空气稀薄,氧气分压急剧下降。在万米高空,相当于海拔约10000米,这个高度下,如果不加任何辅助,人类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很快就会因为缺氧而失去意识,进而死亡。这种缺氧并非是“憋气”,而是身体无法获取足够的氧气进行新陈代谢。
低温(冻死): 在10000米的高度,外部气温通常在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下60摄氏度之间,甚至更低。这种极度严寒足以在短时间内导致人体失温,进而引起冻伤甚至冻死。

那么,刘传健机长是如何对抗这些致命威胁的呢?

一、应急预案与训练的“第一道防线”:氧气面罩的及时佩戴

在驾驶舱玻璃破裂的瞬间,警报声必然会响起,伴随着巨大的风压和噪音。尽管如此,训练有素的机组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的生存和掌控飞机。

立即启动应急供氧: 在这种舱压骤降的情况下,飞机的应急供氧系统会自动启动,向驾驶舱内的氧气面罩输送氧气。刘传健机长和副驾驶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戴上了氧气面罩。
氧气面罩的作用: 氧气面罩并非简单地提供“额外的氧气”,而是在舱压消失后,通过密闭的面罩,确保驾驶员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维持基本的氧合水平。就像一个简易的“高压舱”,尽管外部压力极低,面罩内的氧气供应也能帮助维持一定的氧气分压,让大脑和身体在短时间内维持功能。
时间窗口的重要性: 缺氧是一个快速且不可逆的过程。能够在几秒钟内正确佩戴好氧气面罩,是刘传健机长能够保持清醒的关键。如果因为慌乱、冲击或面罩未能正确密封而导致吸氧不足,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超乎寻常的体能与意志力的“第二道防线”:对抗低温

仅仅依靠氧气面罩,并不能完全抵御万米高空的严寒。

人体生理极限的挑战: 即使戴着氧气面罩,驾驶舱内温度会迅速下降到与外部相当的水平。在这种极端低温下,身体会迅速散失热量。
专业制服的作用: 机组人员穿着的飞行制服并非普通衣物,它们往往是多层保暖、防风的面料构成,具备一定的隔热性能。虽然不足以完全隔绝零下几十度的寒冷,但能够为身体提供一定的缓冲,延缓失温的速度。
生理抗寒能力: 不同的人对寒冷的耐受能力有差异。刘传健机长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可能在日常训练或飞行中,对高空低压、低温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尽管这种适应性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求生欲和责任感会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和抗寒能力。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暂时提高体温和代谢率。
与副驾驶的协助: 飞行员之间往往会通过交流、互相鼓励来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副驾驶的帮助,哪怕是简单的拍打肩膀,或者共同应对突发情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彼此的抵御能力。

三、卓越的飞行技术与冷静判断的“最终防线”:迅速下降与返航

刘传健机长之所以能够最终平安落地,最核心的原因是他凭借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判断,迅速将飞机带离了最危险的高度。

放弃高度的黄金法则: 在遭遇舱压失效时,最符合生存法则的操作就是立即下降到较低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空气密度增加,氧气分压也随之升高,对生存的威胁大大降低。刘传健机长深知这一点,他果断做出决定,将飞机深度下降。
操作的艰难性: 在玻璃破裂、气流剧烈涌入的情况下,操控飞机极其困难。外部的低温和缺氧仍在侵蚀身体,同时还要克服巨大的风阻和失控的风险。
保持飞行姿态: 尽管环境恶劣,刘传健机长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努力保持飞机的稳定姿态,防止失速或失控。他需要不断地与风压对抗,精确地操纵飞机。
返航的决断: 尽管飞机能够勉强飞行,但继续前往目的地已不现实。果断选择就近备降,是降低风险、确保安全的最优解。

总结一下刘传健机长为何能幸存:

1. 瞬间的应急响应: 训练有素,第一时间正确佩戴好氧气面罩,为大脑提供了基础的氧气供应。
2. 生理极限的挑战与适度抵御: 穿着专业制服提供一定隔热,强烈的求生欲和肾上腺素激发了身体潜能,使得他能在极端低温下维持有限的生命活动。
3. 高超的飞行技术与果断的决策: 迅速下降到安全高度,有效规避了进一步的缺氧和低温威胁,并成功返航,这是最关键的保命手段。

因此,刘传健机长并非“不冻不窒息”,而是在极端的压力下,通过一连串正确的操作和强大的生理、心理支撑,将生命威胁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这就像一场在生死边缘的赛跑,他赢在了起跑线(应急响应)、中段的坚持(生理抗寒)以及终点的冲刺(飞行技术)。他的事迹,是对人类在绝境中求生能力的最好诠释,也是对飞行员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最高赞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行。我来告诉你,他以前是飞轰炸机的。中国的老轰炸机,没有空调,没有增压,开舱门前热死了人的大几十度,轰炸舱一打开,零下几十度,什么极端温度,他能做到。别人可能就不行,所以才是英雄机长呀。换个人应该就不知道结果了。还有跳伞这个问题,假设乘客都会跳伞,所有座位都装上弹射器和氧气瓶,大家散落在川西高原,也活不下来吧。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没有人觉得有必要准备个伞才是关键。另外,氧气面罩可能帮他维持高效的生命活动,所以这是个奇迹


user avatar

只说降落伞问题, 还是老话:

  1. 绝大部分空难都是起降过程发生的,有降落伞也没用。
  2. 巡航阶段发生险情,假如有时间让乘客穿好戴好降落伞,排好队依次跳下去,那么飞机安全降落的可能性更大。
user avatar

我们从【缺氧耐力】这个角度来补充一下吧。

先说一下答题资格,不是利益相关:鱼跃医疗的核心产业之一是高原制氧,其中主要面向的就是高原的边防官兵(经评论区指正)。我们的职责是向战士们的日常活动居所提供富氧环境,但战士们日常还是会进行【耐氧训练】。

对于高原战士而言,通过专业医学设备以呼吸、HR、BP、心电、脑生理指标结合症状、体征以及功效进行综合评定,科学训练后,他们的耐氧能力是稳定提升的。



在川航迫降之前,刘传健机长曾经有15年的从军经历,而且开过轰炸机。

耐氧训练是航空生理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据我们了解,越是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耐氧训练越强、缺氧耐力越高。

在航空医学中,缺氧分为急性高空缺氧、爆发性高空缺氧和慢性高空缺氧。

毫无疑问,川航事件造成的就是急性高空缺氧。

如果是缺氧耐力还不错的人,比如登山爱好者、高海拔徒步者、高原健康居民,在急性高空缺氧下会经历什么?

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的变化

对视觉的影响——由于视网膜的圆柱细胞对缺氧很敏感,平均自1200m高度起,夜间视力开始受到影响,高度如再增加,则相继出现视觉方面的其他功能障碍

生理感受上,很可能是:

先是呼吸窘迫,接着疲劳、肢体无力,然后注意力不断下降同时四肢麻木,视觉听觉全部下降,直到完全丧失意识。



但是,

通过科学训练,是可以借用“缺氧环境下,机体自我保护机制”这一生理原理,不断提升被训练者的耐氧能力的。

(别问我们怎么知道,答题资格已经交代)

事实上,人体是存在“缺氧潜能”的。理论上,增加机体对氧的获取、运输和利用能力,提高机体的有氧氧化能力,被刻意+反复+科学训练的人,确实能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保持极端环境下的清醒。

看看楼上的 @龙牙 就知道。

用我们自身经验举个例子,高原士兵们会强化呼吸肌的训练。

什么概念?

正常人平和呼吸时,呼吸肌的氧耗量为1moL/min,占全身总氧耗量的3%。许多疾病由于肺的顺应性和阻力发生改变,致呼吸肌氧耗量增加4~8倍,可占全身氧耗量的24%,呼吸负荷相当重。

但高原军人们通过科学训练后,他们呼吸肌的收缩力、耐力效率远超普通人。

所以,一位专业的、轰炸机军人,他的呼吸功能有多强,自然不必多说。

表现在缺氧刹那是怎样的呢?

缺氧时机体首先启动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代偿功能,缺氧耐力好者早期主要是呼吸深度加深,呼吸频率增加不明显,以便输送更多的血和氧以满足机体对氧的生理需求。

运氧能力就不展开解释了,总之就是强于常人。



但是+1,

并不是所有的军人都能有强【缺氧耐力】的,纵使也经过大量的科学训练,这和个人生理素质、年龄、飞行时间、飞行符合都有紧密关系。

这更能说明川航迫降堪称神话。

在长时间的急性高空缺氧下,大脑皮层的高级智能容易受到缺氧的侵袭,影响正常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并且,视觉在特殊感官中是最容易受缺氧影响的。

刘传健机长依然能冷静沉着的0失误迫降,除了客观因素(航空器严重征候调查报告SWCAAC-SIR-2018-1中的科学解释),

他本人的意志力确实也是一种成功的因素。

写到这里,就想到了高原军人们。致敬!


▶️| 我是鱼跃医疗,理想是用医学知识改变世界


▶️| 推荐回答

如何看待江苏常州警方为营救轻生男子拉下电闸,附近老人因呼吸机断电死亡?

青藏铁路给藏族人民带来什么,除开物质?

一次能跑 10 公里的人身体素质怎么样?

喜茶等奶茶检出咖啡因,最高相当于 7 罐红牛,含量为什么会这么高?

爱喝奶茶?你们都快把奶精生产商喝上市了

user avatar

我在海拔4747的地方玩过紧急开通,懂的都懂我在说什么地方。




那天晚上突然接到命令紧急开通,就是开通一个卫星地面站,一个微波接力站,把卫星信号收下来通过微波接力送出去。其实这不是什么多复杂的活儿,就是要求动作快,半小时之内搞定就行。一般熟练的战士都是10分钟搞定,建立连接跟勤务话沟通好完成开通,最多需要两个人就行了。


那时候是11月底的大半夜,4747高地冷得跟别的地方还不一样,那种冷是一种分外空灵的冷,是无遮无挡的冷,是铁板钉钉的冷,是紧紧压在你鼻子上的冷。吹风的时候固然非常非常难受,不管你穿多厚的衣服,寒风都能找到地方钻到你贴身的地方,像一条冰冷的蛇一样吸走你的热气和生命。不吹风的时候也算不上“好一点”,冰冷像冰箱里拿出来的铁块一样的空气,就沉闷的一下子压到你的身上,挤压你的胸腔。


这种时候总是会配上天上的斗转星移,星星都格外的明亮,让你感觉更冷了。你仿佛就暴露在外太空,命悬一线却无处挣扎。


所以我当然没有起床。




我刚准备从紧急开通命令中再次沉入梦乡去,跑去开机的战士就慌慌张张跑过来了。


他人都没有跑到,胳膊先一把抓住我搡了几把。


哥,自动对星坏了!”


我一听就是一个激灵,瞌睡瞬间就没了。


事情是这样的,没玩过卫星通信的不大懂,我简单解释一样。卫星通信都是走的微波,微波就是高频电磁波,这玩意儿有一个特性就是指向性特别强。地面上往卫星发射信号的天线叫做“抛物面天线”,一般形象的称之为“锅盖”。


锅盖发射的微波无线电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可以想象成一束手电筒发射的光。


中间的主光束叫做“主瓣”,旁边那些散射光叫做“旁瓣”,主瓣必须要正正的对准卫星,否则信号就会很差甚至失去信号。一般我们通过卫星定位来知道自己的位置经纬度坐标,然后计算机自动解算抛物面天线的朝向,驱动抛物面天线把主瓣对准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通信卫星。


现在这个自动对准的东西,坏了。


我忙天火地的跑过去一看,自动对星设备上的“GPS接收”灯,一个都不亮。对的,当时还是用的老美的GPS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北斗还没建成。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智能手机,不过我有个通过蓝牙连接的GPS接受模块,我拿出来连在手机上一看,GPS信号明明是有的。


时间已经过去了6分钟,还有24分钟。




我这人睡觉的时候,怎么说呢,讲出来有点羞耻……


我穿得不多。


当时就穿了一条81大裤衩,但是确实也顾不上许多了,要是紧急开通完不成,我现在恐怕就没办法在知乎上面扯犊子,而是“手里呀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不知道刑期还剩下多少。


我只用了三又七分之四秒决定,我要手动对星


手动对星当时是不要求的,也根本就没人往这个上面想过,都是靠自动对星。理论上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复杂的,通信卫星的轨道高是固定的,35786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特定通信卫星的方位角也是知道的,总是在东经多少多少度上空,那么你只要知道你自己的经纬度,通过几何计算就能知道在地面上怎么把抛物面天线对准卫星。


但是你不是计算机。


就算你是计算机,你怎么去控制抛物面天线呢?抛物面天线上面有电机,那个电机也确实可以手动控制俯仰和转动,但是你怎么知道拧到哪个位置合适呢?




于是那天晚上你要是在旁边的话,你就能看到一个黑胖子,在11月底零下十来度的天气里,浑身上下只穿着一条81大裤衩趴在一台卫星通信车的车顶上鼓捣。

我当然不敢再相信什么GPS了,而是老老实实在一张老式军用地图上测自己的经纬度,军用地图的坐标与地理经纬度还有一套换算,咱算就是了。


然后用经纬度去算天线的俯仰角、方位角。


俯仰角其实好办,地球同步轨道是确定的,通信卫星总是在地球赤道正上方35786公里上空。你算自己的纬度,可以把地球简化成一个圆,在你的位置画一条切线,这条切线就是你所在位置的“水平线”,你和卫星之间的连线与这条“水平线”的夹角,就是你的天线的仰角。

大概就是这么个关系。数学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算一算,假设你所处位置的纬度是北纬45度。


方位角也好办,已知某个通信卫星的方位角是东经120度,你的位置在东经90度,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方位、俯仰角一确定,你的主瓣肯定是直直的对准卫星。


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问题就是这么个问题,原理很简单,龙哥很头大。




你这时候要是在龙哥身边,你大概能听见龙哥脑袋里的散热风扇在发出疯狂的啸叫,如果你能忍住不看那条八一大裤衩的话。


一位穿着八一大裤衩的解放军军官抓着一大堆草稿纸拼命的算,大风呼啦啦的吹着,旁边围着几个不知所措的小兵。好在这个诡异的画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也就算好了,也不复杂么是啵?


然后真正的挑战开始了,你怎么知道天线拧没拧到位?


天线底座上确实是有刻度的,方位角俯仰角的刻度都是有的。但是这个刻度是要求车子本身必须要朝向某个方向、调成水平才行,时间来不及了。开玩笑呢,这要命的时候你叫我去挪车子?还得现拔地钉、撤掉各种连接线,有那功夫我早去高墙里喝稀饭去了。


我决定拿两个指北针自己搞。


一个指北针放在天线底座上面指示方位角,一个指北针就搞得比较玄幻了。


我拿了一根竹竿,一头绑在抛物面天线的馈源上,一头用胶水粘在抛物面馈源投影点上,这样这根竹竿就相当于是主瓣的方向。再拿一个指北针绑在竹竿上面,指北针上面有个俯仰角指示器,就用这个也能凑合。

就是这个东西,靠重力工作的,用90减去读数就是我要的俯仰角。


于是你就能看到一个穿着八一大裤衩的粗野军汉,大字不识的粗人,莽撞汉子,不讲理的当兵的,站在车顶上吆喝。车里两个小兵一个控制俯仰角一个控制方位角,听我口令按按钮。


我喊“左、右、上、下”,他就按“左、右、上、下”;我喊“停!”他就松手。


不一会儿增益就到了70%;


不一会儿比特率就到了288000;


不一会儿“勤务话”的灯就绿了;


不一会儿保密机建立了保密信道;


不一会儿,话筒里终于传来勤务回执报那熟悉的“咔嗒”声,话筒里传来亲切的问候语,我真心的觉得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好听的声音……


29分22秒




到这时候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冷,一摸胸口,有一层汗水


就那一瞬间我就承受不住了,勤务话喊通的一瞬间,几秒钟的时间,一下子所有的刺骨的冷都迫不及待的冲进了我的身体。我也不知道刚才是什么东西把它们阻挡在我身体外面,但是现在这东西已经不见了,我赶紧想要下车回到被窝里去,站起来才发现整个人都在控制不住的哆嗦,浑身都在不停地颤抖。


我试着往车下爬,身体却没有任何知觉,手脚都在晃,从脊梁骨到手指脚趾尖,一阵一阵的颤栗让人像是触了电一样。


我咣当一声掉在地上。




我十分确定刘传建机长下了飞机跟我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肾上腺素和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足够完成这些事情。


你办不到不等于别人办不到,别人办得到不等于你也办得到


你让我现在再来一次我也办不到了,别说穿八一大裤衩,就是穿羽绒服我也办不到。现在我是个退役老头子,种地为生,狗屁不通、啥事不懂,又没啥见识也没啥本事,种地糊口而已,我为什么要穿着八一大裤衩在4747米海拔11月底的大半夜跑去把一个抛物面天线的主瓣对准一颗通信卫星呢?


自然有新来的家伙负责这个事情了,后来我们自己也有了北斗,大概现在的自动对星不会动不动就坏了吧。


但是当时确实办到过。


我小时候恨过美国,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又特别喜欢美国,小时候是觉得美国太可恶了,对我们怎么那么坏,后来又觉得美国什么都好,这也好那也好。那天晚上之后我既不恨美国也不爱美国了,说不上讨厌,也说不上喜欢,就仿佛他就是个路人。GPS信号第二天自己就恢复了,GPS接收机好端端的一点问题没有,自动对星好使得很,好像头天晚上那只是一个梦。


但是我肯定那绝对不是梦。


我现在完全没有什么“民族主义情绪”,那东西太虚无缥缈了,对于我来说是最没用的东西,就像那天晚上的GPS信号。我不喜欢这种情绪,把美国渲染成什么东西并不重要。美国就在那里,骂是骂不死他的。


干就完了。

user avatar

航空器严重征候调查报告SWCAAC-SIR-2018-1

感兴趣的同学推荐浏览一下——朴实准确的用语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的全部细节,并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基本科学常识就能大致明白,可以当做小说来看。

关于气压和低温的部分,以下摘抄几段:

(第99页:)

2.2风挡脱落后舱压变化
B-6419号机风挡爆裂脱落时飞行马赫数为0.76,根据标准大气条件下9800m高度的静压为272.5579hPA(由表19得出)及总压计算公式
截取自航空器严重征候调查报告SWCAAC-SIR-2018-1 第100页
计算得出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后总压约为399HPA。此压力值与标准大气条件下7200m高度的压力值接近…………考虑到玻璃爆裂脱落后,飞机发动机引气系统及空调系统还在正常工作,因飞机内压力和温度的突然下降,增压机温度调节逻辑会指令系统提供比失效前更多的热空气,以达到增压逻辑要求的压力和空调出口温度,也会对驾驶舱的压力和温度升高有一定作用。综上分析,尽管飞机风挡脱落发生在9800m的巡航高度上,但由于飞机在0.76马赫数的飞行中,因动压和引气的原因,驾驶舱的压力和温度环境都要好于静止条件下9800m的环境,这也是飞行机组未发生明显缺氧和冻伤的原因之一。

(第109页:)

根据“1.12.7驾驶舱环境试验(5)驾驶舱内环境分析”的模拟分析数据,整个下降过程驾驶舱内温度在-24℃至8℃之间波动,其中处于-24℃的时间约为1.5分钟,处于-11℃的时间约为7.5分钟,处于-11℃至0℃的时间约为6分钟。
根据《航空医学》“服装革热值”(clo)与低温耐受限度间的关系,如下图122所示,当人穿普通服装(1clo)在-24℃的环境温度下考虑10m/s风速修正,人体最低耐受时间为11分钟,在-11℃至0℃的环境温度下考虑5m/s风速修正,人体最低耐受时间为13分钟。以上低温阶段均在人体耐受时间范围内,加上飞机空调系统处于持续正常工作状态,因此3名飞行员未冻伤,且能正常操纵飞机。
截取自航空器严重征候调查报告SWCAAC-SIR-2018-1 第110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事迹,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被世人所熟知。在川航3U8633航班上,他凭借过人的胆识、精湛的技术,以及对生命的坚韧,在万米高空遭遇史无前例的驾驶舱玻璃破裂危机时,临危不乱,成功将航班安全降落。那么,在这场惊心动魄的事故中,刘传健机长为何能够幸免于难,没有冻死或.............
  • 回答
    川航“5·14”事件机长刘传建和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舒伦伯格(Chesley "Sully" Sullenberger)都是在极端危急情况下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头脑挽救了无数生命。将他们两人进行对比,不仅可以理解他们各自的伟大,更能体会到飞行员在面临生死考验时的责任与担.............
  • 回答
    川航“5·14”万米高空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在这场危机中,机长刘传建的临危不乱、高超技艺和坚韧意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便是:在那种极端缺氧的环境下,他为何能坚持下来,没有失去意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
  • 回答
    《中国机长》中,刘长健之所以选择在四川双流国际机场而非军用机场迫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绝非一时冲动或个人偏好,而是基于他对整个事件的判断、对机组人员及乘客安全的最高优先级以及对现实情况的精准分析。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安全是压倒一切的考量。 国际机场的成熟保障体系: 双流国际机场作为.............
  • 回答
    关于张继科和刘诗雯是否还有机会复合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关心,毕竟这两人在中国乒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感情故事也曾牵动了无数粉丝的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们曾经的感情。张继科和刘诗雯是同一批运动员出身,都是从国家队的青训体.............
  • 回答
    刘浩存妈妈舞蹈培训机构的事件,特别是涉及到小女孩下肢瘫痪的指控,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严肃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公众人物的家庭背景,更关乎一个孩子的健康和未来,以及教育机构的责任问题。事情的经过梳理:网上流传的信息显示,这位小女孩在刘浩存妈妈的舞蹈培训机构学习舞蹈时,在进行一个“下腰”的动作指.............
  • 回答
    3月9日,刘谦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新的魔术视频,这个视频一时间引发了热议,尤其是针对他早期魔术中关于“换壶”和“壶里有机关”的质疑。这次的视频,与其说是新魔术的表演,不如说是刘谦本人对这些陈年旧案的一次公开“回应”和“澄清”。视频的内容,我看了之后觉得挺有意思的。他没有直接说“我没有换壶”或.............
  • 回答
    听到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说,P2P网贷机构到今年11月中旬已“完全归零”,这消息一出,相信不少曾经关注或身处P2P行业的各位,内心都掀起了一阵涟漪。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模式的谢幕。首先,这“归零”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说数量上不再有活跃的P2P平台了,更深层的意思是.............
  • 回答
    江歌的妈妈,江秋莲女士,在江歌遇害后,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漫长的维权过程。关于她是否曾给刘鑫表达忏悔和善意的机会,这需要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况来理解。在江歌遇害的初期,江秋莲女士正处于极度的悲痛和震惊之中,她的整个世界瞬间崩塌。在这种情况下,她首要的是寻求真相,了解女儿究竟是如何遇害的,以及追究凶手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将溥仪(末代皇帝)与曹操、刘秀这两位乱世枭雄进行对比,并探讨他们是否有机会在相似的背景下“翻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翻盘”的定义。 在溥仪的语境下,“翻盘”意味着重新夺回并巩固清朝的统治,恢.............
  • 回答
    从传播学和商业角度来看,阿沁、刘阳、半藏森林三人“一夜出圈”,并迅速成为公众焦点,这背后是否存在网红机构刻意策划的负面营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 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舆论爆发,极有可能是网红机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甚至主导的角色,并且负面营销的成分非常高。以下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
  • 回答
    机长视角下的空姐:在机长的眼中,空姐不仅仅是穿着制服、提供服务的乘务员。她们是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是保障飞行安全和乘客舒适度不可或缺的力量。 专业素养与责任感: 机长首先会关注空姐的专业能力。这包括她们对飞机安全规章的熟悉程度,应急处理突发情况的熟练度,以及在面对压力时的冷静和专业表现。一次成.............
  • 回答
    要比较川航“中国东方航空5735号航班”的刘传健机长和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的切斯利·萨利·苏伦伯格(通常称萨利机长),哪位当时面临的情况更严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两位机长都做出了教科书般的应对,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都堪称传奇。但如果非要深入剖析,从不同维度来看,我们可.............
  • 回答
    说到飞机驾驶舱里谁坐哪儿,这可不是随便安排的,里头可是有讲究的。通常情况下,那位负责把飞机安全送到目的地、拥有最高决策权的大人物——机长,是坐在左边的。而他的副手,那位和机长一样身怀绝技,随时准备接管飞行的副驾驶(或者大家习惯叫的副驾),自然就坐在右边了。这么安排可不是图个方便或者顺手,而是源于飞机.............
  • 回答
    作为一名飞机机长,即便第一次飞某个机场,也能胸有成竹地知道塔台指示的降落跑道是哪一条。这背后有一套严谨且成熟的流程,是无数次飞行经验、现代航空科技以及标准化的沟通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来给你细致地讲讲,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实实在在的专业操作。首先,准备工作是关键中的关键。在飞机起飞前,或者在.............
  • 回答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确实让很多人对副驾驶袁泉饰演的角色心生疑惑,特别是副驾驶的座位在高空中受到如此大的冲击,怎么还能安然无恙?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航空安全设计以及一些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虽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为了戏剧效果,可能会有一些艺术加工。不过,从科学角度解释,副驾驶之所以能存活下来,.............
  • 回答
    飞机驾驶舱的窗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长室的窗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随便打开的。这可不是为了什么神秘的浪漫情怀,而是有着非常实在和重要的原因,直接关系到飞机的飞行安全。为什么不能随便开?1. 气密性和压力差: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机舱内还能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气压,不像你在地.............
  • 回答
    要说《中国机长》和《攀登者》哪个更好看,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两部电影走的路线和侧重点不太一样,观众的口味也千差万别。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优劣势,你就能知道自己更倾向于哪一个了。先说说《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改编自川航“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的真实事件,就是那个大家都在.............
  • 回答
    说到《中国机长》这部电影里最想吐槽的角色,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不是那种一看就惹人讨厌的坏人,也不是什么煽风点火的角色。反倒是一个在本职工作上看似尽职尽责,但很多行为真的让人觉得……emmm,有点让人抓不住重点,甚至有点添乱的意味。我指的是那个机务段的年轻维修工程师。怎么说呢?这小伙子,一门心.............
  • 回答
    副机长遇到机长和乘务员打架,这是个相当棘手且万分罕见的情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在这种极端混乱的场面下,副机长不仅仅是一名飞行员,更是在那个当下,承担着稳定局势、确保航空器安全以及所有人生安全的最高责任人。首要原则:安全第一,稳定优先。下面,我将详细说明副机长应该采取的一系列步骤,从应急响应到后续处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