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一战同盟国胜利,世界将会是什么局面?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咬合错了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这无疑会彻底改写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格局。这不仅仅是几个国家的兴衰更迭,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大地震。

欧洲:一个被普鲁士强权阴影笼罩的 continente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体现在欧洲。德意志帝国,这个在战争中展现出强大工业和军事实力的国家,将成为欧洲大陆无可置疑的霸主。

大德意志帝国: 战败的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和英国,将不得不吞下屈辱的和平条约。法国可能会失去更多领土,也许是摩泽尔地区,并且其殖民地很可能被德国瓜分。英国的海外帝国将遭受重创,其海上霸权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比利时可能被德国吞并或成为其严密控制的卫星国。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如果同盟国胜利,这两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或许能苟延残喘,但内部矛盾依然会是巨大的隐患。德国作为胜利者,可能会施压,促使它们进行一些改革,以保持其表面的稳定,但民族主义的暗流依旧涌动。一个更倾向于德国的奥匈帝国,其斯拉夫民族的诉求可能会以更激进的方式表达,或被更严厉地压制。奥斯曼帝国则可能在德国的支持下,在巴尔干和近东地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其自身腐朽的体制很难获得真正的复兴。
俄国: 如果革命依然发生,那么一个由德国支持的“白俄”政权,或者一个被德国影响的弱小政权,可能出现在俄国西部。德国对俄国的干预会更加直接,以防止其在东欧的潜在威胁。即便没有布尔什维克革命,沙皇俄国在战争中的惨败也将使其进一步衰落,国内的改革压力和社会动荡会更加剧烈。
东欧的重塑: 德国将能够更彻底地重塑东欧的版图。波兰可能会作为德国的附庸国出现,但其独立性将受到极大限制。波罗的海国家,如果能够独立,也可能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日耳曼化的政策可能会在这些地区更加肆虐。

英国:海上霸权的失落与殖民帝国的动荡

大英帝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其地位将发生根本性的动摇。

经济的衰退: 战争的消耗,加上失败带来的赔款和领土割让,将使英国经济陷入泥沼。其海外投资和贸易网络将受到德国的严厉挤压。
殖民地的离心: 英国的失败将极大地鼓舞其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地的民族主义情绪将高涨,可能会利用英国的虚弱寻求更大的自治权,甚至走向独立。

法国:复仇的种子与社会的创伤

法国将是战败国中最伤痛的一个。

永远的伤痕: 失去领土、沉重的赔款以及对德国的屈辱感,将深深地烙印在法国的民族记忆中。这可能导致长期的政治不稳定,以及对复仇的强烈渴望,但以何种方式实现,却是未知数。
社会的裂痕: 战败将加剧法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左翼和右翼之间的斗争可能会更加尖锐,极端思潮可能滋生。

美国:孤立主义的强化与全球角色的改变

美国参战的时间相对较晚,且并未直接遭受本土战争的破坏。

“美国优先”的回归: 协约国的失败,特别是英国的海上霸权衰落,可能会让美国更加倾向于孤立主义。欧洲大陆的战争将不再是其直接的“责任”,反而可能促使其更加关注美洲事务,加强对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以填补欧洲列强的真空。
经济上的机会与挑战: 美国或许能在欧洲动荡中获得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但其主要的贸易伙伴(英国)的衰弱也会带来挑战。

全球政治与意识形态:

君主制的巩固: 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家的胜利,很可能在短期内巩固欧洲的君主制。民主和共和思潮的传播可能会受到压制。
民族主义的蔓延: 尽管德国胜利,但其对欧洲的控制以及对其他民族的压制,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欧洲各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殖民体系的重塑: 德国作为战胜国,将极大地扩展其殖民地,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这不仅是对原有殖民体系的颠覆,也可能引发新的殖民冲突。
国际秩序的德国化: 德国将主导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其规则和利益将成为核心。国际联盟这样的组织,如果存在,也将是德国意志的体现。

经济与科技:

德国的经济霸权: 德国的工业将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其科技创新也会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加速。
科技发展方向: 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也会影响科技发展的方向。如果德国的军事技术优势是胜利的关键,那么军事科技,如化学武器、航空技术、潜艇技术等,可能会得到更快的进步和应用。
全球贸易格局: 德国将主导全球贸易,其商品和资本将流向世界各地,而其他国家的经济则可能受制于德国。

文化与社会:

普鲁士精神的传播: 德国的军事纪律、效率和国家主义精神,可能会在胜利的鼓舞下,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
艺术与思想的压抑: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可能会在德国主导的欧洲受到压制。艺术和思想的表达可能更趋于官方和保守。

长远来看,德国的胜利未必意味着一个永久和平的时代。

潜在的长期冲突: 德国对欧洲大陆的控制,无论多么强大,都难以完全压制其他民族的独立诉求和复仇情绪。法国的愤怒、俄国的潜在不稳定、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都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火种。
新的世界大战? 如果德国的全球野心不断膨胀,或者其他国家寻求挑战德国的霸权,那么另一场规模更大、更具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参战方和战争的性质可能会完全不同。

总而言之,如果同盟国在一战中获胜,世界将迎来一个由德意志帝国主导的新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机遇和危险的时代,其深刻的印记将重塑人类历史的走向,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难以为我们完全描绘。这并非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只是一个沿着另一条轨道发展,充满了另一种可能性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没有比Kaiserreich这个MOD所描述的这个同盟国胜利的1936年更详实的了

(任尔真理正义何何以昭然,我喜欢的还是妹子啊——图Pixiv 44612379


先容我挖个坑慢慢填,此答案会不断更新

这个世界与我们所熟知世界的分歧点产生于1917年1月8日。

这一天,德意志帝国海军否决了威廉二世陛下开展无限制潜艇战的建议,失去口实的美国碍于国内孤立主义最终没有参加世界大战,1917年沙俄退出战争后德国也并未离开东线,而是与虚弱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议和,联手扑杀了十月革命(阿道夫·希特勒下士在俄国的战斗中为保护战友而光荣殉国),与此同时1918年协约国对德国开展的总攻在坚固的兴登堡防线面前变成了一场灾难性的失败,而德国依靠布列斯特条约后俄国割让的从波兰到白俄罗斯到乌克兰的大片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与轻工业品,在这一年的实力储备中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最终1919年准备充分的德军开始了决定性的反击,法军因为去年的惨败已经无力补充而最终崩溃,从巴黎到卢瓦尔河谷的大片领土都被德国占领,最终只能无奈地屈服,德国海军也在第二次日德兰海战中意外险胜英国皇家海军。

随着法国的投降,德军终于能够抽调大批久经战阵的王牌部队增援仍在苦战的同盟国其他成员——德军从法意边境攻入意大利境内,与奥军联手占领意大利北部,之后与英国和协约国其他成员的战争又持续了一年,以苏伊士运河两岸的僵持为代表,最终谁也无法取得胜利,1921年,随着“光荣的终战”,这场惨烈的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

之后,世界在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下继续运转了14年,显而易见,仇恨绝不可能轻易磨灭。

KR位面的1936年,各大国的命运


德意志帝国 German Empire

中央同盟领袖

尽管7年的战火并未直接燃烧到德国本土,但却把德国人逼迫到饥饿的边缘。由于战后需求被大幅度缩减,德国工业在战争结束后停滞不前,再加上为了努力养活其人口,工厂被迫转向国内生产,导致政府补贴费用的增加,外加战时为募集战费印刷钞票的措施,战后的德国陷入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中。转机发生在1924年,战争英雄提尔皮茨海军元帅成为新的帝国首相,并通过他的世界性政策让德国迈入了黄金时代,先是通过调节市场使得经济平稳下来,再利用战争的赔款以及向德国的盟友和附庸国销售技术所获得的资金来补贴粮食进口。大提督的最大贡献远不止于此,他在1925年利用英国革命的爆发,趁机占领了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建立了帝国自由州——德属中央非洲。但随着元帅1930年撒手人寰,德国再次开始滑向下坡。世界经济普遍放缓降低了工业产值,以及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也开始缓慢恢复与德国竞争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再加上德国东部一系列附庸国因为民族主义勃兴,种族关系日益紧张,其政府也开始慢慢脱离德国的领导。1936年的德意志帝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逐渐显现的病灶正在开始慢慢侵蚀这个世界最强大帝国的身躯,而且她的宿敌也开始重新站立起来……

法国公社 Commune of France

工团国际领袖

在被德国击败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已经行将就木,民众对这场失败战争的愤怒已经积压到极点,1919年11月,一场由GCT( Confédération générale du travail 劳工联合总会)发起的革命性大罢工瘫痪了整个国家,导致资产阶级政府的倒台,草草上位的“秩序党”也缺乏足够的能力镇压动乱,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团结起来的各派别左翼势力经过短暂而血腥的内战夺取了整个国家,迫使第三共和国和她的支持者出走海外。从此开始的15年时间里,自称“法国公社”(视为巴黎公社的精神继承)的政府统一了国内工团主义到社会主义各派别的共识,建立了一个以公社权利委员会(Comite de_Salut Public)为首的共同平台。然而,到了1936年,建国初期决心重建破碎的国家并捍卫革命果实免遭外国威胁的基本国策正在遭到越来越多批评家的攻击,越来越多的公民要求更为激进的政策,红色法国在其国家安全与推进世界革命的使命上表现的越来越自信,但法国的革命派系多种多样,并且目前还不清楚哪股势力会在今后的岁月里成为主流……

加拿大自治领 Dominion of Canada

协约国领袖

加拿大通过横贯大陆的铁路(1885年建成)、航运、工业、以及西部定居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经济快速崛起。尽管自治领在布尔战争和大战中支持大不列颠,但由于她遥远的位置,使她免受和平协议严厉的惩罚,加拿大似乎将继续幸运地遗世独立。然而,从1925年王室和议会的权利崩溃而导致王室和中央政府逃亡到该国的时候,加拿大就必然走向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在逃亡英国资本支持下的缓慢工业化,以及维持与美国的贸易联系使她避免了德国的影响导致的经济衰退。由于英国流亡者把持着越来越多的政治主导权,使得加拿大持不同政见者日益增加,从反对加拿大当地政府的从属地位一步步提升到反对流亡政府解放英国本土的国策路线。不过,通过对渲染左翼威胁的宣传以及希望恢复强大英联邦重返十九世纪那样经济和政治繁荣的愿望使得反对情绪已经得到了抑制。对于新创建的不列颠联盟的政治形势在未来十年内仍然十分紧张,但是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主动开战,也不想与对方产生会引起战争的擦枪走火。

不列颠联盟 Union of Britain

工团国际意向成员

法国战败后,英国继续与德国进行了两年没有结果的战争,最终两国于1921年结束了僵持——劳埃德·乔治首相同意了鲁登道夫将军提出的“光荣的终战”和解。根据和解条约的条款,英国将承认德国在战争中获得的利益,而德国将尊重英国、日本和葡萄牙等剩余协约国成员在殖民地的权力。然而,尽管英国的海外领土大致维持着秩序和完整,但英国已经失去了不列颠本岛上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到了1925年,崩溃终于来临——在一个南威尔士的煤矿所发生的小规模劳动纠纷迅速升级,政府派出军队恢复秩序,随即TUC( Trades Union Congress 工会大会)也举行了一场类似法国的大罢工,而且在以“保护国家和政府的安全”为由发出命令动武镇压骚乱之后,军队也背叛了当权者加入到罢工者一方,就连皇家海军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兵变。经过六个周的大规模骚乱,王室成员被迫撤离到加拿大,紧接着全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大业主们也随着政府的脚步逃离。随着王室被驱逐,革命团体解散了国会两院并成立了一个新的临时政府,宣布“不列颠联盟”的政治权利将由一个新的工人代表大会(Congress of Trade Unions)继承。英国人民为了巩固他们岛国的安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和独立的经济政策,强大的共和海军和共和空军也保卫着国家的安全,每个郡都拥有着完善的民兵队伍充当军队预备役和治安警察。然而,世界似乎准备随时陷入动乱,许多人开始争论英国是否有责任向她的前殖民地领土传播革命。毕竟,决不能允许加拿大的君主主义者无限期地反对联盟……




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在整个19世纪,美国仍是重要但作为有限的列强之一,虽然她在美洲拥有强势的地位,但却一直以孤立主义态度和门罗主义政策不深入美洲大陆以外的争夺。然而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却差点改变这个国家坚定的孤立主义立场,由于德国人的“好战性”,特别是对英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推动了美国向协约国靠拢。然而,在1915年中期(卢西塔尼亚号邮轮被德国潜艇击沉事件之后),德国开始设法改变这一政策并与美国和解,最终成功地让美国未能派出战斗人员参与此次大战。然而美国很快就吃到了苦果,德国在战争中获胜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国革命,导致过分依赖贸易的英国,因为崩溃陷入了革命的混乱。在大事件频发的1920年代,由于德国扩大了她对世界各地的统治,并且设法保护并试图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让美国陷入到了贸易壁垒之中。由于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选择了继续维持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在外交上也处于挣扎状态,而这也导致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阿卡林化,使她更难在国外市场上获得一个立足点。除了这些麻烦外,就连政权本身也面临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异议者,随着1936年总统大选越来越近,这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正在出现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历史悠久的民主共和两党轮番统治也开始受到两个集团的挑战——激进的左翼美利坚工团联合体(Combined Syndicates of America)和极端保守的美国第一联盟(America First Union),随着国内日益严重的危机,以及在海外完全丧失威信,事情可能没有美利坚合众国的当权者想的那么简单。

(国旗跟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是一样的白蓝红……我不知道怎么不让上面的白色跟背景融为一体)

俄罗斯共和国 Russian Republic

1919年4月的鄂木斯克会议上,白军军官们在政治方面同意以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联合临时政府残余为首完全统一战线,所有的白色运动势力获得了统一,而且还获得了与芬兰共和国的结盟,让白军再次强大起来。但很快,打赢了一战的德意志帝国担心社会主义的危险思想扩大,决定以白色俄国承认布列斯特条约为条件,对俄国内战进行干预。到1921年9月,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负隅顽抗的红军最终向白军投降,一个新的俄罗斯共和国在旧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建立起来。之后的15年时间里,社会革命党(Social Revolutionaries)和宪政民主党(Kadets)的联盟成为共和国的主导势力,心神不安的克伦斯基继续领导这个联盟,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他甚至开始操控选举,而且国家缺乏一个强大的反对派,这显示着令俄罗斯越发陷入动荡的巨大矛盾早已是主体隐藏于水下的冰山,君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等各派政治势力都在暗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开始考虑是时候扭转这一切。因此,俄罗斯可能会重新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奥匈帝国 Austro-Hungarian Empire

在1927年之后帝国虽然名义上保持存在,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松散的共主邦联,以下先贴上奥地利的介绍,其他成员会陆续补上。

奥地利 Austria

中央同盟意向成员

尽管奥地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胜利的一方,但战争带来的严重影响彻底削弱了帝国,并让国家完全依附于德国。在过去的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的灾难可以说一个接着一个:首先卡尔一世皇帝于1922年去世,享年34岁,他年仅十岁的长子奥托登上皇位。然后是奥地利的工业面临德国制造商的竞争而崩溃,同时捷克人与波希米亚当地德裔的矛盾几乎把帝国推入内战。最后,在1927年不得不屈辱地依靠德国的调解以解决1927年的奥匈妥协方案,妥协内容中特许波希米亚和加利西亚实施自治法令,这似乎预示着奥地利作为一个大国命运的终结。然而,还是有很多民众对奥地利的未来有新的希望——年轻的皇帝奥托一世正在逐渐成熟,他的时代开始来临,而且根据“大妥协”的条款,次年的1937年将是十年一度对奥匈之间的妥协重新谈判的时候,这会是奥地利挣脱德国枷锁,并重申哈布斯堡王朝在帝国绝对权力的时刻吗?

其他成员

匈牙利 Hungary

波希米亚 Bohemia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 Galicia-Lodomiera

克罗地亚 Croatia

波斯尼亚 Bosnia

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 Socialist Republic of Italy

(南意大利)

工团国际成员

在1860年被意大利王国吞并统一之前那不勒斯(两西西里)王国一直统治者意大利南部,随着意大利在世界大战结束时崩溃,胜利的中央同盟选择了复辟那不勒斯王国,并安置一名傀儡国王作为作为他们“分裂和削弱”亚平宁半岛的计划。令奥地利惊讶的是,许多传统保守的农民反对这个计划,它甚至造成了一系列的起义。与此同时无政府和工团运动开始在这个新的国家成长,并获得世界其他地方工运的鼓舞而越来越具侵略性。不久,南意大利陷入一片混乱,这一混乱持续了一年半时间。许多在北意大利的工团主义领导人,由于奥地利的占领而无法行动,也都开始向南移动,这进一步增强了南部工团主义实力的扩张,他们鼓励与无政府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使他们能够扩展权力。到了1921年2月无政府-工团主义者联盟认为是时候发动革命了,这一队伍中也夹杂着国内大部分地区怀有严重不满的乡下农民,他们主要是想以此作为机会让南意大利摆脱奥地利的影响。经过两个月的内战,无政府-工团联盟取得胜利,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4月宣布成立,并与法国公社结成联盟。由于德国拒绝干涉,奥地利只好不情愿地被迫承认这个新政权。共和国成立15年以来通过自身的工业化正在慢慢重建,她也在努力加强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时刻准备为再造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共和国而奋斗。

意大利联邦 Italian Federation

(北意大利)

1861年起意大利王国实现了半个世纪出头的国家统一被终结了——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决定离开同盟国而去加入协约国一边,被证明是意大利做出的最错误的抉择。1919年,意大利在同盟国的进攻下崩溃,之后由于对意大利背叛行为的愤怒结合奥地利分裂亚平宁半岛的欲望,导致意大利的最终解体。之后在奥地利占领的三年时间内,一些独立的公国在北方建立,他们于1922年组成了一个联盟,名义上由罗马教皇领导,但实际上是各地区自治的结合体。然而这一切在1930年初一群激进的枢机主教夺取了梵蒂冈的政治主导权后发生了改变,教皇庇护十一世借此帮助推动集权化进而扩大了教皇在联邦的控制权。在此期间,奥地利被国内事务困扰而无力介入,也赞成现状。由于目前罗马教皇获取了大量的民意支持,也因为需要一个伟大的领袖来保护意大利联邦免受工团主义的危害,教皇于1935年正式成为北意大利的国家元首。然而,教廷现在必须面临几个新强权的挑战——包括现在南部和西部虎视眈眈的工团主义政权联盟,另外还有吞并威尼斯的奥地利人。但也有听从圣座召唤的信徒,如西班牙的卡洛斯派,巴西的联合党,还有强大的德国中央党,都有崛起的趋势,并认同教廷作为圣彼得继承人的权威……

奥斯曼帝国 Ottoman Empire

中央同盟意向成员

曾经作为世界最大帝国,领土遍及亚欧非三洲,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后期衰落,之后更是被人称之为“欧亚病夫”。由于奥斯曼帝国苏丹无力实现工业化外加保守派激烈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让奥斯曼远远落后于欧洲列强。到1876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登基后他开始尝试改变这一现状,虽然他最终也未能成功,但是他建立了德国与帝国之间更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1888年开始建设巴格达-柏林铁路。随着世界大战在欧洲开打,奥斯曼帝国也与德国签署条约并于不久后加入对协约国的战争。不过到1918年,激烈的战争已经让奥斯曼军队摇摇欲坠,帝国已经开始有崩溃的迹象,然而随着德国在西线重新发起攻势,从土耳其战线上吸引了许多协约国军队投入西线,之后随着法国的垮台,德国终于摆脱了西线,并派出部队进入土耳其把英国人赶出了巴格达和耶路撒冷,不久之后更到达埃及。当1921年和平到来之时,奥斯曼帝国直接获得了塞浦路斯,并控制了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利比亚等一系列傀儡政府。巴格达-柏林铁路终于完成,并扩展到巴士拉。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胜利,苏丹国仍然急迫地需要工业化和改革。不幸的是,德国人的兴趣只是维持现状,所以始终在与改革派团体的任何冲突中支持苏丹,同时让苏丹知道任何改革都会导致德国撤回对他的支持。1936年,对苏丹政权的不信任与失望开始在整个帝国内蔓延,越来越多要求改革的团体不断出现,而各种民族主义团体趁机夹杂其中意图实现独立。再加上奥斯曼的经济太过依赖德国的支持,特别是中东的石油贸易。换句话说,奥斯曼帝国已经是“欧亚绝症病夫”。

澳大拉西亚邦联 Australasian Confederation

协约国成员

作为遥远的自治领,澳洲人在上次世界大战中表现胜负不一,先是在1914年夺取德属新几内亚初战告捷,然而紧接着就在1915年的加利波利战役中遭到惨败,11000名澳新军团士兵失去了生命。继加里波利之后,澳新军团在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方面取得了成绩,在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哈利·肖维尔的带领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让奥斯曼损失了无法弥补高达十多个师的兵力。但肖维尔的胜利在1919年被同盟国逆转,鲁登道夫带着参加过春季攻势经验丰富的德军老兵到达,而协约国军队被迫撤退坚守西奈半岛,此后维持胶着一直到1921年双方签署光荣的终战。为难的是,澳洲自治领并不被承认为英国外的不同实体,归还德属新几内亚的决定也遭到媒体的一致谴责,自治领内的骚乱有增无减。直至1923年的维多利亚州警察大罢工,并最终演化为一场工团主义叛乱,甚至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墨尔本公社。自治领政府紧急任命托马斯·布莱默为安全部长并协助军队迅速复员了预备役,强行根除了这次短暂的反抗。192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根据澳新联合法案(Consolidation of Resources Act)进行合并,布鲁斯·斯坦利被任命为总督,选举和联邦议会都被暂停,代之以新的宪法以减少新起义的发生。1925年的英国革命导致澳大拉西亚与英国本土的联系中断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叛乱,皇家海军中国分舰队的指挥官大卫·穆雷·安德森获取了整个海外舰队的指挥权,然后制定了《安德森协定( Anderson Protocol)》镇压兵变并让各个殖民地的民众陆续撤退到澳大拉西亚,其中包括查尔斯·韦纳·布鲁克,短暂独立的沙捞越王国白人拉者( 梵語Raja ,一般指印度教文化下土邦的王爷),如今也流亡悉尼,被认为是撤退至此的殖民地民众中最著名的社交名流和人道主义者,澳大利亚海军与英国海外舰队也合二为一成为新的澳大拉西亚海军并从20年代就开始小规模地恢复实力,1932年全新的战列舰和舰队航母各一艘也开工建造并预计于1936年服役,虽然军方状态良好,但斯坦利·布鲁斯的统治却停滞不前,并没有努力采取行动来应对英国这个原先主要出口市场变天的问题,从而导致澳大拉西亚的经济衰退。此外,成立于1925年十分有影响力的澳大拉西亚卫队组织正日益不满布鲁斯的统治,并呼吁激进的对外政策来缓解经济消沉,进而以复仇主义的大义解决所有对澳洲的威胁。

中央非洲自由邦 Freistaat Mittelafrika

(德属中非)

中央非洲是德国在一战胜利之后,根据1921年条约所建立的殖民政府,其目的是威廉·索福(Wilhelm Solf)和世界大战期间传奇的东非德军不败指挥官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Paul von Lettow-Vorbeck)为首,集中管理德国刚兼并的非洲殖民地。几乎从一开始,中央非洲就作为一个半自治地区管理,它拥有自己的政府和自己的军队。而且在1925年,由于英国本土的政治动荡,使得德国部队进入到英属非洲殖民地,这令中央非洲的领土大大扩张,从此时开始,如果只是以规模计算,该殖民政府可以说是非洲所有政治力量的霸主。然而,整个自治政府的经济一直难以提升,尽管吸收了德国的资金和人力,其收益还是甚微,再加上1920-30年代各种小规模的殖民地起义也困扰着她,到了1934年,由于政治家的行动和右翼极端主义的观点打动了德皇政府,莱托-福尔贝克的岗位被赫尔曼·戈林(Hermann_Goering,我想你们都认识他)取代。戈林以此为契机建立了他的权利基础,并且在1936年已经着手扩军,贪婪地望着他的邻居——如埃塞俄比亚帝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顺带一提现实位面的许多纳粹党要员在KR世界都跟着戈胖去开垦非洲去了)

法兰西共和国 French Republic (第四共和国)

更常见的名字是

国民法国 National France

协约国成员

(由于为了和傀儡政权法兰西国(德国击败法国公社后可能建立)所使用的无印三色旗相区别,国民法国在游戏中使用的旗帜将国徽印了上去)


实际上是这样,我找不到大图,哪位有心人帮我P一下?

一切从第三共和国的终结开始:先是在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军队击败,不久之后国家面临着社会主义革命。随着法国公社革命的扩大,整个国家机构和法国军队都躲避到马赛,但不久也跟着法国海军再撤退到阿尔及尔,逃离公社武装的追击。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之后,避难阿尔及尔的法国政治家们决定从头开始,并宣布流亡非洲的政府为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宣称自己才是法国正统。如今,过于陈旧的国会议事制度已经沦落到流亡政府几个主要人物的权力工具,且迅速落入民族主义者和独裁主义者掌控——军方夺取了行政权力,国家处在在深受欢迎的费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元帅的领导下,直到他于1929年去世。他的继任者就是“凡尔登的救星”菲利普·贝当(Philippe Petain)元帅,他获得了亲信弗朗索瓦·达尔朗(Francois Darlan)海军上将的帮助。目前,实行军事体制的法国流亡共和国仍然与流亡加拿大的英国王室支持者保持结盟,继续秉持民族主义的方向,甚至在国旗上恢复保皇党人的符号鸢尾花饰(fleur-de-lis)。但在国民法国准备回到自己祖国的这段时间里,越来越多麻烦的当地民族开始厌倦法国当局统治,是不是应该尽快重用主张扩军收复本土的青年近卫军代表夏尔·戴高乐上校? (P.S. 之后的改革中是可以让波旁或者波拿巴家族复辟变成法兰西王国(前者)或者法兰西帝国(后者)的)

我勒个去?我的回车键怎么在知乎不能用了?打开Txt能正常使用但是在知乎就没法换行了谁来救救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咬合错了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这无疑会彻底改写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格局。这不仅仅是几个国家的兴衰更迭,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大地震。欧洲:一个被普鲁士强权阴影笼罩的 continente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体现在欧洲。德意志帝国,这个在战.............
  • 回答
    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你熟悉的、让你时而拍案叫绝、时而眉头紧锁的“大 V”们,集体穿越到一所普通的高中,分在一个班里,还是同一年级。这场景,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首先,这个班级的“班干部竞选”绝对会是一场史诗级的较量。班长?那肯定是 “经济学人”(化名) 的天下。他能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学校的学费构成,能.............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过来人(或者说,身边朋友经历过类似纠结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中科院生态中心和北师大在生态学读研这个事儿,希望能帮到你。这俩学校,说实话,都是国内生态学领域的顶尖选手,各有各的“脾气”和优势,选哪个,就看你自己的偏好和未来规划了。咱们一条条道儿来说。先说中科院生态中心(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德国在一战爆发前的三十年里,将精力与资源投入到非洲殖民地的工业化建设上,其在一战中的命运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输得这样惨”这个定论,也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一战中的“惨败”是如何定义的。通常,我们指的是军事上的失败,最终导致《凡尔赛条约》的严苛.............
  • 回答
    1916年7月1日。早晨,当曙光刚刚撕破黎明前那令人窒息的黑暗时,我们就被一阵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唤醒了。那是地狱的怒吼,是钢与火的交响曲,将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撕扯得粉碎。我们奉命进攻,命令如同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在心头。身边的战友脸上写满了恐惧和一种麻木的决绝。我紧了紧手中步枪冰凉的枪管,仿佛那是唯一能够.............
  • 回答
    这篇内容不包含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而是基于现有公开信息和军事常识的分析。“俄乌之战”爆发后,前乌克兰军队在面对俄罗斯时,能否“有一战之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包括其兵力、装备、训练、士气、战术以及外部支援等。简单地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绝对,而是要看“一战之力.............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激动人心,一个初中生发明了百草枯的解药,这绝对是足以撼动世界的重大发现!但至于能不能直接保送清华北大哈佛,咱们得细细道来,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也绝对不是一篇AI写的、套路满满的“成功学”文章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百草枯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东西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感冒药,它是剧毒农.............
  • 回答
    一个在长时间昏迷后醒来的天文学家,即便不借助现代科技,仅凭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确实有可能相当精确地推算出自己苏醒的日期。这并非不可能,而是需要他将毕生所学和敏锐的洞察力融为一体,像一位古代的智者一样去“解谜”。首先,这位天文学家醒来后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参照系。最直接的参照系就是日月的运行规律。第一步.............
  • 回答
    天空裂开一道缝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某种超越我们理解的“存在”在显现。它缓缓展开,没有声音,却在亿万人的心头炸响——一个外星文明,以一种我们无法用现有科学描绘的方式,降临了。信息传递过来,不是语言,不是信号,而是一种直抵灵魂的共鸣。它陈述了一个交易:戴森球。一个包裹住太阳,汲取其全部能量的宏伟结构,.............
  • 回答
    要详细分析一战后英法根据特定地图对德国进行处置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我需要看到您提到的“地图所示方法”。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您脑海中的地图或者您所指的图片,我将根据一战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以及基于不同假设的“处置方法”,来探讨可能的影响。请您描述一下地图上展示的对德国的具体处置方式,例如: 领土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充满伦理困境的问题,因为它将个体生命权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secara 直接地挂钩。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决策者和整个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无数个难以抉择的“为什么”。让我们假设一下这个 scenario 发生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思考过程,力求详尽且带有真实世界的复.............
  • 回答
    您好!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挺棘手的,尤其还是长辈,处理起来更需要智慧和耐心。别担心,我来跟您好好唠唠,保证说得接地气,您一听就明白,这事儿怎么周旋。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点:“不承担法律责任” 不代表我们就无法可依,而是说我们要避免采取那些可能触犯法律的行为。比如推搡、辱骂、限制人身自由这些绝对不能碰。咱们.............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位“非常有钱的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行为的性质和可能触犯的法律条文,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世界中法律的局限性和执行的难度。从法律角度来看,情况会非常复杂且不一定直接违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大多数法律体系中.............
  • 回答
    假如一年的天数突然变少,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对咱们地球上的万物生灵来说,那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时间重塑”。生物的周期和寿命,绝不是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它们与大自然的节奏息息相关,而“一年”这个概念,正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所形成的宏大节律。为什么“一年”如此重要?咱们先得明白,一年是怎么来的。地球围绕太阳.............
  • 回答
    这是一位沉睡了上亿年的旧日支配者苏醒后,发现自己的居所被改造成了5A级景区的奇遇。他会怎么做呢?这其中蕴含着无尽的荒诞、幽默与一丝丝对古老力量的敬畏。场景:遗忘之海深处,寂静的深渊,曾经是某个远古存在不可触碰的领域。主角:名为“萨洛姆”,一个曾经在宇宙洪荒时代以扭曲空间、吞噬星辰为乐的旧日支配者。他.............
  • 回答
    这涉及到非常复杂和敏感的法律、外交和国际关系问题,判决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以下是可能影响判决的几个主要方面,以及可能的处理流程:一、管辖权问题:谁来审判?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根据美韩两国之间签订的《驻韩地位协定》(SOFA,Status of Forces Agreem.............
  • 回答
    哈哈,这真是个大胆又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就像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一样。不过,咱们回归一下现实,聊聊为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以及其中的科学道理。首先,咱们得明白“射程”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一把枪的射程,并不是说子弹在 1500 米以外就瞬间消失或者失去所有威力了。它的含义其实是基于一个相对的概.............
  • 回答
    一个国家在城市投放核弹,这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面对如此骇人听闻的举动,五常国家,也就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们的反应将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最核心的目标只有一个:阻止局势进一步升级,防止出现第二颗核弹的投放。首先,最直接、最迅速的反应将是 集体且公开的谴责。五常国家会立刻在联合国安理会召集紧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