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理念里没有彼岸的概念?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彼岸”这个词语的出现和理解,确实与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概念有所不同,这并非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完全没有“彼岸”的观念,而是这种观念的形态、侧重点以及普及程度,在历史和文化土壤中演变出了独特的样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探讨:

一、 宗教语境下的“彼岸”:佛教的渗透与本土化

中国并非一个纯粹的、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尤其是佛教的传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生死和来世的看法。佛教中的“彼岸”,通常指涅槃,是摆脱生死轮回、达到寂静解脱的境界,是与我们所处的“此岸”(娑婆世界,充满苦难的现世)相对立的。

早期影响与精英化: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其思想体系,尤其是对“彼岸”的描绘,对普通民众而言是相对抽象和遥远的。早期更多的是在士大夫阶层和知识精英中传播和理解,他们有能力接触佛经、参与佛学讨论。
民间化的变异与融合: 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它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体系,如道教、民间信仰等发生了复杂的融合。在民间,对“彼岸”的理解往往与世俗化的愿望联系得更紧密。
“极乐世界”的具象化: 阿弥陀佛的净土信仰,在唐宋以后变得极其流行。极乐世界被描绘成一个没有痛苦、充满安乐的美好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佛教“彼岸”概念的通俗化和具象化。人们可以通过念佛、行善等方式“往生”到那里,这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实实在在”的来世希望。
“轮回”与“善恶报应”: 佛教的轮回观念,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论,深入人心。这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西方宗教中对“审判”和“永恒惩罚/奖赏”的直接诉求。中国人更倾向于相信,今生的行为会影响来世,或者通过今生的努力(修福)来改善来世的境遇。这种“改善”的思路,与西方那种一旦进入天堂或地狱就永恒固定的观念有所不同。
“彼岸”的世俗化: 在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鬼魂”、“阴间”的描述,以及对死后生活的想象,都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这些往往不是纯粹的宗教“彼岸”,而是对现世社会结构、道德规范的一种延伸和反思。例如,鬼魂可能也要在阴间接受审判,但这种审判往往也与阳间的功过紧密相连。

二、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与对“此岸”的强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是由儒家思想所主导。儒家作为一种“入世”的思想,其关注点始终集中在“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治理好社会,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现实与秩序: 儒家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重视现世的责任、家庭的伦理、社会的秩序以及个人的道德实践。“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对生死问题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更侧重于生者如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安身立命。
“修身”的内涵: 儒家所说的“修身”,更多的是指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塑造,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在现世中的职责和义务,而不是为了通往一个超验的“彼岸”。这种“修身”是对当下生命的投入,是对当下生活的优化。
“孝道”与家族延续: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孝道,而孝道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慎终追远”,即尊重逝去的祖先,延续家族的香火。这种对祖先的追念,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维系和对家族传承的责任感,而不是指向一个脱离尘世的“彼岸”。家族的延续和繁荣,本身就是一种“此岸”的追求。
缺乏“原罪”与“救赎”的概念: 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强调的原罪、救赎、上帝恩典等概念不同,儒家思想中没有“原罪”一说。中国人认为人是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学习、克己、践行仁义礼智信)来完善自己的。这种对自身努力的强调,使得“彼岸”的到来似乎也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实践,而不是某种外在的、超验的救赎。

三、 民族文化与历史进程的影响

历史的走向、社会结构以及民族性格,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对“彼岸”的理解。

集体主义与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历来倾向于集体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相比于抽象的“彼岸”,他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生活保障、家庭的福祉、社会的稳定以及看得见的改善。即便对来世有想象,这种想象也往往服务于对当下生活秩序的维系和对未来(或下一代)的期盼。
历史上的“治世”追求: 中国人有着长久的“治世”情结,希望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这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虽然也是一种“彼岸”的愿景,但它更多地是落在现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实践上,而不是精神上的超脱。
“此岸”的坚韧与务实: 中国人在面对苦难和挑战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韧性和务实精神。他们更倾向于“熬过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虚无的“彼岸”。这种“此岸”的坚韧,使得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寻求改善,而不是沉溺于对另一个世界的构想。
“不朽”的多重含义: 中国文化中的“不朽”有多种理解,既可以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意义上的不朽(在世间的功业与德行被后人铭记),也可以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还包括对祖先的纪念和精神传承。这些“不朽”都与“此岸”的世界紧密相连。

总结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理念中“彼岸”的模糊或不同形态,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 佛教的本土化改造: 佛教的“彼岸”概念被翻译、解释和实践的过程,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结合,产生了如极乐世界、轮回报应等更具世俗化、具象化的理解,不再是纯粹的形而上的概念。
2. 儒家思想的“入世”主导: 儒家文化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得中国人的关注点更多地落在“此岸”的建设与完善上。
3. 缺乏西方宗教的“原罪救赎”二元对立: 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对“罪”与“救赎”的强烈关注,中国文化更侧重于“修身”与“实践”,以及通过努力改善当下和未来。
4. 务实与集体主义的民族性格: 追求现实的福祉、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关注眼前可感知的事物,而不是遥远的彼岸。

因此,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彼岸的概念,不如说他们对“彼岸”的理解是分散的、多重性的、与“此岸”紧密交织的,并且在历史上呈现出不断世俗化、具象化和实用化的趋势。这种观念体现在对生命的投入、对社会的责任、对家族的传承,以及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务实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佛教词语:梵语为波罗, 中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指涅槃。
日语中的常用汉字,ひがん。对应中国的清明节。

中国的意思,此岸这是人过的日子,有生有死,到达彼岸这就不是人了。

日本没有完全参透这个意思,认为人活着在此岸,死了就是去彼岸。

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一切众生,同登彼岸。”

这是境界不同,日语中“彼岸”其实是从中国引进的,然后半懂不懂,学了个半吊子。

中国人的语境里,生死是一个轮回,都是此岸这个范畴。

范成大讲这个“彼岸”那是一种理想,最好大家都能够去“彼岸”

前面说过,到达了”彼岸“这就不是人了。

不是人那是什么?

那是涅槃,无生无死,大彻大悟,超脱轮回。

人们不知道到达“彼岸”后是个什么样子,和人的区别在哪里,总之是觉得这很美好。

之所以向往“彼岸”因为轮回太苦,做人也太苦,转世要成了畜牲,不但劳作一生,还要沦为人的食物,这就是最悲催的事情。

所以中国人是有“彼岸”这个理念的,但是境界明显是很高的。

大多数人很少提“彼岸”那是因为这玩意太高深,咋个样子算“涅槃”嘛?

就连和尚大多数也搞不定,能够“涅槃”的少之又少,反正学不懂,干脆算了,多在“此岸”下功夫,这还比较现实。

日本人干脆直接放弃了这个想法,搞实用主义,人死了就去“彼岸”懒得动脑筋去这么深奥的事情。

从这一点上,大家就可以看得出来,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不同。

中国人比日本人更有理想,因为在中国人思维里面,还有一个更高的理想,那就是超出现实世界。

日本人其实就这么活着,看起来精细,还搞出个“鸟居”直接一道界线,简单粗暴,以后的事情大家就不要多想了,过了这道门,就是神的空间。糊弄一下算数。鸟居不是生死界线,而是日本神话具象化。原因就是理论水平有限。

什么玩意叫做超越现实世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因为在军事和经济上超过中国,于是开始想在哲学理论上有所突破,但是桎梏太多,很多东西无法自圆其说,因为这个东西从根子上日本就是错的,是自以为是。

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但是在文学和绘画建筑艺术上倒是不断引用这个日本人自己理解的“彼岸”取得了一定成就。

随着东洋文化西进,一部分中国人原本也没有接触过“彼岸”这个理念,反倒认为日本搞出的“彼岸”很有意思,一部《千与千寻》哇塞,奥斯卡得奖,因此人们知道了日语中的“彼岸”反而搞不清“彼岸”的真实意思。

现代文学中,很多作者直接按“彼岸”的字面意思理解,认为这就是指水的另一边,是对岸的意思。各种文学影视作品随便用。就有了

到达幸福的彼岸。

按照中国哲学以及佛教经典理解,这还有点意义,因为涅槃就是欢喜。要说幸福也说得过去。

如果要用在婚姻上,哪有两口子一起涅槃的道理?人的悟性是有高有低,各不相同的,这种事情基本上要想两口子一起干成,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按照日本半吊子文化理解,到达彼岸就死球了,这是幸福吗?

要说是到达水域的另一边,这水上海上波涛汹涌,危险异常,这一路有什么幸福可言?保住小命就算是神仙保佑了。

所以都是滥用。

总结:此“彼岸”非“彼岸”中国人的“彼岸”更为抽象,更高级,其目标更宏大。我们现在引用的“彼岸”是半吊子理解,是引进文化野蛮生长的结果。贻笑大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彼岸”这个词语的出现和理解,确实与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概念有所不同,这并非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完全没有“彼岸”的观念,而是这种观念的形态、侧重点以及普及程度,在历史和文化土壤中演变出了独特的样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探讨:一、 宗教语境下的“彼岸”:佛教的渗.............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刁钻的,考察的是对市场、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理解,尤其是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低价买房子”这个需求,中国人绝对有,而且是普遍需求,这毋庸置疑。 就像“吃饱穿暖”一样基本。但问题出在,这真的是一个“产品经理能独立解决”的范畴吗?咱们拆解一下,一个产品经理做产品的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即一部分中国人为何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疏离”于传统,转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被一些人标签化为“崇洋媚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自觉缺失”或“崇洋媚外”这样标签化的判断。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与其说“很少”,不如说“不那么显而易见”或者“表现形式不同”。将“个性”简单定义为“追求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并认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这种勇气,可能是一种以西方个体主义为标尺的简单化判.............
  • 回答
    《冰汽时代》在玩家群体中的口碑,确实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内外有别”现象:一方面,在一些游戏社区和论坛上,它曾招致不少批评甚至“骂声一片”;另一方面,它在Steam上的评价却始终稳居“特别好评”梯队,并且在国内玩家群体中也收获了压倒性的好评。要剖析这种反差,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网络批评与“差.............
  • 回答
    “中国绝大多数邻国对中国都没什么好感”这个说法,我认为有些过于绝对,不够严谨。但不可否认,中国与一些邻国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部分邻国对中国的看法比较复杂,甚至存在负面情绪。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历史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头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观察!网上嚷嚷中年危机的群体中,30 多岁的人似乎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对比 4050 岁群体可能存在的不同表现:一、为什么 30 多岁的人更容易在网上“嚷嚷”中年危机?1. 身份认同的动摇与重新定位: 告别“年.............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是“重税国家”以及国人为何对自身所缴税款普遍不了解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信息公开等多个层面。中国是不是重税国家?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重税”以及与哪个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税收占G.............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嘲讽相对落后的印度”这个前提。我理解你在这里说的“印度”可能是一个泛指,代表了那些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我们,或者说我们习惯于对其进行比较并居高临下的社会或国家。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印度本身,会发现这是一个拥有极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
  • 回答
    汉族之所以在中国民族人口中占据绝大多数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进程造就的结果。这背后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上的“汉化”与民族融合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历史,尤其是在汉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规模.............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在中国做女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之所以常常引出负面回答,根源在于我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以及女性在成长、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遭遇的各种挑战。这种体验并非单一或片面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因素共同塑造。一、早期成长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从出生那一刻起,性别就已经.............
  • 回答
    中职学校的校风问题,以及为何许多人仍选择去那里任教,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所有中职学校都校风差,学生也并非都是“小混混”,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现象和挑战。为什么一些人觉得中职学校校风差,学生“像小混混”?首先,我们得承认,相对于普通高中,一些中职学校确实在管理和学风上会.............
  • 回答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高考确实是绝大多数学生“最佳出路”的象征,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和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在这样一种以分数和升学为主导的体系中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绩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解读:一、 对当前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适应性问题: 认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关注点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事件的规模与直接影响: 苏联的战争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极其惨重,估计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700万,其中男性死亡比例远高于女性。战争的残酷和漫长,以及后来德国占领区的暴行,对.............
  • 回答
    中国的运载火箭,特别是早期型号,确实有不少会装备小小的尾翼,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非常务实的工程考量。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不是所有火箭都有,也不是所有位置都有,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想象一下,一发火箭要冲破大气层,速度快得惊人,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保持笔直向上。在穿越浓厚的大气层时,火箭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
  • 回答
    在中国经营的美国快餐连锁店,在一些早餐产品中加入蛋黄酱的现象,确实会引起一些消费者的好奇,甚至不解。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既有市场适应性,也有成本和口味的微妙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美国快餐”在中国并非原汁原味照搬在美国本土的菜单。 任何一个跨国餐饮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
  • 回答
    关于“中国演员演技不如国外演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观众中流传甚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观察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1. 培训体系和人才选拔的差异: 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成熟体系: 很多国外演员,尤其是那些我们普遍认为演技出色的,.............
  • 回答
    确实,当我们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游戏时,大多数主流的作品往往聚焦于欧洲战场,例如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或是北非战线。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似乎总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落。这背后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叙事重心与大众认知。 尽管中国是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承担了日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