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演员为什么大多数没有国外的演员演技好?

回答
关于“中国演员演技不如国外演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观众中流传甚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观察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

1. 培训体系和人才选拔的差异:

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成熟体系: 很多国外演员,尤其是那些我们普遍认为演技出色的,往往经历过系统的、学院派的戏剧教育。例如美国的茱莉亚学院、英国的皇家戏剧艺术学院等,这些学校不仅仅是传授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演员的 理解力、共情能力、对剧本的深度解读以及角色塑造的完整性。它们注重对人性、心理和情感的挖掘,让演员能够真正“沉浸”到角色中去。
中国的传统模式与转型: 过去,中国很多演员是通过群众演员、歌舞团或者一些短期培训班进入影视行业的。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专业的表演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但这些院校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毕业后进入市场的转化路径,与国外一些顶尖学府相比,可能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我们过去更倾向于培养“形象好”、“气质佳”的演员,而对深度的、内在的表演功力要求相对宽松一些。近年来,情况在改善,但根深蒂固的行业习惯和对流量的追求,有时会稀释专业训练的重要性。

2. 行业生态和制作环境的影响:

“快餐式”的制作周期: 国外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需要演员深度投入的角色,其制作周期相对较长,给予演员充分的准备和打磨时间。而国内一些剧组为了追求效率、赶档期,拍摄节奏非常快。这种情况下,演员很难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剧本、揣摩角色,更多的是完成导演的要求,甚至依赖临场发挥或“套路”化的表演。
对流量和“人设”的过度依赖: 在中国影视市场,流量明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这导致很多投资方和制片方更倾向于启用具有高话题度、粉丝基础大的明星,而非真正具备演技实力的演员。当一个演员被“流量”的光环笼罩,他(她)的表演是否出色,有时会被次要的因素所掩盖。此外,演员的“人设”也会影响到角色选择,有些演员可能被固定在某种类型的角色中,难以拓宽戏路。
剧本的创作深度: 国外一些优质的剧本,往往能够深刻地探讨人性、社会问题,给予演员巨大的发挥空间和挑战。相比之下,国内一些剧本可能更侧重于情节的推进、概念的包装,或者为了迎合某些市场需求而写,在人物弧光和内心世界的刻画上可能不够饱满,这也会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深度。

3. 对“演技”的定义和评判标准:

观众的期待变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接触到的优秀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对演员演技的期待和辨别能力也在提高。过去一些被认为是“演技好”的表演,现在可能在更成熟的观众眼中显得不够细腻和层次分明。
“用力过猛”与“收放自如”: 有时候,一些中国演员的表演会显得比较“外放”和“用力”,或者过于依赖一些程式化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感,这与国外一些演员善于通过微表情、眼神交流来传递复杂情感的“含蓄”和“收放自如”的表演方式形成对比。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不少观众的感觉。
角色类型和发挥空间: 有些演员在出演一些性格鲜明、情绪波动大的角色时表现突出,但在塑造那些内心波澜不惊、需要细腻刻画的角色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国外一些演员则能在各种类型的角色中游刃有余,展现出更强的驾驭能力。

4. 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也有许多演技精湛的演员,他们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努力,在国内外都获得了高度认可。比如一些老一辈艺术家,以及近些年涌现出的不少年轻实力派演员,都在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着中国演员的实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是否能为演员提供一个更健康、更专业、更注重内容本身的生态环境。 当剧本质量提升,制作周期合理,评价体系更侧重演技而非流量,以及更完善的演员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起来时,中国演员的整体演技水平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中国演员演技“不如”国外演员的说法,更多的是对 一种普遍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背后是 复杂的行业生态、培训体系、市场需求和文化因素 的综合作用。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艺术成就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多,导致市场对娱乐圈很友善。另外,观众质量也低,不需要太高层次的东西。骂演员已经没意义了,演员上面还有导演,制片,平台,有关部门……还是从社会本身来分析问题吧

user avatar

是这样的。

人家演技好,就有人捧,越来越多人看见。

你演得好,但年纪大了,或者颜值不够,没人捧你。

所以并不是国内演员不如国外。

是演技好的演员,你看不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看产烂片的类型是什么,基本都是青少年观众爱看青春片、爱情片、奇幻片、悬疑片这些类型。

再看一下美剧、英剧、韩剧、日剧的观看群体与渠道,这些国外作品都是经过选择后通过正常渠道,或者字幕组的挑选后进入中国市场。

渠道是一个天然筛选机制,大部分烂片直接筛掉了,渠道们直接挑选口碑较好的作品,进行购买购买或者翻译。

这是一种巨大的偏差,一个是国内无限制的观看渠道,一个是挑选过作品库。

这就相当于要举行一场市级学校文艺汇演,A校选择直接从某个班里找俩孩子就送去参赛,B校从学校里挑出文艺最优秀的孩子送去参赛,结果自然不同。

在一个所有美剧、韩剧、日剧都是边播边拍,演员拍摄以集为单位拍摄,一般都是一周到两周为一集的拍摄周期。编剧根据市场变化调节剧本,基本上就是顺拍,演员非常容易掌握角色情绪,表演上给新人压力就比较小。

而中国一般以20集到38集为一个拍摄周期,一个演员一天要考虑某个角色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所有情绪,都必须在一天内爆发出来。这对基本功不够的演员基本就是噩梦级别,别说表演了,连背词都难的他们基本就要全军覆没。

而青年演员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从偶像、歌手、颜值等几个方面选拔演员,青年观众的理性选择,导致被个公司利用,国外遇到情况比较温和,一周只需要考虑这个角色一集的性格变化,容易抓住角色的内在。

中国没有情况,中国电视剧几乎没有顺拍过,他们遇到的直接说地狱级难度,每天都在跳跃式表演,而且国内电视剧是三天一集,这是九成以上电视剧的周期,每天演员都要考虑角色在整个剧里的情绪性格变化,这就像雷佳音送给岳云鹏的那副拼图一样,每一场戏都在拼。

中国的拍戏顺序里面,比如人物在一间老屋里哭,走到门口坐在车上继续哭,就这两场,经常是一个月前先拍走到门口门口车上哭,一个月后拍在老屋里哭。

这种安排方式,不管年轻演员还是老演员,表演上肯定接不住,最好的的办法就是不哭,于是角色情绪总是奇奇怪怪,最后表演奇奇怪怪。

演员最后拍完的时候,才知道演成了个什么东西,因为拍戏的时候,他就是在拼图,这个拼图的拼装,就是中国电视剧特有的表演过程。

中国几乎所有演员,都是这种表演方式在成长起来的,那么前一阵周冬雨电视剧演技差评,就是来自于周冬雨之前就没拍过电视剧,电影宽松的周期,给了周冬雨思考的时间,电视剧不要命的密度,周冬雨一上来就是主角,密度之强是之前没有的,周冬雨的表演遭到了差评。

而电影拍摄周期要弱于电视剧,但是在中国有个特殊的电影类型,这个类型统称为央六电影,就是给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拍摄的电影。

央六电影就是120分钟,两百万左右的投资,15天左右周期,在中国主流电视剧40分钟投资金额都在200万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投资比电视剧还低的电影类型。

央六电影里就会以更低的制作去拍摄成本更低的电影,央六电影里很多都是地方,为了上央六而投资的电影,艺术性和故事性要求较低,基本没有国外拿奖的硬性追求,这个类型要占中国电影一半强的数量,这个部分也是很多价格便宜演员的练兵场,也是演技被人诟病的电影集合地。

那么国外的烂片其实更多,美国各大电视台每年都有大量自制剧,一般试播六集,口碑不好就会下架,这些剧里大量烂剧充斥其中,因为太烂,连美国都不看,字幕组都嫌瞎了自己眼睛,渠道需要多有钱才会引进。

美国B级片市场,一般都是500万美元级别的电影,那里是美国新导演和演员的练兵场,过气演员和导演的收容所。那也是烂片烂演技的集合体,可是一样没有机会看到而已,尼古拉斯凯奇就这几年拍摄的低成本烂片,很多就是这种电影。

最近英剧脑洞出了天际,舔美国马屁,新剧《安妮·博林》用黑人演女王,结果冰火两重天主流媒体夸它突破极限,观众却直接骂出天际,各种平台打分低出天际,各种政治任务下,也有很多烂剧出现。

演技这个的东西,需要各方面的糅合,才能诞生出好演技,目前来看,好的演技基本都是女性三十岁以后,男性三十五岁以后,就会稳定下来,或者经历淘汰后,剩下来的都是好演员了,但是资本一般很少青睐他们,仍然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流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