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了解王朝周期律,就能理解真的没黑杨广。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大一统帝国,隋炀帝时期社会矛盾并不算激烈,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外患不像汉,宋,明等时期严重,内患不像秦末,明末时严重,可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况,隋却二世而亡。
隋文帝和隋炀帝前期中央实力强大,国库充盈,文武百官能力不缺,也没有像宋明时期一家独大,武官无论是张须陀(秦叔宝,程咬金和罗士信都是他的手下)李靖,无一不是能支撑一个帝国的名将。
一个鼎盛的国家,其组织能力极强,其试错能力也极强。就比如汉唐宋明清在领导人统治时期也犯了无数错误,但仍然有发展时期,鼎盛时期,衰败时期,灭亡时期。然而隋朝从鼎盛到灭亡却仅仅十几年,所以说杨广不是千古一帝,而是千古第一败家子。
功在脑补,罪在现实。
巧了,最近刚刚听完百家讲坛蒙曼教授讲的隋炀帝。
批判归批判,在批判的同时,蒙曼也不断强调隋炀帝的一个特质:雄才大略。
每次听到这四个字我都觉得违和。
隋炀帝死的时候,对贴身的侍卫要杀自己感到不解,说的大意是,我确实对百姓很差,但没亏待你们啊,你们为啥要反叛?
我也说不清一个皇帝到底怎么样才算“雄才大略”,但临死的这些话就充分说明了,隋炀帝的眼睛里从来就没有过百姓。实际上不但没有百姓,就是高官也不入法眼。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他的工具,他“雄才大略”的工具人。
隋炀帝修建的的大运河就算后世确实福泽了部分百姓,可以肯定绝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修。
他屡次向北动兵也绝不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可以确定不是为了现在的百姓,也可以肯定不是为了以后的百姓。
他让京城的百姓免费招待外国大批的使团,给他挣面子,即便自己子民大批的忍饥挨饿。
对,面子才是核心。
他的建功立业,说白了就是让自己倍儿有面子而已!自认的功盖万世,千古一帝!
我反对用“雄才大略”评价隋炀帝,我觉得顶天了叫“好大喜功”。
这个炀字一点儿不冤。
第一位做到万国来朝和建立东亚霸权的皇帝,你确定这不是他爹隋文帝杨坚留给他的好底子?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隋文帝杨坚他们的功劳都被你算到杨广头上了,真就贪天之功?科举制度是杨坚开的头,杨广增设进士科,唐太宗扩大规模,武则天寒门取士,唐玄宗亲自下场监考,等等等等,经过许多皇帝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才逐渐完善,结果你呢?又把功劳都给杨广?
隋文帝在位时,已经把北方的突厥等少数民族打趴下了,结果您伟大的杨广大帝让突厥势力再次崛起,武德初年到贞观二年间,有一百二十多万中原人逃亡到突厥国内,到了贞观五年又有八万多人返回中原,之前几十年的经营在十五年之内毁的一干二净,这是谁的责任?《通典》记载,大业初年有八百多万户,而到武德初年就剩下二百多万户了,这些人并不一定是都死亡了,有很多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背井离乡四处流亡的,难道全天下的那六百万户死亡或者逃难的老百姓全是门阀集团的人?杨坚时期的大臣,真正灭南陈的功臣高颎是谁杀的?还不是杨广这个刚愎自用的家伙?
三征高句丽,送了几次人头和装备了?确定不是最早的运输大队长?要不是杨广送人头和装备,李世民打高句丽绝对轻松得多!
大运河确实是要修建的,本来以为你是想说他步子迈得太大扯到蛋了,结果你居然连他下江南穷奢极欲都能洗?他穷奢极欲的钱不是从百姓身上刮来的?不是民脂民膏百姓的血汗?什么对于这样的君王不会反抗?还记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作为皇帝让臣民活不下去、过不下去,怎么就不让下面造反了?三十年做的事情非要在十年之内堆人命完成本来就残暴了,你还洗他穷奢极欲是合理的?他给扬州和周围的郡县免税,那一本史书记载的?可否注明出处?
隋炀帝的所谓功绩大概是:灭南陈、开运河、开科举、万国来朝、征高句丽、修建东都。问题是他这些所谓的功绩都是在挥霍他老爹和宇文邕的遗产才得来的啊,灭南陈实际统帅是高熲、杨素,前线的将军是贺若弼、韩擒虎,征高句丽就算有功,这消耗也太大了吧,根本就是得不偿失好吗,开科举他只是众多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皇帝中的其中一个,凭什么他占所有的功劳?而与此同时他的罪非常的大,想想,全国有四分之三的人要么死去要么四处逃亡,甚至逃到敌国去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况!
大运河分四部分,均用了历代开凿留下的运河,①山阳渎用了东汉邗沟(隋文帝用了吴国邗沟故道);②江南运河用了吴国所开运河、秦丹徒运河等、汉朝以及六朝所开运河等;③通济渠用了阳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还用了黄河天然河道);④永济渠用了屯氏古渎、曹操等开的白沟等(此外还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历朝历代的工程总量加起来比隋朝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并且此前没人修运河把国修亡了,话说的这么明白你也该懂修大运河不是什么奇思妙想杨广不修别人也会修,我说杨广修的河道质量差不是因为只有它需要疏通,而是因为它特别需要疏通,一不留神就堵得没影了,消失了,征发民丁的规模比谁都大,质量比谁都差,怎能不叫人替炀帝感到汗颜;恶意揣测下:大运河正是杨广好大喜功的一大明证,天幸站在大运河将成的历史节点上,那可不得加班加点搞快点,唯恐修慢了大运河贯通的功绩落在子孙头上,丝毫不顾民力与工程质量,再对比下李世民定下灭高句丽的战略,就没有非要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的要求!
可笑的是,杨广的粉丝竟然连隋文帝都黑,隋炀吹竟然说杨广没有大动作隋朝就是另一个软蛋晋朝。然而,隋文帝留下的是强大稳固的隋朝。如果没有杨广那些搞的华夏差点灭亡的大动作,那么隋朝只会更辉煌、更长寿。反倒是杨广严重削弱华夏,折腾的华夏面临灭亡危险,杨广造成了隋末东突厥崛起、比之前任何外敌都强大,“戎狄炽强、古未有也”,隋末东突厥一度围的杨广痛哭,杨广脱险后至死没能削弱突厥,杨广逃到南方不敢回中原。隋末东突厥攻占河套,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到河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要攻占中国,而杨广躲在南方醉生梦死,不收拾他造成的隋末烂摊子。杨广是任凭突厥入侵中原。正是杨广造成了隋朝变成软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11044/answer/782670714
只有“功在千秋”大运河,初中背的忽必烈都想不起来了吗?放图,请分清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11044/answer/598179903
又TMD扯门阀,他修东都是门阀逼他修的?修大运河是门阀逼他修的?三征高句丽死伤无数也是门阀使得绊子?到处公款旅游,穷奢极欲也是门阀逼他的?你自己作死搞得天怒人怨,就别怪人家钻空子了
谢邀
人菜瘾大,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隋朝版运输大队长。
无向辽东浪死歌(王薄):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祖君彦:“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周昙:“拒谏劳兵作祸基,穷奢极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资。”
蒙曼:“他(杨广)是个暴君。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 中,所以叫暴君……他(杨广)是昏君,在这第三时期, 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不想履行什么责任了,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以叫昏君。”
方志远: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的君主之一。以天下为易事,视民生为儿戏,已经深入到杨广的骨髓。
关于科举:第一,认为进士科创立于隋的学者,有认为是隋文帝时创的,有认为是隋炀帝时创的。对进士科创立于隋的时间岑仲勉《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宫崎市定 《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和吴宗国《唐代科举制釅度研究》都主张在开皇七年。韩国磐《关于科举制釅度创置的两点小考》根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载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的时间推算,认为“进士科必须是在开皇 十五或十六年时已经出现”。《 中釅国官制通史》 的作者说,开皇三年到十八年隋政釅府颁布- -系列举人诏令,“这是隋代釅开科取士的开始”。而卓遵宏《唐代进士与政釅治》在全面比较诸说后,做结论谓:“衡诸众说,应以开皇七年之说较可信。”第二,杨广的科举没有做到允许投牒自进,也没有考试黜落法,没有打击门阀贵族阶层的作用。与之前相比,隋朝没有增加削弱门阀贵族的作用,更没有为寒门、平民开辟新的仕途通道。 后来唐朝做到了允许投牒自进、并且有考试黜落法。唐朝为寒门、平民开辟了新的仕途通道、上升通道。
关于大运河:
炀帝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尝施力,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倚赖心理。
划重点:沿用至今的大运河叫“京杭大运河”,是元世祖忽必烈修的,要说功在千秋,吹忽必烈更合适一点,当然,即使是京杭大运河,它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真正功在千秋的是古代劳动人民!
关于隋亡是因为科举得罪门阀,史料显示,大业七年,王薄就开始领导长白山农民起义了,《无向辽东浪死歌》了解一下,隋末窦建德徐圆朗就是农民起义的代表。据统计,隋末至少爆发了126次农民起义。
关于杨广的死,杨广是被他自己的宠臣宇文化及杀死的,与唐朝无关。他的谥号是李渊给上的,个人认为很客观,一个亡国之君没有理由和资格用正面谥号。同样是亲戚,隋朝杨坚欺负自己的女儿外孙,摘了北周的桃,窃取了人家的胜利果实,还把宇文家宗室屠戮殆尽,而唐朝接收了被杨广祸害得不像样子的江山,给隋朝收拾烂摊子,却安葬杨广,并且在史书中给隋朝留了基本的面子,唐朝比隋朝厚道得多,隋吹没有任何道理和立场指责唐朝。
关于唐朝的江山,唐朝是靠自己实力一步步完成统一的,和隋朝摘了北周的桃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隋炀帝给唐朝留的基础,是否成就了唐朝的辉煌。隋朝给唐朝留下了“戎狄之盛,古未有也”的突厥,把隋军将士遗体做成京观的高句丽,不到200万户的人口,遍地遗骸十室九空的民生,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硝烟的混乱局面,还有一条堵塞的大运河,这是隋朝给唐留的家底。唐朝的制度,均田制和府兵制来源于北魏,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于三国,经历代完善,唐朝成型并且更加法律化和制度化。科举真正出现投牒自进出现在唐朝。
关于唐朝是否抹黑隋炀帝,我认为,隋书对隋炀帝的评价相较于隋末的祖君彦,后面的司马光,客观公允得多。不能因为唐朝名气大,就什么锅都给唐朝。
削弱版汉武帝,失败版唐太宗,增强版秦始皇(某方面),缩小版唐玄宗,对面版清高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