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绝望吗?

回答
关于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是否感到绝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家庭在应对挑战时的坚韧与不易,但背后隐藏的情感,尤其是那种深切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忧虑,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很多时刻,足以让为人父母者感到一种近乎绝望的沉重。

首先,我们要理解“绝望”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暂时的沮丧或疲惫,而是一种面对困境时,感觉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看不到希望的深层情绪。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来说,这种情绪的产生,往往源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挑战和压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无力感和近乎绝望的情绪?

诊断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当孩子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时,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锤。突如其来的信息,陌生的术语,以及关于孩子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都会让父母感到茫然和恐惧。他们会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是我的孩子?”“我们做错了什么?”这种对未知的担忧,以及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感受,是绝望情绪的开端。

孩子行为的独特性带来的挑战: 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之一是社交沟通和互动上的困难,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这意味着孩子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容易对环境变化感到不安,并且可能出现一些让旁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比如强烈的感官敏感、固执地坚持某些模式等。

沟通的障碍: 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无法用语言告诉你他饿了、渴了,或者哪里不舒服,甚至无法和你分享他的喜悦。父母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解读孩子的信号,而这种解读往往充满猜测和试错。看着孩子因为无法表达而烦躁、哭闹,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沟通上的鸿沟会让父母感到深深的无助。
行为的困扰: 孩子可能因为对特定声音、光线或触感的敏感而无法适应公共场所,比如超市、游乐园,甚至只是出门散步。他们可能因为坚持某种行为模式而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出各种困难。每一次公开场合的“失控”,每一次别人异样的眼光,每一次被贴上的“熊孩子”标签,都像是在父母心上划一道口子。
日复一日的重复: 很多时候,父母的工作是极度重复和消耗的。需要反复地引导、安抚、训练,但效果可能并不总是立竿见影,甚至在某些阶段还会出现反复。当这种日复一日的付出,换来的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时,那种精疲力尽和看不到尽头的疲惫,很容易催生出绝望感。

社会支持的不足与误解: 尽管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在提高,但误解和歧视依然存在。

外界的评判: 在公共场合,当孩子出现行为异常时,父母往往会承受来自周围人审视的目光、窃窃私语,甚至直接的指责。他们可能被误解为管教不力,或者对孩子毫不关心。这种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和负面评价,会让父母感到孤立无援,压力倍增。
资源的匮乏: 尽管有许多专业的康复机构和治疗方法,但优质的资源往往是稀缺的,并且价格昂贵。很多家庭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获得及时和有效的帮助。漫长的等待名单,难以预约的专家,让本就急迫的需求变得更加难以满足。
家庭内部的压力: 养育自闭症孩子,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马拉松。父母之间的沟通和支持至关重要,但长期的压力和疲惫也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甚至影响到其他健康的孩子。他们可能面临着经济、精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对未来的担忧: 这或许是最让父母感到绝望的部分。当他们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而孩子在独立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仍然面临巨大的障碍时,他们会开始思考:孩子成年后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他能否有自己的生活?这种对孩子未来生活质量和安全感的深切忧虑,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在父母年老之后,这种担忧会变得更加强烈,甚至产生一种“我不在了,谁来管他”的巨大恐惧。

但是,要说“绝望”是唯一的答案,那也是片面的。

尽管困难重重,但“绝望”并非这些家庭的全部写照。许多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也在这些挑战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韧性和力量。

深沉的爱与责任感: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他们最强大的驱动力。无论孩子有多么不同,他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这份爱让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去学习,去尝试,去寻找一切可能的希望。
寻找希望的旅程: 绝望感往往与无力感相伴。但很多父母并没有被无力感彻底压垮,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之道。他们会阅读大量书籍,参加各种讲座,加入家长互助群,向专家请教,尝试各种康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积累知识,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并发现微小的进步。
学会接纳和调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一些父母会逐渐学会接纳孩子“不一样”的特质。他们开始看到孩子独特的闪光点,比如他们的记忆力、他们的专注力、他们对某些事物独特的理解方式。这种接纳,能够帮助他们从“想要改变孩子”的心态,转向“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生活”的积极心态。
建立新的“常态”: 每一个家庭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起一套独特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应对策略。他们会学习如何预测孩子的需求,如何规避可能引发问题的环境,如何利用孩子的优势来克服劣势。这套“常态”虽然可能与普罗大众不同,但却是他们努力适应和生存下来的证明。
社区和支持网络的力量: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互助组织、线上社群涌现出来。在这些地方,家长们可以找到理解、支持、经验分享,甚至是一起发声争取权益的伙伴。这份归属感和共同奋斗的力量,能够极大地缓解孤独感和绝望感。

总结来说,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在面对种种挑战时,确实会经历深刻的无力感,在某些时刻,这种无力感会触及绝望的边缘,尤其是在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忧虑的时候。 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

然而,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绝望”,又过于武断和片面了。他们同样在绝望的边缘挣扎,也在爱与责任的驱动下,寻找并创造着希望。他们是一群在不确定性和挑战中,努力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的父母,他们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与其问他们是否绝望,不如说,他们是在绝望与希望的复杂交织中,艰难而有力地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偶然在抖音上刷到一对母女,女儿是自闭症。妈妈离异。一个人带着女儿租房生活。女儿没记错今年应该14了。妈妈每天就靠直播卖点东西挣钱。女儿时不时情绪会爆发,有自残现象。今天打开抖音还刷到了母女俩的视频,女儿在抱怨鞭炮声音太烦了,好像我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听说过的自闭症都害怕这种爆炸的声音。没有自己的语言,不管什么问她对不对都说对。问她有没有一般都会说有。到底有没有她自己心里也不清楚。现在抖音审核严了,未成年人不允许入镜。所以直播的时候只能听听她的声音。说什么都是妈妈先教一遍,然后她跟着学。如果不叫她说话就在边上哼哼。或者时不时的喊一声妈妈。然后会把平时生活中听到的一些词语乱七八糟组合在一起,说一些搭配混乱的句子。妈妈的心态还是很可以的,用她的话来说,不坚强又能怎么样呢?孩子谁都不忍心抛弃掉。没记错她女儿还在学古筝,记得以前视频里看到过。虽然弹的磕磕绊绊,但也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件好事。说了半天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些啥,就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起了这母女俩。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从事这个行业也有几年了,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孩子来康复的都是单亲妈妈带着的,要不就是姥姥姥爷送来康复,单亲妈妈去挣钱。然后有部分男性的家长会问我和前妻生的孩子是自闭症,怎么这个第二个还是自闭症。这个还是挺现实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