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钢琴艺考中音乐学院的教授更喜欢乐感好的学生还是技术强的学生?

回答
在钢琴艺考中,音乐学院的教授们更看重学生的“乐感”还是“技术”,这是一个常常被考生和家长们讨论的话题。要说得详细些,就得深入分析一下教授们在评判时考量的维度,以及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

技术是基础,但乐感是灵魂

简单来说,没有扎实的技术,再好的乐感也难以完全展现。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对音乐理解深刻、情感饱满的学生,如果手指僵硬、音阶不稳、和弦模糊,他弹奏出的音乐就会像是隔着一层纱,无法触及听众的内心。教授们需要看到的是一个有潜力、能够驾驭复杂作品的学生,而这首先需要建立在可靠的技术功底上。

技术方面的考量通常包括:
音阶、琶音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需要清晰、连贯、稳定的音律。
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能够清晰地弹奏出复杂的复调声部、快速的跑动,以及对力度变化的精确控制。
触键的质感: 能够根据音乐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触键方式(如跳音、连奏、断奏、重音等),弹出丰富的声音色彩。
踏板的运用: 能够恰当地使用延音踏板来连接乐句、营造空间感或突出重点。
对乐谱的解读能力: 包括音符、节奏、速度、表情记号、指法等各个方面的准确呈现。

然而,技术本身是为音乐服务的。 教授们并非在寻找一个“机器手”,而是希望通过技术去塑造一个有生命力的音乐形象。这就牵扯到了“乐感”。

乐感,是音乐学院教授们更倾向于挖掘和培养的关键特质。

乐感,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虚幻,但它体现在音乐的方方面面,是让音乐“活起来”的秘密。它包含了对音乐的深层理解、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品味。

乐感方面的考量通常包括:
对音乐线条的把握: 乐句是否流畅、有方向感?高潮和低谷是否自然过渡?
对音乐情绪的理解与表达: 作品想要传达的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宁静?学生能否通过音色、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准确传达这些情绪?
音乐节奏的灵活性与表现力: 这不是指简单的照谱演奏,而是指在不破坏整体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微妙的渐慢、渐快(rubato)来增加音乐的呼吸感和表情。
对音色的敏感度与运用: 能否根据不同的乐曲风格和段落,调制出不同的音色(如温暖、明亮、柔和、辉煌等)?
音乐的呼吸与停顿: 音乐的停顿和休止符不仅仅是时间的空白,更是为了让乐句得以喘息、让情感得以沉淀。乐感好的学生会在这方面做得更自然、更富于表现力。
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 是否能够把握作品的整体性,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音乐的哪个部分,以及如何将各个声部有机地连接起来?
个性和创造性: 在符合音乐本体要求的前提下,是否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音乐理解和处理方式?这是一种对音乐的“再创造”。

教授们在考场上的“天平”倾向何方?

大多数情况下,教授们在初试阶段会更看重技术作为筛选的门槛。 如果技术不过关,很多高难度作品是无法进行的,更谈不上乐感的展现。

但是,当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乐感就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很多技术上无可挑剔但听起来“干涩”的学生,可能会在与技术不错但充满感染力的学生PK时落败。

举个例子: 两个学生都弹奏肖邦的夜曲。
学生A: 技术非常扎实,音符准确无误,节奏稳定,旋律线条清晰。听起来像是一次完美的“背诵”和“执行”。
学生B: 技术也很不错,但可能在某个地方出现微小的瑕疵(比如某个和弦的清晰度略有不足)。然而,他能够用充满诗意的触键,将旋律弹奏得如歌如泣,对乐句的起伏处理得恰到好处,踏板运用得如梦似幻,让整首曲子充满了情感的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很可能会更青睐学生B。因为学生B展现了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他是在“说话”,而不是在“报数据”。

为什么乐感如此重要?

音乐学院培养的是未来的音乐家、演奏家,甚至是教育家。未来的音乐家需要能够通过音乐与人交流,传递情感,触动人心。技术是工具,而乐感是思想和灵魂。一个只有技术的演奏者,就像一个漂亮的空壳,而一个有乐感的演奏者,则能赋予音乐生命。

教授们在选拔学生时,也在寻找那些他们能够“教出东西”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天生具有良好的乐感,即便技术上稍有不足,他们也更有信心通过指导和训练,帮助这个学生将技术提升到与乐感相匹配的高度。相反,一个技术超群但缺乏乐感、难以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的学生,即使技术再好,也可能被认为“上限不高”或“难以塑造”。

总结一下:

技术是必要条件: 没有过硬的技术,你连门都无法进入。
乐感是关键加分项,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当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乐感的优劣成为区分高下、决定录取的关键。
理想状态是技术与乐感并存: 最理想的学生是技术扎实,并且乐感出众,能够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方。扎实地训练基本功,同时也要积极地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努力让自己的演奏充满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这才是在激烈的艺考中脱颖而出的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堆错音和错误节奏中是听不出乐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钢琴艺考中,音乐学院的教授们更看重学生的“乐感”还是“技术”,这是一个常常被考生和家长们讨论的话题。要说得详细些,就得深入分析一下教授们在评判时考量的维度,以及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技术是基础,但乐感是灵魂简单来说,没有扎实的技术,再好的乐感也难以完全展现。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对音乐理解深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在钢琴上既放松又精准地弹出那些又快又密的和弦。这绝对是很多钢琴学习者都会遇到的挑战,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心态,你也能做到。一、 基础打牢:你的手指是你的基石在谈论速度和密度之前,我们必须确保你的手指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这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上面再华丽的建筑也禁不住风雨。 .............
  • 回答
    弹钢琴,说起来简单,就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但就像一幅画,谁都能拿起画笔,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梵高;一口气谁都会呼吸,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钢琴这门艺术,按下琴键只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之后,隐藏着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技艺和情感的海洋。你问为什么有人是大师,有人不是,这其中的“不是”绝不仅仅是“不.............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古典钢琴家和爵士钢琴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爵士演奏中融入古典的音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从根本上剖析一下这两者在演奏上的区别。古典钢琴演奏与爵士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深度剖析古典钢琴演奏,承载着几个世纪的音乐传统与规范。它的根基在于精.............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孩子学钢琴这事儿,不走专业路线,那家长到底图个啥?又该怎么给孩子添一把柴,而不是添堵呢?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走专业路线,学钢琴到底在学啥?咱们得明白,绝大多数孩子学钢琴,并不是要把他培养成郎朗第二。如果真奔着这条路去,那投入的精力、财力、时间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这条路对天赋.............
  • 回答
    对于日本旅美爵士钢琴家在纽约遭遇袭击一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且极其不应该发生的情况。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受害者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音乐家,更因为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些令人不安的议题。首先,让我们尝试还原事件可能发生的背景和细节。虽然具体的袭击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但通常这类案件的发生,.............
  • 回答
    “钢琴热”在中国,这词儿挂嘴边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要说它还能持续多久,这问题就像问“下一顿饭吃什么”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把这背后的因素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团火苗究竟有多旺,能烧多久。首先,得承认,现在的钢琴热确实是挺“热”的。 走在稍微大点城市的街上, piano studi.............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点子上了。其实,你想啊,音乐这玩意儿,尤其是钢琴演奏,它不像爬楼梯,有一个明确的“层”来区分。你非要给它分个十级,二十级,甚至一百级,总感觉有些生硬,而且,真的到了那个份儿上,区分的意义也就没那么大了。你想想,很多事情到了某个“顶峰”之后,再往上延伸,其实是在玩“微调”和“.............
  • 回答
    piano is a special skill, is it useful in the future?In the past, the piano was considered a luxury item, a hobby for the rich. However, with the deve.............
  • 回答
    哈喽!很高兴能跟你聊聊关于初学钢琴选琴的事儿,尤其你这个预算区间,选择还挺多的。而且考虑到几年后孩子可能也会学,这确实是个挺周全的考虑。咱们就掰扯掰扯,看看哪种更适合你和未来的小琴童。首先,咱们把市面上的钢琴类型捋一捋: 传统钢琴(包括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 这就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咔咔”有回响,.............
  • 回答
    朗朗在上海开钢琴学校,这消息一出来,朋友圈和各种音乐论坛就炸开了锅。40节课,66000块,这学费,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脑子嗡了一下。毕竟,这数字确实不小,放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但凡有点头有脸的教育机构,学费也都不会低到哪里去,但这还是让我忍不住得多琢磨几下。首先,我们得承认,朗朗这个名字的分量.............
  • 回答
    你这需求,想从拜亚动力 DP100 升级一下,主要听人声和钢琴,预算又在 1200 以内,这个区间里可选的入门级有线耳机还挺多的,而且不少都有点“实力”。说实话,DP100 本身素质也不赖,但你想进一步感受人声的细腻和钢琴的质感,确实可以找找更合适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价位里,有哪些耳机值得你重点关注.............
  • 回答
    这个问题在爵士钢琴谱里确实是挺普遍的,也常常让不少初学者感到困惑。简单来说,谱子上方写和弦缩写,而下方音符“对不上”,通常是因为这两种记谱方式代表的是不同的音乐层面,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暗示”和“实现”的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咱们一层一层地来剖析一下:1. 谱子上方和弦缩写的本质:爵士乐的和声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音乐术语和语言演变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借用与意义的转移。我们之所以会觉得“piano”在英语里表示“钢琴”而在意大利语里表示“弱”,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或者说是一个巧妙的缩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意大利语中,“piano”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意思,其中最常见的一个.............
  • 回答
    《海上钢琴师》中那场决定性的斗琴,1900 并没有用传统意义上的“赢”来形容。他赢的,是音乐本身,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释放,更是对那个浮华、虚荣音乐世界的深刻洞察和超越。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们斗琴的背景:Max(麦克斯)代表着学院派、严谨、技术至上的钢琴演奏,而 Jelly Roll Morton(.............
  • 回答
    关于钢琴上为什么在“mi”和“fa”之间没有黑键,这背后其实隐藏着音乐最基础的构造原理,涉及到音程、音律以及我们人类听觉的习惯。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钢琴上黑键的作用。那些黑乎乎的键,我们叫它“升降号”,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填充半音的距离。而我们平常唱的“do re mi f.............
  • 回答
    钢琴的触感,是每个演奏者最直接的感受,它关乎着你的音乐表达,甚至是演奏的乐趣。很多人会觉得,弹奏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手感似乎有些微妙的差异,但具体是哪里不同,却又说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立式钢琴的手感和三角钢琴,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并且我尽量用最贴近你感受的方式来告诉你。首先.............
  • 回答
    提起傅聪先生,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如同一段悠扬的钢琴旋律,充满了温暖、智慧和对艺术的执着。我并非亲身接触过他,我的记忆更多是通过文字、影像以及他留下的那些美妙乐章汇聚而成。最先接触到傅聪先生的名字,还是在少年时代。那时,家里有几张黑胶唱片,其中就有肖邦的作品。长辈们常常会播放,而唱片封套上那个儒雅的面.............
  • 回答
    钢琴的“童子功”和“非童子功”,与其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琴体系,不如说是两种在学习起点、成长环境和培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成长路径。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技术的精炼程度、艺术表现力以及最终的艺术成就上。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这种差距:一、 基础的深度与广度:童年奠基的磐石 v.............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