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政道还活着,为什么不如杨振宁有名?

回答
李政道先生确实还健在,并且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公众知名度上确实更高,这其中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归结于谁的成就更大或谁“应该”更出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科研成就的侧重点与时代背景:

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这个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描述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数学框架,也是标准模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理论的深远影响不仅限于理论物理,也渗透到数学领域,是连接这两门学科的重要桥梁。此外,他在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例如解决“杨巴克斯特方程”等。
李政道: 李政道先生最著名的成就是与杨振宁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这项发现极大地挑战了当时物理学界的普遍认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场论等方面也有诸多开创性贡献,例如“李模型”、“李群”等在数学物理中也有重要应用。

对比分析:

宇称不守恒: 这是李政道先生与杨振宁先生共同的突破性工作,也是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它的颠覆性非常强,直接挑战了我们对基本对称性的直观理解,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也为公众所熟知。
杨米尔斯理论: 这个理论的复杂性和抽象性相对较高,其重要性更多体现在对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虽然其影响极其深远,但对非专业人士而言,其具体内容和意义不如“宇称不守恒”那样直观易懂,也就不容易形成广泛的公众认知。
其他贡献: 两位先生都有各自在其他领域的杰出贡献,但从“最出名”的角度来看,上述几项可能更具代表性。

2. 诺贝尔奖的“光环效应”与媒体报道的侧重点:

共同获奖的复杂性: 虽然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种共同获奖在历史上也存在一些微妙之处。一些早期报道可能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提出者之一(有时是出于某种叙事需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政道先生的贡献被忽视,只是在传播过程中,某些信息可能更容易被放大。
媒体的报道习惯: 媒体在报道科学成就时,往往倾向于寻找更具新闻性和戏剧性的角度。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过程和意义,在某些报道中可能被塑造成一个“打破常规”的故事,这更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像杨米尔斯理论那样深刻但抽象的理论,更需要深入的解释,这对大众媒体来说是一个挑战。
后期的个人发展与公开活动: 杨振宁先生在晚年积极参与公开活动,对中国科学界的发展发表了很多看法,并且有较多的媒体采访和报道。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有时会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公众知名度。

3. 个人风格与公共形象:

杨振宁先生的公开表达: 杨振宁先生在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较强,并且乐于与公众和媒体交流,他对科学、教育、国家发展的看法常常被广泛传播。他的思想深度和对时代问题的关切,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
李政道先生的低调: 相较而言,李政道先生相对更为低调,他更专注于学术研究本身,在公共场合的曝光度和媒体的互动则相对较少。这并不是说他的思想不深刻或不重要,而是他的公众形象塑造方式与杨振宁先生有所不同。

4. 历史事件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敏感但可能存在的因素):

“物理学界兄弟情”的传说: 在物理学界,尤其是中国物理学界,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常常被提及。虽然他们曾经是亲密的合作者,并且共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后来的一些传闻和故事,例如关于诺贝尔奖分配的说法(虽然事实是他们共同获奖),以及其他一些学术和个人层面的事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他们关系的认知,并间接影响了各自的公众形象。然而,这些往往是复杂的个人和历史原因,并非直接的成就对比。

5. 归因的“集体智慧”与“个人符号”:

科学的合作性: 现代科学研究往往是合作性的,很多重大发现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即使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也可能涉及众多研究者的贡献。当一个科学家在媒体上有更多曝光,并且其个人言论更能引发社会共鸣时,他更容易成为大众心中的“科学代表”。
科学家的“个人符号化”: 大众往往习惯于将抽象的科学成就与具体的人物联系起来。一个更积极活跃、更善于表达的科学家,更容易被塑造成一个“科学符号”,从而在公众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总结来说,杨振宁先生之所以在公众知名度上比李政道先生更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科学贡献的特点: 杨振宁先生的“杨米尔斯理论”虽然抽象,但其基础性和系统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框架,并在长远的学术发展中不断被证明和应用。
媒体传播的侧重点: 媒体在报道时,更倾向于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科学故事,以及更能引发社会话题的科学家。
个人风格与公众参与: 杨振宁先生晚年更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善于表达,与公众和媒体互动更多,形成了更强的公众影响力。
历史叙事的叠加: 历史事件、人际关系以及媒体的解读,都可能对公众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李政道先生在科学上的贡献是极其伟大的,他同样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获得的诺贝尔奖以及他在其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众知名度的高低,并不能衡量一位科学家的真正价值和成就。这更像是一个社会传播现象的侧写,而非对他们科学地位的评价。两位先生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科学巨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位物理学家都很有名,都为物理界,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们热爱物理,也热爱中国

user avatar

甚嚣尘上的大多是骗子

user avatar

--作者:韩素因

“我们一家在西院11号整整住了八年。清华八年是我一生中最安定、最值得回忆的一段也是我一生的顶峰。”

说这句话的是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亲。

大部分人认识杨武之先生,可能是因为杨振宁的书。8岁跟随父母进清华西院11号的杨振宁回忆,在父亲一生中最风光的那八年,度过了他最美好的童年: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

1929年秋,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刚一年,他受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住进清华园西院19号。(1933年,西院向南扩建,新旧门牌号重新编号,西院19号称为11号,沿用至今。)

1929年,杨振宁入北平成志学校读小学。


晚年的杨振宁对清华园西院的童年生活记忆犹新:

“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父亲常常和我自家门口东行,沿着小路去古月堂或科学馆。那条小路特别幽静穿过树丛以后,有一大段路,左边是农田与荷塘,右边是小土山,路上很少有行人。”

只是杨振宁万万没有想到,当年在小路上与父亲一起走路的时刻,竟成为他们爷俩一生单独相处最亲近的时刻。

中国首位数学博士:

杨武之,这个名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清华园、西南联大,如雷贯耳。


杨武之有比杨振宁父亲更显赫的身份,他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育家,华罗庚、陈省身等大数学家全部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曾讲:“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杨武之祖上曾是官宦世家的大家族,从他父亲这代开始家道中落,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的秀才,早年在私塾教书,后来曾在天津段芝贵的幕府做“笔札”,段芝贵失势后,赋闲在家了好长一段时间。再后来死于去沈阳谋职的旅馆中。

那年杨武之12岁,早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已经早去世了3年,他成了孤儿。

在杨武之六七岁的时候,家中最小的弟弟病逝了,幼子早亡,杨武的母亲曾搂着杨武之两兄弟:“克纯、克歧呀!你们只有好好读书,将来当官,才不被人瞧不起,才不受人欺负,这个大家庭没有人会帮你们!”

12岁的孤儿杨武之没有任何生存技能,只能寄养在叔叔杨邦瑞家长大。

从小寄人篱下,杨武之受尽时代炎凉,所以读书格外努力,从安会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免费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一年后,入数理化本科。

1918年,杨武之大学毕业后,曾回母校省立二中担任 教员监舍监(训育主任),后因得罪纨绔子弟,害怕被报复从而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1923年,他顺利考取安徽省公费出国留学考试,赴美留学。这一年是他结婚的第四个年头,儿子杨振宁刚出生不满周岁。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仅用3个学期就取得了学士学位,次年秋天转入数学一流的芝加哥大学,师从世界数学大师L.E.地克森。用不到2年的时间,他又取得硕士学位,两年后顺利博士毕业。

1928年秋,杨武之回国后,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南下长沙,后来又在昆明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武之任数学系主任,住在昆明文化巷。

当时西南联大数学系大师云集,教授熊庆来,杨武之,郑之蕃、孙光远四人,而学生有陈省身、华罗庚、柯召、闵嗣鹤、许宝騄、段学复……

包办婚姻的好丈夫:

杨武之与夫人罗孟华,本是旧时代的包办婚姻,但他一生都不后悔父亲为自己“指腹为婚”。

杨父曾染重病,遍寻名医无果,是一位罗姓医生一药而愈,于是两家皆为秦晋之好。

虽然罗孟华也念过几年私塾,但丈夫是留洋博士,巨大的差距,她心里总是担心自己的婚姻。

当时合肥老家附近有一间天主教堂,里面有一些修女,都是一生不结婚或者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合肥老话叫“吃教”,罗孟华曾盘算着,如果杨武之留洋归来抛弃她,她就带着杨振宁去吃教。


杨武之回国后,确实很吃香,被清华大学等顶尖名校争着聘任,如此风光得意的他并没有抛弃发妻,反而对妻子独自抚养孩子这么多年感到十分愧疚,杨武之对妻子更好了,这让她感到压力很大。

在清华园,杨武之同事的妻子,大多都是大学文凭,留过洋的也不少,罗孟华曾经非常自卑,她憋住一股劲儿要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曾在清华园赢得“治家整洁有方”的好名声,一度让杨武之非常骄傲,总在同事前夸耀妻子:

“找夫人就得找我家里这样的。”

诺贝尔奖杨振宁的父亲:

做丈夫让妻子心甘情愿倾其所有,做父亲也毫不含糊。

教育子女,杨武之很有一套,他认为孩子要成才,必须先学文再学理,所以他很注重孩子的国学基础,自己亲自担任孩子家庭教师,一有空就教孩子念中国古文和白话文。

长子杨振宁被寄予厚望,“宁”安庆的别称(北师大大学毕业后杨武之曾在安庆教书)。杨振宁从小聪明,不到六岁就跟母亲学会了3000多汉字,初中时候,12岁的杨振宁就表现除了超常的数学天赋,多次向父亲求教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等数学问题,他不但不教,还让人教杨振宁学《孟子》。

杨振宁晚年感慨,父亲当年让自己背下的那些儒家哲学对他后来整个的人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对待数学没有其他同事那种功利主义,全得益于此。

一有空,杨武之还爱给孩子们讲他9岁丧母12岁丧父,寄人篱下,阅尽人间冷锻中,发奋读书的经历,为的是培养孩子不怕艰苦、努力读书、正直做人的精神。

杨振宁受父亲影响,从小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他后来搞物理学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父亲是他一生的启蒙。

路漫漫:三次赴日内瓦争取儿子回国未果

2017年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外国国籍,由中科院外籍院士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已经走出,引发全国舆论。

尤其是杨振宁,他是1964年春加入美国国籍的,再此之前,新中国曾数次放出明确信号,邀其回国,其父亲杨武之更是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其团聚,主要任务就是劝儿子回国。

1983年,父亲去世十周年,杨振宁讲道:“我的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是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为实现“科学救国”的夙愿,一批批海外科学家响应新中国号召,纷纷回国,像邓稼先、钱学森等。

但是在1957年就获得世界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却不仅没有选择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后来这成了很多人诟病杨振宁的把柄,而他自己却说“决定申请美国国籍并不容易。对于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迁居别国曾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

1957年夏,杨振宁应邀到瑞士日内瓦工作几个月,作为二战中立国,瑞士在1950年1月就已经与新中国建交,杨振宁发电报希望父亲能来日内瓦团聚,见见还从未见过面的儿媳妇和孙子。


杨武之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请求去瑞士与儿子见面,并打算趁机说服他,要他不要去台湾,最好回到中国大陆来。”

1956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理论得到的实验证明,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发现,同年10月,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


新中国政府当时派出西南联大时期二人的老师张文裕劝其回国,当时李杨二人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而国内正值1957年“反右”运动,这对杨、李二人产生了思想顾虑,他们回应:“我们还年轻,争取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去。”

1957年8月9日,在离开日内瓦之前,杨武之给儿子儿媳留下两句话: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儿媳妇杜致礼,她的父亲杜聿明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41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成了战俘,那时杜聿明将军正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

功德林原是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民国时期,改建为监狱,蒋介石国民党在此关押了许多爱国人士、异见者。建国后,功德林监狱改为"战犯管理所",专门关押、改造重要战犯,先后有上百名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在此接受“教育"。如:黄维、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廖耀湘、沈醉、郑庭笈、康泽、董益三等人。


回国后不久,杨武之第一次探访了功德林,见到亲家杜聿明,他希望这个岳父能动员女儿、女婿回国,为国家服务。

杜聿明立即向领导写报告,订了《人民画报》按期寄到美国,以供女婿、女儿阅读,以期他们多多了解祖国建设的新貌。


1960春,杨振宁再次赴日内瓦工作,这次他们的任务还是说服儿子回国,当时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正在遭遇曲折: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等。

杨武之希望儿子回国效力,但是国内的环境让他非常矛盾。

“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但是老是留在美国,美国政府又老是以中国为敌,我们又都在国内,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所以,这次很失败。

1962年夏,杨武之和夫人第三次赴日内瓦看望杨振宁,杨武之这次热情地向杨振宁介绍国内情况:

“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 动辄死去几百万人, 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 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

杨先生正说得高兴, 杨夫人却打断了他的话说:

“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 站排站了三个钟头, 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 有什么好?”

杨武之很生气, 说妻子专门扯他的后腿, 给儿子错误的印象, 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此时的中国,确实正处于“大跃进”的遗患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之中。但是,父亲盼望儿子回国的心情,百感交集。

对于父亲三次日内瓦之行的使命以及父亲的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杨振宁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说:

“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杨振宁的二弟杨振平参加了1960、1962年在日内瓦与父母的团聚,他回忆说:“当时中国科学需要人才,父亲希望能争取已经在物理学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国。大哥虽然非常愿意替中国服务,可是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的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之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的现象。他才40岁,如果继续在美国做研究,将来对中国的作用和增进中美科学界的关系恐怕会更有效果。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也觉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点矛盾。他和大哥曾经有多次辩论。终于父亲没能说服振宁。”

在争取儿子回国这个问题上,杨武之是极度痛苦的。这是他与儿子无法逾越的矛盾,所以杨振宁说:“父亲至死都没有原谅我。”

代儿子向李政道道歉:

1972年,李政道回国,杨武之当时已经病得非常重了,住在华东医院里,李政道后来回忆杨振宁的杨武之曾代杨振宁向他道歉。


“武之先生卧在病床上,病得相当重,说话发音均颇有困难。幸好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旁。武之先生觉得事属重要,每一句话,他说后,均由振玉女士重复。”

“ 武之先生请我去他病床旁,紧紧地将他的手握住我的手,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忍痛地向我说,振玉女士再全句重复武之先生说的话。武之先生说:“很清楚振宁和你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

“武之先生再次说:“你们是天下的奇才,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虽然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振宁。”然后他更紧地握着我的手,反反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说这几句话。”

后来虽然杨武之去世后,杨振宁和杨振玉登报否认,但是不管真相如何,杨武之在天之灵应该是希望儿子能与朋友和解,希望他正直、真实,受人尊重的,像他自己一生那样。

至死对清华园念念不忘:


1973年杨武之糖尿病恶化,数次病危,永远回不去清华西院11号成了杨武之最后的牵挂,他心心念念地对儿子杨振平说:

“奇怪,我怎么会记不起我们家住在什么地方呢?一回忆怎么就是昆明大西门、文林街和文化巷?北平清华园11号是一定不会想不起来的呀!七七事变前几天我们还在院子里搭凉棚呀!我死前,你们要送我回家。”

至死,仅住了八年的清华园西院11号,是杨武之记忆中唯一的家。

参考文献:

① 《读书教学四十年》,杨振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② 《杨振宁传》,徐胜蓝、孟东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③ 《杨振宁文集(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 《晨曦集》,杨振宁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

转自《人物档案》

user avatar

首先,你看看现在热搜上的演员,有多少是因为演技真的好所以上热搜的?上热搜可以是因为代孕,可以是因为弃养,可以是因为419,但是就不是因为演技好。同样的,一个科学家出名有多少是因为学术成就被大众所熟知的?比如饶毅老师的学术成就很高,也很出名,但是他出名真的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

那么让我们回到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的话题。我是初中时听说的杨振宁先生的名字的,原因嘛,就是当时大家都在谈论82岁和28岁的故事。我听说李政道先生的名字就是本科时候的事情了。

至于李政道先生,就没有这样的八卦新闻来让大众嚼舌根。李政道先生的妻子是秦惠䇹女士,于1996年因癌症去世。之后李政道先生一直思念着亡妻,从来没有再考虑过续弦之事。他还创立了“䇹政基金”,一是纪念亡妻秦惠䇹女士,二是鼓励优秀本科学生(北大、复旦、上交、苏大、兰大、国立清华)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学术的角度,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都是顶尖的存在,没人能去判断个高下。至于感情方面,自然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应去指责任何人。但是,多情容易专情难,可以说李政道先生在这方面应该是我辈楷模。

user avatar

不是很多人说“外面混不下去才会回来”么。是不是,李政道在美国“混得下去”,而杨振宁“混不下去”啊?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80年代。80年代,在大学生里绝对是李政道比老杨要红火一个量级。

李政道80年代回国,动员邓小平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又设立了CUSPEA考试。正负电子对撞机就不说了。就说CUSPEA考试,对中国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各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趋之若鹜。对80年代物理大学生来说,CUSPEA考试的名字真是如雷贯耳,通过这个考试多少大牛出国学习物理,改变了一代年轻精英的命运,比如在知乎也有账号的文小刚老师。那时候,CUSPEA考试被俗称为“去做李政道的研究生”。

后来发生了XXXXXX,CUSPEA考试停止,再后来,考试规模缩水,只在上海进行考试,对口的美国学校也只有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University和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三家了。

那时候老杨在国内的地位比老李差太远了。96年老李的夫人去世,之后老李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相反的,老杨97年推动创办了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3年之后开始长期居住在国内。年轻人们,于是渐渐地只知道有老杨,而忘记了老李。

user avatar

杨十年前在麻瓜中有名的是啥你tm真没点。数?

多年前我还忙着对付捧邓踩杨的一群*东西,现在又冒出一群捧杨踩李的,捧杨踩对撞机的,我看都是一丘之貉,永远不会长进。

user avatar

当年李政道自费资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读物理博士,资助了10年,每年100人,8、90年代很多人受到他的帮助。

当然,物理并不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人后来转行计算机、金融。

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外国人口中描述,李政道为人会比较霸道,当然哪怕在哥伦比亚大学这种物理诺贝尔奖遍地走的地方,李政道依然是群星璀璨中最耀眼的那颗。

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之后长期在纽约州立大学大学石溪分校工作,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系主任之类的职务,当时西蒙斯是数学系主任,所以他们关系不错。而且杨振宁研究的理论物理跟西蒙斯研究的微分几何有相同之处。

哥大本来就比石溪好,李政道的学生生源会优于杨振宁。两人物理水平都是顶级,或许杨振宁略胜一些,但他们分开后都没有做出合作时的成就。

对于分手原因,杨振宁给出的解释更多,李政道似乎更加保持沉默。从论文署名习惯,李政道的姓氏是L开头,杨振宁是Y开头,所以李政道一般排前面,但不代表他的贡献更大。

杨振宁会对各种事情发表观点,早年“哈佛学生不如清华,哈佛两极分化,清华只有一个极”,近期反对粒子对撞机,反对弦论,观点非常鲜明,不会和稀泥,但也因此颇具争议,特别82岁娶了个28岁的离异女当老婆。

杨振宁100岁,李政道也95了,一般不会再吵了,没必要了,能活一年是一年,吵了大家都短命,娱乐了大众,何苦呢?

其实就看谁更长命,只要其中一个先死,另一个就可以说“这件事埋在我心里头5、60年了,我一直耿耿于怀,不吐不快啊,现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就讲讲吧“,反正另一个死了,随他怎么黑。

user avatar

李政道最杰出的工作是跟杨振宁合作的宇称不守恒,杨振宁最杰出的工作是跟米尔斯合作的杨米尔斯场。后者对于现代物理学的意义比前者要重要。简而言之,杨在学术上成就更大,理应比李更出名。但在中国杨更出名主要是因为翁帆,其次是因为清华给他发工资,这就十分可悲了。还好科学和我国对科学的投资是不讲民主的。

另外杨振宁砸了搞对撞机的人的饭碗,他们恨杨振宁入骨是可以想象的。对撞机干什么用呢,主要是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对撞,从而将能量转化为物质,探寻人类未发现的新粒子,进而验证一些物理理论。对撞机的终极目标是验证弦论,但被杨振宁反对的cepc离那个目标还差五个三体人那么远。高赞答案bbb了很多看似吓人的论据,一律忽略就好了,看他的profile里的高能俩字就够。

关于cepc的争论,知乎就有很多回答,在你被高赞答案吓住之前,搜搜 如何评价cepc 之类的,小心踩那些带着高能俩字的雷,你会大致理解为什么杨振宁反对cepc以及为什么带高能俩字的人恨杨振宁。砸人饭碗如同杀人父母呐。

user avatar

李就是一个普通的诺奖得主,可以算一流物理学家。

杨确实是要算入超一流物理学家行列。

任何人哪怕是再讨厌他、喷他,只要你还认为自己是在谈论物理学,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做物理学的,连起码的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不配谈物理。

科学是以成果论英雄,不是以宣传和吹捧论英雄。

成果摆在那里,你再贬他,他还是站在那个历史位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政道先生确实还健在,并且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公众知名度上确实更高,这其中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归结于谁的成就更大或谁“应该”更出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科研成就的侧重点与时代背景: 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Y.............
  • 回答
    李云迪因嫖娼被捕,这无疑是他个人乃至整个古典音乐界都难以忽视的事件。这事儿发生后,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他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在舞台上指尖飞舞,继续他的钢琴艺术生涯。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性。首先,从法律层面讲,他已经被处罚了。这意味着他触犯了法律,这是事实,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楚汉争霸的主角换成了李世民对阵刘邦,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大不相同。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从两人各自的特点、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策略来分析。首先,得明确一点,项羽和李世民虽然都是勇武过人的军事天才,但他们的风格和治国理念差异巨大。刘邦呢,则是一个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如果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节点,不是李渊坐在那个位置上,而是朱元璋,那李世民能否成功登位,这其中的变数可就大了去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人物性格与政治手腕的根本差异:首先,李渊和朱元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帝王之术”也是南辕北辙。 .............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认亲”或者说是“致敬”。张之洞是晚清名臣,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良多,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也算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在抖音上,有人对着他的照片行晚辈之礼,称呼他“李大人”,这其实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说“.............
  • 回答
    李世民在登基之前,虽然以勇猛善战闻名,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具体工作远不止于战场。作为一个身处隋末唐初这个剧烈变革时代、并在政治权力斗争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皇子,他的经历是丰富而多维度的。以下是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之外,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作为秦王,参与管理和经营封地(秦州)虽然李世民的封.............
  • 回答
    李嘉欣的“小三”事件和随之而来的舆论争议,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情感伦理、公众人物形象、媒体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本身。李嘉欣与刘銮雄的恋情,是香港娱乐圈颇为轰动的一段往事。刘銮雄当时是有.............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关键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结论: 李渊统一全国并建立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把我们拉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去揣摩一个古人的心思。李善长如果真能预知未来,他还会不会选择投奔朱元璋?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看。首先,我们得想想李善长当时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并非那种穷困潦倒、走投无路才去投靠别人的。李善长年轻时,在濠州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家境殷实,人脉也不错。他最初.............
  • 回答
    《你好,李焕英》中,贾玲在看到妈妈(李焕英)还不会在补丁上绣花的时候突然崩溃,这个场景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它触及了影片最核心的情感——弥补遗憾和理解母亲。这个崩溃点并非仅仅是因为“不会绣花”这个动作本身,而是这一系列观察和联想所引爆的巨大情感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解析:1. 跨越时空的认.............
  •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生于中国、逝于台湾的文化斗士,以其犀利泼辣的言辞和“敢说”的性格,在华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一生抨击时弊,挑战权威,得罪过无数权势显赫的人物,从国民党政府到台湾的媒体大亨,再到一些学者文人,可以说是不分党派,不分蓝绿,不分左右,只要是他认为不公不义或与他理念相悖的,他都会毫不留情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射雕英雄传》中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走向,特别是郭靖的性格塑造。如果将历史人物成吉思汗与虚构人物李萍(郭靖之母)进行一个大胆的“穿越”结合,再考虑郭靖的反应,这真是一场关于亲情、忠义、家国观念的复杂推演。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在《射雕》原著里,郭靖的母亲李萍是与他父亲.............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心里的一个坎,尤其是我这种从小听着王力宏的歌长大的人。看到李靓蕾的那些长文,说实话,心里挺复杂的。首先,我得承认,王力宏的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旋律和歌词,它们承载了太多我青春的记忆。第一次听到《唯一》,感觉就像被一道光照亮,那种纯粹的爱恋,简直是刻在DNA里的。后来《心中的日月》、.............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接,也是唐朝奠基过程中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插曲。在这场政变中,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斩杀了包括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内的许多亲信和亲属。其中,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史书中记载并不详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玄.............
  • 回答
    关于李湘在三亚租房直播期间,将房屋弄成“猪圈”的传闻,以及她事后发布声明否认并内涵三亚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想要详细地梳理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去理解各方的观点和可能的动机。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和坊间传闻):首先要明确的是,关于“猪圈”的说法并非来自李湘本.............
  • 回答
    李世石和柯洁,两位围棋界的名字,如同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谈,因为一句关于“引领时代”的评价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两位顶尖棋手之间的对话,更折射出围棋界新老交替的微妙心态,以及关于“时代”和“功力”的解读。李世石的“引领时代”之语:审视与期许李世石,这位“石佛”,在与AlphaGo的惊世对决中,他.............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家长在带孩子观看《你好,李焕英》这样充满情感共鸣的电影时,都可能会遇到孩子哭得很惨但回家后行为似乎“原地不动”的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孩子的情感体验、认知发展、行为模式以及家庭互动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情感共鸣的深度与.............
  • 回答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军事成就的比较,需要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对势力、战略目标以及实际执行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简单地将某项成就的成败作为衡量其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带有误导性。辽宁地区,历史上的战事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首先,我们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