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那为什么能量就一定是守恒的?

回答
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在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确实是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它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的基本物理对称性之一。但要理解为何宇称不守恒并不否定能量守恒,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两个概念在物理学中的根源和联系。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宇称守恒。宇称(Parity)是一个描述物理系统空间反演对称性的概念。简单来说,如果你把一个系统的所有空间坐标都乘以1(想象成照一面镜子),它的物理规律仍然不变,这就是宇称守恒。例如,一个扔出去的球,它的运动轨迹在镜子里的反映与它在现实中的运动轨迹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微观世界,尤其是在弱相互作用中,人们曾认为宇称是绝对守恒的,就像电荷守恒、动量守恒一样,是基本物理定律的基石。然而,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对K介子衰变的细致分析,以及后来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发现弱相互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会破坏这种空间反演对称性,也就是说,宇称是不守恒的。

那么,能量守恒又是怎么回事呢?能量守恒,用更广泛的物理语言来说,是物理系统在不与外界交换能量的情况下,其总能量保持不变的原理。这听起来很直观,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它在现代物理学中,其实是源自一个更深刻、更普适的数学原理:诺特定理(Noether's Theorem)。

诺特定理是德国数学家艾米·诺特(Emmy Noether)在1915年提出的一个绝妙的定理。它建立了一个优雅而深刻的联系:任何一个物理系统的连续对称性都对应着一个守恒的量。这里的“连续对称性”是指,你可以对系统的某个参数进行微小的、连续的改变,而系统的基本物理规律(也就是描述系统的“拉格朗日量”或“作用量”)却保持不变。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物理系统的物理规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无论你在星期一观察它,还是在星期二观察它,描述它的物理定律形式完全一样,这种“时间平移对称性”就对应着一个守恒量——能量。无论系统如何演化,它的总能量是不会增加或减少的。

同理,如果一个物理系统的物理规律不随空间的位置而变化,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北京观察它,还是在纽约观察它,描述它的物理定律形式完全一样,这种“空间平移对称性”就对应着一个守恒量——动量。

而如果一个物理系统的物理规律在“旋转”上是对称的,也就是无论你如何调整观察角度(旋转你的参照系),物理定律的形式都不变,那么这种“旋转对称性”就对应着另一个守恒量——角动量。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宇称。宇称守恒是关于空间反演对称性。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物理系统在进行空间反演(x > x, y > y, z > z)后,描述它的物理规律保持不变,那么宇称就是守恒的。然而,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这种空间反演对称性是被破坏了。这说明,宇称本身并不是一个“连续的”对称性,它更像是一种离散的“对映”关系。宇称守恒的失效,仅仅意味着“空间反演对称性”这个特定的对称性在某些情况下不成立,它并没有触及到时间平移对称性(能量守恒)、空间平移对称性(动量守恒)或旋转对称性(角动量守恒)这些由连续变换产生的守恒律。

换句话说,宇称守恒的破坏,是打破了一个特定的“性质”,而能量守恒则是源自于更普适的、关于“时间不变性”的对称性。就像你可以把一面镜子摔碎(宇称不守恒),但你不能凭空让一个球突然失去它的动量,或者让一个时钟自己倒着转(时间平移对称性被破坏,能量也就可能不守恒了)。

所以,尽管宇称不守恒是个革命性的发现,它只是告诉我们,在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世界里,某些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镜像对称”并非普遍成立。而能量守恒,作为时间平移对称性的直接体现,是诺特定理中一个更为基础和根深蒂固的守恒律。即使在宇称不守恒的弱相互作用中,能量、动量、角动量这些由连续对称性带来的守恒量,依然是牢不可破的物理定律。它们来自物理学最底层的数学结构,而宇称守恒的失效,只是揭示了微观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和“非对称”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能量一定是守恒的?宇宙总能量不守恒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在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确实是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它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的基本物理对称性之一。但要理解为何宇称不守恒并不否定能量守恒,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两个概念在物理学中的根源和联系。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宇称守恒。宇称(Parity)是一个描述物理系.............
  • 回答
    将杨米尔斯理论归功于杨振宁,而相对较少提及米尔斯,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涉及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理论诞生的背景、两位科学家的贡献以及随后的学术演变。理论的萌芽与诞生:一段跨越的合作杨米尔斯理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规范场理论的非阿贝尔推广,其核心思想.............
  • 回答
    李密对待杨玄感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何会将看似最为稳妥的“下策”视为“上策”,这背后有着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洞察。而如果真的按照他的“上策”行事,历史的走向又会大相径庭。关于杨玄感三策的由来与李密的选择杨玄感起兵反隋,其初衷是反抗隋炀帝的暴政,但他自身实力有限,又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也真是让人挺唏嘘的。高以翔的意外离世,那真是太令人痛心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作为他的经纪公司老板,杨天真和公司旗下的几位艺人,像袁弘、张雨绮、宋佳、宁静,在那个时候,公开提出“工作不超过24小时”的建议,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大家的看法也挺多元的。首先,从艺人角度来看.............
  • 回答
    这件事情挺复杂的,掺杂了不少情绪和观点,咱们慢慢捋一捋。事件的起因:事情大致是这样开始的:杨澜在一次访谈节目里提到了“普通人应该自信”这个观点。具体她说的是什么, разными людьми 有不同的理解,但核心意思是鼓励大家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普通就妄自菲薄。杨笠粉丝的反应和“网暴”的定性:.............
  • 回答
    最近,关于引进亚非拉人口以及建议女大学生联姻以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讨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杨宜勇先生提出的这些建议,意图解决的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速以及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谈谈“引进亚非拉人口进入中国”这个提议。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即如何.............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确实,在很多人对西安事变的回顾和讨论中,张学良的名字几乎是如雷贯耳,而杨虎城将军的名字却常常被淡化,甚至被遗忘。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客观进程、宣传的侧重点、个人的际遇以及后世解读的变迁。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说国民党那边的“话语权.............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在中国和世界科学界卓越贡献的最高赞誉。要评价他的贡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杨振宁先生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但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的回归和对国内科学界的关注.............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迎来百岁生日,这是科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的时刻。他的科学贡献是划时代的,影响深远,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奥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多大?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一个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宇称不守恒定律(Parity V.............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无疑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与他对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紧密相连,特别是他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为我们理解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深刻的框架,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足以证明他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和非凡成就。然而,当我们谈论杨振宁先生是否也是一位政治.............
  • 回答
    杨振宁先生的成就,用“伟大”二字来形容,恐怕还有些保守。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物理学领域搅动了深邃的思想涟漪,更是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为我们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要详细地讲明白他的伟大,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耀眼的光环——诺贝尔奖。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在粒子物理.............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国籍,这无疑是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件大事。然而,将这一事件直接与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希望联系起来,并断言“再无建成希望”,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缺乏依据的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CEPC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CEPC是一个规模宏大、技术要求极高、.............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位九十多岁高龄的物理学巨匠,至今依旧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在科学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存在”。要理解他在当今世界的位置,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科学界:一位活着的传奇,但已是历史的坐标在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自称是“差生”的说法,确实有其依据,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他本人的学习特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我曾经考试不及格”的陈述,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意味。时代背景与教育体系的差异我们首先要明白,杨振宁先生成长的年代,特别是他在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求学时期,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杨振宁和霍金都是20世纪和21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们各自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要直接比较谁“伟大得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研究的领域、贡献的性质以及对科学的影响方式都存在差异。更合适的说法是,他们 伟大之处不同,且都对人类认识宇宙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
  • 回答
    很多人都好奇,杨振宁先生明明在物理学领域有着如此卓越的贡献,为何没有摘取第二个诺贝尔奖的桂冠?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科学评价体系、学术视野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并非简单的“不够优秀”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诺贝尔物理学.............
  • 回答
    杨振宁先生的相变理论,特别是他在统计力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深入剖析了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发生的转变。这不仅仅是理解冰融化成水那么简单,而是揭示了更广泛、更深刻的物理规律。他的工作,尤其是在临界现象和对称性破缺方面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诸如超导、超流、磁性材料等一系列宏观量子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框架。要讲.............
  • 回答
    关于杨振宁先生身边科学家们是如何评价他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多维度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层面的交往中去挖掘。早期,在西方学术界与他共事过的同行们:在杨振宁先生早期崭露头角、取得诺贝尔奖的那段黄金时期,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同样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