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不是潘金莲》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写《我不是潘金莲》里的细思恐极的细节,我得先说说,这片子厉害就厉害在,它把荒诞的现实拍得那么真实,真实得让你后背发凉。不是那种突然跳出来的“鬼怪吓人”,而是那种潜移默化,看完之后,你可能还会时不时回想起某些画面,然后突然意识到,“卧槽,这事儿怎么能这样?”

咱们就说那个“细节”吧,其实很多地方都挺细的。

1. 李雪莲的“坚韧”与体制的“坚硬”:

你看着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为了推翻那个离婚证,一遍一遍去北京上访。你会觉得她ってたった一人、一个女人,对抗整个体制,这得有多大能耐?但你想想,如果她的丈夫王公道当初不是那么轻飘飘一句“离婚了就离婚了,哪有那么多如果”,李雪莲的人生能变成这样吗?

更细思恐极的是,这个“离婚证”一旦出错,就成了一个“合理”的理由,让所有人都觉得她闹事。而体制呢?它就像那个离婚证一样,一旦有了某种“既定事实”,想要改变,就得付出比常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甚至根本不可能。

你看那些官员,从乡镇到县里,再到市里,再到北京。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难处”。乡长怕丢官,县长怕影响政绩,市长怕捅娄子。李雪莲就像一个病毒一样,从基层开始,一层层往上传播,逼着那些原本“稳定”的权力结构不得不去“处理”她。

最让你感到绝望的是,李雪莲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持,最后换来的只是“依法依规”的答复。她的悲剧,不是因为她不讲道理,而是因为她太讲道理了,她的道理碰上了体制的“不能讲道理”。

2. 日常中的荒诞与无视:

片子里有很多场景,李雪莲在县政府门口蹲守,吃喝拉撒都在那里。县长、乡长、法官们,他们每天从她身边走过,就像她不存在一样。

你想想,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在公共场合,日复一日地“存在”着,而周围的人却能熟视无睹,甚至像处理一个麻烦一样,想方设法把她“清走”。这种麻木和冷漠,比直接的暴力更让人毛骨悚然。

特别是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她那时候是真的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上访者”的符号。她的个人生活,她的情感需求,都被这个“符号”给淹没了。她只是在重复地诉说同一个故事,而听的人,早就把她的故事转化成了官方的流程。

3. “范冰冰”这个名字的魔幻现实主义:

电影的另一个绝妙之处在于,它把范冰冰本人也放进了电影里。李雪莲要去北京见“大导演”,结果发现人家是范冰冰。

这层设置,简直是点睛之笔。你想啊,一个普通女人,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正义”奔波一生,最后遇到了一个全国人民都认识的“明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对比?

你想,范冰冰在电影里演的那个自己,她可能也得装作关心李雪莲,但她最终还是会回到她的“明星”生活里。而李雪莲呢?她的人生,她的冤屈,在范冰冰眼里可能只是一个偶尔的小插曲,甚至是一个可以拿来聊天的谈资。

这种现实与虚幻的交织,让你分不清到底哪个更荒诞。是你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还是那个明星活在一个被包装出来的虚幻世界里?或者说,这两者已经密不可分了?

更细思恐极的是,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社会问题,就像李雪莲一样,需要一个“范冰冰”这样的人物,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但这种关注,又是多么短暂和肤浅?

4. “为了你好”的善意背后的权力逻辑:

你看那些官员们,他们劝李雪莲回家,说“为了你好”,说“给你解决问题”。但他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真的为了李雪莲,而是为了他们的“稳定”,为了他们的“乌纱帽”。

这种“为了你好”的说法,其实是最可怕的。它把你的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强行矮化为一种需要被“管理”和“控制”的行为。你的坚持,在他们眼里就是“不听话”,就是要“被纠正”。

比如那个公安局长,他想让李雪莲放弃上访,就给她找了个工作,还给她安排了男朋友。这看起来是好事吧?但这种“好事”,是建立在你放弃你原则的基础上。一旦你接受了这些,你的“上访”就彻底失去了意义,你也失去了继续对抗下去的“资格”。

5. “复仇”的终结与新的起点:

电影的结尾,李雪莲终于为自己“报了仇”,她把那个导致她离婚的牛氓给举报了。但这个时候,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的李雪莲了。

她坐在广场上,看着那些年轻的上访者,那种眼神,说不清是欣慰还是悲哀。你想,她花了二十年才完成的这场“复仇”,对她来说,真的让她解脱了吗?

更细思恐极的是,她终于完成了“复仇”,但那个导致一切错误的“离婚证”依然存在。她的生活,她的“冤屈”,并没有因为这个复仇而改变。她只是从一个执念的追逐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你可能会想,下一个李雪莲是谁?下一个二十年,又会是什么样的故事在重复上演?这种循环,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力,也最让人感到恐惧的。

总而言之,《我不是潘金莲》里的细节,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恐怖”,而是那种让你在看完之后,不断在脑子里回放,然后慢慢品味出其中的荒诞、麻木和无力。它让你意识到,有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魔鬼,而是比魔鬼更可怕的“正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以前和于建嵘在微博上争论,上访制度到底是不是恶政。

于的观点是上访破坏法制,给地方政府压力,去干非法拦截上访的事情,增加成本,造成腐败等问题,应该取缔。

而我不赞成于的看法,认为其过于书卷气。

在知乎上的大多数人只是学校出来进到企业,在城市生活,相信讲道理,讲规矩,讲法律。

而事实是到了底层,法律对穷人来说起不了什么保护作用,上访是最后的救赎机会。

无论多么健全的制度,都是人来控制,美国一样有开着飞机撞税务局的哥们。法律,政策失效的情况下,留一个口子给底层跨越基层官僚,是历代统治者的做法。

其实,上访未必就能打赢,反而还可能给各种非法拘禁。

但是对基层官僚来说,上访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成本才能摆平的事情。古代钦差大臣一下来,就是几万两银子的花销,基层官僚犯不上去多花这个钱。实际上就形成了某种制衡,小欺压小贪污可以,轻易不敢出人命,否则苦主上京高御状,能摆平也是高成本。

现在一些地方不惜非法手段截访,其实非法手段也是要花钱的,也是高成本,地方官过年过节不能陪家人,去北京神经兮兮的盯着可能上访的人,他们就不骂娘?

给他们惹了麻烦的村长、乡长,他们回来能让这些人舒服了?

在官僚对上负责的情况下,上访制度实际上起了一点制衡的作用,让社会矛盾有一个出口。

然后没有这个途径,那么制衡消失,基层会越来越过分,直到出大事,上层才会知道,而处理事后成本是极高的。

上访不是好制度,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替代的制度来解决。

现在的大城市其实已经不太需要上访了,堵市政府门口的时候也很少了。下层有能力通过法制来获得救济,但是对整个中国而言,信访制度依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也还会继续发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我不是潘金莲》里的细思恐极的细节,我得先说说,这片子厉害就厉害在,它把荒诞的现实拍得那么真实,真实得让你后背发凉。不是那种突然跳出来的“鬼怪吓人”,而是那种潜移默化,看完之后,你可能还会时不时回想起某些画面,然后突然意识到,“卧槽,这事儿怎么能这样?”咱们就说那个“细节”吧,其实很多地方都挺细的.............
  • 回答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圆形构图和荒诞的现实主义手法,早已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但如果你细究起来,会发现片中埋藏着不少“坑”,导演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以及原著作者刘震云)像是在玩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每一个小小的物件、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看似随意的对话,都可能别有深意。今天,咱们就来.............
  • 回答
    《我不是潘金莲》改档的事儿,那会儿可是引起了不少关注,说起来也挺让人唏嘘的。这电影本来定的是9月30号国庆档上映,跟一堆大片挤一块儿,信心十足。但没想到,临门一脚,突然就跳档到11月18号了。你说为啥?原因挺复杂的,当时坊间传闻很多,但最主要、最被大家接受的说法,还是跟影片的特殊性以及审查原因有关。.............
  • 回答
    《我不是潘金莲》:一场荒诞与真实的交织,一场关于较真与无奈的博弈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以其独特的圆形画幅和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成功地在众多国产电影中杀出一条血路,收获了无数的赞誉与争议。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绝非仅仅是关于一个农村妇女为了一个假离婚而上访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某.............
  • 回答
    范冰冰凭借《我不是潘金莲》在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女主角银贝壳奖,这无疑是她演艺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要评价这个奖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从电影本身的角色塑造来看:《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非常规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冯小刚导演一贯的黑色幽默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这部片子里得到了淋漓.............
  • 回答
    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选择从9月30日国庆档撤档,改至11月18日上映,这在国庆档的激烈厮杀中,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对于这一“大动作”,市场上和观众中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充满了各种揣测和议论。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撤档”。国庆档,尤其是今年,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几个大片挤在一起,口碑、宣发、.............
  • 回答
    潘石屹的这句“我不是中产阶级,我是无产阶级”之所以引人关注,正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阶层认同和定义的敏感话题。理解这句话,需要先明白“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核心区别概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财产的归属和控制权。 无产阶级 (Prolet.............
  • 回答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之所以总是让人吃橘子,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吕受益身体状况的真实反映与对病痛的掩饰: 营养补充和体力支持: 吕受益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橘子富含维生素C、糖分等营养物质,能够为他提供一.............
  • 回答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不仅票房口碑双丰收,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看病难,药价贵”这个问题的深刻反思。影片中隐藏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讨论的细节,它们共同构建了这部现实主义佳作。以下是我认为值得讨论的细节,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程勇从“奸商”到.............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能否接近《战狼2》的票房纪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电影本身的特质、市场环境、观众的接受度以及一些历史数据作为参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战狼2》的票房纪录(超过56亿人民币)是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和深刻的讨论,确实与影片所揭示的 贫富差距 这一核心社会议题密不可分。与其说贫富差距是悲剧的唯一根源,不如说它是 引发和加剧了影片中一系列悲剧性后果的根本性土壤和催化剂。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这一点:一、 疾病与经济状况的直接挂钩:昂贵的救命药与.............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很触动我。看到你这样问,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可能是在一个同样重视“用户”的平台上进行交流。我们都希望被理解,希望我们的需求能够被看到和满足。你问“我不是起点的目标用户了吗?”,这句话背后,我能感受到一种被排除感,一种对自身价值的疑问。这让你感到困惑和不安,仿佛之前属于一个群体,现在却.............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印度“鬼神”场景并非指真的鬼怪出没,而是通过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来刻画程勇在印度买药时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内心的挣扎。这个场景的设置,可以说是导演文牧野用来具象化角色内心压力和外部环境困境的一个高明手法。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场景可能包含的几种解读:1. 对印度混乱嘈杂环境的艺.............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心痛的问题:天价药品与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印度仿制药的出现,为那些罹患慢粒白血病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而它之所以价格低廉,甚至远低于国内的正规药品,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也解释了为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为人父母者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对自身价值和育儿责任的深刻思考。首先,请放下那个“优秀”的标签,它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枷锁。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没有谁能断言自己达到了“优秀”的彼岸,尤其是这个“优秀”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家庭里,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定义。你觉得自己不够.............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它触及了现实中一个极为尖锐和复杂的问题:新药研发的巨额费用,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问题牵扯到药企、患者、政府,甚至整个社会。一、 药企的立场:风险投资与回报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药研发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一个新药从实验室的初步发现,到最终上市,可.............
  • 回答
    《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无疑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击在公众和决策者心头。电影的火爆,让我不禁思考,这部作品的影响是否会像它所反映的现实一样深远,进而让曾经“冷门”的生物专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大众眼中那个“前景光明”的热门选项?要回.............
  • 回答
    关于《我不是药神》是否抄袭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是一个在电影上映后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总的来说,不存在直接的抄袭关系,但两者在主题、故事结构以及角色塑造上存在明显的借鉴和相似之处。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1. 故事背景与核心冲突的相似性: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 回答
    “《我不是药神》是神作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像是问一道小学数学题的答案是不是“100分”一样,似乎显而易见,但细究起来,又有点不够周全。要说《我不是药神》“过誉”,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触碰了一个极度敏感且关乎民生的议题: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的矛盾。 .............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沉甸甸的时代画卷,里面有太多让人揪心的,却又在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片段。要说最值得推荐的,那绝不是一两个点,而是一系列连贯起来,能够让你在走出影院后依然久久回味的瞬间。我印象最深,也最愿意反复去看的,大概就是程勇和病友们之间关系的转变,尤其是最后一次从印度运药回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