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不是药神》中有哪些值得讨论的细节?

回答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不仅票房口碑双丰收,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看病难,药价贵”这个问题的深刻反思。影片中隐藏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讨论的细节,它们共同构建了这部现实主义佳作。

以下是我认为值得讨论的细节,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程勇从“奸商”到“药神”的转变: 这是影片最核心的线索。
初遇病友时的冷漠与功利: 最初程勇只是为了赚钱,对病友的痛苦表现出一种职业性的冷漠,甚至利用他们的绝望。例如,他会讨价还价,会因为利润不足而拒绝一些病人。
接触病友后的情感触动: 随着与吕受益、黄毛、刘思慧等人的深入接触,他看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听到了他们的故事,特别是吕受益的绝望和痛苦,一点点敲击着他内心深处麻木的良知。他开始有了同情心,从一开始的“为了钱”变成了“为了救人”。
面对风险时的挣扎与担当: 当卖假药的风险越来越高,他曾想过退出,但看到病友们无药可医的绝望,他选择了坚持,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更低的价格卖药。他从一个只想赚钱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英雄”。
最后的牺牲与放下: 即使面对牢狱之灾,他也没有后悔,而是平静地接受。他卖药给病友,尤其是给吕受益最后的希望,以及最后一次以低价将药卖给所有病友时,体现了他彻底的转变。他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们。

吕受益的形象及其代表性:
对生命的执着与绝望: 吕受益是影片中最令人心疼的角色之一。他带着微笑,却饱受病痛折磨。他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甚至为了买药卖掉了所有家当,但最后还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代表了许多普通白血病患者在巨额药费面前的无助和绝望。
对家人的责任与爱: 他即便走到生命的尽头,仍然牵挂着家人,想为他们多留一些钱。他临终前对妻子的“我还能吃药”的承诺,以及对程勇的信任,都让人泪目。
他选择自杀的细节处理: 影片中他割腕的场景非常克制但极具冲击力。他平静地对程勇说“我不想再吃假药了”,以及最后那一声痛苦的呻吟,都将绝望推向了顶峰。

黄毛(刘慕司)的成长与牺牲:
最初的叛逆与粗暴: 黄毛刚出场时是一个混混,对程勇的态度也比较恶劣。
对“神父”的依赖与信任: 在程勇卖药的过程中,他逐渐被程勇的善意和担当所感染,成为程勇最忠诚的伙伴。他称呼程勇为“神父”,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和认同。
替程勇挡下追捕: 他在最后的追捕中,为了保护程勇和病友们,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身体去撞击警车。他临死前对程勇的告别,“神父,我好像快要死了”,以及他最后的微笑,都充满了悲壮。

刘思慧的坚韧与母爱:
为了女儿的付出: 她为了给女儿治病,不得不去夜总会跳舞,尽管她内心深处并不情愿。她的舞蹈姿态和笑容背后,是对女儿深深的爱和责任。
对程勇的信任与感动: 程勇为了给她女儿提供药,主动提出给她女儿看病,并给了她很多帮助。她对程勇的感情,从最初的感激到最后的信赖,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影片结尾的转变: 影片结尾她女儿的病情好转,她可以安心地陪伴女儿,也象征着希望。

曹斌的“正义”与挣扎:
作为警察的职责: 曹斌是程勇的表弟,作为警察,他有职责追捕程勇。
面对亲情的矛盾: 他在执行公务和面对亲情之间摇摆不定,既要抓捕程勇,又担心程勇的安危。他多次试图警告程勇,甚至在逮捕程勇时表现出犹豫。
从“抓捕”到“帮助”: 最终他被程勇的义举感动,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帮助程勇,例如在程勇被捕后,他依然保持着对程勇的尊重,并且在庭审时,通过证词间接为程勇辩护。他代表了体制内那些看到问题但又受到约束的人。

二、 药品价格与生命权力的讨论:

天价仿制药的现实困境: 影片中印度仿制药的价格远低于国内的“正版药”,但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销售仿制药是违法行为。这直观地展现了许多患者在生命面前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要么支付天文数字的药费,要么冒着法律风险购买便宜仿制药。
“专利权”与“生存权”的对立: 影片将西方药企的专利保护与患者的生存权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当药品价格高到令人望而却步时,专利保护似乎变得冷酷无情。曹斌在审问程勇时说的那句“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更是道出了问题的核心。
“合法”与“情理”的冲突: 曹斌作为警察,必须依法办事,逮捕走私药品的程勇。但从情理上,他又理解程勇的行为,甚至是同情那些患者。这种冲突在整个影片中都贯穿始终,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法律的思考:法律应该如何与人道主义相结合?
药品监管的漏洞与缺失: 影片间接地指出了药品监管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以及如何让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救命药的难题。

三、 社会现实的刻画:

病友群体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的病友群是一个充满人间百态的小社会。有绝望的,有乐观的,有互助的,也有相互猜忌的。他们共同的命运让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展现了社会底层人们在困境中的团结与互助。
吕受益临终前的场景: 他躺在病床上,瘦弱不堪,但依然在勉强微笑,和大家聊天,这种画面让人心碎。
黄毛的几次救助: 他在关键时刻帮助程勇和病友们,展现了底层人群的侠义精神。
社会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 影片中对社会阶层的描绘也十分隐晦但有力。那些有钱人能够轻松支付高昂的药费,而像吕受益这样的普通人则只能在生死边缘挣扎。这种差异更加凸显了“穷病”的残酷。
舆论与法律的博弈: 影片的最后,程勇被判刑,但舆论的强大力量促使国家开始关注并着手解决药品价格的问题。这暗示了大众的声音和关注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四、 细节之处的情感共鸣:

“我为了活下去,我容易吗?”: 吕受益的这句话是许多患者的心声,直击人心。
程勇在夜店跳舞时的犹豫和尴尬: 这段戏巧妙地展现了程勇作为一名普通人的挣扎,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不忍。
黄毛替程勇挡酒时脸上那道伤疤的含义: 伤疤象征着他过去的经历,也为他的牺牲增加了悲壮色彩。
程勇在送别病友时默默掉下的眼泪: 这种无声的流泪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表达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曹斌在警局门口看到程勇被押走时的表情: 他的眼神充满了无奈、同情和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影片结尾,病友们自发为程勇送行: 这种来自底层人民的真诚感谢和送别,是对程勇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五、 关于影片的象征意义:

“药神”: 程勇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个被病友们称为“药神”的转变,象征着在绝望中诞生的希望和英雄。
“神父”: 黄毛对程勇的称呼,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病友们对程勇的宗教般的信赖和依靠。
“白血病”: 影片中的白血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象征着社会存在的各种“病症”,如贫困、不公、无助等。

总而言之,《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它在人物塑造、社会现实刻画、情感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打磨,共同构筑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度。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看完了《我不是药神》,前面100分钟的故事戏有多好,最后10分钟的法律戏就有多崩。在真实的世界中,陆勇当年的案子在法律上是非常精彩的,存在诸多的矛盾对决:

第一,陆勇的行为,一方面拯救了病人的生存权,一方面侵害了药企的专利权,而侵害药企的专利权,会导致药企对其他药品研发投入的减少,这又间接侵害了其他病人的生命权,法律的秩序、活命的本能、不同病人的利益,如何选择?孰对?孰错?

第二,陆勇是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他知道如果直接进行销售,甚至进行“代购”,都极有可能触犯法律,因此他仅仅教病人如何购买仿制药,“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最终在帮助病人的前提下,成功免于法律的处罚,可以说是知法懂法的典型;

第三,检察机关发现陆勇的行为不构成“销售假药罪”后,本来有机会以陆勇购买信用卡,指控其触犯“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但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如果认定陆勇的行为构成犯罪,将背离刑事司法应有的价值观”,撤回了起诉,这是法律的人性。

仅仅是以上三点,就足够独立拍一部电影了,在经历了前100分钟的铺垫,我对庭审戏是有很高期待的,结果最后电影10分钟给我看了什么?

检察机关控诉程勇“违反了国际版权法”,辩护人起手就是一句“我的当事人的确触犯了法律”,法院判处程勇走私罪和销售假药罪成立,政府高度重视,程勇获得减刑并提前释放,最后还特别声明“本片根据录用真实经历改编”。

我看完之后一脸懵逼:为什么最后十分钟这么潦草?拍摄前100分钟花光了剧组的预算吗?而且影视公司好歹有法务啊?为什么拍出来的法律戏是这幅X样?

1、最显著的bug:公诉人指控程勇“严重违反国际版权法”

这句话可能是今年国产电影做大的法律bug了,看到的时候我差点一口水没喷出来。

第一,程勇违反了专利法,而不是版权法;

第二,没有《国际版权法》(剧中英文字幕为International Copyright Law),有个名称类似的叫《世界版权公约》(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但实务中用得更多的是TRIPs协定,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第三,国际法对国内一般没有直接约束力,国际法应用于国内,通常是通过法律移植,比如我国的《合同法》大量借鉴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CISG),知识产权法借鉴了Trips协定,但有国内法你直接用国际法?在我们国家是不存在的。


2、最大的bug:程勇被判销售假药罪,并且律师还直接认罪?

程勇被判销售假药罪,很多人觉得没有毛病。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

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

再看看电影里面的程勇:

第一,印度格列卫,在中国就是假药;

第二,他实实在在销售了,不是代购,也不是传授购买方法;

第三,他第一次销售的时候,实实在在从中挣钱了。

综上,他构成了销售假药罪。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点:电影的时空,是2003年的中国。

我们国家的刑法每隔几年就会修订一次,而“生产、销售假药罪”在2011年时做过修订,这才导致陆勇涉嫌销售假药罪被抓(2014年前后),而本片中程勇在2003年前后,那时的刑法是2002年刑法,对销售假药罪的规定是这样的:

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

对比最新刑法,当时的刑法对于销售假药罪,多了一个硬性的规定: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本篇中程勇销售的印度仿制药,不仅不危害人体健康,反而还有治病救人的效果,因此,程勇并不构成销售假药罪。

而本片对这一点的处理令人无力吐槽,不仅法院判处销售假药罪成立,而且律师对此完全不做辩护,起手就是“我的当事人的确触犯了刑法”,这显然是免费的法律援助律师作风。

所以,我心里默默心疼程勇一秒钟:赚了那么多钱,就不要接受法律援助了,自己掏钱请个好点的律师吧!


3、最隐晦的bug:改编声明

或许是为了增强本片的说服力,电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声明“本片改编自陆勇的真实经历”。

但是,陆勇在现实中是无罪的,电影里的程勇是有罪的,这涉嫌侵害陆勇的名誉权。

既然都是改编了,还能侵犯名誉权?

当然可以!

不仅名人可以,普通人也可以!

在耿某等与中国评剧院名誉权纠纷案【(2012)邮民初字第1126号】中,被告的改变都没有指名道姓,但法院认为,改编作品与人物原型形成了对应的关系,且改编内容存在失实,因此判处被告名誉权侵权成立。

在本案中,何止是一一对应,电影恨不得把陆勇两个字时时刻刻摆出来。

因为这件事情,引起了陆勇极大的不满,双方尽管没有诉至法庭,但根据双方和解的内容,《我不是药神》宣布将为白血病人捐款200万,也可以说是大大地出了一回血。


除了以上几点,法律戏值得讨论的部分还有很多,比如检察官的制服穿错了,比如片中传递出来的,蔑视知识产权的精神,比如影片最后“政府引起高度重视”等等。

瑕不掩瑜,《我不是药神》依然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但身为一个法律人,我仍希望国产电影的法律细节能够做得更好。

user avatar

徐峥老父亲住养老院,电影没花时间啰嗦介绍常规缴费制度,房东就一句“下次按年交”,五个字,就让你明白了,徐峥的交法是延迟的难堪的挤牙膏。

电影里也没啰嗦父亲住院到底要花多少钱,徐峥就一句“崇医才八万”。

还是只有五个字,但他那么穷的人,居然在“八万”面前加了个“才”,于是你马上明白了,到底有多贵。

而后来大波医院的病友们送锦旗,被认证有水平的“徒留人间万古名”,恰恰就是这个崇医送来的。


你看,电影格局恢弘但落点细微。每一条线都连贯又简洁,严丝合缝又扎心,又大刀阔斧砍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如同我们说的海明威“冰山式”的写作法

只写海上的八分之一,而海下未露出的才是冰山的惊人全貌。

冰山式叙述风格

老爷子病倒,也没有煽情大特写,而是从开了三十度角的门外,后视的角度,拍了老爷子倒下的上半身。

这个操作,比常见的起床抬头然后捂额头“啊啊不好了我的眼睛怎么了我的头怎么了”,要利落很多。

他病得多痛苦?电影没有用惨叫呻吟的动态来表达,而用了两个静态

徐峥郁闷开车,而车子的后视镜里,赫然躺着病倒的老父亲。一次背景板一样的存在,但斑白佝偻晃动的影子,格外触目惊心。

徐峥和王传君在家里谈买药,老父亲一直睡在背后,又一次背景板一样的存在。但那个环境真是“问人生到底凄凉否”。



徐峥吃面的这个细节也要给好评,说明他从印度回来,风尘仆仆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叫了王传君来,生命多急迫、没钱多急迫。还有,说明他到底多穷,连一张吃饭的桌子都没有。

类似的处理方式很多,谭卓饰演的思慧,跳钢管舞受了多少委屈?没说。



她家墙上贴着她跳芭蕾舞的照片,她回答了徐峥一句“孩子爸听说孩子病了就跑了”,这个舞女的前半生,你大概就能明白了。

谭卓在男经理跳舞的时候,大喊脱掉脱掉脱掉全脱掉!脱裤子!

一个“脱”字而已,她工作里所受的委屈、轻慢、调戏、不公,全有了。



黄毛抢走药以后,回去散给了自己的病友们。中间这个过程,搁电视剧里可以拍二十集了,黄毛被拥戴、给各种煽情大特写,而病友们可以加故事,加感情线加误会,加塞一波新人来混脸熟!

但,电影里根本没有黄毛散药的镜头。

只有收药

王传君拿着瓶,一粒一粒黄色的药,挨个被回收进瓶里。

平均一个人只有一粒。

而黄毛死的时候,被大货车碾压,续命的药洒落一地,大把大把的。



一个药的特写镜头,就狠狠戳中我的泪点。

《我不是药神》调动的是情绪,首先是恻隐之心,然后是通感和同理心。

一个操作不当,就很容易变成煽情,但影片里大部分时间都很克制,很工整,这就是我以为的高级和真诚。


平淡中见真章

电影的台词,非常口语,看似家常,但其实每一句都是苦心打磨过的、炉火纯青的。

戏里的“谢谢”这两个字,都被用到了化境

第一次,王传君妻子,隆重地做了满满一大桌子菜,一口喝干了一杯白酒,说了一句“谢谢”,特别诚恳、特别重。

第二次,不爱说话就爱打架的黄毛,领到徐峥发的工资和药之后,死扛着不肯说,最后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句“谢谢”。

第三次,大家吃火锅的那场散伙饭,徐峥说你们叫我一声勇哥、我要说声谢谢。在场的4个人、笑哈哈说了3声谢谢。那是这个小团体,最后的盛极而衰,分崩离析前一秒。

而最后没有说出口的感谢,是长街送行,所有的病友们,依次摘下口罩。



不光是“谢谢”的情境,整部戏里的台词,都是看似简单的不简单,一句比一句戳人。

比如王传君老婆说“我孩子还太小,不能没有爸爸。”

王传君说“我看见他的第一眼,马上就不想死了”。




老太太拉着周一围说的那段,更是典范:四万块钱的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房子吃没了”,还是只有五个字。力透纸背,就是这个意思。

这段话里,老太太开口叫“领导“的时候,态度有点畏缩:我就是想求求你,能不能别抓了。求人办事。

但一段话说下来以后,她的态度逐渐变成了长辈对孩子,谁家还能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你就一辈子不生病吗?

这种变化是被双向促进的,老太太在打开自己苦痛的人生经验,周一围眼里的不忍和恻隐也在推动这种温情的交流。

扎心。

而王砚辉饰演的假药贩子,一句“穷病”,更是可以入选年度最佳台词



在电影院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前半场,充满了欢乐的空气,而后半场氛围变得肃穆,只剩下抽泣声。

转折点就在王传君妻子那杯酒

往前的戏,是五个人大闹假药贩子会场,杨新鸣老师被保安们横着抬出来,配乐和镜头都谐谑又狂欢。



杨新鸣老师一直用英文说God bless you,最后散伙的时刻看了徐峥很久,临别用中文说了一句愿主保佑你。

在此之前,这句英文台词出现的时候,电影画面都略有喜剧效果,无论是对阵徐峥”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还是和印度厂商打完电话说这句话,都能让人笑。

那是他真诚得不合时宜。喜剧重点在不合时宜。

最后他用中文说”保佑你“,悲剧重点在真诚

破烂道具的五星好评

作为一个非常有诚意的剧组,《我不是药神》里的道具,都很花心思。

徐峥电脑上玩的是蜘蛛纸牌,这个游戏一出,年代定位就有了。

王传君给他留电话,是写在“不正经”小广告卡片上,人物的处境和画风就有了。



每一户人家住的地方,都很“讲究”

谭卓饰演的舞女家里,没有衣柜,衣服都挂在一个简易的露天衣架上。



徐峥和老父亲开始住的地方,大概总共只有一间屋子,很有生活细节。

电视机和电饭锅什么的都挤在很小一块地方。

电视剧下面的柜子第二层,放着饼干、糖果吃剩以后的盒子,很多人家里,就是把这些铁皮盒子留下来当储物盒用的。


(电饭锅被徐峥的大头挡住了...真是头大)

徐峥第一次来王传君家吃饭的时候,屋子虽小但有儿童房、有饭厅,从楼下看起来也是普通的居民楼小区,很多住户家里阳台都封上了、装了防盗网。

而徐峥第二次来王传君家,就已经是阴阳相隔,灵位就设在卧室里,旁边就是床。如果房子还有客厅,应当不会把灵堂设在卧室。

徐峥出门以后,是一条空旷的走廊。

电影里没说,但我觉得,这是王传君几度治病以后,家里的房子被卖掉了,换了一个更小更局促的住处。

既呼应老太太最后那句“房子吃没了”,也让徐峥可以合理地在病友们之间穿行,接受灵魂审判一样的凝视。



至于病友们混居的廉价小旅馆,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

第一次是徐峥和王传君来卖药,第二次是追打黄毛到这里,第三次是老太太鼓励大家要有希望。

贫寒压抑破旧,和希望,同时并存、依次出现。

很多影视剧里没有生活质感,因为随便什么穷人家都一尘不染、像卖房子的样板间,毫无烟火气;工资八千却坐着十几万一把的椅子,毫无可信度。

药神的道具,在真实的烟火气之外,还能成为人物性格肌理的一部分。



比如王传君的标志,是给桔子。

桔子这个细节是王传君去体验生活的时候,自己加的。他发现病人们都爱吃桔子,便宜而且能补充维生素。放在电影里也自然,有日常感,而且特别动人。

第一次见到徐峥,王传君也没什么礼物,就放了一个桔子。

第一次自杀后徐峥来探病,千言万语都讲不出来,就说你吃桔子。

而他死后,所有病友在门口排队,唯有黄毛一个人坐在楼梯上,含泪吃桔子。

这个桔子,大概是华语世界里,唯一可以和朱自清《背影》里的几个桔子,相提并论的情感神器了。

看似平淡朴素,但每一个细节都好、都恰如其分、都工整又动人。


人物塑造教科书

电影里,徐峥和周一围两度厮打。

开头处,是徐峥还在当人渣打了前妻,前小舅子上来咬牙切齿、隔着三米都感觉能打死他。



而结尾处,是黄毛死去、徐峥失控上前勒住周一围的脖子:他才二十岁,他只是想活着,他有什么罪。

两次冲突的运动轨迹很相似,但两个人的站位、境遇,全完全反了过来,至此,徐峥性格上的转变、赎罪和升华,都已然完成。



两个小时的电影,却让我觉得,认识了徐峥的角色好几年

性格太立体了。

从贪钱到赎罪,这条性格线转变之所以站得住,因为每一个小细节都很饱满。



一上线,他缩在椅子里玩蜘蛛纸牌,整个人都快霉烂了。

不交房租还有理,生意不好嘛怎么搞啦。

让别人帮忙,还一副问罪的语气:我让你摆小旅馆,你摆了没有啊?

养老院老板劝徐峥带父亲去医院检查,徐峥吹胡子瞪眼,装出一幅很懂的样子:骗钱的啦没病都给你看出病来!说没事就是年轻时酒喝多了,说话的时候不敢抬头看对方眼睛,愤怒和心虚,明显的自欺欺人。

而在交完钱之后,面对老板的不满,他塞了一包烟,点头哈腰,油滑又寒酸。

在这段一分钟不到的镜头里,铺垫老爷子身体不好、徐峥很怂很油很穷,都交代清楚了。



而且,戏里徐峥当父亲、当儿子、当邻居、当租客的样子全都有,都很细。

既有一以贯之的特性,又有每一种身份不同的调性

没钱的时候,刚膨胀为暴发户的时候,点头哈腰当小厂长的时候,被触动灵魂要赎罪的时候,徐峥角色的变和不变都很立得住,既有骨子里不变的东西,又有每个时期不同的面貌

最难得的在于这部电影不是一个两个人物好,而是每一个人物都特别好,用一两个细节、讲清了一个人几十年故事的那种好。



比如黄毛,太细了。

徐峥第一次去屠宰厂的时候,镜头给到了吊着的猪肉,上面有只苍蝇。

黄毛第一次和徐峥说谢谢的时候,嘴巴上有个青春痘(or火气泡?),感谢化妆师没有处理掉这个点。

脸上有点疙瘩,才更真实。

而黄毛价值的纯良、手法的粗暴,离家的心酸、恪守的仗义,也用几个镜头就讲清楚了。

只用了一个酒瓶,一个酒杯,一双鞋,两句话。

上线时就来抢药。

在酒吧的时候,男经理让谭卓去跳舞,徐峥在砸钱,而黄毛的手,已经暗中握上酒瓶子了。

在张长林的大型欺骗现场,徐峥、王传君还没反应过来,他又已经飞踏过所有桌子、打出去了。

徐峥怕坐牢要抽身,黄毛捏碎了酒杯,摔门而去。

同样,最后发现警察来了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痛快了”,就开着车冲了出去。

黄毛的这种劲,从一而终。

最妙的是,人物不变里有变化,性格变、态度变,日常生活习惯也在变。黄毛显然是跟着徐峥卖药,生活好了,才有钱去学开车,因为没学几天开得歪歪扭扭。

你看,他和徐峥王传君最初相遇,骑着抢来的自行车翻了车,最后的死亡,开着抢来的车,翻了车。


叙述立场的倾斜

诚心诚意夸了这么多,舒姐也要不偏不倚地说一句,《我不是药神》是有短板的,这个短板不是电影技法上的,而是叙述立场上的。

瑞士药厂和病人之间的矛盾,电影里一边倒、完全倾斜在病人这一方。

研制医药的科学家有多苦心孤诣?李乃文饰演的医药代表衣冠楚楚上线,宛若禽兽,看似很强势,其实是在电影中被提前定罪,并被剥夺了申辩的话语权。



盗版药的伦理问题,在电影中被生死大义遮掩,被对生命的渴求屏蔽。

但就如同很多网友提到的,一粒药的成本是5分,为什么却要卖500块?因为第一粒要的成本是50亿。长此以往,谁还研发医药呢?最终受害的还是病人。

同样的,《我不是药神》电影还没上映,就遭遇了盗版。片方打击盗版,天经地义。

但电影里缺了这个部分。

当然,医药体系的伦理和福利制度、盈利结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只是有点遗憾,以文牧野如此年轻就如此锐利的才华,应该可以做得比“非黑即白”更好。

当然,除去这一点之外,《我不是药神》毫无疑问担得起所有夸奖。医改也让病人们的生活,在切切实实变好。

电影看似悲情,却有格外温暖的力量。


user avatar

张长林卖了十多年假药,行销全国,赚钱无数,害人无数,越做越大,做的堂而皇之;

改卖真药,不到一年就被抓......

—————————

补充一条,我觉得很有意思。是 @鱼大仙 在别的答案底下评论提到的:都在讨论王传君手上的橘子,可是为什么是橘子呢?难道是致敬朱自清?不是的,橘子是因为王传君跟白血病人朝夕相处时,发现白血病人都喜欢吃橘子,因为他们说维c含量多,而且便宜。于是自己就把这个小细节加进去了。

—————————

来接程勇出狱的是小舅子而不是牧师和思慧。

牧师有可能已经走了。

思慧和程勇在电影里似乎有一个很完美的开始,在思慧家那一夜,思慧明白了程勇的心意,也对他有了一定的好感,但也仅仅是好感而已。如果有足够长的时间和机会给他们相处,我也相信他们会在一起。但是程勇走了一年后短暂地回归了还没来得及发生一些什么(而且二次回归阶段恐怕程勇是铆着一股劲去做这件事,应该没什么心情去谈恋爱)就进监狱了。思慧一个女人一则失去了低价药,二则失去了程勇团队的高薪,想要维持女儿的药钱,恐怕也只有回到舞厅一条路。三年时间,能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而程勇,也恐怕早就成为思慧回忆中一段还算难忘的插曲。不但三年后没有去接狱,恐怕未来的日子也和程勇毫无关系。

他们,没有开始,没有过程,也没有结果。唯一有的,只有一个美好的暧昧的开始的小萌芽,仅此而已。

说起来,还是有点唏嘘呢……

user avatar

这片实在太神了,看完点映后便激赞不已,回来上网一查,

看了演员表,才知道女主角是谭卓不是郝蕾,牧师是杨新鸣不是金士杰,医药代表是李乃文不是于和伟,让答主不禁怀疑自己得了脸盲症:

《药神》谭卓vs《亲爱的》郝蕾

两个女演员还刚好都是娄烨导演的文艺片御用,至今还有多少看过《春风沉醉的夜晚》剧照的人,会知道这部戏的女主角竟不是郝蕾?当然,《药神》思慧的妆容同样很“郝蕾”,换了是《延禧攻略》的高贵妃,肯定不会有任何人会弄错。

《药神》李乃文vs《超时空同居》于和伟:


其实这两位演员,本身虽长得像,还是能分辨出来的,但是偏巧徐峥今年刚和于和伟合作了《超时空同居》《猎毒人》,所以在《药神》看到那个道貌岸然的医药代表,下意识就会觉得是于和伟来客串了。毕竟此类商业精英“斯文败类”角色,于老师一向擅长。

《药神》杨新鸣vs《逆时营救》金士杰:

金士杰老师这几年在太多影视剧里出场,实在太脸熟了。杨新鸣老师在《大秦帝国》《无人区》《精绝古城》这几部戏的扮相,是肯定不至于让人误会的,偏偏他在药神的牧师,却和金士杰出奇地像。所以笔者从最早看《药神》预告片起,就先入为主以为是金士杰了,一直误会到看完演员表……

演员有区别,演技无高下,赞!

user avatar

药神的故事和药物本身都是有原型的。在现实中,徐峥演的药神程勇的原型是无锡白血病患者陆勇,天价药品“格列宁”的原型是格列卫(Gleevec),瑞士药厂“诺瓦公司”原型是瑞士的Novartis公司

名字一点都不像,不仔细看还真是完全看不出来是原型呢……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鲁迅先生。作为一名化工人, 感动之余我的思路就完全跑偏了:

  • 同样是格列宁,为啥瑞士诺瓦公司要卖40000块,而印度辣鸡土工厂只卖500块还药效一样好?
  • 印度人的有机化学为啥这么牛逼?我平时还老觉得印度人发的paper坑多……
  • 如果印度辣鸡工厂都这么牛逼的话,以我的聪明才智,岂不是在家就能合成点格列卫出来……


怀着这样的疑惑,我决定去查查文献




格列卫 (Gleevec),学名叫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这个伊马替尼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通俗地说其实就是4-[(4-甲基-1-哌嗪基)甲基]-N-[4-甲基-3-[4-(3-吡啶基)-2-嘧啶基]氨基]苯基]苯甲酰胺伊马替尼(Imatinib)的结构大概长这样



瑞士的公司牛逼就牛逼在,能在万千有机物中,一眼就认定了这个分子是有用的

你看这个分子结构它又长又宽,而且里面有一堆氮原子芳环,一看就超纲了,比我们课上学的那种乙酸和乙醇加浓硫酸合成乙酸乙酯超得不是一点半点啊……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总感觉把自己转起来就很高端

但是这世上没有什么难得倒智慧的中国化学民工!在我的眼中,就算给我一坨屎,我也能给你合成出哈根达斯!我很快在google scholar里检索了格列卫的生产方法,查到了一篇来自剑桥大学化学系的文献。

剑桥的paper当然是非常牛逼了啊!一项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只要在任何一句话前面加上一句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无论后面的话怎么扯蛋,都会有无数人相信的。




文章标题大概说的是什么bcr-abl基因相关的什么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伊马替尼的什么合成什么的……这就是我想要找的文献!而且剑桥大学的paper读起来自然也是如沐春风,感觉读完的瞬间就已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了。

直到我看到了paper的第一作者……




居然叫Benjamin J. Deadman吗!你一个姓Deadman的人就不要来从事药学研究了好吧!多不吉利啊!!!很难想象他平时是怎么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您好,在下就是你们在找的格列卫合成者,本杰明·死人。”

感觉这样一个博士生在实验室里想偷懒也挺难的,每次他跟导师抱怨“好累啊,我感觉自己差不多是个死人了……”也没用,因为他就是个死人,从他进入课题组起他就一直是个死人……




这paper的老板通讯作者Steven V. Ley是学界大牛,剑桥化学系研究主任,皇家化学会RSC的前任会长,"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British science"获得者,有机合成和连续流化学的大牛。如果我掌握了有机合成和连续流化学两项技能,说不定就能合成出整个世界……

paper的二作Mark D. Hopkin貌似也很厉害,发了一堆格列卫的文章,应该是十分精通格列卫的合成方法了。我闲得蛋疼还在Steven V. Ley组官网的“Past Phd Students”上查到了这俩人



看起来Hopkin是Deadman的大师兄,或者带Deadman做的毕设……

遗憾的是,在“Past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s”栏里没看着他俩,看来他俩都没留下来读博后,格列卫合成这个方向令人堪忧啊……

我顺着Hopkin的学术轨迹查到了格列卫的合成路径!好像也不是太复杂。只要你学过有机化学,肯定能看懂66.7%,因为有个反应好像没学过。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格列卫究竟应该咋合成。

首先它的结构可以按三根主要的键拆成四大块




这些乱七八糟的结构放一块还要直接给出合成路径的话,这就没法玩了。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用酰卤和苯胺缩出中间的酰胺键,产率高达78%。



这一步记得把排气扇打开,别被酰氯毒死了

然后过柱子




第二步是经典的亲核取代反应,利用之前暗搓搓留下的Cl和小哌嗪上的仲胺,产物一下子又拉长了,产率也有70%




然后过柱子



到现在我们已经基本成功了!最后只要一步简单的反应,就成功地合成了格列卫!


简单个屁……
这踏马是一个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交叉偶联反应,是一个醇钠碱性环境中钯催化下的胺与芳卤交叉偶联生成C-N键从而构建胺的N-芳基化反应


小时候学有机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个化学反应,把自己变成邢其毅的一章,让我的后人们每次考试前都要把“Daobi反应”记在小抄里。而这里的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也有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

1995年,耶鲁大学的哈教授和麻省理工的布教授几乎同时发现这一反应,并分别独立地发表了论文!后人不知道该算谁头上,于是将这个反应命名为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大概就是你们并没有彼此表露心迹,但同时做成了一样的科研,从此一个短短的小横杠把你们的名字紧紧相连,成为了一个新的有机反应而相伴永远……



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

至于那个奇怪的吡啶连嘧啶是怎么来的,文献里没说。组里比较有钱的话应该是直接高价买的,没钱的话应该是招了个博士生合成的。如果合成的话应该是用酮、胺和硝酸胍这样子




而且看Hopkin文献的时候发现这么一句

Unfortunately, we were unable to easily chemical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se species ... However, this was not problematic ..... eluted automatically using a Biotage SP1 purification system to give the final product in 69% yield with better than 95% purity.

牛逼啊……这组里最厉害的地方可能就是他们有一套自动过柱子系统,自动啊!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新,如果引入国内能拯救多少有机民工的双手和头发!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从零开始合成格列卫了!我开始磨刀霍霍搓手手,马上我就可以在家买点原料和仪器,拯救无数白血病人,成为新一代药神了!


首先我们来算算合成格列卫的成本,由于实验员的工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此处只计算原料成本



注:药品价格来自百灵威和Sigma。尽管长期给我供货的马师傅说他的价格才是全世界最低的,但总觉得他在唬我

以当量和各步产率换算,用150 mol酰氯、100 mol苯胺、156 mol哌嗪、54.6 mol嘧啶可以得到37.7 mol格列卫!算下来格列卫的成本大概是

(150x188x3.18+100x186x9.08+156x100x1.14+54.6x160x562.6)/37.7/494
=278 元/g

如果考虑到那种2696元/g的贵族催化剂什么的,价格还要更高!

这还只是纯合成的物料成本!一项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化学工程中有70%的能量花在分离工程上,所以产物提纯花的钱也非常多啊!白血病患者每天需要400 mg的格列卫,如果吃我做的药,一年至少要4万……而且实际的药钱还要加上其他无数成本,比这个4万还得高出一大截吧……

印度人真厉害……看来我是注定成不了药神了,还是写写推送吧……



参考文献
1、Deadman BJ, Hopkin MD, Baxendale IR, Org Biomol Chem, 2013, 11(11): 1766-1800.
2、Kil KE, Ding YS, Lin KS, Nucl Med Biol, 2007, 34(2): 153-163.
3、Liu YF, Wang CL, Bai YJ, Org Pro Res Dev, 2008, 12(3): 490-495.
4、Steven Ley组, leygroup.ch.cam.ac.uk
5、瑞士公司官网, novartis.com

诺华制药公司为研发“格列卫”耗时数十年,研发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卖那么贵,也可以理解了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毕导”,一个严谨活泼的理工男,用科学精神研究那些生活中没人care的破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不仅票房口碑双丰收,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看病难,药价贵”这个问题的深刻反思。影片中隐藏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讨论的细节,它们共同构建了这部现实主义佳作。以下是我认为值得讨论的细节,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程勇从“奸商”到.............
  • 回答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之所以总是让人吃橘子,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吕受益身体状况的真实反映与对病痛的掩饰: 营养补充和体力支持: 吕受益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橘子富含维生素C、糖分等营养物质,能够为他提供一.............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心痛的问题:天价药品与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印度仿制药的出现,为那些罹患慢粒白血病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而它之所以价格低廉,甚至远低于国内的正规药品,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也解释了为什么.............
  • 回答
    电影《我不是药神》塑造了一群在绝境中求生的人物,他们行为的“罪”与“非罪”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难以简单地用“谁有罪”来定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行为,以及他们各自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社会责任。1. 程勇:从逐利者到救世主,法律与道义的双重困境 有罪之处: 走.............
  • 回答
    王传君在《我不是药神》中饰演的吕受益,无疑是他演艺生涯中一次极其精彩、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性表演。他将这个角色塑造得如此立体、饱满,以至于许多观众在观影后都对王传君本人产生了深刻的改观和由衷的敬佩。要评价王传君在《我不是药神》中的表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角色弧光的完整与深入人心:.............
  • 回答
    徐峥在《我不是药神》里的表演,我得说,那真是沉甸甸的,让人看了之后,心里头堵得慌,但又忍不住想为他捏把汗。你想想他演的程勇,一开始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开小小的性保健品店,日子过得不上不下的男人,有点市侩,有点油滑,为了钱什么都肯做。徐峥把这种“小人物”的那种接地气演得太到位了。你看他跟吕受益他们打交.............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能否接近《战狼2》的票房纪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电影本身的特质、市场环境、观众的接受度以及一些历史数据作为参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战狼2》的票房纪录(超过56亿人民币)是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和深刻的讨论,确实与影片所揭示的 贫富差距 这一核心社会议题密不可分。与其说贫富差距是悲剧的唯一根源,不如说它是 引发和加剧了影片中一系列悲剧性后果的根本性土壤和催化剂。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这一点:一、 疾病与经济状况的直接挂钩:昂贵的救命药与.............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印度“鬼神”场景并非指真的鬼怪出没,而是通过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来刻画程勇在印度买药时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内心的挣扎。这个场景的设置,可以说是导演文牧野用来具象化角色内心压力和外部环境困境的一个高明手法。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场景可能包含的几种解读:1. 对印度混乱嘈杂环境的艺.............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它触及了现实中一个极为尖锐和复杂的问题:新药研发的巨额费用,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问题牵扯到药企、患者、政府,甚至整个社会。一、 药企的立场:风险投资与回报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药研发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一个新药从实验室的初步发现,到最终上市,可.............
  • 回答
    《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无疑在中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击在公众和决策者心头。电影的火爆,让我不禁思考,这部作品的影响是否会像它所反映的现实一样深远,进而让曾经“冷门”的生物专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光彩,成为大众眼中那个“前景光明”的热门选项?要回.............
  • 回答
    关于《我不是药神》是否抄袭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是一个在电影上映后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总的来说,不存在直接的抄袭关系,但两者在主题、故事结构以及角色塑造上存在明显的借鉴和相似之处。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1. 故事背景与核心冲突的相似性: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 回答
    “《我不是药神》是神作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像是问一道小学数学题的答案是不是“100分”一样,似乎显而易见,但细究起来,又有点不够周全。要说《我不是药神》“过誉”,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触碰了一个极度敏感且关乎民生的议题: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的矛盾。 .............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沉甸甸的时代画卷,里面有太多让人揪心的,却又在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片段。要说最值得推荐的,那绝不是一两个点,而是一系列连贯起来,能够让你在走出影院后依然久久回味的瞬间。我印象最深,也最愿意反复去看的,大概就是程勇和病友们之间关系的转变,尤其是最后一次从印度运药回来.............
  • 回答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中,患者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去看中医,其根本原因在于影片所聚焦的“慢粒白血病”和影片核心的矛盾——正规治疗渠道的缺失和高昂的药品价格带来的生存危机,而非普遍意义上的疾病治疗选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疾病本身的性质和“神药”的指向性: 慢粒白血病(CML)的特殊性: 影.............
  • 回答
    《我不是药神》与《寄生虫》在国际认可度上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文化、叙事、产业和政治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部电影的异同及其国际传播的局限性: 一、主题与文化语境的差异1. 《寄生虫》的普世性 阶级与腐败:《寄生虫》通过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全球性议题,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
  • 回答
    《我不是药神》中,“谁错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法律、道德、人性以及社会制度的深刻矛盾。与其说是谁“错了”,不如说这部电影展现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不同群体和个体为了生存和良知所做的艰难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意外后果)。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我不是药神》之后,确实有一段时间华语电影在豆瓣等评分平台上难以触及9.0以上的高峰。这现象背后,与其说是“再无”,不如说是“再难”,因为9.0以上的分数是极高的标杆,需要影片在多个维度上都做到极致,才能获得观众如此广泛且高度的认可。要详细剖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我不是药神》.............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初看时你会为程勇的转变而感动,为病友们的艰难处境而揪心,为那个时代的无奈而叹息。但当你细细咂摸,一些细节就像藏在暗处的细刺,会让你不寒而栗,甚至开始怀疑我们所处的现实。最让我“细思极恐”的,莫过于电影里人性的边界和现实的残酷如何轻易地将一个“普通人”逼上绝路。程勇一开始是个什.............
  • 回答
    电影《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也收获了极高的赞誉。但要说它是否“被过誉”,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道美味的菜肴是否“好吃得离谱”,答案往往是见仁见智,而且充满了主观的情感色彩。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不是药神》的确有很多让它 deserving 高度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