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多方面因素,童话里“渣男王子”的梗在童话里有可能吗,如果不可能,又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
童话里的“渣男王子”,这个梗听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挺扎实的。但要说它在传统的童话语境里,“有可能”吗?我个人觉得,这得看你怎么定义“渣男王子”以及我们解读童话的角度了。

从传统童话的“本职”来说,这个梗其实挺难成立的。

你想啊,童话最核心的功能之一是什么?不就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美好、纯粹、非黑即白的道德指南吗?王子,在童话里通常代表着“理想中的男人”、“白马王子”,是公主们梦寐以求的伴侣,更是美好结局的象征。他得是英俊潇洒的,勇敢无畏的,善良正直的,最重要的,是对公主忠贞不渝的。

所以,要是冒出来一个王子,嘴上说着“我爱你”,转身就跟别的公主卿卿我我,或者花言巧语骗了公主的感情,甚至只是一个“玩玩就走”的态度,那这不就直接打脸童话的“初心”了吗?

如果真要说“渣男王子”的梗,为什么在传统童话里很难看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功能性定位的缺失: 正如前面所说,王子在童话里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他是推动剧情发展、实现圆满结局的关键人物。他的“好”是故事得以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如果他“渣”了,那公主的幸福从何而来?故事就没法“王子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童话追求的是一种秩序的恢复和正义的伸张,坏人(比如恶毒继母、巫婆)应该受到惩罚,好人(比如王子、公主)应该得到幸福。一个“渣男王子”的存在,会打破这种既定的叙事模式和道德框架。

2. 目标受众的考量: 传统童话主要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们的世界观相对比较单纯,他们需要的是清晰的善恶划分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过于复杂、模糊的人性,尤其是“道德灰色地带”,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也可能造成困惑。一个渣男王子,他的行为动机、情感纠葛,会涉及到成年人世界的复杂性,这不符合童话的受众定位。孩子看了,可能会觉得:“啊,原来王子也会骗人啊?”这无疑会削弱他们对童话中美好事物的信任。

3. “王子”身份的象征意义: “王子”这个头衔本身就带着一种光环和责任。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国家、权力、甚至是某种理想的代表。一个王子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形象,也会被视为一种行为的示范。如果王子表现出“渣”的一面,那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对整个王室、国家形象的损害。这在注重规矩和礼仪的王室设定中,是很难被容忍的。

4. 叙事上的“简便”需求: 童话的故事通常比较简洁明了,情节发展也相对直接。塑造一个“渣男王子”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甚至是背景故事来解释他为何如此。这会大大增加童话的复杂度,使其失去原有的那种易读性和流畅性。童话更倾向于用“脸谱化”的人物来快速推进故事,王子就是好人,巫婆就是坏人,这样最直接有效。

5. 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很多经典的童话故事是在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创作的。那时候的婚姻观念,尤其对于王室来说,更注重门当户对、政治联姻,情感上的忠贞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虽然现实中肯定有“渣男王子”,但将这种负面形象直接呈现在童话里,可能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但是,如果我们在解读童话时,稍微放宽一下视角,或者从后人的二次创作、解构的角度来看,“渣男王子”的梗却又“有可能”出现,而且也确实出现了。

比如,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些老童话中的细节,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忽略的“渣”的痕迹:

《灰姑娘》里的王子: 虽然他最后找到了灰姑娘,但一开始他不是也对那个跳舞的陌生女子一见钟情,并且整个王国都知道他在找那个女子吗?如果在现代社会,这可能会被解读为“一时兴起”、“对所有参加舞会的女性都很有好感,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因为一双鞋就认定对方了”。虽然这还不算典型的“渣”,但比起那种“一见定终生”的完美爱情,确实有点“工具人”或者“选择困难症”的味道。
《睡美人》: 王子只是亲了一下睡美人就解决了问题,中间并没有太多情感互动。虽然他做得很对,但如果把这个设定换一下,比如他有其他心仪的对象,只是为了履行某种承诺或者看中了王国的利益才来救公主,那“渣”的味道就出来了。
一些流传不那么广泛或者不同版本的童话: 在一些流传过程中,或者在后人的改编中,确实会出现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王子形象。例如,有些版本里,王子可能并非真心爱上公主,而是被魔法控制,或者迫于家族压力才结婚。

更重要的,是现代的文学、影视、戏剧等改编作品,非常乐于解构和颠覆传统童话。

例如,许多迪士尼动画的现代翻拍或者衍生作品, 就常常会给王子增加更复杂的背景,让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英雄。有些王子可能在爱情中有过失败的经历,或者在权力斗争中显得圆滑世故,甚至有人设崩塌,变成名副其实的“渣男”。
网络文学、段子、梗文化 更不用说了,它们天然就喜欢对经典进行戏谑和反转。“渣男王子”的梗就是在这种解构潮流下应运而生的。它抓住了人们对童话“过于完美”的质疑,以及现实生活中对某些男性行为的不满,然后将这种情绪投射到童话王子身上,形成了一种反差萌或者吐槽点。

所以,总结一下:

从传统童话的创作意图和功能性来说,“渣男王子”的梗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背了童话传递的纯粹的道德观和对美好结局的追求。童话需要王子是完美的,才能给孩子带来希望和安全感。

但是,从我们作为读者或观众的现代视角、解读方式,以及后人的二次创作、解构反思的角度来看,“渣男王子”的梗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和有趣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对人性的更深刻理解,以及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一种挑战和创新。

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我们怀念童话中的纯真美好;另一方面,我们又乐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玩出新的花样,挖掘出更具现实意义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的“渣男王子”梗是指重婚吗?

从中世纪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教会一直是严厉打击重婚罪的。

但是严厉打击某件事本身就暗示着某件事是“屡禁不止”的……

因为中世纪盛行“秘密婚姻”,即结婚时不举行宗教仪式,不发告示,亦无神职人员在场,甚至可能是一时兴起,连亲朋好友也不通知。《冰与火之歌》中小恶魔提利昂和初恋情人泰莎的婚礼就是一种秘密婚姻(虽然还是请了个喝醉的神父)。

这种婚姻的秘密性,自然而然就导致重婚的泛滥。例如14世纪英国Ely教区的法庭记录的122宗婚姻案件内,其中则有61宗涉及重婚,全部都属于秘密婚姻。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面有22宗重婚案件是对同一个人的指控。

所以,“渣男王子”要和多位公主结婚的话,那么缔结不公开的秘密婚姻,是个理论上可行的手段。

不过教会对秘密婚姻的态度也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教会认为婚姻是七大圣事之一,所以需要各种宗教仪式,如婚礼弥撒、婚床祝福等;但另一方面,教会也认可秘密婚姻的有效性,认为这种婚姻同样是缔结后不可解除的。

所以教会只能对秘密婚姻采取精神上的谴责,直到16世纪的时候才出台法令规定婚姻必须有牧师出席见证才算有效。

例如肯特的琼安(Joan of Kent),她是14世纪时期英格兰一个著名的美女,黑太子爱德华的妻子。但在1340年,她十二岁的时候,她就和一个贵族托马斯·霍兰德(Thomas Holland)秘密地结了婚,琼安的父母对此都不知情。同年,托马斯随军远征法国,琼安在家人的强迫下嫁给了威廉·蒙塔丘特(William Montacute)——索尔兹伯里伯爵之子。

1348年,托马斯远征回国,将自己和琼安的秘密婚姻揭露出来,并请求教宗裁决。琼安解释说自己当初不愿意透露“秘密婚姻”,是担心托马斯若得知消息后会从前线返回,从而触犯“叛国罪”,故而隐忍不发。时任教宗克莱门六世最后承认他们的婚姻之有效性,解除了琼安和威廉的婚姻。

在1360年,托马斯去世,琼安后来又改嫁给了黑太子爱德华。



真正会招致教会审判甚至被开除教籍的,是以“秘密婚姻”的手段和多名对象结婚,从而构成重婚大罪。教会否认重婚的有效性,如果一个人在结婚之后又和其他人结婚,那么这第二次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毫无效力的。

但是如果你拳头够大,后台够硬,教宗也拿你没办法。

这里又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欧洲中世纪第一白富美(候选之一)、阿基坦女公爵、法国王后埃莉诺有个妹妹叫做彼得罗妮拉(Petronilla)。彼得罗妮拉和韦芒杜瓦伯爵拉尔夫相爱,但是拉尔夫却已经娶了香槟伯爵西奥博尔德二世的妹妹埃莉诺(Eleanor of Champagne)。

1142年的时候,在阿基坦的埃莉诺的施压下,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同意拉尔夫和原配妻子离婚,拉昂主教则为拉尔夫和彼得罗妮拉的婚事祝福。

但教宗英诺森二世拒绝承认拉尔夫和彼得罗妮拉的婚姻,宣布婚事违法,并将二人开除教籍,为二人举行婚礼的拉昂主教亦遭到波及。此外,香槟伯爵西奥博尔德二世对此事也极为不满,抗议国王和王后对彼得罗妮拉和拉尔夫包庇,从而导致了战争爆发。直到1144年,国王的军队占领了香槟,战争才得以结束。同时,教宗塞莱斯廷二世亦被迫承认了二人的婚姻,撤回了绝罚(开除二人教籍的教宗英诺森二世已于1143年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拉尔夫和彼得罗妮拉于1151年的时候又离婚了,并且一个另娶,一个再嫁。而两人婚事的最大支持者,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也在次年与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离婚,并改嫁诺曼底公爵亨利。在亨利继承了英国的王位后,埃莉诺则再次成为王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