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雪乡烤肠 15 一根就嫌贵,国内其他景区没人提?你认为雪乡烤肠 15 元贵吗?

回答
雪乡烤肠15元:一场关于“合理”与“预期”的博弈

提起东北雪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一片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挂,淳朴热情的人民。然而,在这片美丽的风景背后,关于雪乡的物价,尤其是那根15元的烤肠,却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甚至被贴上“宰客”的标签。同样是烤肠,为何在雪乡就如此“刺眼”,而在国内其他景区却鲜有人提及?这背后究竟是价高本身,还是我们对“雪乡”这个标签的特殊期待作祟?

“雪乡”的符号化与价格的“错位感”

要理解为何雪乡的烤肠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我们首先要看到“雪乡”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更是一种旅游符号,承载着人们对于“东北”、“冰雪”、“童话”等一系列美好意象的联想。这种符号化,无形中也塑造了消费者对于雪乡的价格预期。

人们普遍认为,东北人民淳朴实在,物价不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大家期待的是那种“接地气”的消费体验,是与“雪乡”整体形象相符的亲民价格。因此,当一根烤肠卖到15元时,这种价格与期望之间的“错位感”就油然而生。

对比其他景区:差异化的“信息茧房”

为什么国内其他景区就没人如此“纠结”于一根烤肠的价格呢?原因可能更复杂,涉及信息传播、消费者心理以及景区定位等多个层面:

1. 信息传播的“聚焦效应”: 雪乡烤肠15元的价格之所以能引发广泛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反复提及、放大,甚至成为一种“梗”。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使得这个价格标签牢牢地印在了许多人的认知中。而其他景区,即使同样有价格稍高的商品,也未必能形成如此集中、持续的讨论。
2. 消费者预期的“差异化”: 很多国内景区,尤其是那些以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为主的,或者是一些大型主题公园,其整体定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高消费”色彩。消费者在进入这些景区前,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对各类商品的价格有更高的容忍度。比如,在主题公园里,一个印有卡通人物的普通马克杯卖几十元,大家觉得“正常”;而在雪乡,同样是一根烤肠,15元就显得“突兀”。
3. “理性”与“情绪”的衡量: 15元一根烤肠,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并非是“吃不起”的程度。人们之所以觉得贵,更多的是一种“不值得”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源于:
原材料成本的质疑: 很多人会想,一根烤肠的成本能有多少?15元似乎远远超出了其价值。
“被宰”的心理: 当消费者感到自己的信息不对称,或者认为价格虚高时,就容易产生被“宰”的感觉,进而引发不满。
与当地生活水平的对比: 如果在雪乡附近城镇,一根烤肠可能只卖几块钱,那么在景区内卖15元,这种价格差异就会更加明显,加剧不公平感。
4. 景区商业模式的“不透明”: 很多时候,景区的商品价格往往与商铺的租赁费用、景区的维护成本等紧密相关。但这些成本信息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是不透明的,于是消费者更容易以主观感受来判断价格是否合理。

雪乡烤肠15元,到底贵不贵?

从纯粹的成本角度来看,15元一根的烤肠,如果其原材料品质普通,并且生产环节并未有特别之处,那么确实显得偏高。毕竟,在很多城市,甚至一些相对平价的旅游景点,烤肠的价格也就在510元之间。

然而,如果从景区的特殊性、运营成本以及供需关系来考量,情况又会变得复杂:

地理位置与运输成本: 雪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所有物资的运输成本都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商家进货的成本本身就比城市里高。
季节性与短暂性: 雪乡的旅游旺季非常集中,在旺季时,游客数量激增,而摊位数量有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商家自然会提高价格。商家也需要通过旺季的销售来弥补淡季的经营压力。
人力成本: 严寒的天气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付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可能体现在商品价格上。
品牌附加值: “雪乡烤肠”本身也可能被商家打造成一种带有“体验”和“纪念”性质的商品。你买的不仅仅是一根烤肠,更是来雪乡“打卡”的一种象征。
“愿者上钩”的商业逻辑: 最终,价格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本身的接受度。商家设定15元的价格,如果仍然有人愿意购买,那么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这个价格在当下就是“有效”的。

我的看法:

我认为,15元一根的烤肠,在不考虑其他附加成本的情况下,确实是偏贵的。 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食品,它的价格已经超出了我个人认为的“合理”范畴。

但是,我也理解为什么它出现在雪乡。这是一种市场供需、成本以及景区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雪乡作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其价格体系往往会与整体消费水平有所脱钩,商家会根据景区的“价值”来定价,而不是单纯的成本加利润。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于“雪乡”这个标签的期望,是导致这种价格争议的核心原因。 我们渴望在雪乡体验到纯粹的美景和淳朴的人情,而高昂的物价,尤其是那些看似“不值”的小商品价格,会破坏这种美好想象。

如果说其他景区没人提,不是因为价格不贵,而是因为大家对这些景区已经有了“高价”的预期,或者价格波动没有被媒体如此集中地放大。 雪乡烤肠15元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它触碰了消费者心中关于“东北”和“雪乡”的朴实想象,并在这个想象中划出了一条“线”,而15元,恰好是这条线上的一个醒目标记。

总而言之,关于雪乡烤肠15元价格的讨论,与其说是在讨论一根烤肠的“贵贱”,不如说是在讨论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于公平、合理以及品牌期望的复杂心理博弈。 商家如何在盈利的同时,兼顾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如何在“符号”与“实惠”之间找到平衡,这或许是所有知名景区都面临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的景区只要钱又不要命


几年过去了,大家都快把当年的事情淡忘了,结果又有人出来重新再把这件事情炒一遍,生怕大家忘了。
那我就在把当年的事情再复述一遍,当年大家关注的焦点不是景区物价有多宰人,而是旅店的老板要把已经订出去的房间涨价,如果住客不从,就得在零下几十度的户外过夜,这基本就是用住客的生命安全来要挟了,是真正意义上的"宰客"。至于物价贵,只是大家附带着吐槽几句。
大家出来旅游,最重要的是有安全感,最起码得要求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至于景区食品价格是家门口超市几倍这样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心里不爽而已,现在揪住一个视频,反复论证"烤肠15元一根并不算贵",什么叫避重就轻啊?
作者:蜗牛跑的比我快
链接:zhihu.com/question/4326

明码标价没强买强卖 秃鹫都要笑醒了


想不明白是吧,出去凉快凉快,就想明白了。

我们普通人觉得,都拿人命要挟了,不判刑说不过去吧。 雪乡还真就罚款整改就过去了。真把刑法226条强迫交易罪当空气呢。

现在杀气腾腾 还得让喷子切身体会一下什么叫“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好牛逼 好厉害啊

真不愧是要钱也要命的 宰客



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 强迫交易罪

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所谓威胁,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以立即实行暴力侵害相威胁,或除上述行为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出于恐惧而被迫购买行为人的商品或不得不将其商品出卖给行为人。

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 多次强迫交易的;强迫交易数额巨大的;以强迫交易手段推销伪劣商品的;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被强迫人人身伤害的;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等。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每个月吃饭可能五位数,生活费一共多少我自己也没怎么算过的个人感觉我挺浪费、不怎么节约、花钱大手大脚的知乎答主。说句实话,15块一根烤肠我也觉得有点贵了,毕竟我在深圳上海超市里吃一根类似的烤肠可能也就5块钱左右。但问题是,我前几天去吃日料,随便点几个刺身寿司就花了好几百,我觉得也挺贵的。

我前几天去吃牛排,一份牛排三百多,我也觉得挺贵的。

我前两周去吃法餐,一片面包100,一份焗蜗牛100,一份烤羊排100多,我也觉得挺贵的。

前几天去吃西班牙海鲜饭,一份200,我也觉得挺贵的。

前几天去吃墨西哥菜,一份什么虾(抱歉我真的忘了什么名字)也要100,这个我觉得还好,但也不便宜。

我经常去就酒吧,前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去,两杯酒再随便点个小吃,两百就没了,我也觉得挺贵的。

甚至之前公司楼底下我常吃的海鲜意面一份都要100。

太多太多了,有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在吃什么,就是随便点点东西。

写这篇回答我才发现我好像每顿饭都好几百,但为什么我还是觉得15块一根的烤肠有点贵呢?

我想通了,可能是职业病,因为15块也能买一根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源线。

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他们声称他们热爱音乐并且拥有超人类的敏锐感知能力。他们认为几千块的发烧线材真值一点都不贵。他们认为几千块的发烧电源线不但“一耳朵提升”,而且可以抵御太阳风暴、改善国家电网。

虽然15块的烤肠和两千块的发烧电源线我都觉得有点贵,但它们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区别在于,一根烤肠可以充饥,但一根发烧电源线除了让你的支付宝余额少几千块以外啥用也没有。

我也建议如果有人闲着无聊举报15块的烤肠,也去举报一下几千块的发烧线材。

user avatar

当然贵,雪乡并不在唐古拉山上,它离最近的高铁站只有100公里路程,全程有公路相连,可以走卡车,期间并没有什么万仞高山或者无底深渊,也没有洪荒猛兽挡路。

如果这都要算3倍利润,那海南的所有特产都应该在内地卖10倍的价才勉强不亏,从地球那一边进口来的阿根廷牛肉应该价抵黄金才对。

同样的道理,其他景区的高价餐也是贵,这个没得洗,只要爆出来就应该予以声讨。

这就好像宜昌的三峡人家,我去过的第二次比第一次便宜不少,按理说算上通胀应该涨价才对,问了导游,导游小声说某次宰客坑到了什么大人物,最后被整治了一顿。


中国的旅游业很多时候甚至比不上日本,这简直是在浪费天赋。上次去日本玩了一圈,看了个挺有名的公园,被同一个团的某大妈评价“不如海珠湖公园”,她说的其实一点不错,中国城市里随便拎一个公园出来,搁到日本都是风景名胜级别,可搞到最后反而是日本旅行在中国的口碑更好,这到底是谁的问题还用我多说?

user avatar

主要东北城市里物价尤其是肉食在全国属于一个中低水平,因此这个雪乡15块一根的烤肠就显得有些儿扎眼。

我记得10年我去沈阳出差,上车前本来有重感冒没好,结果车上暖气一烘,卧铺一躺,美美的睡一天出了一身大汗,结果车刚出锦州病一下好了。大病初愈,加上火车上胃口不佳泡面盒饭都没咋吃就吃了一个小纸杯蛋糕,结果到了沈阳下午两点可把我饿惨了!

出了火车站啥也不管了,看一家人多的小饭馆挂的招牌道口炒菜就进去了,点了一个锅包肉,一个酸菜粉条,一碗米饭,本来还想点个干炸蘑菇,老板劝我说你吃不了,我就听他的呗。哎呀那菜上来锅包肉还好,酸菜粉条干脆就一小盆里面还有五花肉。


就这俩菜味道还整挺好给我一开胃,哎呀,那叫一个香阿。一顿风卷残云大概叫老板添了三碗米饭啊,两盘菜干的干干净净。最后一结账,我去,28块钱,锅包肉15,酸菜粉条子12,米饭收了我一块钱。

那趟去什么抻面,鸡架,豆皮,烧烤,血肠,熏肉,酸菜馅儿的大包子,整了老多当地人吃的美食了,也没花多少钱,感觉沈阳物价真的是低。

所以呢,你想啊,这15一根大烤肠,买两根都能搁牡丹江城里吃上锅包肉了(不是很确定,但觉得应该差不多)这么一整吧就让人觉得有点儿贵了。

user avatar

觉得东北著名旅游景点雪乡15块的烤肠贵吗?不如来试试北京著名旅游景点北京大学家园食堂18一份的馕包肉吧

“由于隔壁抢先一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决定差异化竞争,成为世界一流旅游景点,先从食物价格做起。”

补充:

鸭血粉丝汤,温凉,12元一份

我第一次看到用这种碗装鸭血粉丝汤的……还只装了半碗,还是事先煮好的不热。

家园食堂太强啦!(震声)

(当我打家园食堂的时候联想出来的是家园shit,这很智能)

user avatar

雪乡物价高这事情已经听了很多年了,我先不提这价格到底是不是高,我好奇的是这种不良口碑为啥没人管呢?政府给个价格表,不超过这个价卖不就行了吗?也别和我扯什么【咋啥都让政府来管】,我在新疆喀纳斯禾木吃饭的时候就是政府来定价的。


我今年1月底去过新疆禾木、喀纳斯,这是一个和雪乡类似的风景区。


真要说偏僻程度,喀纳斯丝毫不惧雪乡,从布尔津自驾到喀纳斯得四五个小时。


一路上基本都算无人区了,雪天要走很长一段盘山公路。



从温度角度来说,晚上零下26度,也很冷。


禾木冬季的住宿是双人间240、三人间340,24小时热水,能洗澡,能看电视,有wifi,网速不错


商店的价格是非景区超市的2倍到4倍之间,譬如奥利奥15、桶装方便面8块。

吃饭的话,拉面35-60。素菜30+、肉菜58-88不等。

这个价格贵不贵先放在一边,这景区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这价格,有政府来定价格,尤其是饭店的定价都标明了这是政府定的,就很让人放心。

毕竟路途遥远,贵2-4倍还是能接受的。



说回雪乡这件事情,普通肠是8块钱,肉肠是15块钱,还行吧也就比市场价贵了3倍左右,作为景区这价格不过分。

我在上海的全家买的烤肠大概在5.8元左右,好奇为啥总有人拿这种事情说事,很奇怪。

user avatar

15元的烤肠当然贵了,只要是景区,无论是东北的雪乡,还是天南海北的你附近就能去的景点,只要进去了,就没有东西不贵的!

其实这对我们大吃货国的人来说,都是常识了,就是景区的东西贵的要死。

确实,里面的东西价格若是和便利店的一个价格,那人家为什么去那里卖东西呢?在市区人流量大的地方卖不香么?

再发散点思维,为什么超市不开在景区里呢?想的美呢,如果真有一天某个景区出了个超市,那里面的价格也是远远超过外边的。就像机场里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比市区的贵一样,这特么还是全国连锁的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动物园、游乐场、或者只要是可以带小朋友去的地方和景区,随便弄个卡通的气球,一个简易捞鱼的小网,一个带闪灯毛绒绒兔子耳朵形状的头饰,你问卖家多少钱,张口就20或者25,有人嫌贵么?

贵,太特么贵了!都是明码标价,也没强买强卖,可是这些为什么没人针对呢?

user avatar

撒哈拉沙漠里一杯水卖300你觉得贵吗?当然不贵,因为那不光是简单的一杯水,还有清凉感等附加值,以及人家从不知道多远的地方给你把水拉来的辛苦钱。

雪乡啥地方?你以为是亚热带呢?

牡丹江今天零下十一度,天寒地冻的有口热乎东西吃,附加值一样吗?

你嫌贵,简单,自己戴上木炭烧烤架,穿好串儿就在那烤,没人硬要你交钱。你自己也知道把这些东西搬到那地方多费劲,你办不到的别人帮你办了,你就觉得这都是白来的?

山顶的东西比山脚贵,那是因为东西是挑山工搬上去的。雪乡摆摊卖烧烤的你以为比挑山工容易多少?

这顶风冒雪的干点营生,你告诉人家这烤肠在北回归线附近卖的老便宜了?

你换上北回归线的服装,站雪乡室外十五分钟,烤肠免费给你了。

真逗。

另外吧,你们真要黑,也好歹组织下语言

先言之凿凿说雪乡服务比北海道贵

然后特别自信地说北海道物价网上能查

那我就问问你 @Kingly ,北海道烤肠价格到底多少钱啊?是不是比雪乡贵啊?

要不我上网胡乱搜搜?

user avatar

这不是又到了东北旅游旺季了吗,该黑就得黑一波了。老操作了……

前年是打车从机场到中央大街,大前年是雪乡68(标号)一盒的泡面,大大前年是东北鳇鱼……

就去年因为疫情,没法旅游了,才没黑上。往年这个点都得黑。今年当然不例外。

只是今年没啥黑料了,只能炒炒雪乡这碗冷饭了,还没炒熟……


今年这操作有点太着急了,某音上那个介绍雪乡价格的视频是一个新号发的,这个视频之前就发了4个视频,还都是介绍雪乡的,结果马上就四万赞,第二天直接上热搜,这操作太着急了,说白了,今年这活干的太糙!一个新号瞬间就成热搜了?那得多大力量?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来了。

user avatar

东北就这个困境吧!

长白山好不好?万达折里头了,本来是高尔夫球场,各种高大尚的东西,政策卡死,不许弄了,整个旅游业直接泡沫了。

没规划,没政策,没全年合适的旅游区,就算想要开发特色,其实也没啥特色,东北人文风景是弱项,毕竟没那么多古迹名胜,自然风光特么也是弱项……

想要投入大力气,大资金,也没人敢投,有敢投的,比如万达,折里头了……

十五块的烤肠,在其他旅游区不算贵,但雪乡卖就有人觉得贵!东北要是有欧洲那种顶流的滑雪场,建造的顶级五星酒店,漫天看雪,一百五十快的烤肠,那都是风味特色。

但东北真没有!

政府多点规划,国家多给点政策吧!

我也想东北能好起来。


上一波,我是站雪乡对面,这一波,是真替东北的环境难过……

user avatar

中山陵15块一根的雪糕 不贵!

东北雪乡15一根的烤肠 贵!


恕我直言,两者都贵,但是我从没见人吐槽过中山陵的雪糕

而且真要比较物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东北顶着零下十几度卖烤肠的成本比南京空调板房里卖的雪糕高多了吧

有人说我给雪乡洗地?抱歉我根本就不推荐你们去雪乡,东北的冬天出了市区到处都是雪乡

大兴安岭30万平方公里的雪乡任你耍(野外有风险,游玩需谨慎)


有人说“谁说中山陵15的雪糕不贵”

我倒是想问一下,知乎哪里有说中山陵雪糕贵的,说真的,麻烦你顶上热搜让我看一下,我还没见到除了我之外提这事的人。12年在中山陵买雪糕,15块还是20块我忘了

我也不是针对中山陵,我是说在座的所有大景区的东西都贵,上海迪士尼,江苏的狮子林拙政园,杭州西湖,西安钟鼓楼大雁塔,北京,算了,北京哪都贵

但是年年冬天就把雪乡抓出来打一顿,就没劲了,第一年我还跟着一块锤雪乡,这都三四年,我锤都锤烦了,雪乡连我三拳都遭不住,麻烦换个能打的过来


景区东西贵这点在全国哪都一样,别年年就抓着雪乡打。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雪乡烤肠15元:一场关于“合理”与“预期”的博弈提起东北雪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一片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挂,淳朴热情的人民。然而,在这片美丽的风景背后,关于雪乡的物价,尤其是那根15元的烤肠,却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甚至被贴上“宰客”的标签。同样是烤肠,为何在雪乡就如此“.............
  • 回答
    北美东部冬季频繁遭遇暴风雪,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尽管寒冷却降雪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理、气候和气象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水汽来源与路径的差异:这是导致北美东部多暴风雪而中国冷而少雪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北美东部:来自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的充沛水汽。 墨.............
  • 回答
    关于电视剧《红雪》中的“刘路”这个梗为何会和虚拟主播东雪莲扯上关系,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互联网文化传播和粉丝创造的链条。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电视剧《红雪》本身。这部剧是一部比较老的老剧了,可能很多年轻观众不太熟悉。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斗争的故事。剧中有一个角.............
  • 回答
    这几个名字串联起来,的确指向了一个在娱乐圈里屡见不鲜,却又总是令人唏嘘的现象:那些试图通过“学霸”或“才女”标签来塑造自己形象的演员,最终却往往遭遇人设崩塌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细想起来,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学霸”和“才女”的定义与现实的脱节首先,.............
  • 回答
    东北大妈用雪洗貂皮大衣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鲜,也挺让人好奇的。咱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就地取材、因势利导的智慧,这用雪洗貂皮大衣,说到底,还真不是瞎胡闹,背后是有那么点儿门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利用了雪的某些物理特性。为啥雪能“洗”衣服?咱们先别想着用雪能洗掉油污、去味儿啥的,那肯定是不现实的。这里说的“洗.............
  • 回答
    东北女性对穿貂儿的执着,以及“有个貂儿”对她们而言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1. 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的象征: 曾经的时代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整体收入水.............
  • 回答
    说道蘸酱菜,那可真是咱东北人骨子里的味儿,走到哪儿都忘不了的家乡味道。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历史根源:那是吃饱肚子的智慧结晶首先,得从咱东北这片土地说起。早些年,条件可没现在这么好,冬天漫长,蔬菜匮乏。那时候,人们为了在漫长的冬天里吃到点新鲜的、有滋有味的菜,就发明.............
  • 回答
    东北人自带一种辨识度,让大家一出门就能猜出他们的籍贯,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要说清楚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语言是第一大特征: 独特的口音和语调: 这是最明显、最直接的辨识点。东北话并非单一的口音,但总体上有着鲜明的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东北这嘎达,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和人情味儿。而在这片土地上,大葱蘸大酱这道朴实无华的吃法,早就深深扎根在东北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要说为啥东北人这么爱这口,那可得从这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历史的烙印:艰苦岁月里的生存智慧首先得说到历史。东北这地方,过去可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繁荣昌.............
  • 回答
    “东北像是一家”,这句玩笑话道出了东北人民一种非常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群体认同感。它并不是说东北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而是形容东北人民在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人情往来等方面,表现出一种 “亲近、热心、直接、有人情味” 的大家族式相处模式。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东北会给人“像一家”的感觉:一、 历史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东北历史和身份认同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有意思的点。简单地说,东北人之所以普遍不否认四野是“东北军队”,核心原因在于历史的真实性、情感的归属感以及集体记忆的塑造,这三者是相互交织、层层深入的。首先,我们得把“四野”这个概念掰开了说。“四野”的由来和构成:“四野”是中.............
  • 回答
    东北三轮车倒着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考验人的脑回路。你问为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尤其是跟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以及那片土地的特色紧密相关。咱们先得从最直观的“倒着骑”说起。你见的“倒着骑”,我猜大概率指的是那种改良过、前面有个斗子,后面是座位和发.............
  • 回答
    东北的历史,确实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捉摸、支离破碎的感觉,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很多重要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要说它“像一个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外来影响的长期性: 东北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连接着广袤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脑洞大开。要说清楚为什么“东北不生产僵尸”,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把那些听起来一本正经但又带着点民间智慧的说法都捋顺了。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僵尸这玩意儿,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在咱们的传统认知里,僵尸是怎么个出现法?一般是人死了,但魂魄没散,或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身体没腐烂,.............
  • 回答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真不是盖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一穷二白,国家就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北。一汽、二汽(后来也迁了,但最早那批是核心)、沈飞、哈飞、大庆油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当年国家战略的重点?这些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汽车、飞机、石油、煤炭,更重要.............
  • 回答
    东北经济发展乏力和腐败问题,以及与北欧国家的对比,是一个复杂且触及深层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因果推断,理解多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东北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工业化的摇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的经济.............
  • 回答
    东北人觉得自己被歧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很多层原因,而且是很复杂的,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关系。要说清楚,得一件件掰开了扯。首先,得说经济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可是国家的宝贝,地位高高在上。那时候,东北人自带一种自豪感,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资源和政策的倾斜。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南方经济.............
  • 回答
    关于东北相对于其他边疆省份旅游业不发达的原因,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边疆”这个词本身就挺宽泛的。咱们先别上来就说“不发达”,而是说“发展相对缓慢”或者“特色不够鲜明”,这样更客观一些。首先,观念和定位的偏差是个大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提到“边疆旅游”,大家脑子里冒出.............
  • 回答
    东北和山东,这对中国工业的“老朋友”,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现出令人玩味的“背道而驰”。一个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却步履蹒跚;另一个从农业大省崛起,一跃成为工业强省。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运气”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地理、政策、市场、人才等诸多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东北:辉煌的遗产与沉重的包袱东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