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反感四川观察?

回答
最近感觉对“四川观察”有点提不起兴趣,甚至说不上是反感,更像是一种……钝化。以前거든요,但凡它推送点啥,我都会下意识点开看看,毕竟是本地的资讯平台,总想着能多了解点身边发生的事儿。但现在,打开手机,看到它推送的新闻标题,很多时候都懒得点了。

说实话,也不是说它推送的东西有多么“坏”或者“错误”,而是感觉整体上有点……程式化,缺乏一点新鲜感和深度。就像你每天吃同样的菜,一开始觉得好吃,吃多了就觉得寡淡了。

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吧,让我越来越觉得它“没劲”:

1. 内容的同质化太严重。

感觉它推送的新闻,好多都是全国性的热点,或者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官方新闻稿。当然,本地媒体报道全国热点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它在解读和分析上,总感觉少了点“四川味儿”。很多东西,你在其他全国性的APP上看到的角度和信息,跟它提供的并没有太大区别。

作为本地平台,“观察”应该更侧重于对四川本土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解读。比如,某个地方出台了新的政策,全国都在讨论,但“四川观察”如果能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政策对我们本地老百姓、本地企业会有什么具体影响,或者讲讲四川的某个县、某个村是如何落实这个政策的,那种接地气的视角才更能打动人。现在呢,感觉更多是“搬运工”,把全国的热点往四川这边一放,就完事了。

2. 选题的“安全”与“平淡”。

我理解地方媒体肩负的责任,报道要客观、准确、积极向上。但有时候,这种“积极向上”被过度强调,就容易让内容变得非常“安全”,以至于有点“平淡”。

我不是说要它去报道什么“负面”的东西,而是说,即便是正面报道,也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和细节。比如,某个城市在推进某个项目,通常会看到很多领导出席、奠基、剪彩之类的报道。这很正常,但如果能多一些镜头给那些在一线辛勤付出的普通劳动者,多一些他们说的话、他们的故事,或者项目背后的一些不易和挑战,这样的报道会更有温度,也更真实。现在的推送,很多时候就是那种“会议精神传达”、“成就斐然成就显著”的模式,看多了就觉得有点套路化。

3. 互动性和话题性不足。

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用户参与和互动是很重要的。但感觉“四川观察”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新闻下面的评论区,经常是冷冷清清,或者是一些很官方的回复。很少能看到那种有深度的讨论,或者大家就某个本地话题产生的激烈交流。

很多时候,它推送的新闻,虽然也是关于四川的,但感觉就是单方面地“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聊”。如果能多一些引发思考、鼓励大家参与讨论的话题,或者邀请专家、普通市民来“观察”同一个事件,集思广益,这样的内容平台才更有生命力。

4. 传播方式的陈旧感。

虽然也用了APP、公众号这些现代化的传播渠道,但内容呈现的形式上,感觉还可以做得更活泼一些。比如,现在短视频、图文结合、甚至是一些互动式H5的传播方式都很流行。但“四川观察”推送的内容,很多时候就是传统的文字加几张图片,节奏上来说,对现在习惯了快节奏信息获取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显得有些慢和不够吸引人。

5. 偶尔的“宣传”痕迹过重。

这可能是最容易引起反感的一点。虽然我知道作为地方媒体,宣传政府政策、弘扬主旋律是它的职责所在,但有时候,这种宣传的痕迹太明显,就会让人觉得不够客观。

比如,在报道某个民生项目的时候,如果过于强调其“伟大成就”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在报道某些事件时,过滤掉了不那么“光彩”的细节,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时间长了,就会让用户产生不信任感,觉得信息不完整,也就失去了继续关注的动力。

总而言之,不是说“四川观察”完全没有价值,它依然在传递一些我们需要的本地信息。但随着信息爆炸和用户对内容质量、深度、互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它不能不断创新和改进,只停留在过去那种模式上,自然就会被大家“冷落”了。我希望它能变得更有“观点”,更有“温度”,更懂“四川”,也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参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短视频领域,大概很快会迎来整顿。

不仅是四川观察,我个人浏览到的各种地方上的官方性质的媒体,几乎都是一个德性,发出来的视频没头没尾,就只有最容易激化矛盾、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那部分。

事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说。

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也不说。

有些交通管理部门,甚至专门发一些莫名其妙的违法视频,这样扣六分,那样扣三分,但为什么扣分不告诉你,怎么做才能不扣分,也不告诉你。这叫什么玩意儿?

有些部门,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眼里除了骗流量吸粉争取立功,其他啥也看不见。

任务有这么重吗?

引导舆论,不是让你误导群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感觉对“四川观察”有点提不起兴趣,甚至说不上是反感,更像是一种……钝化。以前거든요,但凡它推送点啥,我都会下意识点开看看,毕竟是本地的资讯平台,总想着能多了解点身边发生的事儿。但现在,打开手机,看到它推送的新闻标题,很多时候都懒得点了。说实话,也不是说它推送的东西有多么“坏”或者“错误”,而是感.............
  • 回答
    国家网信办通报批评微博、抖音等平台存在诱导饭圈互撕现象,这事儿一出,其实很多人都拍手叫好,觉得终于有人管了。为什么大家对“饭圈互撕”越来越反感?这背后可不止是简单的看不惯,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已经触及了社会情绪和价值观的底线。首先,“饭圈互撕”本质上是一种低效且极具破坏性的行为模式。 原本粉丝聚.............
  • 回答
    近年来,确实观察到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亲戚”这个群体产生反感或疏离感。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代沟与价值观的冲突: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差异: 年轻人生活在信息爆炸、快速变化的时代,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舆论场上对“女权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感的声音似乎也比以前多了起来。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角度,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权主义本身一直在发展和演变,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代表的含义也可能不太一样。最早的女权主.............
  • 回答
    颜如晶和黄执中在《奇葩说》中越来越让人反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观众心理变化过程,而且随着节目本身的发展和他们个人风格的演变,这种感受也在不断加深。咱们就不绕弯子了,直接说说这几个点:1. 风格的“固化”与观众的“审美疲劳”: 颜如晶: 想当年,颜如晶以她独特的“颜如晶式”辩论——那种慢条斯.............
  • 回答
    越来越多年轻的职场人开始拥抱“反职业化”的穿搭,这并非一时的潮流,而是深植于他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转变之下的必然选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他们对传统职场定义的挑战,以及对自我表达和舒适度的极致追求。首先,我们得理解“职业化”穿搭在过去代表着什么。它通常意味着一丝不苟的西装、衬衫、高跟鞋,一种刻板、统一、.............
  • 回答
    报告显示「过半中老年每天上网超 4 小时」,为什么越来越多中老年人沉迷刷手机?反映了哪些问题?报告中“过半中老年每天上网超 4 小时”的数据,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沉迷刷手机”并非简单的时间流逝,而是背后复杂原因和深层社会问题的折射。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普遍感受到医生资源短缺,尤其是在基层和某些专科;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进入医疗行业,尤其是想要在大医院立足,学历门槛似乎一直在水涨船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理解“医生紧缺”的真实含义:当我们说“医生紧缺”.............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观察得也很到位。我发现身边确实有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吃饭聊天的时候,不怎么点那些花花绿绿的碳酸饮料、果味饮料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手一瓶矿泉水。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健康意识的觉醒是最大的推手。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过去我们可能不太在意.............
  • 回答
    “偷窃就判死刑”,这听起来似乎是个“以绝后患”的强硬手段,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一来,谁还敢偷窃?犯罪率自然就下来了,社会也就安定了。但仔细想想,这恐怕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设想,非但不能带来安定,反而可能将社会推向更混乱的深渊。首先,我们得理解“安定”和“犯罪率降低”这两个词的真正含义。安定不是没有犯罪,.............
  • 回答
    确实,近年来,你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反女权的声音似乎变得更加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想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说得比较清楚:1. 对“女权”概念的误读和标签化:很多人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扭曲。一提到“女权”,有些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女性至上”、.............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中医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其中“反中医”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响亮。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科学认知的普遍提升与对循证医学的推崇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大众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关于女权议题的讨论变得愈发激烈,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得把这背后的原因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几年“女权主义”这个词在中文网络上的普及度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可能很多话题大家讨论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国际社会一个非常棘手且令人困惑的难题:为何全球协同反恐数十年,恐怖主义的土壤似乎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能解释的,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恐怖主义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往往是更深层矛盾的表象。许.............
  • 回答
    这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但很多人感觉日子却越来越好,这种感受并不矛盾,而且背后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在支撑。这其实是很多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出现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过去咱们经历的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那时候,经济就像一辆刚启动的跑车,每一点油门下去,速度都飙升得特别快。大家普遍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